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及两用货运车,涉及汽车悬挂提升系统技术领域,设置于车体上,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架,固定设置于车体的下方;两对气囊,每对气囊分别设置于一支架的两侧下端;一对折板A,每个折板A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支架上;以及一对车梁,每个车梁分别设置在两折板A的同侧,车梁与折板A旋转设置,气囊的下端设置在车梁的顶面上,车梁的下端设置车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气囊提升,提升效率高,对气囊的要求低;气囊各方向没有限位装置,使得充气时,气囊不容易发生径向变形,从而提高气囊的使用寿命;该悬挂系统使用效率高,可实现多种场合的自由变换,实现车体对多种环境的适应。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设置于车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架(1),固定设置于所述车体的下方;两对气囊(2),每对所述气囊(2)分别设置于一所述支架(1)的两侧下端;一对折板A(3),每个所述折板A(3)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所述支架(1)上;以及一对车梁(4),每个所述车梁(4)分别设置在两折板A(3)的同侧,所述车梁(4)与所述折板A(3)旋转设置,所述气囊(2)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车梁(4)的顶面上,所述车梁(4)的下端设置车轮。
设计方案
1.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设置于车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架(1),固定设置于所述车体的下方;
两对气囊(2),每对所述气囊(2)分别设置于一所述支架(1)的两侧下端;
一对折板A(3),每个所述折板A(3)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所述支架(1)上;以及
一对车梁(4),每个所述车梁(4)分别设置在两折板A(3)的同侧,所述车梁(4)与所述折板A(3)旋转设置,所述气囊(2)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车梁(4)的顶面上,所述车梁(4)的下端设置车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与所述折板A(3)相同的折板B(5),每个所述折板B(5)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所述支架(1)上,所述折板B(5)位于折板A(3)的上方,所述折板B(5)和折板A(3)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杆(6)连接,所述连接杆(6)与折板A(3)和折板B(5)均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折板B(5)的内侧均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设有气囊减震器(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车梁(4)和支架(1)之间设有液压减震器(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A(3)上设有焊接板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梁(4)下端两侧的车轮种类相同,大小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梁(4)下端一侧的车轮为汽车轮,另一侧为火车轮。
8.一种两用货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挂提升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及两用货运。
背景技术
目前,货物的地面运输工具,主要有火车和汽车,它们均须在特定的道路上完成运输任务。如将火车上的载运物转移到汽车上运输,或将汽车上的载运物转移到火车上运输,须在火车站场用人工或者吊车等设备将火车上的货物搬、吊到汽车上,或将汽车上的货物搬、吊到火车上。
现有的空气悬挂提升系统,采用单个气囊来提高车轮的高度,对气囊的要求高,提升效率较低,并且,气囊容易发生径向变形,影响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降低对气囊的强度要求,使车体适应更多的场合,设计了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及两用货运。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设置于车体上,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架,固定设置于所述车体的下方;两对气囊,每对所述气囊分别设置于一所述支架的两侧下端;一对折板A,每个所述折板A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以及一对车梁,每个所述车梁分别设置在两折板A的同侧,所述车梁与所述折板A旋转设置,所述气囊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车梁的顶面上,所述车梁的下端设置车轮。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对与所述折板A相同的折板B,每个所述折板B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折板B位于折板A的上方,所述折板B和折板A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折板A和折板B均铰连接。
再进一步的,两所述折板B的内侧均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设有气囊减震器。
