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聚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开环,二氧化,甲基丙烯酸,乙烯,环氧,自由基。
共聚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良,陈志康,蒋文军,吴志军,朱红平[1](2019)在《聚合条件对乙烯-1-辛烯共聚反应及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苯为溶剂,采用自制茂金属催化剂、助催化剂叁异丁基铝[Al(~iBu)_3]和叁苯碳四(五氟苯基硼)[Ph_3C]~+[B(C_6F_5)_4]~-催化乙烯与1-辛烯共聚,探究了聚合温度和1-辛烯浓度对乙烯-1-辛烯共聚反应以及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温度从100℃升高到150℃时,催化活性下降,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持续降低,其分布则变宽,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均上升;当1-辛烯浓度从0升高到1.2 mol/L时,催化活性显着增大,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均下降。(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郭洪辰,秦玉升,王献红,王佛松[2](2019)在《铝卟啉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卟啉是一类土壤环境友好的金属卟啉,尽管早在1978年Inoue就已经发现它可以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但是该催化体系一直面临催化活性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低等难题。本文通过改变铝卟啉催化剂配体中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制备出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差异化的铝卟啉,并以双叁苯基膦氯化铵(PPNCl)为助催化剂,探讨其对CO2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的催化行为。结果表明,当铝卟啉中苯环上2,4位同时被Cl-取代后,在90℃和3 MPa压力下,转化频率(TOF)达到2672 h~(-1)。当利用离去能力较强的对甲苯磺酸基团(OTs-)作为铝卟啉的轴向配体,可以合成出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达1. 84×105的脂肪族聚碳酸酯。(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孔思敏[3](2019)在《高分子溶液中共聚反应与高分子聚集的协同竞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聚反应是提高聚合物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被应用于控制聚合物的组成、序列及结构。对于不相容组分,由于界面能与链的构象熵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嵌段共聚物可以发生微相分离,形成纳米级的微相结构。这些微相结构热力学性质稳定,在介观尺度上具有较规则的空间对称性,所以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近几十年来,共聚反应中的聚合诱导相分离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两亲性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发生相分离反应形成以亲水嵌段为核及疏水嵌段为壳的胶束结构。除此之外,也有科学家通过修改的反应程序研究了不相容组分之间的本体共聚反应,并且发现调节共聚单体之间的不相容性参数对生成共聚物的组成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那么在溶液体系中调节单体之间的不相容性又对于共聚物的组成和结构有什么影响?反应速率对于共聚物的组成和结构又是否有影响?这些问题对于实验上设计和改进共聚物材料的宏观性能至关重要,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从微观角度正确理解共聚反应与高分子聚集的协同竞争效应。本论文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结合聚合反应模型,在A/B二元共混溶液体系中,通过简单调节共聚反应中某一组分与溶剂的相溶性,研究了共聚反应诱导高分子聚集的过程和高分子聚集效应增强聚合反应的过程。我们的模拟结果表明共聚反应对于聚集体的形成具有复杂的作用及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共聚反应可能诱导一种单体聚集,增大相分离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共聚反应具有将两种单体混合的效应。我们发现聚合反应过程基本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随着溶剂对B单体溶解性的下降,聚合反应过程逐渐偏离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对称反应体系中,共聚物链的分散性随反应概率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扩散受限动力学以及反应受限动力学这两种理论可理解这一反常的结果。对于快速反应来说,B单体在聚合反应发生之前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聚集在一起,所以共聚反应仍在均匀的溶液条件下进行,这有利于形成单分散性链。然而,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来说,B单体在共聚反应的前期就已经基本聚集,于是聚合反应被划分为两部分,即A单体在溶液中的均聚反应和B聚集体中B单体类似于本体均聚的反应。这种聚合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聚合物链分散性的增大。在非对称反应体系中,优先共聚反应的体系,分子量分布峰形接近于高斯形状。优先均聚反应的体系与之对比,分子量分布形状呈明显的双峰分布形状。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形成共聚物材料中反应动力学与扩散动力学之间的协同竞争关系,并且为在工业中更好地设计与改进共聚反应工艺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双燕[4](2019)在《有机强碱催化的环氧与环酯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聚合反应已成为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前沿。