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度梯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梯度,合金,温度,微观,组织,计算机,高温。
高温度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叶长青,李丘林,唐国翌,刘伟,谭召召[1](2016)在《电磁感应加热高温度梯度下Al-3.3%Cu合金的组织、硬度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l-Cu二元合金可以通过热处理或时效形成铜团簇或沉积提升其硬度和强度,优良性能的Al-Cu合金在多领域应用获得青睐。本项工作开展了电磁感应加热Al-3.3%Cu二元合金,并形成高温度梯度,研究了电磁感应加热A卜3.3%Cu二元合金高温度梯度下不同部位组织与维氏硬度的演变,并着重分析了组织变化伴随铜团簇或沉积对合金硬度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的温度梯度变化影响Al-3.3%Cu二元合金的组织、维氏硬度。其演变与铜团簇或沉积相关联。此外,大的金属变形可以进一步促进铜团簇或沉积的形成而提升合金硬度。(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会议学术论文集》期刊2016-08-15)
闫胜斌,佟勃勇[2](2016)在《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的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从抽拉系统、液压倾转浇注系统、高温度梯度热场的控制叁方面改进了原有控制系统设计的不足,使单晶炉控制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晶叶片的成品率提高了1 0%。(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6年03期)
孙志宽[3](2015)在《压力容器用SA508-Ⅲ钢在高温度梯度下蠕变行为的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BAQUS软件对SA508-Ⅲ钢圆柱壳在高温度梯度下的蠕变性能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圆柱壳厚度方向温度梯度的存在使得圆柱壳厚度的两侧发生屈服,而中间区域仍处于弹性区。材料蠕变的发生导致蠕变应变迅速提高,随后保持稳定。而应力发生松弛后再重新分布,并且在圆柱壳厚度所在的中间弹性区域发生突变。(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5年09期)
闫胜斌,佟勃勇[4](2015)在《高温度梯度单晶炉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控制系统,其采用了先进器件和完善的软件开发为单晶炉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国际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23)
商昭[5](2015)在《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NiAl-Cr(Mo)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人们对高温结构材料的使用温度和综合力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金属间化合物NiAl具有高熔点、低密度、高热导率和优异的抗氧化性等优点,但室温塑性差和高温强度低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将定向凝固和复相强化技术结合起来制备NiAl基共晶自生复合材料是提高NiAl合金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技术,向NiAl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Cr、Mo元素,在NiAl-Cr(Mo)合金共晶到过共晶的大成分范围内深入分析了定向凝固工艺参数对相的生长和选择机理、固/液界面形貌和凝固组织特征等的影响。同时探讨了NiAl-Cr(Mo)合金凝固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分析了合金的强韧化机理。最终在定向凝固NiAl-Cr(Mo)过共晶合金中制备出含有大体积分数强化相、片层排列规则的全共晶组织,材料的室温断裂韧性和高温拉伸强度均有明显的提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定向凝固NiAl-xCr-6Mo(x=28、32、36)合金的凝固组织由片层状的NiAl相和Cr(Mo)相组成。在各种定向凝固条件下,NiAl-28Cr-6Mo共晶合金和NiAl-32Cr-6Mo过共晶合金均能够获得全共晶组织;而NiAl-36Cr-6Mo过共晶合金只有在较低的抽拉速率下才能获得全共晶组织,在较高抽拉速率下的凝固组织为Cr(Mo)枝晶+共晶组织。随抽拉速率的提高,由于G/V值减小,且固/液界面前沿Mo元素的富集加剧,共晶两相生长界面失稳。合金固/液界面形貌会经历平界面→胞状界面→树枝状界面的转变,相应的凝固组织也会由平界面共晶向胞状共晶和枝状共晶转变。高温度梯度能提高NiAl-Cr(Mo)合金的平/胞转变速率和扩大共晶耦合生长区范围,有助于在较高的抽拉速率下获得规则全共晶凝固组织。在抽拉速率不太高时,NiAl-32Cr-6Mo过共晶合金在定向凝固初始阶段有Cr(Mo)初生相产生,随着定向凝固的进行,初生相数量逐渐减少直至被完全淘汰,最终获得全共晶组织。但当抽拉速率进一步增大时,枝状共晶相直接形核并长大。