螺旋云带论文-徐亚钦,夏园锋,翟国庆,黄艳

螺旋云带论文-徐亚钦,夏园锋,翟国庆,黄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螺旋云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螺旋云带,中尺度辐合,风场分解,中尺度滤波

螺旋云带论文文献综述

徐亚钦,夏园锋,翟国庆,黄艳[1](2018)在《“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辐合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爆发式发展的台风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采用多种实况资料,运用风场分解、Shuman-Shapiro滤波、雷达回波相关性跟踪(TREC)反演风场等方法对其辐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中尺度滤波场、变风场以及风场分解后的辐散风可见,螺旋云带形成于大范围辐合背景下。在低层,旋转风是水平动能输入的主要贡献者,它加强了低层动量堆积,辐散风则加强了风场水平辐合;在高层,辐散风是动能输出的主要贡献者,辐散风的增强,加强了高空辐散。旋转风和辐散风的不同配置形成了强上升运动,从而促进了强螺旋云带的发展。对地面风场进行中尺度滤波后,在选取的两个关键区内可见明显的中尺度辐合或涡旋,且辐合在更高层仍有一定的反映。中小尺度辐合与螺旋云带中对流云团的发展相互对应、相互反馈。(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10期)

柴乾明,王文彩,黄忠伟[2](2016)在《基于卫星数据研究热带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宏微观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loudSat卫星和TRMM卫星数据,对比分析2013年5个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过程中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发展成熟的气旋,冰相云主要分布在5km以上的高度。冰粒子有效半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冰水含量随高度整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冰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热力结构及降水方面,在眼区上空,除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暖心区外,在眼区外部附近也可能出现一个暖区,高度约8~15 km。降水率水平分布表现为大范围的层云降水中夹杂着独立的对流性降水,垂直降水一般从地面延伸到7.5 km,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5 km以下。在距离气旋中心较远的外围云系上层,也可能会有较多冰粒子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气旋眼壁云墙生成的冰粒子被带到外围对流云系后二次抬升所致。(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德花,张伟,尹烈,孙琼博[3](2015)在《“海贝思”残留螺旋云带的中尺度暴雨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登陆热带气旋(TC)"海贝思"减弱为热带低压(TD)后的残留云带造成的中尺度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残余低压环流带来的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属于典型的台风螺旋云带中尺度雨团;西南和东南急流的暖式切变、辐合和辐散中心与高低层次级环流的耦合发展,均有利于螺旋云带中的中尺度系统发展。另外,分析利用单雷达反演热带气旋近中心风场的VAP扩展应用方法反演的风场,进一步证实了残余低压的螺旋云带中存在明显的围绕TD中心的中尺度螺旋结构,强降水主要由TD螺旋云带下的中尺度雨团产生。(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5年02期)

