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是社会建设中急需关注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全面决胜建设小康社会到来之际。文章从社工专业视角出发,综合使用个案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四个主要方面找出烟台市农民工社会融入存在困难的原因,并结合优势视角理论、增权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多角度提出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具体干预措施,以期对我国区域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民工;社会融入;措施探讨
一、农民工及社会融入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农民工”作为受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影响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城乡分离二元体制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时代烙印与时代特色。于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著名学者张雨袜首次提出,随后我国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立场给其下定不同定义。具体说来,可归纳为以下两种:其一是户口依旧保留在农村,但与土地完全脱离,在城里企业单位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其二是与土地还存在密切经济联系,但从事的是与农业无关的生产劳动,如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或者外出实行合同制并以此为收入来源的农民工人群体。本文对于农民工的概念界定为:家有承包土地,具有农村户籍,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且依靠工资生活的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概念的界定
社会融入是一个笼统复杂且难以操作化的概念,不同学科及研究领域定义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学者大多采用西方的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的定义与理论体系,使用的是针对一般性的流动人口的普适性定义,甚至部分学者多与相近概念联合使用,如社会融合、社会适应、社会同化、社会吸纳、市民化等。根据文献查阅与研究需要,将农民工社会融入概念界定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从身份认同、职业劳动、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城市新生活,被新社会成员接纳认同,最后与当地人无差别地生活及平等享有各项权利的参与过程。本文将农民工社会融入具体操作范围:经济融入方面,包括就业状况、经济收入、住房面积、工资额度、生活质量、权益保护意识;社会融入方面,包括社会网络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社区管理、社会参与、休闲方式;文化融入方面,包括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地域文化、终身学习意识;心理融入方面,包括自我认同、认知隔阂、主角意识、心理疏导、归属感。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意义
(一)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理论意义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是社会建设中急需关注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全面决胜建设小康到来之际。如何使农民工科学合理地融入所生活的城市,真正从城市边缘人转变为城市人,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学术界也把其作为研究的重大热点话题。具体来说,本文认为农民工社会融入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有利于验证以前关于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及相关理论的真伪性,对前人研究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象界定、研究样本的选择、具体实施过程等进一步进行验证,证实其效度与信度;另一方面,结合社会工作相关前沿理论,从社会工作独特视角对农民工社会融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融入途径探讨,有利于丰富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的相关理论,提供新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进一步助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消除许久以来的二元隔离体制弊端,促进社会稳步和谐发展,使农民工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与此同时为我国区域性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践意义
首先,有利于缓解农民工身份认同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帮助其树立起主角意识,消除过客心理。农民工大多为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在接受的教育程度、具备的心理素质、自身知识储备等方面较城市原有居民低。在城市务工生活中,因为与城市居民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认为自身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逐渐远离城市居民正常生活,逐渐被边缘化,树立起一种过客意识,不积极参与城市社区生产生活。而促进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首先在这方面让农民工克服此种缺陷心理与错误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身信心与城市归属感,自觉参与到城市生产生活中去。
其次,有利于农民工及时学习城市居民的文明生活方式、掌握工作新技能。农民工长期生活于农村,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身上有固有的农村生活方式、劳作经验,进入城市后,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民工而言,生活、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此时,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有利于学习较为先进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思维方式,尤其重要的是在城市务工期间,可以在务工的同时学会一种除务农以外的生活谋生技能,为自身增加造血能力,使以后多一种发展的可能性机会,增强生存能力,促进自身更好地持续发展。
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在特殊时期,采用特殊的政策,实行城乡二元隔离体制的方针政策。不可否认,该政策在一定时期一定背景下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越过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阶段,进入改革深水区,此时经济社会发展与初步阶段存在较大差异,该政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目前已成为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阻碍因素之一,阻碍着我国城乡的交流与进一步发展,故废除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我国旧有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的进一步交流与人口流动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举措。
