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布局论文_刘姝宇,谢祖杨,宋代风,沈小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住区布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布局,空间,居住区,机理,城市,可达性。

住区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刘姝宇,谢祖杨,宋代风,沈小洁[1](2019)在《闽东南沿海城市高层住区布局与室外热环境优化——以厦门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气候恶化的客观现实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转型战略为城市住区建设提出应对城市气候问题、优化室外热环境的艰巨任务。以厦门市高层住区为例,通过数值模拟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住区布局与室外热环境之间的作用机理,为住区设计形态生成提供必要依据。结果表明,通过布局优化改善室外热环境的思路具可行性;多指标均值综合得分评价体系可作为室外热环境分析的有效工具;建设用地方位、组团规模、建筑排布、绿地布局等均可对室外热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期刊2019年18期)

王茜,颜文涛,冯都喜[2](2019)在《如何优化城市住区绿地布局形态管理场地雨洪?——基于重庆某住区的模拟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学者针对雨水管理目标下的城市住区场地设计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住区绿地系统的形态特征和径流控制的定量关系还缺乏相关探讨。研究对住区绿地形态特征与径流水系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然后选择Uwater Drainage作为场地场次降雨径流的模拟软件,基于重庆某住区设计方案展开降雨径流的实证模拟研究。研究了住区建筑布局与绿地形态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特征,探索了整合雨水管理功能的住区绿地系统复合结构。通过将雨水管理目标融入住区规划设计阶段,有利于住区更加有效地实现雨水管理目标。(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曾穗平,田健,曾坚[3](2019)在《基于CFD模拟的典型住区模块通风效率与优化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4类典型居住组团的20种住区模块,运用CFD风环境模拟与数理分析,探索多模式空间组合状况下的冬、夏季风环境特征,解析不同组合模块的通风效率与建筑布局形态的耦合规律,得到建筑体积密度指数与城市通风环境的"风阻指数公式",并提出适宜天津气候环境的居住建筑布局模式。(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亢德芝,李梦晨,田心怡[4](2019)在《武汉市住区规划布局评估与规划指引》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的民生之本,引导城市住区有序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住区的布局形式、空间尺度和配套设施等不断演进,住区规划建设在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尽相同。为此,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在分析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住区规划布局特征的基础上,从住区规模及住区区域规模、住区规划布局现状、住区配套及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住区规划布局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住区规划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规划管控方式、住房供应模式和宜居街区营造3个方面提出武汉市住区规划指引建议。(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03期)

石通斌,吴志宏[5](2019)在《堪舆文化在城市住区选址布局的运用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堪舆学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构成了指导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选址建设的核心。堪舆学形成于先人法天象地思想和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现代的城市住区在很多方面依然可以借鉴和运用堪舆文化的思想来进行选址和空间布局。(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徐晓燕,沈雅雅[6](2019)在《高层住区底层架空空间布局与实际使用效果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住区底层架空对于增加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有一定贡献。通过对叁个较有代表性高层住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底层架空的空间布局对于引导居民可达性,提高使用效率,引导不同行为特征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并据此提出架空空间面积比例、位置选择、功能设置等方面的规划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陈立华,陆辉煌,熊英明[7](2018)在《住区规划布局对其通风环境及节能效果的影响研究——以桂林市居住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住区布局形式、道路组织、建筑间距叁者出发,借助ECOTECT模拟软件对住区的风速、风向、风压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能耗数据,对规划布局与风环境及住宅能耗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住区风环境与住区能耗存在一定影响关系,通过风环境对住区微气候环境的改善,能对室内人居能耗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采用南北行列式布局、合理利用道路及周边开敞空间对住区通风散热有利,而底层架空设置及高层建筑的狭管风效应会对建筑局部能耗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王美琪[8](2018)在《基于户外空间优化的中高强度住区规划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区不仅仅是一个安身之所,更反映着人们生活和文化层次上的追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的变化,也对住区户外空间的环境与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土地稀缺,城市住区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模式本身就加大了户外空间设计的难度。为了保证住宅室内空间的采光,住宅建筑势必要与户外空间争夺有限的阳光资源,影响到户外空间的品质,而且中高强度住区的人均用地面积小,人均户外活动空间大打折扣。因此,探讨如何优化中高强度住区的户外空间,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选取了29个长叁角地区中高强度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典型住区样本户外空间的调研、分析与研究,归纳中高强度住区的布局类型,并结合户外空间现状使用特征以及居民对户外空间满意度和需求分析,总结中高强度住区户外空间的现存问题,提取影响户外空间品质的关键因素,对各因素逐一解析。并从住宅形态设计、住区规划模式与住区日照规范叁个方面,提出基于户外空间优化的中高强度住区规划与设计策略。对今后这一类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3)