史兰红,崔林丽,赵兵科,杨再福,陈勇航[4](2015)在《台风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云属性垂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06—2010年间Cloud Sat监测到热带气旋中心的7个案例,利用Cloud Sat和其它A-Train卫星的反演数据,主要分析了台风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的云微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并给出了初步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云中冰水分布在5 km以上高度。冰粒子等效半径随云高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大值区主要分布在5~10km高度,7个热带气旋的最大值为171.7~226.6μm;冰粒子数浓度随云高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大值区分布在13km以上高度,7个热带气旋的最大值为550~2 148个/l;冰水含量随云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大值区分布在8~15 km高度,7个热带气旋的最大值为986.0~4 009.0 mg/m3。云中液态水分布在0.5~9.0 km高度。液态水粒子等效半径大值区分布在3~9 km高度,7个热带气旋的最大值为19.1~29.4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大值区分布在6 km以下高度,7个热带气旋的最大值为93~117个/l;液态水含量大值区分布在5 km左右高度,7个热带气旋的最大值为659.0~2 029.0 mg/m3。台风或超强台风阶段,云体最大高度存在于台风眼壁,眼壁云高可达17~18 km;近地表降水率、冰水柱含量的高峰值大多存在于台风眼壁区域,其中眼壁区域的近地表降水率可超过20.0 mm/h,冰水柱含量可超过9.1 kg/m2。7个热带气旋的垂直降水率和液态水柱含量值分别小于11.3 mm/h和2.7 kg/m2。(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陈永林,王智,曹晓岗,满莉萍,朱龙彪[5](2009)在《0509号台风(Matsa)登陆螺旋云带的增幅及其台前飑线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2C卫星、Doppler雷达、风廓线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以下简称Matsa)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云、回波、风雨等时空分布特征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螺旋云带、飑线风雨增幅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tsa先后有6条外、内对流螺旋云带登陆并影响中国大陆,对流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增幅显着,云顶最低亮温平均下降20.2℃,螺旋云带登陆至减弱维持时间12.8 h,登陆间隔8.6 h。外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2.0 m/s,最大增幅4.1 m/s。同时可带来平均19 mm、最大75 mm的降水量。内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4.2 m/s,最大增幅9.0 m/s,最大瞬时风速达30.2 m/s,同时可带来139.6—174.2 mm、最大396 mm,1 h最大降水59.8 mm。对流螺旋云带在登陆过程中,在其前沿部位不断有台前飑线向外分离,台前飑线的回波宽度一般在5 km左右,回波梯度特大,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登陆时回波增幅5-10 dBz。台前飑线的移动方向与台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移动平均46 km/h,是同时刻台风时速的2.5倍。台前飑线的形成特点为先出现双链或多链小弧弓形回波,在登陆中演绎成大弧。在速度图上,台前飑线中分布着倒V型或S型零速度线。在地面小尺度风场上,表现出具有东南与东北风向辐合线,切变辐合甚至涡旋扰动的特征非常显着。飑线过境时,风向扰动47—135°,风速增大1倍以上,地面瞬时风速平均增幅为4 m/s,最大可达10 m/s。瞬时极大风速26.4 m/s,同时可带来6.9—29.1 mm、最大90 mm的降水量。500 m以上的风速比近地面大1倍,大风区厚度可伸展至对流层上部。(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黄泓,张铭[6](2008)在《热带气旋螺旋云带动力不稳定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螺旋云带的不对称特征,在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强度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动力性质的研究是整个热带气旋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分别对一个正压无辐散涡旋模型和正压原始方程涡旋模型进行线性化,采用标准模方法计算扰动的谱点和谱函数,研究扰动在基本流场中的不稳定问题,从而讨论了热带气旋中螺旋云带动力不稳定的性质。将一指定的基流廓线代入这两个模型,均会出现不稳定扰动。前者的流动为涡旋运动,仅在不稳定扰动的两个峰值之间可以看出螺旋状的结构特征,在距涡旋中心140km的外围,不稳定扰动沿径向没有波动分布,没有螺旋云带状结构。此处相应于涡旋Rossby波的停滞半径(stagnation radius),在此半径之内出现的螺旋结构称为内螺旋云带,而在此半径之外出现的螺旋云带称为外螺旋云带。也就是说前者仅出现了眼壁(最大风速半径之内的最大扰动中心)、内螺旋云带,而后者则出现了眼壁、内螺旋云带和外螺旋云带。这说明滤去重力惯性波的正压无辐散涡旋模型(前者)只适合于解释热带气旋不稳定内螺旋云带的形成和结构,当综合考虑不稳定内、外螺旋云带的形成时,水平辐合、辐散的作用不能忽略,此时必须要用正压涡旋模型(后者)。在该模型中因最不稳定扰动随涡旋半径的不同,其分别体现了涡旋Rossby波和重力惯性波的特点,故其是不稳定的涡旋Rossby-重力惯性混合波,其不稳定的性质是非平衡的。由此可知,要同时解释内、外螺旋云带的生成和结构,则非平衡的涡旋Rossby-重力惯性混合波不稳定理论应是更合适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郑丽娜,靳军,郝家学[7](2005)在《台风螺旋云带引起远程强降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2004年第18号热带风暴在福建省东部沿海登陆后,远离热带风暴中心的螺旋云带与中纬度的高空槽云系相结合产生强降水的过程,探讨了在螺旋云带与中纬度的高空槽结合处以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本文来源于《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05-12-01)

陈子通[8](2003)在《登陆过程中热带风暴“黄蜂”螺旋云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热带风暴“黄蜂”在登陆过程中逐小时高分辨红外云图上的螺旋云带及其强对流云团的变化规律。从强对流云团发展为主螺旋云带的演变过程中,螺旋云带主要表现为其前端的对流逐渐加强,其余部分逐渐减弱,以及前端的强对流云团总体表现为旋入运动且维持时间较长,而其余部分的云团总体表现为远离中心等的特征。初步探讨了螺旋云带结构变化与风暴强度之间的关系和“黄蜂”在登陆后迅速减弱的可能原因。(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3年S1期)