《汉书·食货志》载:“辟土殖谷曰农”,以恋土情结为核心的乡土文化赋予农民独特的乡土烙印。在有关农民的经典描述中,赋予土地一种情感和神秘的价值是全世界农民所特有的态度(Redfield, 1956)。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土”是他们的命根(费孝通,1998)。[5]37对传统农民而言,土地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一份社会保障,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如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重点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事关中国乡村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特性。
在骨折患者X线平片检查的过程中,各方一定要密切配合,结合临床实际,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减少漏误诊现象的发生,提高X线平片诊断的正确性。
三、农民工社会融入困境原因探讨
(一)固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弊端
因特定时期、特定国情、特定政策的影响,我国城乡实行隔离的二元体制制度,不可否认,此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走过了早期的初步阶段,开始进入社会发展中期阶段,二元体制弊端也随之显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在此制度的影响下,城市与农村实行时空隔离,二者发生的联系较少,使城市与农村有着两种基本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另外,二者较短时间内融合成一体,使差异迅速缩小,协调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挑战,这也是导致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城乡之间现行制度的不平等差异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大多实行两种不同标准的制度模式,如城市居民保障制度与农村村民保障制度差异明显,在低保、就业保险、子女上学等制度方面皆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不能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权利及相同的发展机遇,给本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增添了额外的困难。
(三)农民工自身存在的固有局限性
近年来,我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投资逐渐增大,取得了不少的建设经验与辉煌的建设成就。在此建设过程中,农民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财政方面可以成立专项资金,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甚至永久定居等,使其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及自己建设付出的回报。从多方面提高农民工生活方式,如改善居住环境与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从而提高生活幸福感,促使其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工作中去。
当火焰中心形成后,火焰前锋以20~30m/s的速度从火焰中心开始逐层向四周的未燃混合汽传播,直到连续不断地扫过整个燃烧室。混合汽的绝大部分(约80%以上)在此期间燃烧完毕,使汽缸内压力、温度迅速升高,出现最高压力点。
(四)城市居民的认知偏差
许昌位于河南中部,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4.3~14.7℃,最高气温在7月,历年7月份平均气温27.1℃,最低气温在1月,历年1月份平均气温0.7℃,生长期积温5 267.4℃。年均日照时数2 280小时,年均降雨量700 mm左右,无霜期214~231天。许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丘陵,中、东部为平原,平原区占75%。建安区位于许昌市中部,属平原农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自然条件适合梨树栽培。
四、农民工社会融入理论依据
(一)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是当今社会工作实践服务不可或缺的理论之一,与社工的专业理念原则高度契合。一般把“优势”理解为个人自身拥有的资源、财富、知识、品德等独特优势。该理论认为,农民工的自身优势在社会融入过程中被暂时搁置或蒙蔽,看不到自身优势,找不到自信,从而消极应对生活。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则着手于人的潜在发展,始终坚信每个个体都有独特性,都具备发展的潜能,从农民工内心出发,帮助农民工重新找到自身隐藏的内在潜能,并进一步发挥出来,使其看到自身固有的优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与面对困难的勇气,早日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只看到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但常常看不到自身的固有优势,如质朴、勤劳等,易产生自卑心理。社会工作助力融入过程中,可以注重发现农民工的自身优势,使其全面科学看待自己,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融入城市生活。
(二)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又被称为激发理论或增权理论,通常有三个发生层次,分别为个人层次、人际层次和环境层次。其中,个人层次的增能理论重点在于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自我完成某一件事情的信心与能力;人际层次的增能主要是改变个体与他人的合作,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地与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环境层次的增能主要是改变那些不利于自身实现自助的规则与制度,从而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外在条件。在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过程中,把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与增能理论相结合,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一方面,在个人层次与人际层次方面,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的个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微观角度介入,激发农民工的自我潜能,改善自我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与扩展,构建全面完整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另一方面,在环境层次方面,从宏观角度的社区工作方法入手,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帮助促进社会政策的完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从社会层面帮助农民工营造一个适合居住生存的外在环境,为其社会融入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其成功的增能创造外在可行性条件。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人们用来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理论,通常把人类个体生活的环境(如家庭、社区、社会等)看成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问题的根源是由于个人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系统,常常需要个体主动做出改变,进行自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在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宏观系统(文化、制度、风俗习惯)、中观系统(社区、企业)、微观系统(个体心理)的同步构建,促进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社会融入。
