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芽期耐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粳稻,早稻,品种,自交系,籼稻,萌芽期。
芽期耐冷性论文文献综述
唐双勤,吴自明,谭雪明,曾勇军,石庆华[1](2019)在《直播早籼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胁迫是水稻生产面临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鉴定水稻种质资源芽期耐冷性,筛选耐冷品种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地区主推的33份早籼杂交稻品种和8份常规稻为试验材料,设置12个芽期低温胁迫处理,以死苗率为指标探讨了早籼稻芽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同时在8℃低温处理10d,恢复生长后调查其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运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来探讨直播早稻芽期的耐冷性评价方法及筛选耐冷品种。结果表明,8℃低温处理10d,直播早籼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幅度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直播早籼稻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最合理方式;杂交稻品种的耐冷性强于常规稻;低温胁迫后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基本低于25℃对照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CI_1、CI_2、CI_3),主成分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能代表直播早籼稻对低温胁迫后的响应情况,可作为芽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41份早籼稻品种划分为3类,筛选出陵两优7108、两优287、锦两优816等9份强耐冷品种,株两优1号、潭两优83、株两优22等15份中度耐冷品种,温229、中早33、五丰优157等17份冷敏感品种。这些品种可以进一步为耐冷育种和生产服务。(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刁玉霖,朱敏,李凤海,吕香玲,王宏伟[2](2018)在《不同基因型甜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易发生低温冷害,筛选耐冷性强的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优良耐冷品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提供的30份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环境条件,对不同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低温胁迫和标准发芽试验,分别测定苗长、根长、苗干重、苗鲜重、根干重、根鲜重等指标,并计算发芽率、活力指数、各耐冷性评价指标相对值及综合D值。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自交系分为3类:耐冷性强、中等、冷敏感,其中T12是耐冷性强自交系,T27是冷敏感自交系。采用低温处理方法筛选出一批耐冷性强的自交系,为甜玉米耐冷品种的选育、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优良多样的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8年12期)
邸文静,徐节田,王淼,王兴远,刘新颖[3](2018)在《浅析低温胁迫对粳稻芽期耐冷性评价的生理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冷害在东北地区屡见不鲜,低温会造成水稻生理障碍进而影响其产量。本文从水稻耐冷性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水稻低温胁迫下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游离脯氨酸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最终为水稻冷害诊断、抗冷品种选育、抗寒栽培技术的研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18期)
黄永兰,龙起樟,丁芸,万建林,王会民[4](2016)在《江西省早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48份早稻品种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自然低温条件下,参试品种死苗率变幅为0~58.33%,大部分品种具有相对较强的芽期耐冷性;而人工低温条件下参试品种死苗率变幅为0~100%,70%品种的死苗率在增加,芽期耐冷性在不同程度地减弱,不论是在自然低温还是在人工低温条件下,杂交水稻组合的芽期耐冷性均要强于常规水稻品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低温下、人工低温下芽期耐冷性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水稻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耐冷性无明显差异,而在人工低温下耐冷性差异却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随着温度降低常规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反应较敏感。研究认为,"叁系"杂交稻中其恢复系的芽期耐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合的芽期耐冷性表现;杂交稻组合株两优1号、两优287和荣优9号,对低温的反应比较迟钝,耐冷性强,可作为耐低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晓聪,周羽,张林,邸宏,翁建峰[5](2016)在《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冷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冷害是北方春玉米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通过种子低温发芽试验对8个东北地区生产上主要利用的玉米自交系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在常温(25℃)和低温(10℃)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发芽势、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发芽指数、幼苗干重和活力指数等,并以各性状低温与常温下测定值的比值(相对值)作为耐冷性鉴定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自交系分为耐冷性强中弱3类,其中PH4CV、吉419和吉495耐冷性强,H21耐冷性中等,W9706、黄早四、丹黄02和四279耐冷性弱。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幼苗干重与相对活力指数呈极显着相关,可以作为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冷性鉴定指标。本试验为大规模鉴定和筛选芽期耐冷玉米种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邹德堂,孙桂玉,王敬国,刘化龙,孙健[6](2015)在《寒地粳稻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20份寒地粳稻品种资源进行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鉴定,利用118对SSR标记对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进行SSR标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与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和成苗率相关联的SSR位点分别有4、2、3和4个。