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前脑束论文_韩玲娜,常永丽,郭晓姝,张翠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侧前脑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前脑,多巴胺,帕金森病,模型,羟基,大鼠,下丘脑。

内侧前脑束论文文献综述

韩玲娜,常永丽,郭晓姝,张翠英[1](2016)在《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DA含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损毁组(n=15)和MFB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观察3组大鼠损毁侧纹状体中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SNc损毁组(P<0.001)和MFB损毁组(P<0.001)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均显着降低,与SNc损毁组相比较,MFB损毁组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下降更为显着(P=0.005)。结论:MFB损毁制备的PD大鼠模型对DA能神经元的损伤范围较SNc损毁有所扩大,为不同研究选择制备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治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秦晓凌,黄文娟,陈国芳,张侠[2](2011)在《单侧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6-羟基多巴(6-OHDA)两点单侧注射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寻求简单高效的模型制备方法。方法 10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生理盐水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75)。模型组SD大鼠以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6-OHDA至内侧前脑束。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行为学改变,术后1周开始,每周1次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诱发大鼠旋转行为,连续4周,分别计数完全成功大鼠模型只数。此后2周1次Apo诱发大鼠旋转行为,记录转数。结果模型组大鼠最早于术后1周内可出现异常行为姿势。第1、2、3、4周成功模型只数分别为7、23、17、2只。第10周成功模型大鼠的旋转次数与4周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单侧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诱发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PD患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PD大鼠模型诱发旋转次数较为稳定,随损毁时间延长有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1年01期)

牛朝诗,李健[3](2007)在《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OHDA至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观测其行为学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OHDA至大鼠脑的内侧前脑束,于注射后2、4、6、8周观测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H的表达,了解中脑黑质多巴胺能阳性神经元变化。结果所有大鼠分别于第2、4、6、8周的进行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行为测试,67只大鼠中出现16只大鼠(23.8%)旋转圈数>7r/min,并且>210r/30min,为合格的PD大鼠模型。第8周时,大鼠旋转次数平均为10.48±1.91/分。免疫组化检测,成功模型光镜下分别计数双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占正常侧的3.8%,即毁损侧TH阳性神经元减少96.2%。结论利用立体定向技术,选择内侧前脑束为靶点,可建立6-OHDA大鼠PD模型。(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罗蔚锋,包仕尧,刘春风,霍红梅,张志琳[4](2007)在《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对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注射同等剂量的6-羟多巴胺于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第1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0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3.0mm,背腹7.5mm。第2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5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2.5mm,背腹7.5mm),造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坏,运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及免疫组化检验模型是否成功。比较两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结果采用第1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51%,第2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77%,显着高于第1组(P<0.01)。结论采用第2组注射位点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高、易行。(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费力,江澄川,冯林音,季耀东[5](2005)在《内侧前脑束毁损制作大鼠帕金森氏病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取稳定可靠的帕金森氏病 (PD)模型是进行PD研究的重要环节。 6 OH DA立体定向注射毁损内侧前脑束(MFB)由于安全可靠而成为近年大鼠PD模型制作的常用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MFB毁损大鼠PD模型的制作和模型鼠“自发”旋转行为的意义。一、材料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王俊,姜宏,谢俊霞[6](2003)在《6-羟基多巴胺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早期黑质-纹状体系统的铁水平与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快速周期伏安法(fast cyclic voltammetry,FCV)、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单侧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早期黑质(substantia nigra,sN)铁水平与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损伤的变化,以及纹状体(striatum,Str)的DA释放。结果如下:6-OHDA单侧损毁大鼠MFB 1 d和3 d后,SN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分别下降了45%和66%;与正常鼠和未损毁侧相比,损毁侧SN的铁染色增强,铁浓度增加,而Str的DA释放量不变;6-OHDA损毁后1 d与3 d组相比,损毁侧的铁染色、铁浓度及DA释放量差别无显着性。上述结果表明,6-OHDA单侧损毁大鼠MFB的早期阶段,SN中的DA能神经元数目中等程度减少时,铁染色及铁浓度即有增加,由于DA能神经系统有强大的代偿功能,使得Str的DA释放量仍趋于正常。(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梁希彬,罗涌,卢峻,刘贤宇,张旺明[7](2001)在《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应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能够成功地建立部分损伤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刘国君,王绍[8](1988)在《阻断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对 L-谷氨酸刺激隔区引起的镇痛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辐射热-甩尾潜伏期作为测定大鼠痛阈的指标,用向隔区内微量注射 L-谷氨酸和向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微量注射利多卡因,可逆性刺激和阻断上述核团。L-谷氨酸刺激隔区使大鼠痛阈明显提高,并且在13.6—100nmol 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利多卡因阻断缰核,使隔区的镇痛作用明显减弱(P<0.001)。而阻断内侧前脑束对隔区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结果表明隔区在脊髓水平抑制痛觉信息的传导主要是下行通过缰核实现的。(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1988年06期)

