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宋美桦[1](2021)在《百年大党以党建理论创新推动强大政党建设的递嬗逻辑及运行机制》文中认为"惟创新者强"是深刻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恒久理念。在百年求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走向强大离不开党建理论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是强大政党建设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自身建设实践有机结合,切实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心问题接续作出创造性回答,成就了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史。透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百年创新发展的递嬗逻辑,体知中国共产党人在超越历史局限性和场域适应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党建理论的一贯性思维进路,从根本指向、呈现载体、自信泉源以及落实效能等层面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以实践导向、话语建构、文化蕴含、创新扩散为抓手创新发展党建理论的运行机制,旨在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继续赋能党建高质量发展。
阮志功(NGUYEN CHI CONG)[2](2021)在《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怎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这也直接关系到党、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中越两国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越两党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后才最终成为执政党。从政党制度层面来看,两国的政党体制非常相似,从两国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两党都是在不断地革命斗争当中最终取得执政权,稳固了其在本国的执政地位,中越两党在党的建设和探索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和机遇,并且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本文旨在研究改革(革新)开放以来中越两国在党建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在多个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发展以及两国探索发展过程中的异同点,最后作总结。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难点以及创新点等。第二章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建问题的相关论述、改革(革新)开放以来中越党建理论等理论问题;第三章为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对中越两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梳理总结。第四章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六大方面分别对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发展进行论述。第五章为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异同分析,分别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监督机构、党内反腐败措施、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两党的党建探索与发展中的异同点展开论述。第六章为启示,经过前文对中越党建的探索和发展以及实践经验,总结几点启示,为加强中越两党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朱洲[3](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张静[4](2021)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研究 ——基于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文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行动纲领的文本表现形式,是研究党的历史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初心使命在党代表大会报告文本中依托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这几个不同时期,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做出的具体的科学的决策、路线、方针的总结、概括和表述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和反映。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以文本的形式充分的展示了党不忘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始终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的艰辛奋斗史。在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呈现出:方法论上始终坚持以群众史观为指导;价值指向上党始终坚定的选择人民立场;奋斗目标上党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利益来扞卫民族尊严;践行的基本路径上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与政治本色的一脉相承。党的初心使命的发展启示着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力量之源,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要勇于担当作为。
杨成龙[5](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侍舒玮[6](2020)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危险,历史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新的理论指导,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建思想,立足新时代实践不断进行创新,内涵丰富、现实针对性强、意义深远。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体系形成了“5+2”格局,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7个方面分别展开,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总布局等一系列创新内容。这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结合、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联结、微观视野与宏观视野的交融。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科学构建管党治党思想体系、聚焦防范党内风险、有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并突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功能,具有深刻的体系创新、方略创新、路径创新、格局创新和内容创新,从此让“政治生态建设”成为党建新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不仅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的境界,而且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成果。在实践意义层面,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成为增强人民自信和坚持党的领导的保障,也为世界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王光明[7](2020)在《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内政治文化集中反映了政党的政治品格、文化根基、价值追求,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精神标识。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大时代任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命题,形成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既是对我们党90多年自身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升华,又是着眼于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战略任务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新时代深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对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来源于管党治党的实践活动,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为核心导向、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体系,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主要包括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具体形式,在凝聚思想共识、规范政治生活和净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国外政党政治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魂”;传统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法治思想、选贤任能思想、修身律己思想和廉政思想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成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国外政党有序发展党内民主、重视政党法治、加强廉政建设、渐进推动政党改革和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政党文化,则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贯穿于管党治党实践活动始终。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奠基和探索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调试和曲折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修复和完善期。90多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程,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一是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二是加强党内集中教育,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固本培元;三是强化党的制度建设,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标识,在以政党-社会-国家为核心构成要素的政治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首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文化支撑,筑牢了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根基。其次,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具有明确政治方向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先进性,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党的政治实践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风向标”和“指明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再次,党内政治文化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强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保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培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土壤;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创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念;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厚植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但不可忽略和否认的是,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仍存在党员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面临不良政治文化的冲击等现实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封建思想、西方文化思潮等多元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挤压,以及管党治党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主客观因素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要始终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逻辑理路,自觉做到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和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体系保障、思想保障、主体保障和制度保障。
