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包括PVC绝缘安装框、圆柱电池柱组、PVC绝缘上盖板、PVC绝缘下盖板和BMS电源模块系统,所述PVC绝缘上盖板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的顶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下盖板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的底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上盖板包括有第一上盖板、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上盖板和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上盖板,所述PVC绝缘下盖板包括有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下盖板,所述圆柱电池柱组包括有若干个圆柱电池柱,每个所述圆柱电池柱分别卡合在每个第一卡槽与每个第二卡槽之间。本实用新型便于快速组装电池组,电池连接的牢固性能很好,如有单个的圆柱电池柱,出现不良问题,也不会造成整个电路出现不良。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包括PVC绝缘安装框(1)、圆柱电池柱组(3)、PVC绝缘上盖板(10)、PVC绝缘下盖板(4)和BMS电源模块系统(7),其特征在于:所述PVC绝缘上盖板(10)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顶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下盖板(4)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底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上盖板(10)包括有第一上盖板(102)、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上盖板(103)和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上盖板(104),所述PVC绝缘下盖板(4)包括有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下盖板(44),所述第一上盖板(102)、第二上盖板(103)以及第三上盖板(104)的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卡槽(106),若干个所述下盖板(44)的顶端面开设有第二卡槽(42),每个所述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上下正对,每个所述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的内腔中心侧壁均内嵌有导电铜片(105),所述导电铜片(105)设有若干组,且每组为前后分布的两个导电铜片(105),每组所述导电铜片(105)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第一上盖板(102)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每个所述第二上盖板(103)均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两个所述第三上盖板(104)均包括有一组导电铜片(105),且导电铜片(105)相互串联,每个所述下盖板(44)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所述第一上盖板(102)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每个所述第二上盖板(103)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以及两个所述第三上盖板(104)的一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正极检测导线(9),每个所述下盖板(44)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负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负极检测导线(5),所述BMS电源模块系统(7)的正负极检测端口分别正极检测导线(9)与负极检测导线(5)连接,所述圆柱电池柱组(3)包括有若干个圆柱电池柱,且相邻两个圆柱电池柱之间均匀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圆柱电池柱分别卡合在每个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包括PVC绝缘安装框(1)、圆柱电池柱组(3)、PVC绝缘上盖板(10)、PVC绝缘下盖板(4)和BMS电源模块系统(7),其特征在于:所述PVC绝缘上盖板(10)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顶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下盖板(4)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底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上盖板(10)包括有第一上盖板(102)、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上盖板(103)和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上盖板(104),所述PVC绝缘下盖板(4)包括有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下盖板(44),所述第一上盖板(102)、第二上盖板(103)以及第三上盖板(104)的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卡槽(106),若干个所述下盖板(44)的顶端面开设有第二卡槽(42),每个所述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上下正对,每个所述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的内腔中心侧壁均内嵌有导电铜片(105),所述导电铜片(105)设有若干组,且每组为前后分布的两个导电铜片(105),每组所述导电铜片(105)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第一上盖板(102)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每个所述第二上盖板(103)均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两个所述第三上盖板(104)均包括有一组导电铜片(105),且导电铜片(105)相互串联,每个所述下盖板(44)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所述第一上盖板(102)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每个所述第二上盖板(103)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以及两个所述第三上盖板(104)的一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正极检测导线(9),每个所述下盖板(44)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负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负极检测导线(5),所述BMS电源模块系统(7)的正负极检测端口分别正极检测导线(9)与负极检测导线(5)连接,所述圆柱电池柱组(3)包括有若干个圆柱电池柱,且相邻两个圆柱电池柱之间均匀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圆柱电池柱分别卡合在每个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第二上盖板(103)