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其中,该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偏光片,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用于显示动态或静态画面;偏光片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上,或偏光片设置于第二显示区上;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大于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在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偏光片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通过对偏光片分界线处进行模糊化处理,即在偏光片分界处偏光片的厚度由不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渐变到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解决了透明屏与不透明屏间具有明显分界线、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偏光片,所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用于显示动态或静态画面;所述偏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上,或所述偏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上;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所述偏光片的厚度由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设计方案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偏光片,所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用于显示动态或静态画面;
所述偏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上,或所述偏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上;
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
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所述偏光片的厚度由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偏光片厚度小于或等于5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厚度范围为35μm到160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厚度为12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距所述分界处2mm范围内,所述偏光片的厚度由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透明光学胶层,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明光学胶层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的表面齐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光学胶层的材料包括有机硅胶、丙烯酸型树脂及不饱和聚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光学胶层的光透过率大于90%。
9.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终端包括:
设备本体,具有器件区;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覆盖在所述设备本体上;
其中,所述器件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下方,且所述器件区中设置有透过所述第一显示区进行光线采集的感光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终端,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摄像头和\/或光线感应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终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幕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屏幕上方需要安装摄像头、传感器、听筒等元件,因此现有技术中屏幕上方通常会预留一部分区域用于安装上述元件,例如苹果手机iphoneX的前刘海区域,影响了屏幕的整体一致性,可见,现有技术手机的屏占比受前置摄像头、光线感应器等功能模块的制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屏幕的视觉效果也不够完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改善透明显示区域和不透明显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明显,提高全面屏显示效果的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偏光片,所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用于显示动态或静态画面;
所述偏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上,或所述偏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上;
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所述偏光片的厚度由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偏光片厚度小于或等于5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厚度范围为35μm到 16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厚度为12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距所述分界处的2mm范围内,所述偏光片的厚度由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透明光学胶层,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明光学胶层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的表面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光学胶层的材料包括有机硅胶、丙烯酸型树脂及不饱和聚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光学胶层的光透过率大于90%。