赵开开[8](2020)在《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篇章,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习近平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看法,深化了对其本质内涵、价值功能、主体建设、方法路径的认识,把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指导和理论遵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凭借着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及经验,依据相关科学理论而作出的。首先,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结合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依据本国历史环境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列宁关于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反对俄国经验神圣化的观点,毛泽东关于使马列主义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特性、坚持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国情、推动中国革命经验理论化的观点,邓小平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江泽民关于坚持和扞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的观点,胡锦涛关于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党的理论武装紧跟理论创新的观点等,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次,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践是其重要的实践基础。在近百年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同时期先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和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坚持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历史实践,习近平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最后,习近平自身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改革创新精神等,则构成了其主体条件。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目标指向、理论动因、发展主体、成果形态、价值意义和主体建设以及原则方法等,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基本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目标指向上,习近平以宏观、大历史观的视角,阐述了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目标。在理论动因上,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从根本上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在成果形态上,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也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道路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制度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在主体建设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实践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因而要不断加强主体建设。其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要着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支撑和保障;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守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培育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推动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以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教学、宣传全过程。其三,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不断发展,要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力量: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梦”奋斗目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原则方法上,习近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科学阐述了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在原则要求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坚持改革开放。在方法路径上,第一,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学习马列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做到真学、常学、真懂、真用。第二,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既要客观分析和准确掌握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还要科学把握国际形势、世界局势的演变。第三,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是理论之源,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和回答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第四,中国经验的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第五,坚持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环节之中,要重视、坚持和运用好这一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特点鲜明,具有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奏演、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与深刻隽永的理论内容等特点。在理论创新上,既是对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化和创新,同时其本身还是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价值上,有利于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不仅如此,还能够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有益借鉴,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中国经验,彰显出世界意义。
张鹏[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置于党的建设过程进行考察,综合运用历史和文本的研究方法,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进行历史细分,划分为20世纪80-90年代的集中教育、21世纪初期的集中教育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集中教育等三个历史阶段,并按照历史演进的逻辑对每一个历史阶段进行系统梳理,重点突出党的集中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使命,在此基础上,系统勾勒四十年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化轨迹,历史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发展脉络,进而整体透视党的集中教育的成功因素、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启示。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重难点和不足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交代,为本研究深入开展和有序推进奠定知识性基础。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理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成体系化的理论存在。本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的理论发展史,重点回溯了马克思恩格斯集中教育理论、列宁集中教育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理论。这些为本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准备。第三章,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回顾。本节立足于国家改革开发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历史大时代背景,对这一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三查三整”、整风整党、1957年整风、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等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还原了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实践进程,刻画出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方式。第四章,20世纪80-90年代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本节立足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对这一时期的整党、“三讲”教育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还原了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实践进程,勾勒了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脉络。第五章,21世纪初期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本节立足于21世纪头十年中国所处的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代背景,对这一阶段党内先后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三次集中教育活动进行了剖析,勾画了这一时期党的集中教育实践路线图。第六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本节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深入剖析,动态把握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化轨迹。第七章,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经验透视。