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起搏百分比论文-宋卫锋,臧小彪,王顺保,王现青,张嘉莹

心室起搏百分比论文-宋卫锋,臧小彪,王顺保,王现青,张嘉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室起搏百分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病窦综合征,心功能

心室起搏百分比论文文献综述

宋卫锋,臧小彪,王顺保,王现青,张嘉莹[1](2015)在《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对病窦综合征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功能的潜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减少病窦综合征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的效果以及潜在的心功能影响。方法将90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美敦力Adapta系列起搏器的患者分为3组,分别程控为心室起搏管理(MVP)组、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组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组。随访12个月后,观察1不同起搏策略Cum%VP的差异;2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变化;3彩色超声心动图参数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舒张早期的E峰/舒张晚期的A峰的E/A比值的变化。结果 MVP组Cum%VP为0.95%±0.44%,明显低于LAVD组的5.46%±0.23%及Search AV+组的6.74%±3.95%,P<0.05。与MVP组比较,LAVD组及Search AV+组的血清NT-pro BNP、LVDd明显增加,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MVP策略优于LAVD策略和Search AV+策略,能够显着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Cum%VP,保护心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马建新,何永锋,李运田,黄海,陈东[2](2012)在《不同起搏模式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22例,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AAISafeR和DDD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血浆BNP水平术后均显着升高,与AAISafeR模式相比,DDD模式时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DDD模式比较,AAISafeR模式下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增加[(34.69±9.02)%vs.(73.18±13.08)%,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73.24±11.38)%vs.(23.11±7.05)%,P<0.05],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BNP水平显着正相关(r=0.157,P<0.001)。结论 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17期)

伦东兴[3](2012)在《心室起搏管理减少房室阻滞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比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心室起搏管理(Managing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对减少房室阻滞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比的效果。选择因房室阻滞而植入具有MVP功能的美敦力Adapta系列起搏器的患者40例,分别程控为DDD模式和MVP模式,3个月后交叉程控为MVP模式和DDD模式,再随访3个月。(本文来源于《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2年08期)

王蔚,杨希立,李健民[4](2011)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对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autointrinsic conduction search,AICS)对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成功植入St Jude公司双腔起搏器(型号为5376或5386)的患者50例。分别观察打开和关闭AICS功能1个月后患者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变化及测试血浆脑利钠肽(BNP)值。结果:使用AICS功能后,与关闭AICS功能后比较,心室起搏比例明显下降[(4.2±1.3)%vs(43.3±7.1)%],BNP水平亦明显降低[(57.3±22.4)pg/ml vs(377.7±42.5)p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可明显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鼓励自身房室传导,减少起搏器电池耗竭,改善心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1年35期)