有机小分子催化为开辟新型聚合反应、发展新型高分子结构提供了重要契机,并在聚合反应的高效性、高选择性、简便性、绿色化等方面促成了一系列新的突破。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价值和优势在异类单体(即具有不同聚合基团的单体)的共聚反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异类单体的共聚物具有异于相应均聚物和同类单体共聚物的主链结构,对丰富、调控、优化高分子性能至关重要,更是将不可自聚的化合物转化成高分子、扩展(可再生)单体来源的重要手段。在本文中,我们利用非亲核性有机强碱的催化机理和特性,发展了两种环氧和环酯单体的共聚反应,建立了合成醚酯无规和交替共聚物的新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醚酯无规共聚物的“非共聚”合成。在强碱磷腈的催化下,以羟基封端的聚己内酯为引发剂实施环氧单体的开环聚合。在强碱性条件下,羟基同时参与环氧开环和酯交换反应,且后者远快于前者。这一协同作用将两种结构单元的序列充分扰乱,其结果是环氧开环产生的单体单元被随机“嵌入”聚酯结构中,最终生成醚酯无规共聚物。该无规聚合物热稳定性良好,热分解温度处于聚酯和聚醚之间,且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醇解转变成低聚物或小分子化合物。随着环氧单体与聚酯起始投料比的增加,产物逐渐由无规共聚物演化成被己内酯单体单元分隔的多嵌段聚醚。因而,该方法可用于聚酯的化学改性,也可用于可降解聚醚的合成。(2)通过醚酯无规共聚调节聚己内酯的酶降解性。利用“非共聚”合成法,将聚己内酯与环氧乙烷或单取代环氧单体在磷腈碱的催化下反应,获得了一系列侧基和成分比例各异的醚酯无规共聚物。利用接触角测量、示差扫描量热法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等手段研究了其亲疏水性、结晶性和酶降解性。与聚己内酯相比,己内酯与环氧乙烷的无规共聚物亲水性增加、结晶性下降,更易发生降解,且降解速率随环氧乙烷嵌入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而后稍有下降的趋势。对于单取代环氧单体生成的醚酯无规共聚物,取代基是影响酶降解性的关键因素。增大取代基体积可降低共聚物的结晶性,从而提升酶降解速率;但进一步增大取代基反而导致酶降解速率的减慢,这可能与表面疏水性的增加和共聚物结构的空间位阻过高有关。(3)环氧与环酚酯的开环交替共聚。3,4-二氢香豆素是典型的环酚酯,也是天然产物的衍生物,产量较大,易制取,但无法自聚。我们发现,在磷腈碱的催化和羟基化合物的引发作用下,3,4-二氢香豆素可与环氧单体发生开环共聚反应。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结果显示,产物是具有严格交替序列结构的醚酯共聚物,且分子量可通过单体与引发剂的投料比进行一定程度地控制。当目标聚合度较低时,产物仅具有线形结构和完整的末端基保持度;而当目标聚合度较高时,产物中同时存在高分子量线形交替共聚物和由分子内酯交换反应产生的低分子量环状交替共聚物。热分析结果表明这类半芳香醚酯交替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相应的环氧均聚物(聚醚)高。(4)基于开环交替共聚构筑复杂高分子结构。高分子的性能决定于其结构,可控地构筑高分子结构是聚合反应的重要研究目标。磷腈碱催化的开环聚合符合理想的原位活化-引发-链增长机理,因而可通过引发剂的变化对高分子结构进行灵活的调控。这是大多数金属催化的开环交替共聚所无法实现的。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将这一特性用于构筑更加复杂的醚酯交替共聚物结构。例如,以小分子叁元醇为引发剂实施3,4-二氢香豆素和环氧单体的开环交替共聚,合成了叁臂星形-交替共聚物;以聚4-羟基苯乙烯为多官能大分子引发剂进行接枝交替共聚,合成了主链为聚苯乙烯、侧链为醚酯交替共聚物的复杂接枝共聚物;以聚乙二醇为引发剂,合成了(CB)_mA_n(BC)_m型叁嵌段叁组分共聚物;等等。利用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我们初步研究了这些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支云飞[5](2018)在《Salen型催化剂催化SO_2与环氧化合物共聚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二氧化硫(SO_2)的捕集相比,SO_2的利用发展缓慢,局限于制备硫酸等产能过剩且高能耗的工艺中。上世纪二十年代,科学家发现SO_2可以与环氧化合物发生聚合反应制备含硫高分子聚亚硫酸酯,但反应温度苛刻和转化率不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发展。以Salen型化合物为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CO_2)与环氧化合物共聚机理为基础,本论文制备了叁种Salen型催化剂,以期在克服SO_2与环氧化合物共聚反应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的同时,为SO_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本论文做了如下工作:采用3,5-二叔丁基水杨醛与(R,R)-1,2-环己二胺通过Schiff碱反应制备SalenH配体,然后经过络合二氯化铬成功合成均相SalenCr~(III)Cl催化剂。将制得的SalenCr~(III)Cl催化剂用于催化SO_2与环氧环己烷共聚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和催化剂的用量等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SalenCr~(III)Cl催化剂在共聚反应中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最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核磁共振(NMR)和热重分析仪(TG)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分析。采用二氯亚砜和乙二胺,将可再生的纤维素进行氯代和氨代,然后选用3,5-二叔丁基水杨醛与氨代纤维素发生Schiff碱反应制备纤维素基SalenH配体,最后通过络合二氯化铬成功制备纤维素基SalenCr~(III)Cl非均相催化剂。将纤维素基SalenCr~(III)Cl催化剂运用于SO_2与环氧环己烷共聚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和催化剂的用量等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基SalenCr~(III)Cl催化剂共聚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最后通过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分析。