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10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上盖板(102)与第二上盖板(103)之间以及第三上盖板(104)与第二上盖板(10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107)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盖板(102)的前后两端中段位置、两个第三上盖板(104)的前后两端中段位置、前侧第二上盖板(103)的前端面中段位置和后侧第二上盖板(103)的后端面中段位置均设有第一支撑块(1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PVC绝缘安装框(1)的顶端内侧前后两侧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卡合缺口(12),所述第一上盖板(102)、第二上盖板(103)以及第三上盖板(104)分别通过第一支撑块(101)卡合在第一卡合缺口(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PVC绝缘安装框(1)的左右两侧侧壁顶部水平开设有两个前后分布的贯穿螺纹孔(13),两个所述贯穿螺纹孔(13)分别依次贯穿前后两侧的第一卡合缺口(12)内腔左右侧壁,且通过内螺纹插接有可拆卸的螺纹定位杆(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螺纹定位杆(11)的长度均等于PVC绝缘安装框(1)的水平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下盖板(44)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块(43)固定连接,前侧所述下盖板(44)的前端面中段位置以及后侧所述下盖板(44)的后端面中段位置均设有第二支撑块(41),所述PVC绝缘安装框(1)的底端面内侧前后两侧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卡合缺口(2),每个所述下盖板(44)分别通过第二支撑块(41)与每个第二卡合缺口(2)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电池柱组(3)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有正极导线(8)和负极导线(6)。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
背景技术
现有圆柱电池组基本采用的是串联每个圆柱电容柱,实现整个电路的连通,但是如有单个的圆柱电容柱,出现不良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电路出现不良,影响整个电路的正常供电使用,另外,现有电池组连接需要消耗大量连接导线连接整个电池电路,也浪费组装时间,很多不便,所以这里设计生产了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包括PVC绝缘安装框、圆柱电池柱组、PVC绝缘上盖板、PVC绝缘下盖板和BMS电源模块系统,所述PVC绝缘上盖板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的顶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下盖板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的底端面内侧,所述PVC绝缘上盖板包括有第一上盖板、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上盖板和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上盖板,所述PVC绝缘下盖板包括有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下盖板,所述第一上盖板、第二上盖板以及第三上盖板的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卡槽,若干个所述下盖板的顶端面开设有第二卡槽,每个所述第一卡槽与每个第二卡槽上下正对,每个所述第一卡槽与每个第二卡槽的内腔中心侧壁均内嵌有导电铜片,所述导电铜片设有若干组,且每组为前后分布的两个导电铜片,每组所述导电铜片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第一上盖板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且每组导电铜片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再串联,每个所述第二上盖板均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且每组导电铜片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再串联,两个所述第三上盖板均包括有一组导电铜片,且导电铜片相互串联,每个所述下盖板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且每组导电铜片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再串联,所述第一上盖板的两组导电铜片串联后的正极、每个所述第二上盖板的两组导电铜片串联后的正极以及两个所述第三上盖板的一组导电铜片串联后的正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正极检测导线,每个所述下盖板的两组导电铜片串联后的负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负极检测导线,所述BMS电源模块系统的正负极检测端口分别正极检测导线与负极检测导线连接,所述圆柱电池柱组包括有若干个圆柱电池柱,且相邻两个圆柱电池柱之间均匀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圆柱电池柱分别卡合在每个第一卡槽与每个第二卡槽之间。
优选的,相邻两个第二上盖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上盖板与第二上盖板之间以及第三上盖板与第二上盖板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盖板的前后两端中段位置、两个第三上盖板的前后两端中段位置、前侧第二上盖板的前端面中段位置和后侧第二上盖板的后端面中段位置均设有第一支撑块。
优选的,所述PVC绝缘安装框的顶端内侧前后两侧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卡合缺口,所述第一上盖板、第二上盖板以及第三上盖板分别通过第一支撑块卡合在第一卡合缺口。
优选的,所述PVC绝缘安装框的左右两侧侧壁顶部水平开设有两个前后分布的贯穿螺纹孔,两个所述贯穿螺纹孔分别依次贯穿前后两侧的第一卡合缺口内腔左右侧壁,且通过内螺纹插接有可拆卸的螺纹定位杆。
优选的,两根所述螺纹定位杆的长度均等于PVC绝缘安装框的水平长度。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下盖板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前侧所述下盖板的前端面中段位置以及后侧所述下盖板的后端面中段位置均设有第二支撑块,所述PVC绝缘安装框的底端面内侧前后两侧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卡合缺口,每个所述下盖板分别通过第二支撑块与每个第二卡合缺口卡接。
优选的,所述圆柱电池柱组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有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当PVC绝缘上盖板被固定压合后,PVC绝缘下盖板的下盖板则利用第二支撑块与每个第二卡合缺口卡接,不会出现晃动,便于快速组装圆柱电池柱组,圆柱电池柱组连接的牢固性能很好。
