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溶液粘度法论文_赵鲁梅,郝良焕

导读:本文包含了稀溶液粘度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度,溶液,高分子,压强,甲基丙烯酸,表面张力,理论。

稀溶液粘度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鲁梅,郝良焕[1](2018)在《毛细管两端不同压强差对稀溶液粘度测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稀溶液流经毛细管使溶液中分子吸附在管壁上,导致稀溶液粘度测量准确度不高,从而影响毛细管两端不同压强差对稀溶液粘度测量影响分析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哈根-泊肃叶定律的毛细管两端不同压强差对稀溶液粘度测量的影响分析方法,以毛细管粘度计非计时刻度线区的液位检测信息为先验知识,利用罗曼诺夫斯基准则,确定毛细管粘度计非计时刻度线区向计时刻度线区过渡的特征点,并利用模糊判决调整液位检测电压的采样时间间隔,并以此特征点作为拟合起点,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哈根-泊肃叶定律,根据稀溶液流过时间测定之前和之后纯溶剂在乌氏粘度计中流过的时间,证明稀溶液粘度测量过程中,分子会吸附在毛细管的管壁上,吸附层厚度与分子量无关,从而对稀溶液粘度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对稀溶液粘度进行测量,测量的精确度较高,能够准确分析出毛细管两端不同压强差与稀溶液粘度之间关系。(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雪娟,宋文生,刘红宇,刘翠云,付青存[2](2007)在《稀溶液粘度法测定TPU/PSF和TPU/PMMA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采用DSV研究了聚氨酯/聚砜(TPU/PSF)和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PU/PMMA)两种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运用μ和α判据分别对TPU/PSF和TPU/PMMA两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判断,结论完全一致,TPU/PSF体系相容,而TPU/PMMA体系不相容。(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07年01期)

翁建新[3](2005)在《高分子极稀溶液粘度异常行为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者们发现高分子溶液粘度在极稀浓度区出现异常行为,ηsp/C~C不再是直线,而是上弯或下弯曲线.从一些基本关系出发进行数学推导,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杜登学,左榘,安英丽[4](2004)在《高分子极稀溶液粘度异常问题的光散射及粘度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就发现单一高分子溶液在极稀浓度区表现出粘度异常行为,即比浓粘度对浓度作图(ηsp/C-C关系曲线)偏离Huggins方程所预计的线性关系,出现上弯或下弯的曲线,即使对同一高分子溶液,如PMMA/甲苯,文献中也有相互矛盾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期刊2004-05-01)

张士诚,张劲,杨海洋,朱平平,何平笙[5](2003)在《混合溶剂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稀溶液粘度行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毛细管管径为 0 .38mm的乌式粘度计测定了 2 5℃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丁酮 /环己烷混合溶剂中的粘度 ,发现在高分子溶液流过时间t测定之前和之后纯溶剂在粘度计流过时间t0 和t′0 并不一致 .利用(t/t0 - 1 )C 计算比浓粘度ηsp/C ,则溶液被稀释时 ηsp/C在低浓度时出现正偏离 ;利用(t/t′0 - 1 )C 计算比浓粘度ηsp/C ,则即便在低浓度区溶液被稀释时 ηsp/C和C之间依旧满足线性关系 .根据本文提出的实验方法 ,t0 和t′0 之间的差异可以被用来定量确定高分子吸附层厚度 ,结果表明高分子吸附层厚度和高分子在溶液中的构象密切相关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张士诚,徐小云,杨海洋,张劲,朱平平[6](2003)在《表面张力对PEO稀溶液粘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不同分子量聚氧化乙烯 (PEO)在水和苯溶剂中的粘度 ,发现在低浓度区PEO水溶液的比浓粘度出现负偏离 ,PEO苯溶液比浓粘度与浓度之间依旧满足线性关系 .表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 ,PEO分子显着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 ,而苯的表面张力则不受影响 .PEO水溶液和纯溶剂水表面张力的不同干扰了高分子溶液和溶剂在粘度计中流过时间的测量 ,导致低浓度区PEO水溶液比浓粘度出现负偏离 .利用PEO水溶液和水表面张力测定结果 ,结合乌式粘度计的几何尺寸 ,定量分析了PEO水溶液和纯溶剂水表面张力的差异对粘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如果用PEO水溶液流过时间对浓度作图的外推值t0 计算相对粘度 ,可以完全消除PEO水溶液和水表面张力差异对粘度测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杜登学,左榘,陈瑜,宁辉[7](2003)在《关于高分子极稀溶液粘度测定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聚苯乙烯 (PS)/甲苯稀及极稀溶液的粘度用常规的乌氏粘度法进行了测定。发现高分子在毛细管壁上无稳固吸附。在极稀浓度区,粘数 (sp/c) 值波动较大,在时间测量精度不变的条件下,粘数测量误差与浓度成反比,以致sp/c~c曲线的线性及重现性变差,并推导出了粘数测量误差与浓度及时间测量误差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确定浓度测量下限的原则及计算公式,认为常规的乌氏粘度测定方法对极稀溶液的应用值得商榷。(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03年03期)