首先将均相催化剂改性为SalenCr~(III)ClO_4,然后以化学键的方式与氨代纤维素进行负载制备纤维素负载SalenCr~(III)ClO_4非均相催化剂。将制得的纤维素负载型催化剂用于催化SO_2与环氧环己烷共聚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和催化剂的用量等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负载SalenCr~(III)ClO_4催化剂在共聚反应中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最后通过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分析。通过对比和空白实验,结合FTIR和核磁共振表征手段,研究了SO_2与环氧化合物共聚反应的反应机理,并得到在SO_2与环氧化合物的共聚反应中,SO_2不仅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而且还作为亲核试剂参与催化反应。通过热重分析手段,分别对产物聚亚硫酸酯和聚碳酸亚硫酸酯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曲线为数据,通过Flynn-Wall-Ozawa、Kissinger和Coats-Redfern叁种方法分别对聚亚硫酸酯和聚碳酸亚硫酸酯进行热降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9-01)
张广照[6](2018)在《杂化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化共聚是具有不同可聚合基团的2种或2种以上单体的共聚合反应.它颠覆了传统共聚的概念,因为传统共聚的单体必须具有相同的可聚合基团.显然,杂化共聚为高分子合成提供了新路径.然而,由于具有不同可聚合基团的单体聚合机理不同、反应活性相差大,杂化共聚十分具有挑战性.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现了自由基开环杂化共聚和两性离子杂化共聚.近年来,随着有机小分子引发/催化的发展,人们创立了阴离子杂化共聚和阳离子杂化共聚.本文将介绍杂化共聚的进展情况.(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叶李薇,彭华乔,杨刚,张东岳,夏祖西[7](2018)在《金属锂盐-烷基铝活性阴离子聚合体系催化环氧环己烷与CO_2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利用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CO_2)进行共聚反应制备聚碳酸酯(PC)成为绿色合成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文中报道了一种由环境友好的轻金属Li/Al化合物构成的催化体系,可以有效催化环氧环己烷与CO_2的共聚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聚碳酸酯。同时,根据对合成产物的核磁分析,所合成的聚碳酸酯具有双官能度的异官能团端基,可通过简单聚合物链端基的有机反应来实现对聚碳酸酯链的接枝改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郭雪雯[8](2018)在《天然提取物与SO_2共聚反应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硫(SO_2)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大气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标。伴随着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SO_2的工业排放量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因此,致力于SO_2的捕集,封存和有效利用的研究将会逐渐成为今后研究的重心,从目前的研究数据及成果来看,现阶段的研究集中于采用捕获和封存技术以降低空气中的SO_2,对于把捕捉到的SO_2实施转化和利用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的少。在已知的SO_2资源化利用研究中,使用烯烃与SO_2共聚合成具有功能性的高分子材料是较为有效的SO_2利用方式。现有的研究中,主要是使用从石化产品中提炼出的烯烃与SO_2进行共聚,获取这类烯烃的路径和资源并不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无法满足能耗低、资源的可再生性的要求。因此,本文选择了天然植物提取物中含有双键的烯烃类物质来作为共聚单体,实现与工业废气SO_2的共聚,从而获得具有高性能的烯烃聚砜。主要选择了月桂烯和丁香酚作为合成单体,分别与SO_2进行自由基共聚,并且对两种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随后,针对丁香酚与SO_2共聚物的重金属吸附性进行深入研究,分别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来进行研究,推测出丁香酚与SO_2共聚物的重金属吸附行为符合的模型及方式。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自由基共聚的方式,选择β-月桂烯作为共聚单体与SO_2进行共聚反应,然后筛选出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了确定该聚合物的结构,本文使用了FT-IR、元素分析,~1H-NMR、~(13)C-NMR和GPC等表征方式来确定聚合物的结构。同时对β-月桂烯与SO_2共聚物的各项性能进行测定,主要是集中在热降解性能,光学折射性,常见溶剂溶解性和粘合性,对该聚合提出合理的应用建议。2.通过自由基共聚的方式,将丁香酚与SO_2进行共聚反应,通过对其最佳共聚反应条件研究来为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必要参数条件。使用FT-IR、~1H-NMR、GPC、有机元素等分析手段确定聚合物的结构,以此将测出的共聚物S元素的含量与理论计算出的S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再辅以红外和H谱图分析,确定出丁香酚与SO_2的共聚物为1:1的交替共聚物。同时对丁香酚和SO_2共聚物的各项性能进行测定,主要集中在热降解性,常见溶剂的溶解性和重金属吸附性。3.针对丁香酚与SO_2共聚物的重金属吸附性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采用吸附热力学常用公式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进行计算拟合及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得出丁香酚与SO_2对Cr(Ⅵ)的吸附并不是简单的单层吸附,它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整个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且能自发进行。