孔秀梅[9](2003)在《形成期台风螺旋云带的提取、描述及中心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风是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对台风进行识别及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台风形态及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台风的自动预报及定位仍处于研究及探索阶段。针对形成期台风,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螺旋云带的特征提取及描述;2、台风定位。应用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等理论,结合专家经验,本文采取的非成熟期台风螺旋云带的提取方案及台风定位算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螺旋云带的提取建立在对云图恰当分割的基础上,从云团的骨架中提取出能够反映螺旋云带特征的局部螺旋线。对局部螺旋线采用了两种拟合方法:其一是利用Hough变换对待定的局部螺旋线集合进行螺旋线检测,以达到对台风定位及螺旋云带描述的目的;其二是直接从局部螺旋线入手,通过多次拟合,综合各次拟合的结果得到台风定位中心。序列云图可以反映云系的动态信息,在台风的识别及定位中具有单幅云图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已有的云导风算法进行简化和改进,把云导风运动向量用16个方向表示,突出体现了台风云系微元的运动趋势。在基于台风中心划分的四个象限内,符合正确的运动条件的云系微元所占的比例应最大。以此作为台风定位的依据,将云导风矢量图成功地应用于台风定位中。本文的算法有效地对台风形态特征及运动特征进行提取,并用于台风定位。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将会在台风的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3-12-01)

游然,许健民,张文建[10](2002)在《用SSM/I微波遥感图像分析海上台风的螺旋云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介绍了美国国防气象卫星专用微波成像仪 (SSM /I)上各通道的特性 ,分析了大气中各种粒子 (尤其是云滴和降水滴 )对各通道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效应。通过对SSM /I图像上台风单通道剖面、双通道散点图的分析 ,揭示了台风在微波图像上表现形式的内在物理原因。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降水指数 ,方法是 :将 85 .5GHz的吸收段对称拉伸到散射段的延长线上 ,然后求归一化后的 19.35 ,37.0GHz和经拉伸处理的 85 .5GHz图像 3者的平均值。 3个通道合成降水指数克服了 37.0GHz对大雨滴不敏感 ,和 85 .5GHz对中等大小雨滴不敏感的缺点 ,比原始单通道微波图像更清楚地显示了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螺旋云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CloudSat卫星和TRMM卫星数据,对比分析2013年5个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过程中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发展成熟的气旋,冰相云主要分布在5km以上的高度。冰粒子有效半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冰水含量随高度整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冰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热力结构及降水方面,在眼区上空,除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暖心区外,在眼区外部附近也可能出现一个暖区,高度约8~15 km。降水率水平分布表现为大范围的层云降水中夹杂着独立的对流性降水,垂直降水一般从地面延伸到7.5 km,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5 km以下。在距离气旋中心较远的外围云系上层,也可能会有较多冰粒子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气旋眼壁云墙生成的冰粒子被带到外围对流云系后二次抬升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螺旋云带论文参考文献

[1].徐亚钦,夏园锋,翟国庆,黄艳.“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辐合特征分析[J].气象.2018

[2].柴乾明,王文彩,黄忠伟.基于卫星数据研究热带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宏微观结构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16

[3].陈德花,张伟,尹烈,孙琼博.“海贝思”残留螺旋云带的中尺度暴雨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2015

[4].史兰红,崔林丽,赵兵科,杨再福,陈勇航.台风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云属性垂直分布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5

[5].陈永林,王智,曹晓岗,满莉萍,朱龙彪.0509号台风(Matsa)登陆螺旋云带的增幅及其台前飑线的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9

[6].黄泓,张铭.热带气旋螺旋云带动力不稳定的性质[J].气象学报.2008

[7].郑丽娜,靳军,郝家学.台风螺旋云带引起远程强降水分析[C].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2005

[8].陈子通.登陆过程中热带风暴“黄蜂”螺旋云带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3

[9].孔秀梅.形成期台风螺旋云带的提取、描述及中心定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

[10].游然,许健民,张文建.用SSM/I微波遥感图像分析海上台风的螺旋云带[J].气象学报.2002

标签:;  ;  ;  ;  

螺旋云带论文-徐亚钦,夏园锋,翟国庆,黄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