在相同的过共晶成分,即Cr+Mo元素总含量相同时,Cr、Mo元素的相对含量显着影响合金的定向凝固组织形态。当Mo元素含量为2%时,平界面合金中出现了一些棒状Cr(Mo)相,且合金的平/胞和胞/枝转变速率均会增大。Mo元素含量的降低,能使合金生长界面前沿富集的Mo元素减少,界面稳定性增强。共晶片层间距λ随抽拉速率V的增大逐渐减小。当温度梯度为250K/cm时,在NiAl-28Cr-6Mo合金中其关系符合λ=4.48V-0.40,而在NiAl-32Cr-6Mo合金中其关系符合λ=4.82V-0.42。这表明J-H模型也适用于NiAl-Cr(Mo)多元共晶合金的胞状和树枝状生长。随偏离共晶成分程度的增大,合金中Cr(Mo)强化相体积分数越来越大。NiAl-28Cr-6Mo共晶合金中Cr(Mo)强化相体积分数约为48.4%,而NiAl-32Cr-6Mo和NiAl-36Cr-6Mo过共晶合金中分别为54.3%和59.1%。当NiAl-Cr(Mo)合金以共晶胞状生长时,胞状组织的形貌随抽拉速率的变化不是线性的。在中间的某个抽拉速率下获得了超细胞状共晶组织。此时的胞间区域很小,胞界处无粗大的短片状组织存在,胞内和胞界处的共晶片层厚度基本一致。计算发现,相对于粗胞状生长时的共晶胞尖端过冷度,此时的胞尖端过冷度最小,界面稳定性最高,合金以浅胞状方式生长。随Cr(Mo)强化相体积分数的增大,定向凝固NiAl-Cr(Mo)合金的室温断裂韧性和高温抗拉强度均逐渐提高。其最高值分别达到了26.15MPa·m1/2和513.8MPa,明显高于目前所有的NiAl-Cr(Mo)系合金。在相同的成分下,平界面共晶组织合金的性能高于粗胞状共晶组织,但生长较好的胞状共晶组织合金的断裂韧性基本与平界面组织合金相当,高温抗拉强度甚至比平界面组织合金要高。这是因为生长良好的胞状共晶合金的胞界结合强度较高,提高了裂纹扩展阻力,同时共晶胞内和胞界的变形较为协调。这突破了胞状共晶合金不适用于共晶自生复合材料的传统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实际的工业生产效率。室温时定向凝固NiAl-Cr(Mo)合金表现为脆性伪解理断裂,在试样断面上可见解理面、解理台阶和撕裂棱。裂纹桥接、裂纹偏转、裂纹钝化、裂纹再形核、界面剥离、剪切带韧化和微裂纹连接等韧化机制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裂纹扩展阻力,对NiAl-Cr(Mo)共晶复合材料室温断裂韧性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在1000℃时,NiAl-Cr(Mo)合金基本表现为塑性断裂,在断面上可见许多韧窝。细化的共晶片层、大体积分数的Cr(Mo)强化相、共晶两相中固溶的第二相颗粒均有利于提高合金的高温抗拉强度。不同组织形态的合金中界面的结合强度有明显差别,这对合金的高温拉伸性能有显着影响。片层规则的平界面共晶合金中高的界面结合强度是其拉伸强度提高的重要原因。粗胞状共晶合金中尽管片层细化产生了很大的强化效果,但弱的胞界使裂纹易在胞界处萌生和扩展,产生了更大的不利影响,其性能明显下降。得益于良好的胞界结合强度,快速生长时超细胞状共晶合金的高温抗拉强度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3-01)
佟勃勇,闫胜斌,张以忱[6](2014)在《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新型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研制开发的项目背景,主要研发内容及技术指标,创新性和达到的技术水平,产品采标,应用领域及应用情况,产品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对推动产业发展或行业技术进步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14年05期)
包士毅,李曰兵,高增梁[7](2014)在《高温度梯度作用下圆柱壳蠕变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SA508-III钢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圆柱壳在高温度梯度下的热-结构耦合分析,获得了沿壁厚的温度场分布及应力场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随温度变化的蠕变性能参数,进行了圆柱壳的蠕变分析,得到了蠕变后沿壁厚的应力、应变分布。结果表明:由于温差梯度高,沿壁厚的应力可分为3个区域,两侧均已屈服,而中间为弹性区;发生蠕变后,蠕变应变迅速提高并达到稳定,应力松弛再分布,并在器壁中间弹性区出现一定的突变。(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4年04期)
闵志先,沈军,熊义龙,王伟,杜玉俊[8](2011)在《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DZ125的组织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态金属冷却(LMC)定向凝固结合液淬法,在温度梯度(G)为250K/cm,凝固速率(V)为2—400μm/s的条件下系统研究了镍基高温合金DZ125的固/液界面形态、胞/枝晶间距及MC碳化物形态.随着V的增大,界面形态经历了浅胞状→深胞状→粗枝晶→细枝晶的转变.一次胞晶间距随着V的增大而增大,当V=5μm/s时,固/液界面达到胞枝转变点,且一次枝晶间距达到最大值.当V≥10μm/s时,一次枝晶间距和二次枝晶间距随着V的增大而减小.MC碳化物生长形态随着V的增大由胞枝转变点的八面体依次向骨架状、汉字体状、细小枝晶转变.分析表明,一次枝晶间距与Trivedi模型和Ma模型吻合较好,同时,低速下(V≤50μm/s)一次枝晶间距与Hunt-Lu模型吻合得很好,但高速时发生了明显的偏差.