其次,为了确定吸附的主要类型,以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粒子内扩散模型为主,将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实验影响的数据通过与这叁个模型进行拟合,以求得反应吸附平衡速率常数,从而确定其吸附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威威,穆红亮,刘靖宇,李悦生[9](2018)在《RCOO-取代的镍(Ⅱ)配合物单组分高效催化乙烯均聚和共聚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并表征了含RCOO-基团的单核(Ni~1~Ni~2)及双核(Ni~3)镍配合物[(2,6-R_2-C_6H_3)-N=C(H)-(3-Ph-5-Ph COO-2-O-C_6H_2)-κ~2-N,O]Ni(CH_3)(pyridine)](R=i Pr;3,5-t Bu_2C_6H_3)并用于催化乙烯均聚和共聚反应。作为单组分催化剂,这些配合物可以有效地催化乙烯聚合得到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支化聚乙烯(PE)。供电性的Ph COO—基团促进了催化剂Ni~1的引发,从而在低温下比Ni~0活性更高。引入大位阻的2,6-(3,5-二叔丁基苯基)苯胺基团,催化剂Ni~2在5×10~5Pa下的活性高达1.8×10~6g PE mol~(-1)·Ni~(-1)·h~(-1),是活性最高的水杨醛亚胺中性镍催化剂之一。与相应的单核催化剂相比,双核催化剂Ni~3对叁苯基膦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这些催化剂可催化乙烯与1,5-己二烯、1,7-辛二烯、6-溴-1-己烯或10-十一烯酸甲酯的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乙烯。(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张丹枫,张玉军,喻国聪,高文豪[10](2017)在《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种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的镍配合物bis[N-(2,6-diisopropylphenyl)salicylaldiminate]-nickel(Ⅱ)(C1),bis[N-(2,6-diisopropylphenyl)-3-methylsalicylaldiminate]-nickel(Ⅱ)(C2),bis[N-(2,6-diisopropylphenyl)-3-isopropylsalicylaldiminate]-nickel(Ⅱ)(C3)和[N-(2,6-diisopropylphenyl)-3-isopropylsalicylaldiminate]-nickel(Ph)(PPh3)(C4)为催化剂,在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对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催化共聚.以C3为模型催化剂,研究了Al/Ni摩尔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在最佳的聚合条件下,探索了不同的催化剂结构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双(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C2的活性高于C1和C3,为13.1 kg/(mol Ni·h),而C3的插入率最低,为14.1%.对于具有相同配体不同结构的配合物C3和C4,含双水杨醛亚胺配体的C3的催化活性高于含单水杨醛亚胺配体的C4,而两者在共聚单体MMA的插入率方面差别不大.对所得共聚物微观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共聚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铝卟啉是一类土壤环境友好的金属卟啉,尽管早在1978年Inoue就已经发现它可以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但是该催化体系一直面临催化活性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低等难题。本文通过改变铝卟啉催化剂配体中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制备出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差异化的铝卟啉,并以双叁苯基膦氯化铵(PPNCl)为助催化剂,探讨其对CO2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的催化行为。结果表明,当铝卟啉中苯环上2,4位同时被Cl-取代后,在90℃和3 MPa压力下,转化频率(TOF)达到2672 h~(-1)。当利用离去能力较强的对甲苯磺酸基团(OTs-)作为铝卟啉的轴向配体,可以合成出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达1. 84×105的脂肪族聚碳酸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聚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良,陈志康,蒋文军,吴志军,朱红平.聚合条件对乙烯-1-辛烯共聚反应及性能影响[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9
[2].郭洪辰,秦玉升,王献红,王佛松.铝卟啉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反应[J].应用化学.2019
[3].孔思敏.高分子溶液中共聚反应与高分子聚集的协同竞争效应[D].吉林大学.2019
[4].胡双燕.有机强碱催化的环氧与环酯共聚反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支云飞.Salen型催化剂催化SO_2与环氧化合物共聚反应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6].张广照.杂化共聚反应[J].高分子学报.2018
[7].叶李薇,彭华乔,杨刚,张东岳,夏祖西.金属锂盐-烷基铝活性阴离子聚合体系催化环氧环己烷与CO_2共聚反应[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8].郭雪雯.天然提取物与SO_2共聚反应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9].李威威,穆红亮,刘靖宇,李悦生.RCOO-取代的镍(Ⅱ)配合物单组分高效催化乙烯均聚和共聚反应(英文)[J].应用化学.2018
[10].张丹枫,张玉军,喻国聪,高文豪.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