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蜂科论文_李骏,陈家骅,郑敏琳,宋东宝,姚俊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茧蜂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寄生蜂,线粒体,亚科,基因组,辽东,伊朗,小腹。

茧蜂科论文文献综述

李骏,陈家骅,郑敏琳,宋东宝,姚俊丽[1](2019)在《中国大陆草蛉茧蜂新记录属Chrysopophthorus Goidanich及一新记录种(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蛉茧蜂属(Chrysopophthorus)属于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是脉翅目草蛉科成虫寄生蜂.该属在中国大陆的区系分布迄今尚无报道.记述了草蛉茧蜂属在中国大陆一个新记录种——柄草蛉茧蜂(Chrysopophthorus petioles Chou),且提供了该属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的3个已知种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Neveen,S.GADALLAH,Hassan,GHAHARI,Jen?,PAPP,Ahmet,BEYARSLAN[2](2018)在《伊朗茧蜂科(膜翅目:姬蜂总科)新记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伊朗茧蜂科(膜翅目:姬蜂总科) 19种的分布新记录,隶属Agathidinae亚科的1种,Brachistinae亚科的2种(2属),Braconinae亚科的5种(3属),Cheloninae亚科的3种(2属),Euphorinae亚科的4种(4属),Microgastrinae亚科的2种(2属)和Opiinae亚科的2种(1属)。(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18年00期)

李天奇[3](2018)在《千岛湖岛屿的茧蜂科(Braconidae)昆虫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茧蜂科Braconidae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昆虫,在自然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茧蜂科昆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记录种类将近1万余种。寄主范围宽,主要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昆虫,对许多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本论文对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岛屿分布的昆虫进行调查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岛屿,共采集昆虫20000余件,其中膜翅目种类最多,并选取茧蜂科昆虫作为分类研究对象,通过统计、鉴定,为研究千岛湖昆虫物种、功能、遗传多样性提供参考。本文介绍各茧蜂亚科的分类沿革、生物学和研究方法,共检查、鉴定近300余件茧蜂样本,根据Van Achterberg和Yu等的分类系统,共鉴定描述千岛湖茧蜂7亚科18属32种,其中4新种。各属及分类单元均列有属名、属征,分布情况以及生物学特性,文章所有种提供详细描述以及相应特征图。明确各茧蜂物种在岛屿分布情况以及各茧蜂亚科在千岛湖地区的时间分布规律。1)甲腹茧蜂亚科Cheloninae,共记述5属9种,其中2新种;2)角腰茧蜂亚科Pambolinae,共记述1属1种;3)窄径茧蜂亚科Agathidinae,共记述1属1种;4)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共记述4属8种;5)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共记述3属9种,其中2新种;6)探茧蜂亚科Oligoneurus,共记述1属1种;7)反颚茧蜂亚科Alysiinae,共记述3属3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03-05)

柴苗,何孙强,郭瑞,齐婷,王义平[4](2018)在《寄生竹弯茎野螟的兰氏原绒茧蜂(膜翅目:茧蜂科)寄生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兰氏原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为竹弯茎野螟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兰氏原绒茧蜂的寄生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兰氏原绒茧蜂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上午8:00—10:00,且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该成虫可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未见雌性后代;在16~32℃范围内,16℃的成虫发育历期最长为6.65±0.24天,以10%蜂蜜水作为补充营养成虫发育历期则增加到13.35±0.37天。【结论】兰氏原绒茧蜂的寄生率随寄主发生代数增加而增加,且主要选择3-4龄幼虫期寄主寄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兰氏原绒茧蜂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以10%蜂蜜水作为补充营养可显着延长成虫寿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白慧敏,章英,赵瑞兴,李涛[5](2017)在《寄生辽东栎象的合沟茧蜂属(膜翅目:茧蜂科)一中国新纪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报道了在辽宁发现的寄生辽东栎象的合沟茧蜂属一中国新纪录种——坎塔合沟茧蜂Hypodoryctes cantata Belokobylskij&Chen,2004,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Hassan,GHAHARI[6](2016)在《伊朗茧蜂科5种新记录及滑茧蜂亚科名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伊朗茧蜂科5种新记录及滑茧蜂亚科名录。总计记述伊朗分布的该亚科单一属——滑茧蜂属(Homolobus Frster)的4种,并报道了它们的寄主记录,比较了它们在伊朗和世界的分布。同时,报道了伊朗分布新记录的5种茧蜂,Blacus(Blacus)longipennis(Gravenhorst,1809)(蠢茧蜂亚科Blacinae),Neoneurus auctus(Thomson,1895)(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Macrocentrus kurnakovi Tobias,1976(长体茧蜂亚科Macrocentrinae),Apanteles impurus(Nees,1834)(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和Orgilus(Orgilus)similis Szépligeti,1896(怒茧蜂亚科Orgilinae)。(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16年00期)