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一次枝晶间距和二次枝晶间距与V分别满足λ_1=314.6V~(-0.24±0.02)和λ_2=97.76V~(-0.33±0.01).MC碳化物在凝固中后期由液相析出,其形态主要受到固/液界面形态和V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刘刚,刘林,赵新宝,张卫国,金涛[9](2010)在《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组织及枝晶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区加热和液态金属冷却法(LMC)相结合,对一种含4%Re(质量分数)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进行了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高速凝固法(HRS)"(温度梯度G=20—40 K/cm,抽拉速率V=50—100μm/s,一次枝晶间距λ_1=200—400μm)相比,该技术可以显着提高凝固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G=238 K/cm)和抽拉速率(V=500μm/s)。随着抽拉速率的提高,凝固界面形态呈现出平面、胞状、粗大枝晶和细枝晶形态,一次枝晶间距不断减小,通过固态相变析出的γ′强化相也被显著细化,当G=238 K/cm,V=500μm/s时,λ_1和枝晶干γ′相平均尺寸分别减小到61.3和0.04μm。电子探针测定表明,随着抽拉速率的提高,枝晶偏析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是高温度梯度条件下,固相反扩散作用强烈影响元素在枝晶中分布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张卫国,刘林,黄太文,赵新宝,余竹焕[10](2009)在《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冷却速率对DZ4125合金γ′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条件下冷却速率对DZ4125合金中γ′相形态、分布和尺寸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合金的枝晶逐渐细化.当冷却速率达到36.4 K/s时,合金的凝固组织由粗枝晶变为超细枝晶.在此过程中,γ′相从立方形逐渐球形化,且枝晶干γ′相的球化速度比枝晶间的γ′相球化速度快.同时,枝晶干和枝晶间γ′相尺寸逐渐减小,枝晶干和枝晶间γ′相的均匀化程度增加.枝晶间γ′相比枝晶干γ′相的尺寸大,这种差别随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减小.造成γ′相在形貌和尺寸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冷却速率的变化引起γ固溶体中溶质的过饱和度ΔX,过饱和γ固溶体的过冷度ΔT,γ′相脱溶析出的临界形核功ΔG~*和溶质在γ固溶体中扩散系数D的改变.(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高温度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从抽拉系统、液压倾转浇注系统、高温度梯度热场的控制叁方面改进了原有控制系统设计的不足,使单晶炉控制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晶叶片的成品率提高了1 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度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1].叶长青,李丘林,唐国翌,刘伟,谭召召.电磁感应加热高温度梯度下Al-3.3%Cu合金的组织、硬度演变研究[C].第叁届全国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会议学术论文集.2016
[2].闫胜斌,佟勃勇.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的控制系统设计[J].工业加热.2016
[3].孙志宽.压力容器用SA508-Ⅲ钢在高温度梯度下蠕变行为的计算机模拟[J].铸造技术.2015
[4].闫胜斌,佟勃勇.高温度梯度单晶炉控制系统[C].第十二届国际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5].商昭.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NiAl-Cr(Mo)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D].西北工业大学.2015
[6].佟勃勇,闫胜斌,张以忱.工程型高温度梯度单晶炉研制[J].真空.2014
[7].包士毅,李曰兵,高增梁.高温度梯度作用下圆柱壳蠕变的有限元分析[J].机械工程材料.2014
[8].闵志先,沈军,熊义龙,王伟,杜玉俊.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DZ125的组织演化[J].金属学报.2011
[9].刘刚,刘林,赵新宝,张卫国,金涛.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组织及枝晶偏析[J].金属学报.2010
[10].张卫国,刘林,黄太文,赵新宝,余竹焕.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冷却速率对DZ4125合金γ′相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