刘国君,王绍[9](1987)在《阻断缰核和内侧前脑束对隔区镇痛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隔区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表明,隔区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与针刺镇痛密切相关。缰核和内侧前脑束是隔区传出纤维所经的两个主要途径。因此, 观察阻断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前后,隔区镇痛作用的变化,对于探讨隔区以至边缘前脑镇痛作用的传出途径和阐明针刺镇痛原理是有意义的。实验用大鼠50只。以辐射热-甩尾法测痛。采用微量注射的方法向双侧隔区内注射L-谷氨酸(3.4-100nmol/0.5μ1/2min)和向双侧缰(本文来源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期刊1987-11-01)

许国平,印其章[10](1986)在《下丘脑内侧基底部去传入及内侧前脑束损毁对弓状核单位伤害性反应及电针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67只清醒麻痹的雄性大鼠身上,记录了157个弓状核(ARC)的单位放电。实验分四组:(1)正常对照组;(2)下丘脑内侧基底部(MBH)前去传入组;(3)MBH后去传入组;(4)内侧前脑束(MFB)损毁组。正常对照组ARC 单位的平均自发放电频率为2.03±0.3Hz(n=60),MBH前、后去传入组,ARC单位的平均自发放电频率比正常对照组显着减慢(P<0.01),说明从MBH前、后侧传入ARC的纤维对ARC单位有紧张性的兴奋作用。 在正常对照组,大多数ARC单位都能对隐神经伤害性刺激和电针起反应;但在MBH前去传入组,大多数ARC单位对隐神经伤害性刺激和电针不起反应。说明隐神经伤害性刺激和电针信息是从MBHM侧的神经通路传入ARC的。 在MFB损毁组,ARC单位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持续时间(2206.9±305.9ms,n=13)比正常对照组(1300.0±190.4ms,n=24)显着延长(P<0.05),说明MFB对ARC单位的伤害性反应有抑制性的调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1986年05期)

内侧前脑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6-羟基多巴(6-OHDA)两点单侧注射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寻求简单高效的模型制备方法。方法 10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生理盐水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75)。模型组SD大鼠以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6-OHDA至内侧前脑束。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行为学改变,术后1周开始,每周1次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诱发大鼠旋转行为,连续4周,分别计数完全成功大鼠模型只数。此后2周1次Apo诱发大鼠旋转行为,记录转数。结果模型组大鼠最早于术后1周内可出现异常行为姿势。第1、2、3、4周成功模型只数分别为7、23、17、2只。第10周成功模型大鼠的旋转次数与4周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单侧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诱发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PD患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PD大鼠模型诱发旋转次数较为稳定,随损毁时间延长有增加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侧前脑束论文参考文献

[1].韩玲娜,常永丽,郭晓姝,张翠英.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DA含量比较[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6

[2].秦晓凌,黄文娟,陈国芳,张侠.单侧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

[3].牛朝诗,李健.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OHDA至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7

[4].罗蔚锋,包仕尧,刘春风,霍红梅,张志琳.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对比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5].费力,江澄川,冯林音,季耀东.内侧前脑束毁损制作大鼠帕金森氏病模型[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

[6].王俊,姜宏,谢俊霞.6-羟基多巴胺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早期黑质-纹状体系统的铁水平与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的关系[J].生理学报.2003

[7].梁希彬,罗涌,卢峻,刘贤宇,张旺明.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模型[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1

[8].刘国君,王绍.阻断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对L-谷氨酸刺激隔区引起的镇痛作用的影响[J].生理学报.1988

[9].刘国君,王绍.阻断缰核和内侧前脑束对隔区镇痛作用的影响[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1987

[10].许国平,印其章.下丘脑内侧基底部去传入及内侧前脑束损毁对弓状核单位伤害性反应及电针反应的影响[J].生理学报.1986

论文知识图

左右箭头群分别显示用立体定向方法注...在注射6-OHDA损毁内侧前脑束后...单侧注射6-OHDA于内侧前脑束手...损伤内侧前脑束后bystin...一7内侧前脑束MFB位置图损毁内侧前脑束后纹状体...

标签:;  ;  ;  ;  ;  ;  ;  

内侧前脑束论文_韩玲娜,常永丽,郭晓姝,张翠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