李骏,陈家骅,宋东宝[7](2015)在《云南茧蜂科及蚜茧蜂科物种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茧蜂科与蚜茧蜂科昆虫在我国云南省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区系成分.基于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所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云南省记录茧蜂科11个亚科64属193种,其中分布于云南的特有种48种;蚜茧蜂科9属23种,其中分布于云南的特有种6种.分析该地区的区系成分,发现云南省茧蜂和蚜茧蜂有很强的东洋区成分,同时存在较多的古北区与其他陆地动物区系共有分布的属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宋胜楠[8](2015)在《小腹茧蜂亚科(膜翅目:茧蜂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与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基因组长度短、基因排列顺序保守、母系遗传及进化速率快等优点,为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分子标记,已经成为生物进化研究的理想材料。随着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及测序技术的的发展,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虽然有大量线粒体基因组被用于不同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但是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中,在低级阶元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较为少见。目前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组在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存在碱基替换饱和、长枝吸引、类长枝效应、位点速率异质性和分组策略选择等问题,而在低级阶元间系统发育研究中则很少有这些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应用潜力。小腹茧蜂亚科是膜翅目茧蜂科的一个主要亚科,专性寄生于鳞翅目昆虫幼虫,已知寄主几乎包括所有鳞翅目的科(除蝙蝠蛾科(Hepialidae)和少数较低等的蛾类外),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小腹茧蜂亚科内部的进化关系极其复杂,不同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较大争议。由于小腹茧蜂亚科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基因重排、A+T碱基含量高等,以及该亚科的种类鉴定相当困难,导致该类群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极为滞后,因此相对于该亚科巨大的类群数量(现在已有2200多种),目前仅见1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被测定和报道。对小腹茧蜂亚科内不同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深入挖掘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系统发育信号,重建小腹茧蜂亚科主要类群间系统发育关系,对揭示小腹茧蜂亚科的进化过程,正确合理地利用该类群的天敌昆虫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小腹茧蜂亚科5个族9个属15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注释和分析,同时从GenBank下载该亚科1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分析了小腹茧蜂亚科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重建了小腹茧蜂亚科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小腹茧蜂亚科5个族9个属15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基因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分析、基因间隔区与重迭区分析、基因组排列方式和密码子使用情况等。已测得的小腹茧蜂亚科昆虫线粒体长度在5996 bp-14137 bp之间,A+T含量为77.64%-86.09%。小腹茧蜂亚科线粒体基因组中已知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N,主要终止密码子为TAA。虽然茧蜂科昆虫的基因间隔区和重迭区通常较短,但也存在例外。茧蜂科昆虫的基因组重排主要集中在tRNA基因,重排的热点区域主要在trnA-trnR-trnN-trnS2-tryE-trnF和trnH-trnD-trr K两个tRNA簇中。本研究共发现绒茧蜂Apanteles sp.、幽茧蜂Pholetesor sp.两个种,再加上已经报道的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中蛋白编码基因发生了大量重排,分属2族3属。比较分析发现,蛋白编码基因重排在类群间没有相关性。Leu、Ile、Phe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氨基酸,TTA (Leu)、ATT (Ile)、TTT (Phe)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为典型的叁叶草状。(2)在已测的小腹茧蜂亚科昆虫中,除了幽茧蜂Pholetesor sp.之外其余所有AT偏斜为负值,而GC偏斜都是正值,即A少于T,G多于C。表明碱基组成偏向性在小腹茧蜂亚科中具有保守性,但也存在特例。(3)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对小腹茧蜂亚科昆虫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采用基于蛋白编码基因DNA序列和RNA序列的系统发育结果。贝叶斯方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均支持小腹茧蜂亚科为一个单系群,支持拱茧蜂族Forniciini处于小腹茧蜂亚科基部,该亚科内部关系为((((绒茧蜂族Apantelini+盘绒茧蜂族Cotesiini)+小腹茧蜂族Microgastrini))+横背拱脊茧蜂Choeras grammatitergitus)))+侧沟茧蜂族Microplitini))))+拱茧蜂族Forniciini。本研究初步确定了该亚科各族之间的关系,认为Mason (1981)的分类体系在框架上大致是正确的,同时确认了族内少数属的关系。但还有两个属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结果分析,拱脊茧蜂亚属Choeras可能并不是一个单系群,再加上该亚属形态特征差异较大,本亚属内种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本研究从分子上支持van Achterberg et al.(2015)将沟腹茧蜂属Diolcogaster部分种类划分到拱茧蜂族Forniciini,该属还需继续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0-01)

