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及安全气囊论文和设计-夏允权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及安全气囊,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该系统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置于车辆保险杠内侧的可充气囊袋和用于为可充气囊袋充气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从保险杠伸出,并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为多筒状结构。该实施方式能够在碰撞即将发生时使安全气囊点爆并覆盖车辆前方的较大面积区域,从而为可能受到冲击的外部个体提供全面保护。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其中,所述车辆具有保险杠(11);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设置于保险杠(11)内侧的可充气囊袋(21)和用于为可充气囊袋(21)充气的气体发生器(22);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从保险杠(11)伸出,并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为多筒状结构。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其中,所述车辆具有保险杠(11);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设置于保险杠(11)内侧的可充气囊袋(21)和用于为可充气囊袋(21)充气的气体发生器(22);

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从保险杠(11)伸出,并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为多筒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筒状结构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相邻的囊袋单元被预设的缝线(213)隔离;

每一囊袋单元在气体推动下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伸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具有与保险杠(11)相邻的横梁(12),所述保险杠(11)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向外伸出的气囊撕裂区域(110);以及

在未充气状态时,所述可充气囊袋(21)与气体发生器(22)安装在横梁(12)外侧,并面向所述气囊撕裂区域(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撕裂区域(110)包括所述车辆的车牌安装区域(1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气囊袋(21)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后,覆盖部分或者全部的保险杠(11)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具有发动机罩盖(13);以及

所述可充气囊袋(21)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后,覆盖保险杠(11)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具有发动机罩盖(13)、挡风玻璃和前柱;以及

所述可充气囊袋(21)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后,覆盖保险杠(11)外表面、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14)。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充气囊袋(21)由上片囊袋(211)和下片囊袋(212)缝制而成;

在所述多筒状结构中,两侧的缝线间距大于中部的缝线间距;

在对应于保险杠(11)与发动机罩盖(13)连接处的区域,上片囊袋(211)的面积大于下片囊袋(212)的面积。

9.一种安全气囊,包括:可充气囊袋(21)和用于为可充气囊袋充气的气体发生器(22);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展开为多筒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充气囊袋(21)由上片囊袋(211)和下片囊袋(212)缝制而成;

所述多筒状结构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相邻的囊袋单元被预设的缝线(213)隔离;

在所述多筒状结构中,两侧的缝线间距大于中部的缝线间距;

充气时,每一囊袋单元的伸展方向与可充气囊袋(21)的展开方向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还包括:用于容纳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21)和气体发生器(22)的气囊壳体(23);其中,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21)的折叠方式为:两端翻折后卷折或者两端翻折后Z型折叠;以及

所述安全气囊通过气囊壳体(23)固定在车辆横梁(12)外侧,其中的可充气囊袋(21)面向车辆保险杠(11)上设置的、用于所述可充气囊袋(21) 在充气时向外伸出的气囊撕裂区域(110);所述气囊撕裂区域(110)包括车牌安装区域(110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从所述气囊撕裂区域(110)伸出,沿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覆盖以下区域之一:

部分或者全部的保险杠(11)外表面;

保险杠(11)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

保险杠(11)外表面、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14);

其中,在对应于保险杠(11)与发动机罩盖(13)连接处的区域,上片囊袋(211)的面积大于下片囊袋(212)的面积。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及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当车辆碰撞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等外部个体时,受冲击的个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头部、躯干、腿部伤害,因此需要研制有效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减轻或避免上述伤害。在现有的行人保护系统中,无法对外部个体进行全方位保护,且需对车辆结构进行较大改动,应用价值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及安全气囊,能够在碰撞即将发生时使安全气囊点爆并覆盖车辆前方的较大面积区域,从而为可能受到冲击的外部个体提供全面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可包括:设置于车辆保险杠内侧的可充气囊袋和用于为可充气囊袋充气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从保险杠伸出,并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为多筒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多筒状结构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相邻的囊袋单元被预设的缝线隔离;每一囊袋单元在气体推动下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伸展。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具有与保险杠相邻的横梁,所述保险杠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向外伸出的气囊撕裂区域;在未充气状态时,所述可充气囊袋与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横梁外侧,并面向所述气囊撕裂区域。