夏寒露[9](2018)在《广州地区住区室外阴影空间的建筑构影机理与布局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是承载人居生活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室内外宜居环境有利于提高住户室外交互活动的意向性,为住区增添生命力和活动力。然而近年来,城市住宅建设量在满足逐年与日俱增的同时,却难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尤其是在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炎热且持续时间长,住区室外长时段高温暴晒现象严重,居民室外活动的热舒适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本研究利用建筑时段性构影空间来营造积极舒适的住区室外环境,对生态住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住区规划与调节城市局地微气候、改善建筑环境节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随着我国城市热岛效应及资源环境压力加重,以地域气候适应性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关注与重视。本研究在对大量的住区进行走访和调研中发现,对于夏热冬暖的广州地区而言,热舒适性的优劣是影响该地区住区室外活动空间使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设计适应气候角度出发,探讨通过优化住宅建筑的平面形态、组合布局和平面朝向等来营造适宜的室外构影空间,以被动式设计手法来改善住区室外热环境,并减少主动式设备的能耗。本文在走访调研和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归纳了广州地区常规典型住区的空间形态特点和使用主体特点。根据住区建筑的高度、形态、组合、朝向等变量因素进行客体分类,据此结合广州地区季节性气候特点和时段性的主体需求,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模拟软件Ecotect Analysis设定模拟参数,并进行日照时数、日照时段和阴影遮挡百分比的计算。将模拟结果进行分类评价和优劣对比,由此探寻了住区室外阴影空间的构建于目标上应当满足时空需求性与功能复合性;于途径上可积极利用建筑自身及其围合结构和绿化配植等;且于住区规划优化方法上针对住区总平布局、平面选型、道路设计、场地布置等提出了对应策略指引。对住区室外空间的研究,应当充分了解住户对于室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需求;对住区宜居性与舒适性的评价,也应当以主体使用者的实际感受为标准。根据地域气候的特殊性,结合住区建筑的室外构影时空特点和使用主体需求,探究气候适应性下的空间优化和功能复合,提高空间利用率、舒适性和生态效益,以期尽量避免方案设计流于形式或者限于标准。(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冯雨飞[10](2018)在《与风环境相协同的山地住区空间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的城市开发建设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是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却日益提高。风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设计的过程中协同考虑风环境质量对居住区整体环境品质的影响,通过调整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形态,提升规划设计的方案的气候适应性是一个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山地居住区相对于平原居住区气候敏感性更高,因此研究风环境与山地居住区之间的气候适应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技术(CFD技术)等方法,对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传统山地居住区空间布局设计与风环境设计两个层面的协同性关系,构建协同风环境的山地居住区空间布局设计框架,并以遵义市美食村山地居住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使风环境设计与传统山地住区设计进行全过程的协同,力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可以综合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发扬各个学科的优势,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城市建设工作。论文分为绪论、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实践应用、总结与展望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选题的缘起,明确了本次研究的范围、意义、内容、目的、方法及框架。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对山地居住区风环境基础理论研究,分析了山地风环境的特征、山地居住区风环境的模拟的技术手段、山地居住区风环境的评价标准以及影响山地居住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第叁部分:第叁章通过对传统山地居住区空间布局设计与风环境设计的协同性进行分析,构建协同风环境的山地居住区空间布局设计框架。第四部分:包括文章的四、五两个章节。第四章主要是基于协同设计的框架,以遵义市美食村山地居住区为例,进行初步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第五章则是基于风环境的角度采用Phoenics软件对初步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案进行评估,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提出初步设计方案的调整优化策略并模拟验证,得到最终的协同设计方案。第五部分:第六章对本文全文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通过此次研究总结了山地居住区风环境的相关因素,以及夏热冬冷气候区、准静止风区的居住区风环境评价标准及该区域山地居住区的风环境模拟参数、构建了协同风环境的山地居住区空间布局设计框架,为此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住区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内外学者针对雨水管理目标下的城市住区场地设计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住区绿地系统的形态特征和径流控制的定量关系还缺乏相关探讨。研究对住区绿地形态特征与径流水系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然后选择Uwater Drainage作为场地场次降雨径流的模拟软件,基于重庆某住区设计方案展开降雨径流的实证模拟研究。研究了住区建筑布局与绿地形态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特征,探索了整合雨水管理功能的住区绿地系统复合结构。通过将雨水管理目标融入住区规划设计阶段,有利于住区更加有效地实现雨水管理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住区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1].刘姝宇,谢祖杨,宋代风,沈小洁.闽东南沿海城市高层住区布局与室外热环境优化——以厦门市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9

[2].王茜,颜文涛,冯都喜.如何优化城市住区绿地布局形态管理场地雨洪?——基于重庆某住区的模拟实证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

[3].曾穗平,田健,曾坚.基于CFD模拟的典型住区模块通风效率与优化布局研究[J].建筑学报.2019

[4].亢德芝,李梦晨,田心怡.武汉市住区规划布局评估与规划指引[J].规划师.2019

[5].石通斌,吴志宏.堪舆文化在城市住区选址布局的运用浅议[J].城市建筑.2019

[6].徐晓燕,沈雅雅.高层住区底层架空空间布局与实际使用效果的实证研究[J].华中建筑.2019

[7].陈立华,陆辉煌,熊英明.住区规划布局对其通风环境及节能效果的影响研究——以桂林市居住小区为例[J].新建筑.2018

[8].王美琪.基于户外空间优化的中高强度住区规划布局研究[D].东南大学.2018

[9].夏寒露.广州地区住区室外阴影空间的建筑构影机理与布局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8

[10].冯雨飞.与风环境相协同的山地住区空间布局研究[D].重庆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黄岩区乡村住区布局规划示例①哈尔滨各时期代表性住区布局示...光大榕岸住区布局和测点分布有机生长型住区的布局特征——住区布局对比示意——住区布局对比示意

标签:;  ;  ;  ;  ;  ;  ;  

住区布局论文_刘姝宇,谢祖杨,宋代风,沈小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