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传递论文-祝鹏,余建波,郑小云,王永松,孙习武

偏差传递论文-祝鹏,余建波,郑小云,王永松,孙习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差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阶段装配,偏差流,复杂网络,关键装配特征

偏差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祝鹏,余建波,郑小云,王永松,孙习武[1](2019)在《机械装配过程的偏差传递网络建模与误差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机械产品及其装配过程符合规范,须对产品装配过程的偏差传递流进行建模,识别关键装配特征并对相应误差装配节点进行溯源及控制.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的自调节偏差传递网络建模方法与误差溯源方法,结合装配过程中的实测数据、特征表面信息以及装配工艺流程构建加权自调节偏差传递网络.利用改进的加权半局部中心性排序算法识别偏差传递网络中的关键特征.提出逆向回溯算法以及重要度排名(IR)指标,在加权自调节偏差传递网络中识别出关键特征的误差源,以确定须进行重点监控的装配面.以锥齿轮轴组件的多阶段装配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可对多阶段装配过程中的偏差流进行有效建模,识别关键装配面,实施误差溯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赵强强,洪军,郭俊康,刘志刚[2](2018)在《多环闭链机构偏差传递分析及几何精度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要实现对多环闭链机构的精度预测和反演设计,建立其几何精度模型至关重要。由于存在闭环耦合、结构复杂等不利因素,多环闭链机构精度建模相比开链机构更加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适应于任意多环闭链机构的几何精度建模方法。首先对多环闭链机构中的误差源进行分析和建模,利用提出的两个新概念——独立环和耦合环来描述机构中存在的所有闭环类型。然后通过首次定义的新算子——低层环算子和新序列——低层环序列来表征多环闭链机构中的环与环邻接关系,并以此获得多环闭链机构误差传递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环闭链几何位置方程建立精度计算模型,并基于该精度模型和误差源概率分布函数实现多环闭链误差空间分析。最后以平面SAR天线可展支撑机构作为算例,验证了上述方法和理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苏炳志,穆荣军,裴文龙,涂海峰,崔乃刚[3](2018)在《机载导弹大安装偏差下的快速二次传递对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载导弹大安装偏差下非线性传递对准模型复杂、计算量大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线性模型的快速二次传递对准方法。基于分级修正思想,在兼顾对准精度与计算复杂度的前提下分两次完成对准:一次对准采用9维线性模型完成对安装偏差角的粗估计,以其结果为依据将主惯导本体系旋转至虚拟过渡坐标系,从根源上消除大失准角,保证了二次对准线性模型的准确性;二次对准利用一次对准存储的数据和惯导实时输出数据,采用12维线性模型完成对安装偏差角的修正和陀螺仪零偏的估计,从而获得更高的对准精度。地面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非线性传递对准方法相比,在不影响对准精度的前提下计算复杂度降低了70%,有效解决了机载导弹大安装偏差下传递对准的工程实现性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正[4](2018)在《RV减速器精密传动系统的偏差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V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由传动精度高低决定,因此对RV减速器的传动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RV减速器的传动精度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零件的偏差着手对RV减速器传动精度的影响作用开展研究,建立了零件偏差源表达模型和反映零件间关系的偏差传递有向图模型,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为研究零件偏差对RV传动系统的精度影响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RV减速器的结构与传动原理,建立了零件偏差模型,来研究零件偏差。首先对RV减速器的结构组成机理和传动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输出盘作为输出机构时的传动比计算公式。其次开展对组成RV减速器的零件偏差源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依据概率统计法和矢量法建立了零件的多元偏差统一表达模型,研究了RV减速器在静态装配状态下各个零件的偏差。2.依据对RV减速器的传动特点分析,对组成RV减速器的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研究。基于偏差有向图,建立偏差传递有向图模型来表达影响该减速器传动精度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零件。在对零件偏差源分析的基础上,对偏差在零件间的传递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六种偏差流类型。利用偏差有向图对零件间的偏差传递关系进行表达,并建立了偏差传递有向图模型,直观、形象地揭示和表达了零件偏差随零件间配合关系的积累及其对RV传动精度的影响。此方法可以作为针对该类型传动系统的偏差分析和偏差传递关系研究所使用。3.结合对RV-160E-171型减速器的传动精度分析,利用偏差源表达模型和偏差传递有向图模型对其零件的偏差源进行研究,建立了RV-160E-171型减速器的偏差传递有向图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程仿真,分析了零件偏差随零件间配合关系对RV传动精度的影响,得出零件偏差如何对RV减速器的传动精度产生影响的结论,为生产和研制出更高精度的RV减速器提供方案。(本文来源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丁司懿,金隼,李志敏,魏桢琦,杨夫勇[5](2018)在《航空发动机转子装配同心度的偏差传递模型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稳健特征值法(REM),通过一系列实验建立了平面参数与航空发动机高压压气机(HPC)转子零/组件同心度之间的偏差传递模型;通过对比各级零件偏心距以及止口端面圆跳动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并对其贡献率进行分析.为了有效提高HPC转子零/组件同心度,采用遗传算法(GA)确定各级零件的最佳安装角.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EM-GA方法适用于连续组合堆栈过程,可使各级零件的同心度提高50%以上,所获零件1、零件2和零件3的最佳安装角分别为6.225,3.422,5.983rad.(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郑小云,余建波,刘海强,程辉,孙习武[6](2018)在《混合式多阶段加工过程的自适应加权偏差传递网络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混合式多阶段加工过程中,最终零件的加工质量受所有工序上多个偏差流传递累积的影响。为确保加工过程的稳定性,需要对加工过程偏差传递进行动态实时分析,提早发现具有潜在质量问题的关键工序并识别其误差源。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加权偏差传递网络建模与误差溯源方法。基于实际加工误差的产生与传递机理,构建自适应加权偏差传递网络。借鉴搜索引擎中Page Rank排名算法,提出加权偏差传递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指标——AWVPN-Node Rank,提取出多阶段加工过程具有潜在质量问题的关键加工表面。提出基于分层重构的关键加工面的误差源诊断方法,从而确定需要优先改进的工序及其加工设备节点。以一典型主轴承盖零件的多阶段加工过程为分析对象,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工序流的薄弱工序及其加工设备节点。(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杨正,戚厚军,闫昌红,朱延存[7](2017)在《基于偏差有向图的RV减速器装配偏差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动精度研究一直是RV减速器的研究热点,偏差对RV减速器传动精度的影响是绕不开的课题。分析了RV减速器在静态装配状态下各个零件的偏差,并对偏差源进行了分类,结合有向图表达方法,建立了反映零件偏差间关系的基本偏差流模型以及零件间配合及其偏差的有向图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基于偏差有向图建立的RV减速器装配偏差传递有向图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7年05期)