可选地,所述气囊撕裂区域可包括所述车辆的车牌安装区域。

可选地,所述可充气囊袋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后,可覆盖部分或者全部的保险杠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具有发动机罩盖;所述可充气囊袋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后,可覆盖保险杠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发动机罩盖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具有发动机罩盖、挡风玻璃和前柱;所述可充气囊袋沿所述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后,可覆盖保险杠外表面、发动机罩盖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

可选地,所述可充气囊袋由上片囊袋和下片囊袋缝制而成;在所述多筒状结构中,两侧的缝线间距大于中部的缝线间距;在对应于保险杠与发动机罩盖连接处的区域,上片囊袋的面积大于下片囊袋的面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可包括:可充气囊袋和用于为可充气囊袋充气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展开为多筒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可充气囊袋由上片囊袋和下片囊袋缝制而成;所述多筒状结构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相邻的囊袋单元被预设的缝线隔离;在所述多筒状结构中,两侧的缝线间距大于中部的缝线间距;充气时,每一囊袋单元的伸展方向与可充气囊袋的展开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还可包括:用于容纳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和气体发生器的气囊壳体;其中,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的折叠方式为:两端翻折后卷折或者两端翻折后Z型折叠;所述安全气囊可通过气囊壳体固定在车辆横梁外侧,其中的可充气囊袋面向车辆保险杠上设置的、用于所述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向外伸出的气囊撕裂区域;其中,所述气囊撕裂区域包括车牌安装区域。

可选地,所述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从所述气囊撕裂区域伸出,沿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可覆盖以下区域之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保险杠外表面;保险杠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发动机罩盖外表面;保险杠外表面、发动机罩盖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其中,在对应于保险杠与发动机罩盖连接处的区域,上片囊袋的面积大于下片囊袋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其一,可充气囊袋采用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的多筒状结构,充气时气流沿着每个囊袋单元有序充满,使囊袋整体沿囊袋单元伸展方向有序展开,从而可覆盖更大面积的车体区域以实现对行人的全面保护,克服现有气囊的气球式点爆造成的保护面积较小的缺陷,同时具有较高的充气速度。加工时,可利用缝线将上片囊袋和下片囊袋直接缝制成囊袋,易于生产制造,且成本较低。

其二,使用时可将可充气囊袋固定在保险杠内侧的横梁,同时在保险杠的车牌安装区域周围设置气囊撕裂区域,以便可充气囊袋点爆时从中伸出。由于保险杠结合横梁的结构为大多数车辆所采用,因此可充气囊袋的上述布置不需改动车辆的现有结构,不影响车辆前端的零部件工作和车牌使用,不影响车辆外观以及进气栅格对动力总成的冷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价值。

其三,点爆时,可充气囊袋可依次覆盖保险杠外表面、发动机罩盖外表面以及部分或全部的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从而对行人进行全方位保护。缝制可充气囊袋时,在对应于保险杠与发动机罩盖连接处的区域,可增加上片囊袋的面积,使之大于下片囊袋面积,由此使可充气囊袋在展开时沿车辆外表面自然向上展开;此外,考虑到行人保护的重点集中在车辆两侧,可加大可充气囊袋两侧的缝线间距,从而使两侧的囊袋单元充入更多气体以吸收撞击能量。

其四,在未充气状态时,气囊壳体内的可充气囊袋采用两端翻折之后卷折或者两端翻折之后Z型折叠的折叠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有效,能够减小囊袋的横向尺寸,快速紧实地将囊袋装入气囊壳体,点爆后的展开过程中无运动干涉,囊袋可紧贴车身或者保险杠、发动机罩盖、挡风玻璃和前柱的轮廓次序展开,并自然弯曲。

