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及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进展

预防接种及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进展

郭丽

(白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过敏性休克属于预防接种过程中较为罕见的异常反应现象,接种疫苗属于一种抗原物质的接种过程,在接种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接种后儿童可能出现疑似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不仅危害接种儿童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死亡现象的出现。因此,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相应的过敏性休克的预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预防接种过程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主要表现、诊断及预防处理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探究。

【关键词】预防接种;过敏性休克;研究分析

过敏性休克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主要是指一种由组织灌注不良、全身血管张力异常下降等导致的功能障碍、细胞受损的综合症状,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速及预后差等特点。现阶段,随着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展,疫苗接种的数量逐渐增多,在疫苗接种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现象随之增长,过敏性休克属于接种疫苗后发生的较为严重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之一[1]。

1.预防接种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林辉荣,温瑞英[2]在临床报道中提到:在众多的疫苗接种过程中,引发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的疫苗主要包括百白破疫苗、甲型流感疫苗、23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狂犬病疫苗、流脑A群疫苗及减毒活疫苗中的甲肝疫苗、乙脑疫苗及麻疹疫苗等不同类型。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主要的介导为IgE,变应原在首次进入人体内后使得机体抗体的产生,结合至结缔组织与血液表面后使得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当机体再次受到过敏原的侵袭后,与被Ig致敏的结缔组织与血液相结合,将靶细胞激活,结缔组织与血液在短时间内脱颗粒释放出大量的组织胺、激肽释放酶及其他多种活性介质,扩张了体循环血管,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3],导致气管痉挛、哮喘、荨麻疹、低血压等过敏反应的出现。

2.预防接种中过敏性休克的主要表现及诊断

据全国2008-2010年[4]接种疫苗后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儿童分析来看,在接种疫苗后发生过敏性休克会出现以下症状:85%以上的儿童在疫苗接种的半小时内会发生相应的过敏性休克症状,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低血压、意识障碍及烦躁等,其中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反应如下:循环衰竭,外周血管收缩导致儿童脉搏微弱,四肢冰冷、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道阻塞主要是呼吸系统存在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临床症状为哮喘、紫绀等;由于低血压导致心动过速现象的出现。

在对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进行诊断过程中,应以以下为诊断标准:发生过敏性休克相关症状后经实验室检查表明,血清IgE中P物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及组胺等含量较高;儿童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喉头水肿等症状;经血压测量显示儿童舒张压在60mmHg范围内,收缩压在90mmHg范围内[5];且由于低血压的出现导致儿童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症状;最后是儿童意识不清,出现昏迷等症状。

3.预防接种中过敏性休克的预防处理措施

陈万庚,马永法,周爱庆[6]在临床报道中提出:在预防接种之前,应针对接种儿童的疾病史、过敏史、既往接种疫苗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疫苗禁忌对象的明确等进行了解,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7]中的各个环节要求对儿童家属进行询问、了解接种者的健康状况,观察接种者是否存在感冒、腹泻及发热等症状,一旦发现应延迟接种时间。接种单位应配备相应的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药物及急救设备等,并定期组织接种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展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应急急救处理相关技术的培训,方便在第一时间内干预治疗过敏性休克,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在接种完成后叮嘱并监督家长带着儿童在观察室内停留半小时,方便接种医生观察儿童是否存在过敏性休克症状及严重的过敏史,方便实施第一时间的治疗干预。

在接种后若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应做以下处理:史鲁斌,吕宛玉,王燕[8]认为,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后应第一时间保证患儿安静,将头部放低,协助实施仰卧体位,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及药物使用说明书给予1:1000的肾上腺素进行治疗,在15分钟至半小时后若患儿血压尚未得到显著改善或提升,应给予地塞米松进行干预;针对出现呼吸骤停的患儿应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处理;针对存在烦躁不安症状的患儿应通过肌肉注射镇静剂的方式平复患儿情绪;针对存在呼吸衰竭症状的患儿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肌肉注射洛贝林进行治疗,在救治过敏性休克患儿的过程中应保证与医院、医疗急救中心的紧密联系,并做好相应的转运准备,为患儿的救治赢得最佳时间。

4.结语

针对儿童实施预防接种处理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预防及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应明确儿童的疾病史、临床信息等基础上根据相关工作规范实施接种操作,在接种完成后密切关注儿童是否存在过敏性休克的相关症状表现;若在接种后观察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相关症状应针对患儿实际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开展针对性的急救药物治疗处理,促进患儿预后。提高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减少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促进儿童接种安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常利民,王华庆.接种疫苗所致过敏性休克临床特征的系统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4):368-372.

[2]林辉荣,温瑞英.1例接种水痘疫苗致过敏性休克的调查处置[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95-95.

[3]黄建伟,许小明.过敏性休克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5):101-104.

[4]全国2008~2010年接种疫苗后过敏性休克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26(5):398-401.

[5]马智,樊立华.哈尔滨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及疫苗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7):89-91.

[6]陈万庚,马永法,周爱庆.1999~2008年国内文献报道的预防接种引起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9,11(10):1013-1014.

[7]刘焕芳.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和乙肝疫苗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95-96.

[8]史鲁斌,吕宛玉,王燕.2011年至2016年河南省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2(6):757-761.

标签:;  ;  ;  

预防接种及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