李倩[9](2014)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膜翅目茧蜂科(Hymenoptera:Braconidae)比较基因组学与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基因排列顺序保守、基因组长度短、母系遗传及进化速率快等特征,因此目前成为生物进化研究的理想材料,为系统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分子标记。随着测序技术的完善及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的丰富,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各类群系统发育分析成为热门研究。茧蜂科是一种营寄生性生活的膜翅目昆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茧蜂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复杂,没有统一的定论。相对于茧蜂科巨大的类群数量,已经测定的茧蜂科线粒体基因组仅有7种。因此,对茧蜂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对揭示茧蜂科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寄生习性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茧蜂科25个亚科21个种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注释和分析,同时由GenBank下载7个种的茧蜂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分析了茧蜂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茧蜂科的系统发育、寄生习性进化与茧蜂科进化分歧时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茧蜂科18个亚科21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基因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基因注释、基因组组成分析、基因间隔区与重迭区分析、基因组排列方式、密码子使用情况、tRNA二级结构等。因为膜翅目昆虫高AT含量,导致所测昆虫包含AT区及nad2在内的区域未测通。已测得的茧蜂科昆虫线粒体长度在9160bp-14216bp,AT含量73.38%-87.63%。AT含量最高的为丽下腔茧蜂Therophlius festivus,最低的为扁体茧蜂Elasmosoma sp.。茧蜂科昆虫的已知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N,其中ATT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起始密码子,其次为ATG,最少的为ATC。已知的7个coxl基因的所有起始密码子均为ATC,而只有3个其它基因使用ATC作为起始密码子。主要终止密码子为TAA,但38个基因使用了不完整的TA或T作为了终止密码子,也有24个基因使用TAG作为终止密码子。虽然茧蜂科昆虫的基因间隔区和重迭区通常较短,但也存在例外。额突茧蜂Eumacrocentrus sp是已测茧蜂科昆虫中基因间隔区最长的,在cox3与trnG, trnG与nad3之间分别有629bp和369bp的基因间隔区,在奇脉茧蜂Mirax sp的nad4与nad4L之间也有长达499bp的基因间隔区。除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外,茧蜂科昆虫的基因组重排主要集中在tRNA基因,重排的热点区域有tRNAAsp-tRNAHis-tRNALys、tRNAAla-tRNAArg-tRNAAsn-tRNASerl-tRNAGlu-tRNAPhe、tRNAThr-tRNAPro。Leu、Ile、Phe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氨基酸,TTA(Leu)、ATT(Ile)、TTT(Phe)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tRNA基因是二级结构为典型的叁叶草状结构。(2)茧蜂科昆虫在“圆口类cyclostome"中主要的重排热点区域为tRNAAsp-tRNAHis-tRNALys,而在“非圆口类noncyclostome"中重排的热点区域更多地集中在tRNAAla-tRNAArg-tRNAAsn-tRNASerl-tRNAGlu-tRNAPhe和tRNAThr-tRNAPro。碱基组成偏向性通常用AT偏斜和GC偏斜来反映。在已测茧蜂中,绝大部分AT偏斜为负值,而GC偏斜都是正值,即A少于T,G多于C。但是叁个例外,分别为刀腹茧蜂Xiphozele sp、前眼茧蜂Proterops sp和额突茧蜂Eumacrocentrussp.。通过计算茧蜂科昆虫的Pi值、核苷酸替换数量S、同义替换速率Ka与非同义替换速率的比值Ka/Ks等进化参数反映了茧蜂科基因组进化情况。除前眼茧蜂Proterops sp外,Ka/Ks比值均大于1,发现茧蜂科昆虫中进化最快的为丽下腔茧蜂T. festivus,而所有的基因中进化最快的为trnH。(3)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对茧蜂科昆虫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使用DNA序列与使用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结果有一定差别。所有的结果均支持蚜茧蜂亚科Aphidiinae与“圆口类cyclostome"构成姐妹群关系,处于茧蜂科系统发育的基部位置。探茧蜂亚科Ichneutinae为一个并系类群。基于氨基酸序列的“长茧蜂亚科复合群”系统发育关系十分稳定,而“圆口类”和“小腹茧蜂亚科复合群”的内部关系仍未得到妥善解决。(4)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圆口类”—戈氏原皱腰茧蜂Protorhyssalus goldmani化石时间为93mya。以此为依据我们根据本研究建成的系统发育树,推断了茧蜂科分化时间为121.07mya,“圆口类”与“非圆口类”的分化时间为98.32mya。“非圆口类”的分化时间则为92.07mya,比“圆口类”的分化时间略晚。“长茧蜂亚科复合群”和“小腹茧蜂亚科复合群”的分化时间分别为88.65和86.82mya。从分化时间角度来说,最早分化的为“长茧蜂亚科复合群”和“小腹茧蜂亚科复合群”,最后是“圆口类”。我们推断的茧蜂科分化时间比已推断茧蜂科分化时间推迟了10mya。通过对茧蜂科昆虫的寄生习性的分析,我们推断容性内寄生的起源早于抑性外寄生,并且茧蜂科在分化初期以单寄生为主,随着进化发展,多寄生才逐步出现。通过对寄生蜂以及寄主分化时间的统计,我们推断茧蜂科昆虫分化时间与其对应寄主的分化时间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6-01)