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在可充气囊袋处于未充气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在可充气囊袋处于充气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处于未充气状态时的气囊撕裂区域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处于充气状态时的气囊撕裂区域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可充气囊袋组成和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可充气囊袋在对应于保险杠与发动机罩盖连接处的区域的设计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的折叠示意图。

其中,11为保险杠、12为横梁、13为发动机罩盖、14为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21为可充气囊袋、22为气体发生器、23为气囊壳体、110为气囊撕裂区域、211为上片囊袋、212为下片囊袋、213为缝线、1101为车牌安装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为了减轻或避免车辆碰撞对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等外部个体造成的伤害,需要研制有效的行人保护系统。在现有的行人保护系统中,安装在车辆前方的安全气囊会在传感器检测到碰撞即将发生时进行气球膨胀式点爆,可保护外部个体的某一位置,并不能实现全方位保护。考虑到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新型囊袋的行人保护系统,并设计囊袋的全新折叠、安装、覆盖方式以实现对外部个体的全面保护。需要说明的是,本使用新型提供的行人保护系统并不仅限于对处于车辆外部的行人进行保护,也可对处于车辆外部、有可能与车辆产生碰撞的一切个体进行保护,还可对车辆内部的驾驶员或者乘员进行间接保护。本实用新型以“行人保护系统”作为名称,只是将“行人”作为车辆外部个体的代表性称谓,并未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和保护范围形成限制。

下文中将会出现“内侧”、“外侧”、“向上”等指示方位的表述,此处将予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或其零部件的内侧对应的是指向车辆内部中心位置的方向,车辆或其零部件的外侧对应的是背离车辆内部中心位置的方向,“向上”指的是在处于正常状态的车辆(例如通过多个车轮静止或行进在水平或者近似水平的地面的车辆)所在的三维空间内具有向上延伸的趋势(并不只限于垂直水平面向上的方向),“前方”、“后方”均针对从车头到车尾的方向而言。此外,下文中将会出现的“外表面”、“上片囊袋”、“下片囊袋”中的方位表述具有类似含义。例如,对于大多数车辆来说,后灯处于前灯的后方,发动机处于发动机罩盖的内侧;当安全气囊点爆,囊袋贴合车身并依次覆盖保险杠外表面、发动机罩盖外表面以及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时,可表述为囊袋向上展开;保险杠外表面指的是保险杠位于车辆外侧的表面,上片囊袋、下片囊袋分别表示展开后处于上方位置(离车身较远)、下方位置(离车身较近)的囊袋。此外,需要指出,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在可充气囊袋处于未充气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在可充气囊袋处于充气状态时的示意图。其中,未充气状态指的是安装完成的可充气囊袋在点爆之前的状态。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系统可包括:可充气囊袋21和气体发生器22。其中,可充气囊袋21可安装在保险杠11内侧的横梁12,并面向保险杠11的车头区域。气体发生器22与可充气囊袋21相连,用于点爆时为可充气囊袋21充气,其可采用气药点爆、压缩气体等各种类型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是单级或多级的气体发生器。点爆时,可充气囊袋21在气流作用下急速膨胀,从保险杠11的车头区域伸出并沿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为多筒状结构,从而对即将发生撞击的外部个体进行保护。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系统进一步包括用于容纳可充气囊袋21和气体发生器22的气囊壳体23。气囊壳体23可以是金属或者塑料制成的具有开口的结构,安装时,可首先将气体发生器22置于气囊壳体23底部,之后放置折叠好的可充气囊袋21,最后将气囊壳体23固定在横梁12外侧并使其开口面向保险杠11,即可实现可充气囊袋21的安装。由于横梁12往往具有近于弧形的弯曲结构,可将气囊壳体23设置为类似形状,以增强安装稳定性并节约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行人保护系统可设置在车辆的车头位置、和\/或车尾位置,用于在车辆前进、和\/或后退中保护外部个体。以下将主要以车头位置为例进行介绍,在车头位置,保险杠为前保险杠,横梁为前防撞横梁。车尾位置行人保护系统的原理与车头位置类似,二者的不同仅在于安装位置与囊袋覆盖区域。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处于未充气状态时的气囊撕裂区域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处于充气状态时的气囊撕裂区域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可充气囊袋点爆时从保险杠伸出,可将保险杠11对应于可充气囊袋21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为气囊撕裂区域110。具体地,可将气囊撕裂区域110的厚度减小,或者将气囊撕裂区域110环绕线位置的厚度减小,这样,膨胀中的可充气囊袋21在冲击保险杠11时,可将气囊撕裂区域110顶开,使之脱离保险杠11,可充气囊袋21即可从气囊撕裂区域110脱离产生的缺口中伸出。实际应用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囊袋展开效果,一般需要将可充气囊袋21安装在车头中部位置,而保险杠11中部往往安装车牌,因此气囊撕裂区域110可包括车牌安装区域1101。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实现不需改动车辆的现有结构,不影响车辆前端的零部件工作和车牌使用,不影响车辆外观以及进气栅格对动力总成的冷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价值。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可充气囊袋组成和气体流向示意图。如图5所示,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展开为多筒状结构,该多筒状结构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相邻的囊袋单元被预设的缝线213隔离。其中,通过上述隔离可使充气过程中相邻的囊袋单元不存在或接近不存在气体流动。此外,上述筒状可以是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也可以近似于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其横切面可以是圆、多边形或者其它任何适用的封闭图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21可由上片囊袋211和下片囊袋212缝制而成,其制作材料可以是织物类型材料或者尼龙材料。在可充气囊袋21的展开方向设置多条延伸方向一致或者接近一致的缝线213,将可充气囊袋21分成多个囊袋单元。充气时,每一囊袋单元在气体推动下沿车辆外表面向上伸展,从而实现可充气囊袋21的整体展开。也就是说,可充气囊袋21的展开方向与每一囊袋单元的伸展方向一致。可以理解,上述展开方向指的是可充气囊袋21的主要展开方向,即沿车身纵向(从车头到车尾)的展开方向,实际应用中,除了上述展开方向,可充气囊袋21还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横向展开。此外,在可充气囊袋21的实际制作中,可采用其它适用的制作方式,例如对一整片囊袋进行加工的方式;可进一步优化缝线间距、缝线位置和缝线数量,确保囊袋单元的高度最低(即展开后的厚度最小),这样既可节约材料用量,又可减小囊袋体积,增加压力。