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设备本体,具有器件区;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覆盖在所述设备本体上;其中,所述器件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下方,且所述器件区中设置有透过所述第一显示区进行光线采集的感光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摄像头和\/或光线感应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偏光片,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用于显示动态或静态画面;偏光片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上,或偏光片设置于第二显示区上,在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偏光片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第一显示区对应透明显示面板,第二显示区对应不透明显示面板,通过在不透明显示面板和透明显示面板的偏光片分界处进行模糊化处理,即在偏光片分界处偏光片的厚度由不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在不影响透明显示面板下方感光器件正常采集光线的同时,解决了透明屏与不透明屏间具有明显分界线、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A-A’面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终端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显示区;2、第二显示区;3、偏光片;4、透明光学胶层;810、设备本体;812、透明显示区;814、不透明显示区;820、显示屏;930、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以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目前,针对现有显示屏的屏占比受前置摄像头、光线感应器等感光功能模块的制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问题,申请人采用将放置感光功能模块的区域设置为透明显示区,而其他区域为不透明显示区,需要全面屏显示时,不透明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均进行正常显示,在需要采光时,例如需要前者摄像头开启时,透明显示区不显示,可以进行采光。为了满足摄像头等感光器件对透明度的需求,透明显示区需要达到一定的透明度。因此为了使手机摄像头拍摄效果更好,透明显示区不设置偏光片或设置的偏光片较薄,但是偏光片对位精度较差,致使透明显示区和不透明显示区间具有明显分界线,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在透明显示区与不透明显示区的分界处的偏光片的光透过率进行模糊化处理,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透明显示区和不透明显示区间具有明显分界线、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1、第二显示区2及偏光片3(图1中的阴影区域),第一显示区1和第二显示区2均用于显示动态或静态画面;偏光片3设置于第一显示区1和第二显示区2上,或者,该偏光片3设置于第二显示区2上;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3的厚度大于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3的厚度,在第一显示区1与第二显示区2的分界处,偏光片3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的显示面板为透明显示面板(可以为PMOLED显示面板,仅以此举例,不以此为限,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显示面板),第二显示区2的显示面板为不透明显示面板(可以为PMOLED 显示面板或AMOLED显示面板,仅以此举例,不以此为限,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为其他材料)。第一显示区1下方可设置感光器件;第一显示区1在感光器件不工作时,可以正常进行动态或者静态画面显示,而在感光器件工作时则需要处于不显示状态,从而保证感光器件能够透过该显示面板正常进行光线采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3的厚度小于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3的厚度,因此第一显示区1比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高,在第一次显示区1与第二显示区2的分界处,偏光片3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厚度。如图2所示的为显示面板A-A’面的剖视图,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厚度。上述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与第二显示区2的偏光片的厚度不同,在第二显示区2和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分界线处进行模糊化处理,即偏光片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厚度,解决了透明显示区和不透明显示区间具有明显分界线、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在一可替换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包括三个甚至更多个显示区域,如包括三个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和第三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采用上述第一显示区1(下方可设置感光器件,第一显示区1在感光器件不工作时,可以正常进行动态或者静态画面显示,而在感光器件工作时则需要处于不显示状态,从而保证感光器件能够透过该显示面板正常进行光线采集),第二显示区域和第三显示区域可以为PMOLED显示面板,也可为AMOLED显示面板,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厚度小于或等于50μm,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厚度范围为35μm到160μm,上述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厚度的设置,以满足设置在第一显示区1下方的感光器件对光线入射量的要求,即可保证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使第一显示区下方设置的感光器件正常工作,同时当第一显示区1显示画面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从基板背面损失的光,降低光损耗,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和第二显示区2的显示画面的亮度均一性;而第二显示区2 的偏光片厚度的设置,不允许光线透过,减少从基板背面损失的光,降低光损耗,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实现全面屏,使得全面屏的显示效果更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厚度为0μm,即在第一显示区1中并不设置偏光片,第二显示区2的偏光片厚度为120μm,上述第一显示区1不设置偏光片,使第一显示区1的光透过率更高,更好的满足设置在第一显示区1下方的感光器件对光线入射量的要求,即可保证第一显示区1的光透过率更高,使第一显示区1下方设置的感光器件的工作状态更佳。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1和第二显示区2上贴合整面的偏光片,采用激光切割的方式对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进行切割去除,使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的厚度为0,则第二显示区2上设置有偏光片3,而在第一显示区1中无偏光片3,使得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透明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更高。