钱锦文,缪一民,王丽娜,张林,陈欢林[8](2002)在《醋酸纤维素膜及其混合膜渗透气化性能的研究——稀溶液粘度斜率系数的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醋酸纤维素 (CA)、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聚乙烯醇缩丁醛 (PVB)和聚醋酸乙烯酯(PVAc) 4种高聚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稀溶液粘性行为 .同时 ,从各相应的溶剂中制备了 CA均一膜 ,CA-PVB和 CA-PVAc共混膜以及 CA-EVA复合膜 ,并测定了各种膜对甲醇 (Me OH)、甲基叔丁基醚 (MTBE)混合物的渗透气化性能 .结果表明 ,各种膜的渗透通量 (J)与其稀溶液粘度斜率系数 (b)成反比 ,即呈现随 b值增大J值下降现象(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9期)

潘雁,薛锋,傅伟文[9](2002)在《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浓度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最近提出的关于单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的团簇理论,对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的浓度依赖性进行了更新的理论分析。最后得到一个新的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与浓度的关系式。实验研究表明,该关系式是与实验数据相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02年03期)

潘雁,程镕时[10](2000)在《高分子稀溶液粘度方程中Huggins系数的新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chain length dependency of molar association constant K_a of polymer in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K_a is proportional to the effective hydrodynamic volume V_ eff of polymer chain in solution. V_ eff is the product of a shape factor and hydrodynamic volume.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the observed enhancement of Huggins coefficient for short chain and branched polymer could be satisfactorily interpreted.(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0年09期)

稀溶液粘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采用DSV研究了聚氨酯/聚砜(TPU/PSF)和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PU/PMMA)两种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运用μ和α判据分别对TPU/PSF和TPU/PMMA两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判断,结论完全一致,TPU/PSF体系相容,而TPU/PMMA体系不相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稀溶液粘度法论文参考文献

[1].赵鲁梅,郝良焕.毛细管两端不同压强差对稀溶液粘度测量的影响[J].科技通报.2018

[2].李雪娟,宋文生,刘红宇,刘翠云,付青存.稀溶液粘度法测定TPU/PSF和TPU/PMMA相容性[J].广州化工.2007

[3].翁建新.高分子极稀溶液粘度异常行为的理论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杜登学,左榘,安英丽.高分子极稀溶液粘度异常问题的光散射及粘度法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2004

[5].张士诚,张劲,杨海洋,朱平平,何平笙.混合溶剂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稀溶液粘度行为研究(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3

[6].张士诚,徐小云,杨海洋,张劲,朱平平.表面张力对PEO稀溶液粘度行为的影响[J].化学物理学报.2003

[7].杜登学,左榘,陈瑜,宁辉.关于高分子极稀溶液粘度测定问题的探讨[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

[8].钱锦文,缪一民,王丽娜,张林,陈欢林.醋酸纤维素膜及其混合膜渗透气化性能的研究——稀溶液粘度斜率系数的依赖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

[9].潘雁,薛锋,傅伟文.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浓度依赖性[J].广州化学.2002

[10].潘雁,程镕时.高分子稀溶液粘度方程中Huggins系数的新解释[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TPU/PSF共混物在不同组成下的比浓粘度...TPU/PMMA共混物在不同组成下的比浓粘...试样a和b的红外的光谱图共混物在不同组成下的α和w2的关系共混物在不同组成下的μ和w2的关系的分子结构和合成示意

标签:;  ;  ;  ;  ;  ;  ;  

稀溶液粘度法论文_赵鲁梅,郝良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