本节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的历史长镜头,对这一长时段党的集中教育进行透视,重点剖析了党的集中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考察了党的集中教育所表征出来的新特点,基于此得出了党的集中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徐广田[10](2019)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是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各项建设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审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综合分析了党内、国家以及国际环境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实践,是我们党对执政党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回应,集聚了管党治党的新智慧,探索了新时代巩固执政根基的新思路,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有助于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认知和规律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灵活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为文本研究依据,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为核心研究对象。首先,界定治党、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概念;其次,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再次,从新定位、新要求、新布局和新方略四个治党核心问题阐释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清晰勾勒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全貌;同时深入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最后,系统论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与实践价值及其世界意义。论文一是着重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重点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的新方略,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二是总结提炼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四大特征,即体现了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路径的综合创新;三是从中国视野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即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导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从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入揭示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世界意义,即它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提供发展范例,也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大党以党建理论创新推动强大政党建设的递嬗逻辑及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建理论创新强党逻辑主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的递嬗轨迹 |
1.建设什么样的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目标理论创新的理性追问 |
2.怎样建设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布局理论创新的致思逻辑 |
二、党建理论创新强党实现逻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的运行机制 |
1.实践导向机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的根本抓手 |
(1)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发展。 |
(2)以高质量党建实践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建设。 |
2.话语建构机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的呈现载体 |
(1)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话语表征。 |
(2)适时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话语方式。 |
3.文化蕴含机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的自信泉源 |
(1)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发展中培育深刻的文化自觉。 |
(2)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发展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
4.创新扩散机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创新理论的落实保障 |
(1)积极建构全媒体协同宣传和扩散格局。 |
(2)全党自觉提升创新成果扩散基本素质。 |
三、结 语 |
(2)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中国共产党建方面的研究 |
1.2.2 关于越南共产党党建方面的研究 |
1.2.3 关于中越党建比较的研究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历史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的难点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论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改革开放、革新开放 |
2.1.2 党建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建问题的相关论述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2.2 列宁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2.3 毛泽东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2.4 胡志明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3 改革(革新)开放以来中越党建理论 |
2.3.1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 |
2.3.2 越南共产党的党建理论 |
第三章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 |
3.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
3.2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2.1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 |
3.2.2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
4.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
4.1.1 政治建设 |
4.1.2 思想建设 |
4.1.3 组织建设 |
4.1.4 作风建设 |
4.1.5 纪律建设 |
4.1.6 制度建设 |
4.2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
4.2.1 政治建设 |
4.2.2 思想建设 |
4.2.3 组织建设 |
4.2.4 作风建设 |
4.2.5 纪律建设 |
4.2.6 制度建设 |
第五章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异同分析 |
5.1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相同点 |
5.1.1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共性 |
5.1.2 党内监督机构的共性 |
5.1.3 两党反腐败措施的共性 |
5.1.4 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共性 |
5.2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差异 |
5.2.1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差异 |
5.2.2 党内监督机构的差异 |
5.2.3 党内反腐败措施的差异 |
5.2.4 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差异 |
第六章 研究启示 |
6.1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
6.2 增强忧患意识和时代紧迫感,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论 |
6.3 坚持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
6.4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6.5 借鉴经验,助推党内监督机构更好履职 |
6.6 坚定反腐决心,重视思想教育,完善法律制度 |
6.7 加强交流,强化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核心观点 |
1.4.2 创新点 |
1.4.3 重点及难点 |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
3.2.5 经验教训 |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
4.1.1 对党绝对忠诚 |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2.2 坚定理想信念 |
4.2.3 干群平等 |
4.2.4 不谋私利 |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
4.3.3 任人唯贤 |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
4.4.1 注重实绩 |
4.4.2 突出胜任力 |
4.4.3 注重实践锻炼 |
4.4.4 强调斗争精神 |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
4.5.1 密切联系群众 |
4.5.2 理论联系实际 |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
4.6.1 模范遵守纪律 |
4.6.2 自觉接受监督 |
4.6.3 实行问责制度 |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5.2.6 干部权责一致 |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研究 ——基于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党的初心使命的来源、主要内容 |
一.初心使命的词源解释与特点 |
(一)词源解释与提出 |
(二)初心使命的特点 |
二.党的初心使命的来源 |
(一)百年屈辱史产生民族复兴梦想 |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认知 |
(三)深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
(四)中国共产党自身高度的使命自觉 |
三.党的初心使命的内涵的历史表现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初心使命 |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初心使命 |
(三)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初心使命 |
(四)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 |
第二章 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对党初心使命的认识发展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初心使命 |
(一)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
(二)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
(三)强调人民立场在中国革命的地位 |
(四)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初心使命 |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
(二)社会主义探索历经的曲折发展 |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的发展 |
