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分析

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分析

(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400054)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40例,以随机数字表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与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各120例。观察对比两组儿童对预防接种操作的配合度,以及儿童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儿童对预防接种操作的总配合率对比中,研究组91.67%高于对照组76.77%(P<0.05)。两组儿童家长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比中,研究组99.17%高于对照组91.67%(P<0.05)。结论:社区预防接种中应用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以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适于推广。

【关键词】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5-0503-01

引言

计划免疫是我国一项疾病防御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流行为目的。儿童是计划免疫的主要对象,在出生后进行预防接种,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减少传染病的流行,降低传染病对儿童的危害。但儿童的心理成长还未成熟,预防接种会带来疼痛,对儿童而言是痛苦的体验,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在接种时,常用哭闹等不自主的反应表示反抗,拒绝注射,从而给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带来困难。为使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儿童对预防接种的恐惧心理,现将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40例,以随机数字表对其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个组,每组120例。纳入标准:按期正常接种者;经智力、体格等检测明确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本次研究内容已告知儿童家长知情,并取得其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各类先天性、器质性疾病;伴有荨麻疹、哮喘、发热等过敏情况;接种皮肤严重发炎、严重湿疹、牛皮癣及化脓性皮疹;精神发育迟滞或有社会交往障碍者;资料不全。对照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0~6岁(4.0±1.5)岁;接种类型:乙肝疫苗20例,无细胞百白破疫苗10例,脊髓灰质炎疫苗10例,麻风二联疫苗10例,麻腮风三联疫苗15例,乙脑20例,流脑疫苗10例,甲肝疫苗5例,白破疫苗20例。研究组:男66例,女54例;年龄0~6岁(4.0±1.6)岁;接种类型:乙肝疫苗21例,无细胞百白破疫苗10例,脊髓灰质炎疫苗10例,麻风二联疫苗11例,麻腮风三联疫苗14例,乙脑20例,流脑疫苗10例,甲肝疫苗4例,白破疫苗20例。在性别、年龄与接种类型构成对比中,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接种护理,包括:认真核对档案信息、查验接种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与三查七对制度、认真排除疫苗的接种禁忌、全面掌握接种间隔时间、向儿童家长讲解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恐惧、紧张感,表现出排斥、畏惧等。3岁以下婴儿用啼哭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焦虑、寻找亲人的特点;3~5岁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对环境有观察力,能表达自己的情绪,看到医护人员,表现出哭闹、逃避、焦虑、抗拒等;5岁以上儿童智力发展较快,对接种相关知识似懂非懂,但心理和认知均未发育成熟,接种时有紧张、恐惧感。(2)心理干预。对于3岁以下婴儿,在接种前,使婴儿精神放松,肌肉放松,分散婴儿的注意力,迅速接种,在接种进行时和完成后,安抚幼儿。对于3~5岁儿童,在接种时让儿童积极主动配合。对儿童进行鼓励,增加自信心。对于5岁以上儿童,护士要称赞儿童,促使儿童主动配合。(3)心理护理。创建符合儿童心理的环境,准备儿童喜欢的玩具、图书,视频和音频设施,播放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和歌曲。为避免儿童间的情绪互相影响,接种区和候诊区要进行隔离,对家长进行宣教、交流、建立信任关系,请家长配合完成接种。护士的操作技术要做到稳、准、快,尽量减少疼痛。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儿童的预防接种越来越普及,预防接种的人群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缺乏认知,需要成人的引导、教育和关心。通常幼儿恐惧某事物,是因为不了解该事物,一旦明白其真相,恐惧感便会消除。儿童不知道预防接种怎么回事,一旦他知道注射预防针就不再得相应疾病了,是件好事,就会逐渐接受这一事物。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免疫接种门诊接种护理人员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业务技术,还要求护士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问题,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与儿童沟通。要有爱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应变能力。要仪表端庄,穿着整洁。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熟练掌握规范的注射技术,接种前的准备时间不宜太长,注射接种时动作要稳、快、准,做到安全注射,尽量减轻和消除注射时的疼痛刺激。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结论

总之,社区预防接种中应用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以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润莲,林祯,汤峥嵘.儿童预防接种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7):147-148.

[2]万丹丹.关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8):3611-3612.

[3]范海英.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03):98-99.

[4]汤洁英.心理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09):1153-1154.

[5]李艳华,钟慧.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08):1094-1095.

[6]贾兰新,刘冬艳.婴幼儿预防接种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03):170-171.

标签:;  ;  ;  

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