现有技术中,先对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进行切割,再贴合在第二显示区2的处理方式,存在切割精度和贴合对位精度两个误差。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处理方式,在显示面板上贴合后再采用激光切割对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进行切割去除,能够有效提高偏光片的对位精度。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在显示面板的透明盖板(例如是玻璃盖板) 剥离前进行激光切割的,因此,对于硬屏和软屏都可以采用激光切割去除,进行激光切割的时间及能量的选取可根据实际中具体偏光片的厚度和材料确定,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第二显示区2中距离第一显示区1和第二显示区2的分界处2mm范围内(仅以此为举例说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为其他距离),偏光片3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厚度,从而对偏光片的分界处做模糊化处理,能够更好的改善透明显示区和不透明显示区间具有明显分界线、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1、第二显示区2 及偏光片3,第一显示区1和第二显示区2均用于显示动态或静态画面;偏光片3设置于第一显示区1和第二显示区2上,或偏光片设置于第二显示区上;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大于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在第一显示区1与第二显示区2的分界处,偏光片3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2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1对应的偏光片厚度。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对应透明显示面板,第二显示区2 对应非透明显示面板,通过将透明显示面板与不透明显示面板的偏光片分界处的厚度进行模糊化处理,即在偏光片分界处,偏光片的厚度由不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解决了透明屏和不透明屏间有明显分界线、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通过下述方法制作,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提供基板,在基板上依次制作显示结构层。具体地,显示结构层可以包括阵列基板和触控层,阵列基板的具体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阵列基板的结构,此处暂不作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触控层的具体结构也不作限定,具体地,触控层可以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触控功能即可。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下方可设置感光器件;针对现有显示屏的屏占比受前置摄像头、光线感应器等感光功能模块的制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问题,采用将放置感光功能模块的区域设置为透明显示区即第一显示区,而其他区域为正常显示区即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可用于显示静态或动态画面,以实现全面屏的设计。
步骤S20:在显示结构层上涂布偏光片材料,形成偏光片,使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显示结构层上涂布偏光片材料,在涂布的过程中,可以在第一显示区不涂布偏光片,第二显示区涂布一层或多层偏光片;或者第一显示区存在一层较薄的偏光片,第二显示区具有两层或多层偏光片,使得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大于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的厚度。因此,可以避免贴附偏光片时带来的对位误差,防止第一显示区的偏光层偏移至第一显示区,影响第一显示区进光量,进而可以增加透光率,提升拍照效果,在尽量不影响拍摄效果或感光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屏占比,实现全面屏的设计。
步骤S30:在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切割偏光片,使偏光片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通过切割工艺,使得在透明显示面板与不透明显示面板的分界处,偏光片3的厚度由不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渐变到透明显示面板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例如在第二显示区中距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预设距离(例如是2mm)内,采用预设功率的激光对偏光片进行切割,预设功率逐渐变大,使得偏光片的厚度逐渐变小,由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阶梯式渐变到第一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贴合或制备整面的偏光片,采用预设功率的激光切割第一显示区的偏光片,使第一显示区的偏光片的厚度为0,相应地,在第二显示区中距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2mm范围内,采用预设功率的激光切割该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使偏光片的厚度由第二显示区对应的偏光片厚度渐变到第一显示区的厚度,即偏光片的厚度为0,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提升拍照效果,在尽量不影响拍摄效果或感光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屏占比,实现全面屏的设计。
作为一些可选的实施例,步骤S20的实现方式可以为多种,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方式对步骤S20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具体地,在显示结构的整面涂布偏光材料;对第一显示区的偏光片曝光、显影去除第一显示区的偏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旋涂的方式进行涂布,也可以采用狭缝涂布的方式进行涂布。通过在对第一显示区的偏光材料进行曝光,在显影的过程中被去除,而第二显示区涂布的偏光材料没有经过曝光,在后续显影的过程中不被去除,由此,可以形成偏光片只存在于第二显示区,实现第一显示区的高透明度,增加透光率。并且,在曝光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曝光的参数,例如,曝光过程中所使用的掩膜板,覆盖第二显示区,可以将掩膜板的边缘由第二显示区至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逐渐增强,以使第一显示区向第二显示区的曝光量逐渐减小,从而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形成平滑过渡的边界,以免出现较为明显的分界线。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控制曝光机的曝光量,使曝光图形的由第一显示区至第二显示区的曝光量逐渐减小形成过渡区。