(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行方向 |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
(三)初心使命在世纪之交中不断发展 |
(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中奋进 |
四、新时代的创新 |
(一)新时代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二)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三章 党初心使命在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一脉相承 |
一、方法论上始终坚持以群众史观为指导 |
(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
(三)始终坚持与落实党的根本宗旨 |
二、价值指向上党始终坚定选择人民立场 |
(一)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
(二)始终重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
(三)始终坚持勤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品格 |
三、奋斗目标上党始终维护民族利益扞卫民族尊严 |
(一)不畏艰辛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始终如一 |
(二)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理想信念一脉相承 |
(三)党始终通过使命接力扞卫民族尊严 |
四、践行的基本路径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政治本色 |
(一)通过加强政治上的坚定性牢筑党性之基 |
(二)通过思想建设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凝聚力量 |
(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 |
(四)通过纪律建设保证道德上的纯洁性 |
第四章 党的初心使命的发展对当代建设的启示 |
一、人民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
(一)发扬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对人民重视的精神品格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人民至上的思想 |
(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为奋斗目标 |
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一)重视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
(二)在实践中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 |
(三)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建设落实党建工作 |
三、践行初心使命要勇于担当 |
(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修养和理论学习 |
(三)在实干中守初心担使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5)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
一、坚持目标导向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结果导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
一、评价目标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指标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主体 |
六、评价结果运用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 |
一、选题理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形成条件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理论为根本遵循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 |
二、列宁党建理论 |
第二节 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党建思想 |
一、毛泽东的“思想建党”思想 |
二、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的论述 |
三、毛泽东倡导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 |
四、毛泽东管党治党思想与实践 |
第三节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一脉相承 |
一、邓小平党建理论 |
二、江泽民党建理论 |
三、胡锦涛党建理论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形势: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
二、国内形势:新时代发展与问题同在 |
三、党的建设:新时代成就与风险偕行 |
四、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内容体系 |
第一节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 |
一、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
二、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全面从严治党 |
第二节 强调党的思想建设 |
一、拧紧人生“总开关” |
二、补充理想信念之“钙” |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
四、倡导科学思维方法 |
第三节 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从严选拔和管理干部 |
二、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
三、加强和完善党的用人机制建设 |
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强化党的作风建设 |
一、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
二、集中整治“四风”问题 |
三、“三严三实”树立党的作风建设新标杆 |
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
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第五节 严格党的纪律建设 |
一、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要求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写入党章 |
第六节 创新党的制度建设 |
一、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
二、党章是我们党的总章程和总规矩 |
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关键 |
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五、将制度建设贯穿党建其它方面 |
第七节 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 |
一、反腐败从打“老虎”到向基层延伸 |
二、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党理念 |
三、建立完善监督巡视制度的创新举措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理论创新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二、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结合 |
三、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联结 |
四、微观视野与宏观视野的交融 |
第二节 基于时代新问题的创新发展 |
一、体系创新:科学构建管党治党思想体系 |
二、方略创新:聚焦防范党内风险 |
三、路径创新:有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四、格局创新: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功能 |
五、内容创新:让“政治生态”的概念深植党建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内涵 |
一、开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的境界 |
二、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强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意义 |
一、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 |
二、成为增强人民自信和坚持党的领导的保障 |
三、为世界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7)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一)政治文化 |
(二)政党文化 |
(三)党内政治文化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界定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要素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阐释 |
(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相关论述 |
(二)列宁建党思想的相关论述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阐释 |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启迪 |
(一)民本思想 |
(二)德治思想 |
(三)法治思想 |
(四)选贤任能思想 |
(五)修身律己思想 |
(六)廉政思想 |
三、国外政党政治文化的合理借鉴 |
(一)有序发展党内民主 |
(二)重视加强廉政建设 |
(三)塑造良好政党形象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 |
(一)奠基与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
(二)调试与曲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
(三)修复与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
(二)加强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
(三)强化党的制度建设,培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根基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筑牢建设“伟大工程”的价值根基 |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 |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引领 |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
二、有利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构筑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 |
(三)党内政治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
三、有利于强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保障 |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
(二)党内政治文化强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保证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审视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
(一)培厚实践土壤: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
(二)创新建设理念: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 |
(三)厚植思想制度根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 |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三)党内存在不良政治文化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环境因素:多元文化冲突的挤压 |
(二)政党内部原因:管党治党实效性有待提高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
一、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 |
(一)坚持赓续传统和善于创新相统一 |
(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二、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文化力量 |