(四)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依据的重要理论,在社会学领域首先对其进行初步详细研究分析的是社会学家布迪厄,进行完整系统阐述的则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不是某些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各样形式的实体,一般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其分为不同的形式类型,每种资本对个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个体拥有的资本类型与资本数量因人而异,社会资本的多寡以及类型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融入状态。据调查显示,发现农民工自身具有的经济资本与社会网络资本相对较少,为其正常融入城市增添了不少现实物质困难。在社会工作专业视域下,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帮助农民工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与促进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
五、农民工社会融入措施探讨
(一)经济融入方面
1.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
(2)肉类的菜要烂,口味要香而不腻,口感要富有弹性。严禁使用亚硝酸钠等化学原料。严格控制松肉粉、食粉的用量。
首先,农民工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固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城市生活缺乏了解与熟悉,城市陌生的环境等增加了社会融入的难度;其次,农民工较城市居民而言,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了解较少,法制观念欠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在融入过程中,对城市的秩序如交通等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在维护其合法权益时往往处于下风,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因为存在所受教育文化观念不同、心理适应能力比较脆弱等缺陷,这些无疑加大了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
2.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工作技能
基于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光波导谐振腔器件,由于其结构简单、集成度高、灵敏度高等特点而广泛应用在滤波器[1-4],激光器[5-6],光调制器[7-8],光开关[9-11],生物传感检测[12-13]和光学陀螺[14-15]等多个领域。目前对于微环谐振腔耦合间距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论层面,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间距与耦合系数的关系上[16-19],关于耦合间距对微环谐振谱线影响的报道较少。在实际的光波导微环谐振器中,耦合间距对谐振系统各个性能参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耦合间距的优化将有助于器件的性能改善。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建设重要阶段,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技术革新等高峰期。农民工由于没有经受过专业职业教育培训,使往往从事的职业层次较低,相应的薪酬待遇较差,工作适应性弱。社会工作者可以联合城市相关社区、民政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开展相关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活动及相关课程的讲授,使农民工接受正规职业训练,掌握相应工作技能,胜任更多更难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可以增加自身造血能力,达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目的,促进个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社会融入,在城市站稳脚跟,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提高生活幸福感。
在测量过程中为了杜绝学生敷衍了事、抄袭数据等情况的出现,根据不同的测量项目采取不同的监督检查手段,对于精密测量,测量器具数量少的情况,做到不同组别测量样件不同,同组学生组长负责制,教师监督;普通测量,测量样件人手一件,不同样件数据不同,这样确保学生在实训实验过程中主动操作,并且操作正确,最后根据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及实训预习情况、实训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做出标准成绩评定。
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后顾之忧
我国应打破城乡分离的固有二元保障机制,使城乡居民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资源等基础服务,从而进一步缩小差距。调查显示,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原有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往往在城市生活中“担惊受怕”,害怕医疗费用昂贵、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加大了社会融入的难度。我国可以打破以户籍制为基础标准的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属地保障机制,即人在何地,就享受何地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从而缩小社会地域差距,为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建造起坚强的制度堡垒,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从而消除农民工不必要的后顾之忧。
最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对于所在城市的阶层流动、当地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之一,在其城市融入过程中,如果管理科学合理,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不易导致阶层固化。反之,如果城市居民把农民工群体排除在外,使其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群体,不顾及他们的生存、就业、居住,则会导致所在城市犯罪率的上升,导致社会治理成本增加,社会正常秩序受到破坏,社会长治久安受到巨大挑战。所以,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对城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社会融入方面
密切观察患者尤其是使用了镇静剂患者的双侧瞳孔直径、形状、对光反射及神志变化,肌力变化和意识状态,及早发现脑出血及脑梗塞等并发症[7]。
再次,有利于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受我国早年固有的二元隔离体制障碍的影响,我国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交流较少,封闭性特征明显。如今,农民工进入城市,在社会融入过程中,有利于打破城市社区封闭的管理模式,为城市社区增添新的要素、新的人员、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管理模式等与原来社区不同的新鲜要素。对城市社区管理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如果处置管理得当,加以创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积极探寻新模式,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入过程中,巧妙结合二者优点,创新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建立起新型的农民与居民混合居住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2.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1.打破固有二元体制壁垒
城市居民长期生活于城市社区,受到城市社会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形成固有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方式。部分居民认为农民工做着城市低等的工作,收入卑微,身份下贱,不愿意主动去接纳包容他们,甚至不愿意同住一个社区,共用相同的基础设施,存在极大的排斥心理,对农民工群体表现出冷漠、敌视,甚至侮辱谩骂的态度,使农民工生活得没有尊严,找不到归属感,易造成自卑心理,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心理融入的难度。