2.本实用新型每个圆柱电池柱的电压均为3.2V,本实用优选的是,选择40个单个圆柱电池柱,分成两组,且每组20个,20个单个圆柱电池柱两两并联然后再将10个并联组相互串联,然后再相互并联,组成60V 20AH规格的圆柱电池柱组,相比于传统电池组装方式,如有单个的圆柱电池柱,出现不良问题,也不会造成整个电路出现不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盖板结构仰视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中:1、PVC绝缘安装框;2、第二卡合缺口;3、圆柱电池柱组;4、PVC绝缘下盖板;41、第二支撑块;42、第二卡槽;43、第二连接块;44、下盖板;5、负极检测导线;6、负极导线;7、BMS电源模块系统;8、正极导线;9、正极检测导线;10、PVC绝缘上盖板;101、第一支撑块;102、第一上盖板;103、第二上盖板;104、第三上盖板;105、导电铜片;106、第一卡槽;107、第一连接块;11、螺纹定位杆;12、第一卡合缺口;13、贯穿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圆柱电池组,包括PVC绝缘安装框1、圆柱电池柱组3、PVC绝缘上盖板10、PVC绝缘下盖板4和BMS电源模块系统7,PVC绝缘上盖板10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顶端面内侧,PVC绝缘下盖板4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底端面内侧,PVC绝缘上盖板10包括有第一上盖板102、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上盖板103和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上盖板104,PVC绝缘下盖板4包括有若干个呈矩形均匀间隔分布的下盖板44,第一上盖板102、第二上盖板103以及第三上盖板104的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卡槽106,若干个下盖板44的顶端面开设有第二卡槽42,每个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上下正对,每个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的内腔中心侧壁均内嵌有导电铜片105,导电铜片105设有若干组,且每组为前后分布的两个导电铜片105,每组导电铜片105之间通过导线连接,第一上盖板102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每个第二上盖板103均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两个第三上盖板104均包括有一组导电铜片105,且导电铜片105相互串联,每个下盖板44包括有两组导电铜片105,且每组导电铜片105先并联后两组导电铜片105再串联,第一上盖板102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每个第二上盖板103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以及两个第三上盖板104的一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正极检测导线9,每个下盖板44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负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负极检测导线5,BMS电源模块系统7的正负极检测端口分别正极检测导线9与负极检测导线5连接,圆柱电池柱组3包括有若干个圆柱电池柱,且相邻两个圆柱电池柱之间均匀间隔分布,每个圆柱电池柱分别卡合在每个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之间。
本实施例中,先将PVC绝缘下盖板4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底端面内侧,再将圆柱电池柱组3置于PVC绝缘安装框1内腔,PVC绝缘上盖板10卡合在PVC绝缘安装框1的顶端面内侧,使得圆柱电池柱组3被PVC绝缘上盖板10与PVC绝缘下盖板4卡住,使得每个单个圆柱电池柱分别卡合在每个第一卡槽106与每个第二卡槽42之间,随后将第一上盖板102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每个第二上盖板103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以及两个第三上盖板104的一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正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正极检测导线9,每个下盖板44的两组导电铜片105串联后的负极再次相互串联,且连接有负极检测导线5,最终将正极检测导线9与负极检测导线5分别与BMS电源模块系统7的正负极检测端口连接,通过BMS电源模块系统7对圆柱电池柱组3进行检测。
其中,每个圆柱电池柱的电压均为3.2V,本实用优选的是,选择40个单个圆柱电池柱,分成两组,且每组20个,20个单个圆柱电池柱两两并联然后再将10个并联组相互串联,然后再相互并联,组成60V 20AH规格的圆柱电池柱组3,相比于传统电池组装方式,如有单个的圆柱电池柱,出现不良问题,也不会造成整个电路出现不良。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相邻两个第二上盖板103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107固定连接,第一上盖板102与第二上盖板103之间以及第三上盖板104与第二上盖板10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107固定连接;第一上盖板102的前后两端中段位置、两个第三上盖板104的前后两端中段位置、前侧第二上盖板103的前端面中段位置和后侧第二上盖板103的后端面中段位置均设有第一支撑块101;PVC绝缘安装框1的顶端内侧前后两侧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卡合缺口12,第一上盖板102、第二上盖板103以及第三上盖板104分别通过第一支撑块101卡合在第一卡合缺口12;PVC绝缘安装框1的左右两侧侧壁顶部水平开设有两个前后分布的贯穿螺纹孔13,两个贯穿螺纹孔13分别依次贯穿前后两侧的第一卡合缺口12内腔左右侧壁,且通过内螺纹插接有可拆卸的螺纹定位杆11,将第一上盖板102、第二上盖板103以及第三上盖板104分别通过第一支撑块101卡合在第一卡合缺口12,然后利用螺纹定位杆11分别贯穿两个贯穿螺纹孔13,即可将位于第一卡合缺口12内腔的第一支撑块101压住,以防PVC绝缘上盖板10脱落。
两根螺纹定位杆11的长度均等于PVC绝缘安装框1的水平长度,这样便于利用螺纹定位杆11能够完全穿过贯穿螺纹孔13,便于将位于第一卡合缺口12内腔的第一支撑块101压住,以防PVC绝缘上盖板10脱落。
相邻两个下盖板44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块43固定连接,前侧下盖板44的前端面中段位置以及后侧下盖板44的后端面中段位置均设有第二支撑块41,PVC绝缘安装框1的底端面内侧前后两侧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卡合缺口2,每个下盖板44分别通过第二支撑块41与每个第二卡合缺口2卡接,当PVC绝缘上盖板10被压合后,PVC绝缘下盖板4的下盖板44则利用第二支撑块41与每个第二卡合缺口2卡接,不会出现晃动,组装方便快捷,且圆柱电池柱组3连接的牢固性能很好。
圆柱电池柱组3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有正极导线8和负极导线6,通过正极导线8和负极导线6与外接用电器连接,提供电力支持。
本实用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15873.1
申请日:2019-07-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822796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H01M10/04
专利分类号:H01M10/04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安徽微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安徽微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掌路88号合肥金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综合楼A办公用房
发明人:李同春;袁嫘;袁家良;崔园园
第一发明人:李同春
当前权利人:安徽微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