(一)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 |
(二)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夯实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 |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 |
(四)借鉴国外政党政治文化,拓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 |
三、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培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核 |
(一)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 |
(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
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保障 |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
(二)切实发挥党组织的关键支撑作用 |
五、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
(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涵养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
(二)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学界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基础条件 |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 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 |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 |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
(四)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 |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主体条件 |
(一) 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二) 强烈的问题意识 |
(三) 突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价值论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 |
(一) 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
(二)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 |
(三) 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因 |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
(一) 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
(二)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三) 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不断发展 |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成果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成果 |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意义 |
(一)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 |
(三) 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建设论 |
一、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力量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保障 |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 |
(四)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守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二、培育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推动力量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为”方向、“双百”方针 |
(二) 以研究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 |
(三) 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教学、宣传全过程 |
三、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力量 |
(一)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二) 以“中国梦”奋斗目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 |
(三)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总结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方法论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实事求是 |
(二) 坚持问题导向 |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
(四) 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
(五)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 |
(六) 坚持改革开放 |
二、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 |
(一) 学习马列主义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 |
(二) 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 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 |
(四) 做到真学、常学、真懂、真用 |
三、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
(一) 客观分析和准确掌握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 |
(二) 科学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
四、在实践探索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
(一) 实践是理论之源,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二) 在关注和回答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
(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
五、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 |
(一) 经验的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
(二)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 |
六、坚持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 |
(一) 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二) 调查研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环节之中 |
(三) 重视、坚持和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根本方法 |
第五章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特点与价值意蕴 |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理论特点 |
(一) 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凸显 |
(三) 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与深刻隽永的理论内容 |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一) 对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二) 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化和创新 |
(三) 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一) 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理论成果 |
(二) 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实践成果 |
四、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
(一) 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有益借鉴 |
(二) 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中国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集中教育概念界定 |
2.1.1 党内教育 |
2.1.2 党内集中教育 |
2.1.3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要素 |
2.1.4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要求 |
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2.1 关于集中教育的阵地理论 |
2.2.2 关于理论掌握群众的理论 |
2.2.3 关于集中教育转化的理论 |
2.3 列宁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3.1 关于教育阵地理论的发展 |
2.3.2 关于教育的灌输理论 |
2.3.3 关于集中教育的方法论 |
2.4 毛泽东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4.1 关于干部教育的理论 |
2.4.2 关于思想教育的理论 |
2.4.3 关于作风教育的理论 |
2.4.4 关于集中教育方法的理论 |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教育理论 |
2.5.1 邓小平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5.2 江泽民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5.3 胡锦涛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5.4 习近平关于集中教育理论 |
2.6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的研究意义 |
2.6.1 开展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
2.6.2 开展集中教育的可能性 |
2.6.3 开展集中教育的原则 |
2.6.4 开展集中教育的方法 |
第3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回顾 |
3.1 延安整风运动 |
3.1.1 坚持理想信仰 |
3.1.2 推进历程 |
3.1.3 延安整风运动深刻的影响 |
3.2 三查三整 |
3.2.1 土地革命顺利进行 |
3.2.2 三查三整的方法和过程 |
3.2.3 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 |
3.3 建国初期整风整党运动 |
3.3.1 新形势与新任务 |
3.3.2 整风的原则 |
3.3.3 整风运动成效 |
3.4 1957 年整风运动 |
3.4.1 开展整风运动原因 |
3.4.2 整风运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
3.4.3 整风运动的失误带来的启示 |
3.5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3.5.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
3.5.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进程 |
3.5.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历史影响 |
第4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 |
4.1 整党教育活动 |
4.1.1 历史遗留问题倒逼 |
4.1.2 整党目标的精准性 |
4.1.3 全面恢复党的肌能 |
4.2 “三讲”教育活动 |
4.2.1 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选择 |
4.2.2 “三讲”教育的核心是讲政治 |