农民工刚由农村辗转进入城市生活,各方面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薄弱。社会交往面窄,交往形式单一,缺乏高质量的交往平台等,社会工作在助力农民工社会融入过程中,可以着重于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促进交往方向向异质化方向发展,形式向多元化转变,如举办系列小组、社区活动促进交流,扩展社交平台,建造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其抗挫折能力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力度,使其面对挫折困难时有地方寻求帮助,有人愿意帮助。
3.倾斜资源及管理服务
据调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为城市流动人口,不能像城市固有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公共资源、共同的管理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也存在较大差距,无疑为本就薄弱的农民工增添了一道无形的隔阂。社会工作可以整合多方资源,联系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把相关政策向农民工倾斜,使城市居民、农民工均等化地利用公共资源、管理服务,无形中消除隔阂的坚冰,促进其顺利融入。
(三)心理融入方面
1.强化自我认同感
部分农民工常常不相信自我的能力,觉得自己无法处理好问题与困境,往往情绪低落,生活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系列措施,鼓励其重新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通过有意识的行为训练,逐渐减弱扭曲的认知束缚,增强自我效能感,有足够信心去迎接面对每一项工作与任务,强化自我认同感,树立信心与勇气,增加自身身份认同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其融入城市社区。
法律认同是现代国家走向法律趋同的最佳方式,也是改变发展中国家一味依赖发达国家法律规则的现状,增强自身法律制度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契机。就我国而言,虽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非传统经济大国,法律的世界影响力比较有限,所以,以法律认同的方式提升我国法律的国际地位,具有更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2.增强城市社区归属感
然后她对我笑了笑,站起来去给我倒水,她这次笑得像是笑了。她把水递到我手上时说:“今天没有苹果了,你吃话梅吧?”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只是短时间停留在城市,迟早一天始终会回到家乡生存居住,只是城市中暂时的过客之一。所以城市里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他们不关心城市社区事务、政治参与状况,存在明显的过客心理,从而造成错误的认知态度,产生消极的行为方式。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心理培训等形式,增加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使其自觉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生活工作中去,树立起城市主角意识与主角观念。
3.消除城市居民歧视感
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先天的认知偏差,甚至歧视农民工群体,看不到农民工的固有优点与优秀品质,产生隔阂与误解,加深矛盾。社会工作者工作过程中可以注重对城市社区的居民的认知矫正,使其认识到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看到农民工身上固有的优秀品质,真正做到从内心上去尊重他们、接纳他们,树立平等观念意识,二者相互学习沟通,共同和谐地居住在同一个社区,构建和谐小康多元社会。
(四)文化融入方面
1.降低地域文化差异
农民工来自全国不同区域,使用的语言、所受的教育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使其工作生活过程中,在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专业方法,把语言交流等存在欠缺的农民工组合成不同的小组,利用空闲时间,以小组形式开展语言培训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工情感的表达交流,构建更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与运用能力,使其在生活工作中减少语言使用不便带来的不必要困难,减少交流阻碍。
2.丰富休闲娱乐方式
农民工接受访谈时明确表示,城市在交通、生活等方面比农村老家方便快捷得多,只是下班后感觉无处可去,常常宅在住处感到无所事事。笔者看来,主要有二个原因所导致,一是农民工还没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二是周围没有适合他们娱乐休闲的场所设施。社工可以组合社区相关资源,以社区为单位,以休闲娱乐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农民工与社区居民的认识与熟悉。一方面,有利于邻里相互沟通交流认识了解,加深感情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方式,消遣空余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工放松身心,健康快乐生活,找到社区归属感与提高生活幸福感。
3.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信息更新加快,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一种工作往往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可能不再存在,工作种类具有时代短暂性,社会工作者平时要注意对农民工宣传树立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平时注重对学习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提升自我工作技能,学习吸收先进事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阔创新,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辛宝英.移民社会融入理论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的启示及成果评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27(6).
[3]咸星兰,金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路径[J].税务与经济,2016(1).
[4]孙嘉悦.社会工作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邓柠松.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
[6]张燕婷,成伟,黄俊辉.社会工作在促进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中的作用与推进思路[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6):20-26.
[7]吴丽萍,李世泰,等.烟台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9)8-0181-04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工作视域下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烟台市经济开发区农民工为例”(项目编号:201911688055)
标签:农民工论文; 社会论文; 城市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理论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规划论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8期论文;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工作视域下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烟台市经济开发区农民工为例”(项目编号:201911688055)论文; 山东工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