其中RM1220同时与低温发芽力的3个性状相关联,RM109和RM453同时与两个性状相关联,通过优异等位基因挖掘,筛选出一系列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载体材料,这些分子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寒地粳稻耐冷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肖宇龙,王智权,雷建国,邱在辉,陈红萍[7](2014)在《一种精确鉴定和评估水稻芽期耐冷性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针对原有的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估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了芽期耐冷性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并利用23个不同类型的早稻品种比较了两种不同鉴定及评估方法的精确性,试验结果显示: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由于加大了试验样本数量并完善了评价标准,因此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此外,由于采用了连续性数值来标定耐冷性,新方法可以对不同的试验样本间进行耐冷性相互比较,避免了将大量的基因型泛归于同一组。在鉴定大量水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时,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将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及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肖宇龙,钟家有,胡启锋,林洪鑫,雷建国[8](2014)在《江西省早稻主栽品种可控条件下芽期耐冷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本试验对江西省23个早稻主栽品种进行了可控温度(5℃)下的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显示:大多数组合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芽期耐冷性,优I402、荣优1506、淦鑫206及五丰优623等4个组合表现出极强的芽期耐冷性,而常稻品种芽期耐冷性则相对较弱,恢复系的耐冷性可能对组合的整体耐冷性起决定性作用。此外,本文还就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针对芽期耐冷性的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今后开展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试验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斯琴图雅,张晓东,王强,纪东清,杨仲秋[9](2013)在《低剂量电子辐射对粳稻芽期耐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索减轻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的方法。[方法]利用低剂量电子射线播前辐射处理3种不同积温的粳稻种子,在芽期进行5℃/10 d和2℃/6 d人工低温胁迫,以存活率为指标,评价辐射对粳稻芽期耐冷性的影响。[结果]适宜剂量的电子辐射能够提高粳稻芽期耐冷性,在5℃/10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17.7%,2℃/6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33.4%,并且辐射处理间的差异为显着。[结论]不同粳稻品种对电子射线的敏感性不同,适宜的辐射剂量范围也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7期)
陆婷婷[10](2012)在《水稻芽期耐冷性的QTL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叁大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以及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遇冷害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特别是在双季稻种植区,早稻播种较早,在芽期和苗期易遭低温侵袭,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烂苗烂秧;晚稻收获较晚,在抽穗,开花灌浆期都易遭冷害,导致结实率下降。因此研究水稻耐冷性在水稻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耐冷性强的材料744与对冷敏感的品种Katy衍生的F:群体190个家系,进行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以及QTL初步定位,结果如下:1.亲本的耐冷性鉴定:Katy的成苗率为0,耐冷性极弱;744的成苗率为89.3%,耐冷性强;两亲本芽期耐冷性有显着性差异。2.群体的耐冷性鉴定:190个家系芽期耐冷性呈连续分布,且接近正态分布,表明芽期耐冷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3.挑选在两亲本间呈现多态的109对SSR标记,对190个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用MAPMAKER3.0(?)勾建连锁图谱,构建一个包含水稻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约1436.7cM,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18cM。4.运用QTL IciMapping Version3.2检测QTL,共检测到7个与芽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RM5~RM1231,染色体2RM263~RM240,染色体5RM267~RM146,染色体6RM527~RM3183,染色体8RM331~RM339,染色体11RM167~RM4862和RM4862~RM6091区间上,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率为:9.32%,9./13%,/1.94%,7.57%,12.34%,7.29%,6.29%。(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芽期耐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地区易发生低温冷害,筛选耐冷性强的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优良耐冷品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提供的30份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环境条件,对不同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低温胁迫和标准发芽试验,分别测定苗长、根长、苗干重、苗鲜重、根干重、根鲜重等指标,并计算发芽率、活力指数、各耐冷性评价指标相对值及综合D值。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自交系分为3类:耐冷性强、中等、冷敏感,其中T12是耐冷性强自交系,T27是冷敏感自交系。采用低温处理方法筛选出一批耐冷性强的自交系,为甜玉米耐冷品种的选育、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优良多样的基因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芽期耐冷性论文参考文献
[1].唐双勤,吴自明,谭雪明,曾勇军,石庆华.直播早籼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研究[J].作物杂志.2019
[2].刁玉霖,朱敏,李凤海,吕香玲,王宏伟.不同基因型甜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价[J].中国种业.2018
[3].邸文静,徐节田,王淼,王兴远,刘新颖.浅析低温胁迫对粳稻芽期耐冷性评价的生理指标[J].农业与技术.2018
[4].黄永兰,龙起樟,丁芸,万建林,王会民.江西省早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
[5].张晓聪,周羽,张林,邸宏,翁建峰.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冷性鉴定[J].作物杂志.2016
[6].邹德堂,孙桂玉,王敬国,刘化龙,孙健.寒地粳稻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
[7].肖宇龙,王智权,雷建国,邱在辉,陈红萍.一种精确鉴定和评估水稻芽期耐冷性的方法[J].江西农业学报.2014
[8].肖宇龙,钟家有,胡启锋,林洪鑫,雷建国.江西省早稻主栽品种可控条件下芽期耐冷性鉴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
[9].斯琴图雅,张晓东,王强,纪东清,杨仲秋.低剂量电子辐射对粳稻芽期耐冷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
[10].陆婷婷.水稻芽期耐冷性的QTL初步定位[D].中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