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纤,光栅,光通信,布拉格,相移,结构,正交。

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吉喆[1](2014)在《基于微环谐振腔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的设计及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结合了电CDMA的优点和光纤通信的带宽优势,是实现全光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光编解码器作为OCDMA系统的核心器件,正在向更高集成度、更易调谐、更多用户的方向发展。微环谐振腔凭借其模式体积小,选频特性优越,支持多调谐方式以及兼容微电子批量加工等优点,成为满足光编解码器发展需求的有效方案之一。目前,该类型编解码器在理论和结构设计方面,主要存在叁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编解码方案欠佳,体现在利用微环一维编解码方式,限制了系统容量的扩展;二是编解码器性能不高,解码输出自/互相关峰值比较低;叁是用户容量不易扩展,编解码信道频带利用率低。此外,在OCDMA系统传输过程中常伴随旋转信号的传输,这就需要实现对旋转光信号的接收、发送及解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以下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1.利用微环谐振腔阵列下载端反射谱结合相移器相位变换,提出了以微环阵列为核心单元的二维相干光编解码器结构;建立了微环阵列结构的传输矩阵方程;分别研究了耦合双环、串联叁环编解码器结构的反射谱特性;分析了上述两种编解码器的结构参数与自/互相关峰值比的关系。通过数值仿真得到这两种结构波长/相位二维解码的时域/频域输出谱线和自/互相关峰值比,理论上验证了微环谐振腔阵列编解码器的可行性。2.设计并研究了编解码器优化方法,提出了最佳耦合系数法、耦合系数高斯平坦化分布优化法以及半径优化法。针对并联耦合双环、串联叁环两种编解码器结构,对比其优化前后的编解码器性能。理论计算表明,优化后的编解码器结构提高了自/互相关峰值比。3.利用游标效应易于扩展微环自由频谱宽度的优点,优化了编解码器结构,增大了系统用户容量。分析了游标效应下,微环串联编解码器结构的3dB带宽、矩形因子、峰值反射率以及伪模抑制特性,仿真实现了该结构的二维波长跳频/相位编解码。结果表明,具有游标效应的微环串联结构可以扩展用户容量。4.针对OCDMA传输过程中的旋转光信号接收和发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聚合物倒锥透镜型单通道旋转连接器。理论分析了该器件的结构参数,阐述了它的制备方法,并实验测试了该旋转连接器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吉喆,贾大功,张海伟,张红霞,张德龙[2](2014)在《基于耦合双环阵列的二维相干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集成、易调谐的光编解码器是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集成化的关键模块之一。基于耦合双环阵列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编解码器。该编解码器通过调谐双环下载端反射波长以及集成于总线的相移器的相位,实现了OCDMA系统的二维相干编解码。基于耦合模理论,建立了耦合双环阵列的传输矩阵方程。用于编解码器的双环半径分别为50μm和48μm,阵列中四组双环的反射中心波长分别为1535,1535.2,1535.4,1535.6nm,信道宽度为17GHz,反射谱3dB带宽约为0.14nm,信号基本上不会出现干扰,保证了用户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准确性。相应的自相关峰值旁瓣比(P/W)约为5,互相关峰值比(P/C)约为7,可以容纳用户数为96个。(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传起,朱迎春,周谞[3](2008)在《光码分多址系统可调谐编/解码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和常用的几种编/解码器(E/D)。研究了基于光纤延时线(OFDL)和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s)的可调谐编/解码器,讨论了两种基于光纤延时线的可调方案,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s)的编/解码器,介绍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的原理和利用压电陶瓷(PZT)调谐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参数选择。给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阵列的可调谐二维编/解码器结构,并分析了它的主要优点。介绍了基于超结构光纤布拉格光栅(SSFBG)的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编/解码器和可调谐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超结构光纤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的构造方法,探讨了光码分多址系统编/解码器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8年12期)

郑吉林,王荣,蒲涛,卢麟,朱英勋[4](2008)在《波长漂移对时域相位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中,编解码器的性能是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波长漂移会影响编解码的性能。在分析等效相移超结构光纤光栅(EPS-SSFBG)作为光码分多址相位编解码器的基础上,仿真研究了不同码字、不同码长、不同编码带宽、不同编码效率和不同折射率调制深度的编解码器对波长漂移的容忍度(WDT)。仿真结果表明,光源与编解码器之间的波长漂移容忍度较大;若光源脉宽相对较宽,光源的中心波长偏移编解码器的中心波长一定值时,解码输出的自相关峰旁瓣比(P/W)反而提高;不同码字、不同编码效率、不同折射率调制深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波长漂移容忍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8年12期)

尹霄丽,刘会师,时安琦,张寅,张琦[5](2008)在《光码分多址相位编/解码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几种基于相干光的光码分多址(OCDMA)相位编/解码器。分别给出了采用空间光调制器(SLM)、平面光波导(PLC)、超结构光纤布喇格光栅(SSFBG)技术的OCDMA编/解码器的工作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基于SSFBG的编/解码器在产生超长光学码方面是最好的;平面光波导编/解码器由于可实现单片集成,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器件。(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08年07期)