肖春晖[5](2011)在《不同起搏模式对起搏患者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步性和心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增加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中风和心房颤动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起搏患者不必要的心室起搏,降低Cum VP%,在保持房室同步的基础上,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是近年来心脏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永久心脏起搏患者Cum VP%、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①分别采用普通DDDR起搏、Search AV+起搏和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 MVP)叁种起搏模式对41例具有起搏适应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和1例具有ICD植入适应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42例患者分别以普通DDDR起搏、Search AV+和MVP叁种起搏模式起搏1月后计算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trial sense-ventricular sense, AS-VS)、心房感知-心室起搏(atrial sense-ventricular pacing, AS-VP)、心房起搏-心室感知(atrial pacing -ventricularse sense, AP-VS)和心房起搏-心室起搏(atrial pacing-ventricular pacing, AP-VP)的时间百分比,并计算累计心房起搏百分比(Cum AP%)和Cum VP%;②计算42例患者在DDDR、Search AV+和MVP叁种起搏模式下Cum VP%小于40%的患者百分比;③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分为非房室传导阻滞组(nAVB组)和房室传导阻滞组(AVB组)。AVB组又分为间歇性III度AVB组(eIII°AVB组)和永久性III度AVB组(pIII°AVB组),分别研究在DDDR、Search AV+和MVP叁种起搏模式下的Cum VP%;④在研究不同起搏模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时,采用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评估3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在AAIR、DDDR和VVIR叁种起搏模式下的心室收缩同步性;比较左室16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左室12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Tmsv12-SD)、左室6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Tmsv6-SD),左室16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最大时间差(Tmsv16-Dif)、左室12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最大时间差(Tmsv12-Dif)、左室6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最大时间差(Tmsv6-Dif)。⑤在研究不同起搏模式对心功能影响时,采用床旁血液B-型利钠肽(BNP)测定评估36例SSS患者在AAIR、DDDR和VVIR叁种起搏模式下血液BN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42例患者当以普通DDDR模式起搏时,AS-VS为2.4%,AS-VP为52.3%,AP-VS为2.5%,AP-VP为42.8%。Cum VP%为95.1%;当Search AV+功能开启时,AS-VS为19.3%,AS-VP为34.9%,AP-VS为33.8%,AP-VP为12.0%。Cum VP%为46.9%;当MVP功能开启时,AS-VS状态的时间百分比为38.9%,AS-VP为13.2%,AP-VS为41.5%,AP-VP6.4%,Cum VP%为19.6%。以上叁种起搏模式下的Cum VP%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42例患者在DDDR、Search AV+和MVP叁种起搏模式下Cum VP%小于40%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为:0、23.8%和95.2% (P<0.05);③不同心律失常组患者在DDDR、Search AV+和MVP叁种起搏模式下Cum VP%不同:nAVB组患者在叁种起搏模式下Cum VP%分别为94.9%、52.2%和1.6%(P<0.05);eIII°AVB组患者在叁种起搏模式下Cum VP%分别为94.2%、40.2%和17.5%(P<0.05);pIII°AVB组患者在叁种起搏模式下Cum VP%分别为99.5%、98.1%和97.8%(P>0.05);④36例SSS患者在AAIR、DDDR和VVIR叁种起搏模式下心室同步性指标容积-时间曲线(VTCs)表明,AAIR模式下患者17节段VTCs排列较一致,各节段几乎同时达最大和最小收缩容积,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形态对称,同步性较好;DDDR模式下17节段VTCs部分节段排列较混乱,起伏不一致,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形态不对称,同步性较差;VVIR模式下17节段VTCs明显混乱,在不同时间到达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同步性较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和Tmsv6-Dif在AAIR模式分别为11.62±2.83ms、11.52±3.15ms、11.11±2.52ms、28.35±7.46ms、26.24±8.32 ms和18.45±5.38 ms;DDDR模式为30.51±9.11 ms、21.49±5.51 ms、17.11±4.23 ms、95.42±36.11 ms、61.11±23.73 ms和31.56±11.47 ms;VVIR模式为31.21±7.53 ms、24.72±8.12 ms、18.52±6.22 ms、101.15±34.17 ms、67.15±20.05 ms和32.58±10.32 ms。在AAIR模式明显优于DDDR和VVIR模式(P<0.05),DDDR和VVIR模式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AAIR起搏模式下工作1月后BNP水平为148±11pg/ml,与术前BNP为150±12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DDR起搏模式下工作1月后BNP水平为197±20pg/ml,与术前和AAIR起搏模式相比,BN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IR起搏模式下工作1月后BNP水平为210±21pg/ml,与DDDR起搏模式下工作1月后BN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和AAI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DDDR起搏明显增加Cum VP%,Search AV+和MVP两种起搏模式可减少Cum VP%,而尤以MVP减少更具显着。MVP为动态的AAIR起搏,与DDDR和VVIR相比,MVP和AAIR可保持心室收缩同步性,降低血液BNP水平,保护心脏功能。(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9-01)

心室起搏百分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22例,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AAISafeR和DDD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血浆BNP水平术后均显着升高,与AAISafeR模式相比,DDD模式时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DDD模式比较,AAISafeR模式下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增加[(34.69±9.02)%vs.(73.18±13.08)%,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73.24±11.38)%vs.(23.11±7.05)%,P<0.05],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BNP水平显着正相关(r=0.157,P<0.001)。结论 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室起搏百分比论文参考文献

[1].宋卫锋,臧小彪,王顺保,王现青,张嘉莹.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对病窦综合征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功能的潜在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

[2].马建新,何永锋,李运田,黄海,陈东.不同起搏模式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

[3].伦东兴.心室起搏管理减少房室阻滞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比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4].王蔚,杨希立,李健民.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对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

[5].肖春晖.不同起搏模式对起搏患者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步性和心功能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标签:;  ;  ;  ;  

心室起搏百分比论文-宋卫锋,臧小彪,王顺保,王现青,张嘉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