如图5所示,气体发生器22可安装在可充气囊袋21一端,充气时其产生图5中带箭头虚线所示方向的气体流动以推动可充气囊袋21展开。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充气过程中气流沿着每个囊袋单元有序充满,使囊袋整体沿囊袋单元伸展方向有序展开,从而可覆盖更大面积的车体区域以实现对行人的全面保护,克服现有气囊的气球式点爆造成的保护面积较小的缺陷,同时具有较高的充气速度。加工时,可利用缝线将上片囊袋和下片囊袋直接缝制成囊袋,易于生产制造,且成本较低。

具体应用中,车辆对外部个体的碰撞多集中在车辆两侧,因此行人保护系统需要针对车辆两侧进行针对性设计。其中,车辆两侧指的是车身横向的两个端部。对可充气囊袋21进行设计时,可使可充气囊袋21两侧的缝线间距大于中部的缝线间距。其中,可充气囊袋21两侧指的是可充气囊袋21横向(即垂直于或近似垂直于囊袋单元延伸方向的方向)两端预设数量的囊袋单元所在的区域,上述中部指的是可充气囊袋21靠近中心位置的预设数量的囊袋单元所在的区域。例如,若可充气囊袋包括10个囊袋单元,可将每一端的两个囊袋单元共4个囊袋单元所在区域作为两侧区域,将近于中心位置的两个囊袋单元所在区域作为中部区域,此时,两侧中的每一侧具有3条缝线,中部具有三条缝线,两侧的任一缝线间距大于中部的任一缝线间距。