李笑男[8](2016)在《薄板件多工位装配偏差传递建模与定位基准系统设计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车身装配是典型的薄板件多工位装配过程(MAP),其装配过程极其复杂,且装配尺寸质量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和美观。设计阶段是决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和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该阶段对产品尺寸偏差控制的缺乏是导致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在复杂薄板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产品定位基准系统规定了产品设计、制造、装配和检测的统一基准,是产品稳健性的决定性因素。在设计早期实现面向过程的产品尺寸精度控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设计变更,进而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建立能够精确描述车身薄板件多工位装配偏差传递的数学模型,是实现早期设计阶段产品装配偏差控制的最重要前提。本文研究了薄板件多工位装配的偏差传递机理,在传统的线性状态空间模型基础上,考虑了产品定位基准偏差对产品尺寸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离散时间系统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薄板件多工位装配过程中的偏差传递过程。该模型以薄板产品的定位基准系统设计参数为模型参数,以零件局部坐标系的运动矢量为状态变量,对关键控制特性(KCC)偏差与关键产品特性(KPC)偏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描述。结合某A级车的侧围内板多工位装配的工程实例,利用VSA软件对薄板件进行多工位装配的虚拟装配仿真分析,并分别利用建立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仿真软件以及现有数学模型对产品的多工位装配偏差进行预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定位基准偏差的前提下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薄板件多工位装配偏差传递模拟具有足够的精度,且模型精度明显高于现有偏差传递模型。基于建立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采用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提出薄板产品定位基准系统面对产品总偏差和面对产品关键特征点偏差的多层级设计评价方法,并将该评价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装配系统层级的设计评价指数可直接用于定位基准系统的稳健优化研究,而工位层级和夹具层级的评价指数则可用来分析多工位装配过程中的关键工位及关键定位元件,进而简化定位基准系统中需要优化的设计参数,使定位基准系统的稳健优化效率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海涛,唐健钧[9](2016)在《基于装配约束的偏差传递路径矢量环构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构建装配偏差传递路径是实现快速可靠的装配精度预测的基础,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约束的偏差传递路径矢量环构建方法。首先论述了六种主要的装配约束关系及其自由度;其次定义了基准参考结构、参考路径、装配连接点等参数,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有装配约束关系的两个零件之间的偏差传递参考路径矢量图;最后根据装配顺序,将偏差传递参考路径矢量首尾相连,形成装配矢量环,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矢量方程。以某机翼内襟翼摇臂装配体为例,建立了完整的装配偏差传递矢量环和矢量方程。(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6年03期)