4.2.3 “三讲”教育路线图 |
4.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
4.3.1 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 |
4.3.2 着眼于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武装 |
4.3.3 极大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能力 |
第5章 21世纪初期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 |
5.1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5.1.1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历史选择 |
5.1.2 核心是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
5.1.3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序推进 |
5.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5.2.1 关于发展理念的党内教育课 |
5.2.2 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键词 |
5.2.3 全党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全面提升 |
5.3 创先争优活动 |
5.3.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继续 |
5.3.2 创先争优活动的核心要义 |
5.3.3 营造了创先争优的社会风气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 |
6.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6.1.1 着力化解党的四风问题 |
6.1.2 全面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主题 |
6.1.3 党的作风建设的一场深刻革命 |
6.2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6.2.1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新部署 |
6.2.2 核心内容是“严”与“实” |
6.2.3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顶层设计 |
6.3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6.3.1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 |
6.3.2 “学”与“做”的内在逻辑 |
6.3.3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
6.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6.4.1 “初心”就是谋幸福,谋复兴 |
6.4.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经验透视 |
7.1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因素分析 |
7.1.1 中央统筹领导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 |
7.1.2 试点先行完善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
7.1.3 科学设定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
7.1.4 动态跟踪指导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 |
7.2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
7.2.1 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
7.2.2 分批分类开展党的集中教育活动 |
7.2.3 领导带头推动党的集中教育活动走向深入 |
7.2.4 上下联动有序推进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 |
7.3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地位 |
7.3.1 在思想建党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
7.3.2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7.3.3 党内集中教育加强了党内的团结 |
7.4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
7.4.1 集中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武装全党的重要法宝 |
7.4.2 集中教育是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路径 |
7.4.3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教育活动必须长期坚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1.2.1 治党与从严治党 |
1.2.2 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 |
2.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学说 |
2.1.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从严治党思想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吏治思想 |
2.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1 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严治党实践的丰富经验 |
2.2.2 中国共产党对苏联亡党教训的深刻反思 |
2.2.3 习近平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 |
2.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2.3.1 深刻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考验 |
2.3.2 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考验 |
2.3.3 党内突出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纯洁性的考验 |
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 |
3.1 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 |
3.1.1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 |
3.1.2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举措 |
3.1.3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
3.1.4 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
3.2 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 |
3.2.1 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战略目标 |
3.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使命 |
3.2.3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新任务 |
3.2.4 强调党内治理整体联动的新思路 |
3.3 全面从严治党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 |
3.3.1 政治建设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位 |
3.3.2 净化思想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基石 |
3.3.3 “抓关键少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保障 |
3.3.4 “正风肃纪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突破口 |
3.3.5 “扎牢制度笼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
3.4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方略 |
3.4.1 在精准治标与深化治本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
3.4.2 纯洁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协同推进 |
3.4.3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协同治理 |
3.4.4 科学治党与从严治党紧密结合 |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
4.1 体现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 |
4.1.1 树立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相统一的全局意识 |
4.1.2 强调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战略思维 |
4.1.3 坚持管党治党与人民幸福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
4.2 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 |
4.2.1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
4.2.2 政治建党统领与纪律治党约束协同配合 |
4.2.3 作风治理与腐败治理相互促进 |
4.3 揭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 |
4.3.1 “谁来治理”回答中国共产党治理主体问题 |
4.3.2 “治理什么”提出中国共产党具体治理方案 |
4.3.3 “治理得怎么样”解决中国共产党治理效果评价 |
4.4 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和路径的综合创新 |
4.4.1 坚持问题导向与领导示范相结合 |
4.4.2 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
4.4.3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协同相结合 |
5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
5.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理论 |
5.1.3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 |
5.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
5.2.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理论 |
5.2.2 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 |
5.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
5.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 |
5.3.1 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有效利器 |
5.3.2 党有效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 |
5.3.3 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大党以党建理论创新推动强大政党建设的递嬗逻辑及运行机制[J]. 宋美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比较研究[D]. 阮志功(NGUYEN CHI CONG).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1)
- [3]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研究 ——基于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文本分析[D]. 张静. 大理大学, 2021(10)
- [5]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侍舒玮. 江苏大学, 2020(05)
- [7]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 王光明. 兰州大学, 2020(01)
- [8]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D]. 赵开开.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D]. 张鹏.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D]. 徐广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