能够理解,通过加大两侧的缝线间距,可使可充气囊袋21两侧的囊袋单元具有更大的直径以充入更多气体,能够吸收更大的撞击能量从而实现车辆两侧撞击的针对性防护。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处于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的横切面示意图,从图6中可见,处于充气状态时,可充气囊袋两侧的囊袋单元具有更大直径。此外,图6中示出的囊袋单元圆形横切面仅为优选,并不对囊袋单元的横切面形状形成限制。

实际应用中,可充气囊袋21沿车辆外表面向上充分展开时:可覆盖部分或者全部的保险杠11外表面以保护外部个体腿部;也可在全部覆盖保险杠11外表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覆盖部分或者全部的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以保护成人躯干部和儿童躯干部以及头部;还可在全部覆盖保险杠11外表面、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覆盖部分或者全部的挡风玻璃(即车辆前方的玻璃)和前柱(即A柱)区域14,以保护成人头部。其中,保险杠外表面指的是保险杠位于车头前端的外表面,并不包括车头两侧的外表面;发动机罩盖外表面也不包括发送机罩盖在车身两侧的表面;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指的是挡风玻璃和前柱朝向车头方向的外表面。可以看到,基于多筒状结构的可充气囊袋能够覆盖车头和车身可能形成碰撞的大部分区域,因此可对外部个体进行全方位保护。

具体应用场景中,考虑到车辆的保险杠11与发动机罩盖13连接处具有较大程度的折弯,因此需进行针对性设计使可充气囊袋21在该连接处贴合车身自然展开。具体地,在制作可充气囊袋21时,在对应于保险杠11与发动机罩盖13连接处的区域,使上片囊袋211的面积大于下片囊袋212的面积。可以理解,该区域为经过每一囊袋单元的上下两个横向带状区域,通过优化该区域的囊袋面积,可使囊袋展开至保险杠11与发动机罩盖13连接处时自动向车身折弯,从而确保可充气囊袋21的车身覆盖效果。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可充气囊袋在对应于保险杠与发动机罩盖连接处的区域的设计示意图,在图7中,211指向的隆起区域即为进行了优化的该区域上片囊袋,其面积大于212指向的该区域下片囊袋。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充气囊袋的折叠示意图。如图8所示,折叠时,首先将从上到下的第一幅图像示出的可充气囊袋21(其顶部为安装气体发生器的位置)两端(两端对应的是垂直于或者近似垂直于囊袋展开方向的方向)翻折,得到第二幅图像,之后进行卷折或者Z型折叠,得到气体发生器处于底部的第三幅图像,最后将折叠好的可充气囊袋21和气体发生器22放置在气囊壳体23内,其中气体发生器22位于气囊壳体23底部,可充气囊袋21位于气囊壳体23开口处。这种折叠方式简单有效,能够减小囊袋的横向尺寸,快速紧实地将囊袋装入气囊壳体,点爆后的展开过程中无运动干涉,囊袋可紧贴车身或者保险杠、发动机罩盖、挡风玻璃和前柱的轮廓次序展开,并自然弯曲。实际应用中,除了以上方式,也可采用其它适用的折叠方式。

以上即以安装位置为前防撞横梁、前保险杠为例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行人保护系统。可以理解,安装在车尾位置的行人保护系统与此类似,其可固定在后横梁面向后保险杠的位置,点爆时可从后保险杠伸出并展开为多筒状结构,覆盖后保险杠外表面、车尾部分罩盖、车尾部分玻璃和后柱区域,以实现倒车过程中的外部个体保护。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系统还包括用于感测车辆与外部个体是否即将碰撞以及碰撞情况的碰撞传感器、以及用于基于碰撞传感器信号对气体发生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由于碰撞传感器、控制器的工作过程以及实际的控制方式均为已知,本文不再介绍及图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系统符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China-NewCar Assessment Program)的各种要求,例如发动机罩盖关键点的头部损伤标准HIC(HeadInjury Criterion)小于650。由于行人保护系统的上述通用性和易用性,其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车辆,如采用各种动力的汽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请参见图1到图8,安全气囊可包括:可充气囊袋21和用于为可充气囊袋充气的气体发生器22。其中,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展开为多筒状结构。处于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可如图5所示。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可充气囊袋21可由上片囊袋211和下片囊袋212缝制而成;所述多筒状结构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相邻的囊袋单元被预设的缝线213隔离;在所述多筒状结构中,两侧的缝线间距大于中部的缝线间距;充气时,每一囊袋单元的伸展方向与可充气囊袋21的展开方向一致。其中,体现缝线间距的可充气囊袋横向切面图可如图6所示。