张东海,李友昂[10](2016)在《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整机装配过程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是装配精度预测的前项工作。进行两类偏差的概念及其数学描述,是在机械装配过程中进行机械精度预测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偏差流的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行机械装配偏差源和偏差传递分析。通过分析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验证偏差传递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6年04期)

偏差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要实现对多环闭链机构的精度预测和反演设计,建立其几何精度模型至关重要。由于存在闭环耦合、结构复杂等不利因素,多环闭链机构精度建模相比开链机构更加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适应于任意多环闭链机构的几何精度建模方法。首先对多环闭链机构中的误差源进行分析和建模,利用提出的两个新概念——独立环和耦合环来描述机构中存在的所有闭环类型。然后通过首次定义的新算子——低层环算子和新序列——低层环序列来表征多环闭链机构中的环与环邻接关系,并以此获得多环闭链机构误差传递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环闭链几何位置方程建立精度计算模型,并基于该精度模型和误差源概率分布函数实现多环闭链误差空间分析。最后以平面SAR天线可展支撑机构作为算例,验证了上述方法和理论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差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祝鹏,余建波,郑小云,王永松,孙习武.机械装配过程的偏差传递网络建模与误差溯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2].赵强强,洪军,郭俊康,刘志刚.多环闭链机构偏差传递分析及几何精度建模[J].机械工程学报.2018

[3].苏炳志,穆荣军,裴文龙,涂海峰,崔乃刚.机载导弹大安装偏差下的快速二次传递对准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8

[4].杨正.RV减速器精密传动系统的偏差传递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5].丁司懿,金隼,李志敏,魏桢琦,杨夫勇.航空发动机转子装配同心度的偏差传递模型与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

[6].郑小云,余建波,刘海强,程辉,孙习武.混合式多阶段加工过程的自适应加权偏差传递网络建模与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8

[7].杨正,戚厚军,闫昌红,朱延存.基于偏差有向图的RV减速器装配偏差传递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7

[8].李笑男.薄板件多工位装配偏差传递建模与定位基准系统设计评价[D].吉林大学.2016

[9].刘海涛,唐健钧.基于装配约束的偏差传递路径矢量环构建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16

[10].张东海,李友昂.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J].科技与企业.2016

标签:;  ;  ;  ;  

偏差传递论文-祝鹏,余建波,郑小云,王永松,孙习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