朱英勋,王荣,陈鹏,谢佳麟,蒲涛[6](2008)在《基于超结构光纤光栅的正交四相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四相序列编码相比于二相序列具有更大的码字容量和更好的互相关特性,因此更适用于光码分多址(OCDMA)无源光接入网。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超结构光纤光栅的正交四相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该编/解码器采用A族四相序列作为地址码,在制作的过程中仅需一个均匀相位掩模板即可实现编码功能,并且在性能上与传统工艺制作的编码器相当。为了与不同波长信道相匹配,提出了变信道编码技术,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的编码器具有更高频谱效率,因此得到更好的编/解码性能。对一个码长63,长度4.1cm的正交四相编/解码器进行了信息速率为2.5Gb/s,码片速率为156Gchip/s的编/解码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编/解码效果。(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卢麟,吴伟磊,方涛,彭晖,蒲涛[7](2008)在《基于等效相移超结构光纤光栅编解码器的2.5 Gbit/s60km光码分多址传输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的窄脉冲光源、高性能编解码器和具有旁瓣/噪声抑制功能的接收机是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设计实现的3个关键模块。实验中利用增益开关脉冲光源,63位等效相移超结构布拉格光栅(EPS-SSFBG)相位编解码器和接收机门限调整技术实现了2.5 Gbit/s 60 km传输并得到了相应的误码曲线,系统在误码率(BER)等于10-9时的灵敏度为-22.5 dBm。实验结果表明,等效相移超结构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兼具高性能和可实现性,可用于实用化的光码分多址系统,而综合利用光域和电域的手段抑制旁瓣和噪声的影响是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8年03期)

张邺,戴一堂,孙杰,张冶金,谢世钟[8](2007)在《基于重构等效啁啾制作光纤光栅编解码器的光码分多址系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中,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编解码器是极具竞争力的核心器件,满足光接入网低成本、高性能的要求.将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制作的FBG作为编解码器运用于OCDMA系统.实验采用一对511个码片、编码速率为6.4×109/s的FBG编解码器,在编码匹配的情况下能恢复出输入信号,与编码非匹配的情况相比获得了8dB的功率增益.这为REC技术制作的编解码光栅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方涛,李玉权,王荣[9](2007)在《脉宽对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光编解码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给出了低折射率相移超结构光纤光栅(SSFBG)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的数学模型,采用自相关峰旁瓣比(P/W)、自互相关峰比(P/C)两个参量作为衡量编解码器性能的主要指标,仿真研究了不同脉宽及不同光栅(码片)长度条件下超结构光纤光栅编解码器的性能,得到了编解码器的P/W、P/C随输入脉冲宽度及编解码器长度的变化曲线。从对编解码器性能仿真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光源脉宽与编解码器的长度满足一定的匹配条件时,可获得较理想编解码效果,即可以根据输入脉冲的宽度来选择长度合适的编解码器,从而获得较好的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马志钢,董海峰,杨淑雯[10](2003)在《二维光码分多址系统及其编/解码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时间和空间(T/S)、波分和码分(WDM+OCDMA)、跳频和码分(FH+OCDMA)3种二维光码分多址编码方案.利用光纤延迟线和波分解复用器构造出一种波长可调的二维编/解码器,该方案以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为基础,引入波分解复用器实现波长域编码,具有构造简单、变址灵活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集成、易调谐的光编解码器是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集成化的关键模块之一。基于耦合双环阵列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编解码器。该编解码器通过调谐双环下载端反射波长以及集成于总线的相移器的相位,实现了OCDMA系统的二维相干编解码。基于耦合模理论,建立了耦合双环阵列的传输矩阵方程。用于编解码器的双环半径分别为50μm和48μm,阵列中四组双环的反射中心波长分别为1535,1535.2,1535.4,1535.6nm,信道宽度为17GHz,反射谱3dB带宽约为0.14nm,信号基本上不会出现干扰,保证了用户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准确性。相应的自相关峰值旁瓣比(P/W)约为5,互相关峰值比(P/C)约为7,可以容纳用户数为96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论文参考文献

[1].吉喆.基于微环谐振腔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的设计及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4

[2].吉喆,贾大功,张海伟,张红霞,张德龙.基于耦合双环阵列的二维相干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J].光学学报.2014

[3].李传起,朱迎春,周谞.光码分多址系统可调谐编/解码器研究[J].中国激光.2008

[4].郑吉林,王荣,蒲涛,卢麟,朱英勋.波长漂移对时域相位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性能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8

[5].尹霄丽,刘会师,时安琦,张寅,张琦.光码分多址相位编/解码器[J].光通信技术.2008

[6].朱英勋,王荣,陈鹏,谢佳麟,蒲涛.基于超结构光纤光栅的正交四相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J].光学学报.2008

[7].卢麟,吴伟磊,方涛,彭晖,蒲涛.基于等效相移超结构光纤光栅编解码器的2.5Gbit/s60km光码分多址传输实验[J].中国激光.2008

[8].张邺,戴一堂,孙杰,张冶金,谢世钟.基于重构等效啁啾制作光纤光栅编解码器的光码分多址系统实现[J].物理学报.2007

[9].方涛,李玉权,王荣.脉宽对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性能的影响[J].光学学报.2007

[10].马志钢,董海峰,杨淑雯.二维光码分多址系统及其编/解码器设计[J].深圳大学学报.2003

标签:;  ;  ;  ;  ;  ;  ;  

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