再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车梁和支架之间设有液压减震器。
进一步的,所述折板A上设有焊接板簧。
进一步的,所述车梁下端两侧的车轮种类相同,大小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车梁下端一侧的车轮为汽车轮,另一侧为火车轮。
一种两用货运车,采用双侧空气悬挂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气囊提升,提升效率高,对气囊的要求低;气囊各方向没有限位装置,使得充气时,气囊不容易发生径向变形,从而提高气囊的使用寿命;该悬挂系统使用效率高,可实现多种场合的自由变换,实现车体对多种环境的适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带有备用胎;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悬挂系统,其无车轮;
图4是图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悬挂系统的应用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悬挂系统的两用货运车结构示意图,无车头。
图7是本申请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带有减震器。
以上各图中,1、支架;2、气囊;3、折板A;4、车梁;5、折板B;6、连接杆、7、气囊减震器;8、液压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一种双侧空气悬挂系统,如图1至图7所示,该悬挂系统设置在车体上,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架1,两对气囊2,一对折板A3和一对车梁4,支架1相对设置且固定设置在车体的下方,其主要起将改悬挂系统安装到车体上的作用。两对气囊2,共四个气囊,两个气囊2 为一对,分别设置在一个支架1的两侧下端。
一共有两个折板A3,每个折板A3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支架1上,即折板A3能够绕着支架 1旋转,关于折板A3旋转轴两侧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该处的两侧长度,可以设计成伸缩式的形式,以适应更多的场合。一对车梁4,每个车梁4分别设置在两折板A3的同侧,即相对的两个折板A3之间设置一根车梁4,两个折板A3将分离的两个车梁4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类四面形的结构。车梁4与折板A3旋转设置,气囊2的下端设置在车梁4的顶面上,即使折板A3摆动,车梁4可以根据气囊2的情况进行摆动。当气囊 2充气或者放气时,气囊2向下压车梁4,折板A3在车梁2的带动下摆动,考虑到车梁4与折板A3旋转设置,车梁4始终与气囊2保持相对稳定,大可能的降低了气囊2的侧向形变程度,进而降低了气囊2的损坏程度。
在车梁4的下端设置车轮,同侧的车轮相同,如图1所示,所有的车轮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其可以在使用的时候,方便更换车轮。如图5所示,当货车可以选用多组悬挂系统,每个悬挂系统采用不同的车轮,其好处是,可以根据货车的实际受力情况,选用合适的车轮,而不是选择整体相同的车轮,这种情况下,车轮的损坏程度往往不是同步的,部分磨损严重的轮胎极易加速其他轮胎的损坏。如图6所示,车梁4下端一侧的车轮为汽车轮,另一侧为火车轮,这就是货车轮和火车轮组合的形式,即两用货运车或者两用火车。
在上述基础上,还设计了一对与折板A3相同的折板B5,与折板A3类似,每个折板B5的中部旋转设置在支架1上,折板B5位于折板A3的上方,折板B5和折板A3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杆6连接,连接杆6与折板A3和折板B5均铰连接。这里,连接杆6两端的铰接点,折板A3与支架1的铰接点以及折板B5与支架1的铰接点,四个点共同构成了四边形的四个点,其是可以旋转的。折板B5的设计,提高了整个悬挂系统的连接强度。另外,在两折板B5的内侧均可以设置连接架,连接架上设有气囊减震器7,其是一种充气型减震器,是利用气压阻力来防震动。或者如图7所示,每个所述车梁4和支架1之间设有液压减震器8,是用来抑制气囊2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
另外,在折板A3上设有焊接板簧,其具有可靠性好、结构简单、成本低和结构简化等优点。
本申请的悬挂系统在使用时,通过对悬挂系统单侧的气囊1的注气来调整车轮的高度,这里,两侧的车轮同高时,则可以提供整个车体的运输量。当车体经过较高的水平面时,可以使单个悬挂系统一侧的车轮提高,另一侧的车轮下降,从而将车体支撑起来,起到了提高车体的好处。气囊2的设计,也降低了车轮的震动对车体的影响,也就是起到了降震的作用。
以上参考了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制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且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因此,任何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0541.2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649983U
授权时间:20191119
主分类号:B60G 11/27
专利分类号:B60G11/27;B60G11/28;B60G17/052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青岛德瑞隆实业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青岛德瑞隆实业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团结路2877号中德生态园管委275房间
发明人:王凤同;苗在磊
第一发明人:王凤同
当前权利人:青岛德瑞隆实业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