郑敏琳,陈家骅,杨建全[10](2013)在《中国近波贝茧蜂属新纪录及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中国湖北的近波贝茧蜂属Bobekoides van Achterberg1新种,中华近波贝茧蜂B.sinicus sp.nov.。文中对近波贝茧蜂属及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编制了该属世界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附有鉴别形态特征图,并与其近似种作了比较。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所。(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茧蜂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道了伊朗茧蜂科(膜翅目:姬蜂总科) 19种的分布新记录,隶属Agathidinae亚科的1种,Brachistinae亚科的2种(2属),Braconinae亚科的5种(3属),Cheloninae亚科的3种(2属),Euphorinae亚科的4种(4属),Microgastrinae亚科的2种(2属)和Opiinae亚科的2种(1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茧蜂科论文参考文献

[1].李骏,陈家骅,郑敏琳,宋东宝,姚俊丽.中国大陆草蛉茧蜂新记录属ChrysopophthorusGoidanich及一新记录种(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Neveen,S.GADALLAH,Hassan,GHAHARI,Jen?,PAPP,Ahmet,BEYARSLAN.伊朗茧蜂科(膜翅目:姬蜂总科)新记录(英文)[J].武夷科学.2018

[3].李天奇.千岛湖岛屿的茧蜂科(Braconidae)昆虫分类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4].柴苗,何孙强,郭瑞,齐婷,王义平.寄生竹弯茎野螟的兰氏原绒茧蜂(膜翅目:茧蜂科)寄生生物学特性[J].林业科学.2018

[5].白慧敏,章英,赵瑞兴,李涛.寄生辽东栎象的合沟茧蜂属(膜翅目:茧蜂科)一中国新纪录种[J].辽宁林业科技.2017

[6].Hassan,GHAHARI.伊朗茧蜂科5种新记录及滑茧蜂亚科名录(英文)[J].武夷科学.2016

[7].李骏,陈家骅,宋东宝.云南茧蜂科及蚜茧蜂科物种多样性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宋胜楠.小腹茧蜂亚科(膜翅目:茧蜂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与系统发育研究[D].浙江大学.2015

[9].李倩.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膜翅目茧蜂科(Hymenoptera:Braconidae)比较基因组学与系统发育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0].郑敏琳,陈家骅,杨建全.中国近波贝茧蜂属新纪录及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茧蜂科1-翅:茧蜂科2附:茧蜂科1茧蜂科rI’ns二级结构中H39、...:茧蜂科2-翅茧蜂科各亚科系统发育关系

标签:;  ;  ;  ;  ;  ;  ;  

茧蜂科论文_李骏,陈家骅,郑敏琳,宋东宝,姚俊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