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在设计曝光图形时,规定曝光图形的边缘的曝光量逐渐降低,可以实现第二显示区向第一显示区过渡的边界逐渐减薄的效果,以免出现较为明显的分界线。作为可选的实施例,为实现第二显示区向第一显示区过渡的边界逐渐减薄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控制显影力度来实现,例如,在曝光后,可以适当减小显影力度,使得曝光图像边缘变厚,以实现第二显示区向第一显示区过渡的边界逐渐减薄的效果。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形成偏光片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实现,具体地,可以在第二显示区以喷墨打印的方式打印偏光材料。经过固化形成偏光片。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加热或曝光进行固化形成偏光片。只在第二显示区内打印偏光片材料,喷墨打印可以避免偏光片对位过程中的误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的边界形成过渡边界,在喷墨打印时可以对打印的范围进行控制,具体地,喷墨打印的边界远离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边界预设距离。喷墨打印后,利用材料的流动性,填充该预设距离,具体地,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偏光材料的流动性确定。这样既可以较为精确的控制喷墨打印的范围,也可以实现第二显示区向第一显示区过渡的边界逐渐减薄的效果,以免出现较为明显的分界线。
为实现整个显示面板具有偏光效果,同时又对第一显示区的透明度影响较小,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先在第二显示区形成第一偏光材料涂布层,在显示结构层上的整面涂布偏光材料;对偏光材料全区域曝光,形成第二偏光材料涂布层。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偏光材料涂布层可以采用喷墨打印的涂布方式,也可以采用整面涂布,上述实施例中的曝光显影的方式形成,第二偏光材料涂布层可以采用旋涂等涂布方式进行全区域涂布。第二偏光材料涂布层采用较薄的偏光材料涂布层,可以在保证尽量不降低第一显示区的透明度的同时,使得整个显示面板具有偏光效果,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并且,在整面均存在偏光材料涂布层,并且,偏光材料涂布层采用同种偏光材料进行涂覆,可以较为有效的模糊化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边界痕迹。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偏光片后,还可以在偏光片上涂布一层相位差薄膜,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由于相位差薄膜较薄,对透光性影响较小,在第一显示区域可以保留该相位差膜也可以通过激光切割的方式去除该相位差膜。由于偏光片在显示面板制作过程中直接形成在显示面板上,省去运输,装配等工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去偏光片上的保护层。由于偏光片的保护层弹性较差,去除保护层后,本实施例中的偏光片的柔韧性更佳。
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在第一显示区1填充透明光学胶层4,且第一显示区1的透明光学胶层4与第二显示区2的偏光片3的表面齐平。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如图3所示的第一显示区1无偏光片,或如图1所示的相比于第二显示区2的偏光片,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的薄,通过在第一显示区1填充一层透明光学胶层4,且使第一显示区1的透明光学胶层4与第二显示区2的偏光片3的表面齐平,这样既可以保证设置有感光功能模块的第一显示区1的光透过率,当需要全面屏显示时,第二显示区2和第一显示区1均进行正常显示,在需要采光时,例如需要前者摄像头开启时,第一显示区1不显示,可以进行采光。同时,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1 的模组叠层不会出现段差空气层,使光的折射路径一致,从而使显示画面的效果更佳。因此,申请人在第一显示区1的偏光片相对应的叠层贴附一层透明光学胶层4,透明光学胶层4的厚度较偏光片3厚,在贴附时,将透明光学胶厚度高出偏光片3的部分挤压到透明光学胶层4与偏光片3的缝隙中,使透明光学胶层4与偏光片3的表面齐平,可以有效填充第一显示区1无偏光片或相较于第二显示区2偏光片层数少造成的叠层段差,使显示画面的质量更优。可选的实施例中,透明光学胶层4还可设置在盖板与偏光片之间,起到粘合盖板与偏光片的作用。
可选的实施例中,透明光学胶层4的材料包括有机硅胶、丙烯酸型树脂及不饱和聚酯、聚氨酯、环氧树脂等材料,也可为其他透明光学胶材料,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实施例中,透明光学胶层4的光透过率大于90%。在能够实现透明显示的同时不影响设置于下方的感光器件的正常工作的基础上,透明光学胶层4的光透过率也可为80%或是其他数值,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覆盖在设备本体上的上述显示面板。上述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视机、显示器、掌上电脑、 ipod、数码相机、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图5为一实施例中的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终端包括设备本体810和显示屏820。显示屏820设置在设备本体810上,且与该设备本体 810相互连接。其中,显示屏820可以采用前述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用以显示静态或者动态画面。
图6为一实施例中的设备本体81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设备本体810上可设有透明显示区812和不透明显示区814。在透明显示区812中可设置有诸如摄像头930以及光传感器、光线感应器等感光器件。此时,显示屏820的第一显示区的显示面板对应于透明显示区812贴合在一起,以使得上述的诸如摄像头930及光传感器等感光器件能够透过该第一显示区对外部光线进行采集等操作。由于第一显示区中的无偏光片或偏光片较薄,能够有效改善外部光线透射该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从而可有效提升显示设备上摄像头930所拍摄图像的质量;同时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分界处的偏光片设置有过渡区,也能改善透明显示区812和不透明显示区814的显示边界明显的问题,避免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3064.8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591370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G09F 9/33
专利分类号:G09F9/33;G03B29/00
范畴分类:15E;
申请人: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65500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新兴产业示范区
发明人:楼均辉;聂田
第一发明人:楼均辉
当前权利人: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博洋
代理机构:1125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偏光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