较佳地,所述安全气囊还可包括:用于容纳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21和气体发生器22的气囊壳体23;其中,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21的折叠方式为:两端翻折后卷折或者两端翻折后Z型折叠。此外,所述安全气囊通过气囊壳体23固定在车辆横梁12外侧,其中的可充气囊袋21面向车辆保险杠11上设置的、用于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向外伸出的气囊撕裂区域110;其中,所述气囊撕裂区域110包括车牌安装区域1101。其中,可充气囊袋21的折叠方式可如图8所示,气囊壳体23以及安全气囊的安装方式可如图1、图2所示,气囊撕裂区域110和车牌安装区域1101可如图3、图4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囊袋21在充气时从所述气囊撕裂区域110伸出,沿车辆外表面向上展开,覆盖以下区域之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保险杠11外表面;保险杠11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保险杠11外表面、发动机罩盖13外表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14;其中,在对应于保险杠11与发动机罩盖13连接处的区域,上片囊袋211的面积大于下片囊袋212的面积。可充气囊袋21在车身的覆盖情况可如图2、图7所示。

以上即介绍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在外部个体防护中的应用方案。实际应用中,除了以上应用场景,安全气囊还可应用在其它任何需要通过展开气囊进行防护的场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上述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部件和模块并不一定是实现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可充气囊袋采用包括多个独立充气的筒状囊袋单元的多筒状结构,充气时气流沿着每个囊袋单元有序充满,使囊袋整体沿囊袋单元伸展方向有序展开,从而可覆盖更大面积的车体区域以实现对行人的全面保护,克服现有气囊的气球式点爆造成的保护面积较小的缺陷,同时具有较高的充气速度。加工时,可利用缝线将上片囊袋和下片囊袋直接缝制成囊袋,易于生产制造,且成本较低。实际使用时,可将可充气囊袋固定在保险杠内侧的横梁,同时在保险杠的车牌安装区域周围设置气囊撕裂区域,以便可充气囊袋点爆时从中伸出。由于保险杠结合横梁的结构为大多数车辆所采用,因此可充气囊袋的上述布置不需改动车辆的现有结构,不影响车辆前端的零部件工作和车牌使用,不影响车辆外观以及进气栅格对动力总成的冷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价值。点爆时,可充气囊袋可依次覆盖保险杠外表面、发动机罩盖外表面以及部分或全部的挡风玻璃和前柱区域,从而对行人进行全方位保护。缝制可充气囊袋时,在对应于保险杠与发动机罩盖连接处的区域,可增加上片囊袋的面积,使之大于下片囊袋面积,由此使可充气囊袋在展开时沿车辆外表面自然向上展开;此外,考虑到行人保护的重点集中在车辆两侧,可加大可充气囊袋两侧的缝线间距,从而使两侧的囊袋单元充入更多气体以吸收撞击能量。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及安全气囊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4921.X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426717U

授权时间:20190924

主分类号:B60R 21/36

专利分类号:B60R21/36

范畴分类:32B;33B;

申请人: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103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聚贤路1266号005幢2楼

发明人:夏允权

第一发明人:夏允权

当前权利人: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一军;张效荣

代理机构:11219

代理机构编号: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及安全气囊论文和设计-夏允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