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败育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显性雄性不育,OsDMS-1,败育特征
败育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鲜小华[1](2019)在《水稻显性雄性不育突变体OsDMS-1的败育特征及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雄性不育对遗传育种十分重要,不仅在杂交过程中可以节省人工去雄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雄性不育还对花粉发育机理研究有重要作用。显性雄性不育是一种重要的雄性不育,目前,水稻显性雄性不育发现的材料还很少,新的水稻显性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及研究对水稻雄性不育机理阐明和品种改良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OsDMS-1(Dominant Male Sterility)是中花11组培后代中发现的显性雄性不育突变体,其育性不受光温条件影响。我们通过体视镜、半薄切片、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等对OsDMS-1突变体的败育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同时,用分子标记的手段对相关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如下:1.OsDMS-1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突变体OsDMS-1的有效分蘖数、穗粒数等农艺性状与野生型中花11没有明显差异,但株高稍矮,抽穗较晚;自交不结实,杂交结实率较低,说明突变体的育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对雌蕊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且其不育性不受温度和光照影响。2.OsDMS-1的败育特征OsDMS-1突变体的穗形、颖花大小及形状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区别,花丝能正常伸长,花药也能正常外露,但是花药比野生型略小,不开裂散粉,花粉大多数小而畸形,且大部分花粉粒内没有淀粉粒积累,而不被碘液染色;花药壁外表面蜡质层结构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花药内壁绒毡层在第10期开始降解,降解比野生型略延迟和不彻底;在花粉成熟时期,突变体花药表皮和内皮层也比野生型退化程度更低;半薄切片、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结果都表明突变体对花粉淀粉粒的积累有影响。3.OsDMS-1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基因定位表明有叁个位点控制OsDMS-1的不育,分别命名为OsDMS-1A,OsDMS-1B,OsDMS-1C。这叁个位点分别位于第1、第2、第3染色体上,OsDMS-1A定位在InDel标记C1D4和C1D7之间,基因距离这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为0.29cM和0.13cM,这两个标记的物理距离约为1.01Mb;OsDMS-1B定位在InDel标记C2D3和C2D10之间,距离两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5cM和0.45cM,这两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2.85Mb;OsDMS-1C界定在标记C3D4和0315两个标记之间,基因距离两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09cM和0.19cM,最近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1.45Mb。(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潘丽琴[2](2017)在《灰木莲生殖生物学特征及败育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的有性生殖特征,探明引种条件下其种实败育的原因,本文以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树木园、白云实验场、伏波实验场引种的灰木莲人工林作为研究材料,从灰木莲的开花特征、花芽分化发育、雌雄配子体发育、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灰木莲在树木园花期从3月上旬持续至5月上旬,始花期为3月上下中旬,3月下旬到4月中旬为盛花期,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终花期。白云实验场白云山(BY)和伏波实验场(FB)的始花期分别比中心树木园相应推迟15~20 d和18~25 d,盛花期推迟8~10 d和12~15 d,终花期推迟6~7 d和8~10 d;单花于17:00~18:00开花,开花时间稳定,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在群体水平时,开花强度为中等,但开花相对集中且同步指数较高;生殖构件分布主要受林分密度的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灰木莲林分的花枝/枝和花/花枝呈下降趋势,林缘单株生殖构件数量显着高于林内植株。(2)灰木莲单花二次开合开花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露白阶段、初次展花、闭合阶段、完全展花、衰败阶段,受不同花期不同气温影响,单花开花周期和闭合阶段时间差异较大;在植株水平上,各轮花表现为异步雌雄异熟,同一轮花为同步集中式开花,在前一轮花的完全展花即雄性表达时,正好为下一轮花初次展花也即雌性表达时,此时两轮开花雌雄性征均较强,雌雄表达重迭可达1-6 h,为同株异花和异株异花传粉提供可能。(3)灰木莲花芽分化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叶芽期、花发端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形成期、雌雄蕊成熟期和花蕾形成期,花器官形成顺序为: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雄蕊群由140-185枚雄蕊组成,成熟花药具2-6个花粉囊,多数为4个花粉囊,偶见2个或6个花粉囊,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方式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交叉型、左右对称型,偶见有T型和直列式;成熟花粉二细胞型,花粉舟形,具单沟萌发孔。雌蕊群由45-85枚心皮组成,每心皮含两列胚珠8-14个,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胚囊发育为单胞蓼型。(4)灰木莲在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形成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异常现象。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后,绒毡层和中层细胞大部分解体,仅剩少量残余;从四分体分离出的小孢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形,变形后的小孢子大部分能发育为正常的小孢子,部分因收缩后不能发育为正常小孢子,雄蕊异常发育比例为16%;雌配子体发育异常主要发生在二核胚囊到八核胚囊的形成期,在二核胚囊和四核胚囊时,出现核仁、核膜解体,细胞萎缩变小,细胞内容物消失,染色变黑模糊;八核成熟胚囊时,中央细胞、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不同时间出现萎缩和消失,胚囊边缘细胞同时解体;少数胚珠会出现内珠被和珠心缓慢或停滞发育,珠心细胞凝聚或消融,珠心与珠被分离,内外珠被分离,雌性败育比例为22%。(5)灰木莲的繁育系统为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的混合交配类型,具有自交不和性的倾向,自交不亲和性表现于自花授粉的自交,部分自交亲和主要表现于同株异花的自交。(6)访花昆虫约13种,其中缨翅目1种,鞘翅目7种,膜翅目3种,双翅目2种。不同林分环境的访花昆虫种类差异较大,较为稳定和有效的传粉者主要有膜翅目的蜂类、鞘翅目的甲虫类和双翅目的蝇类;昆虫访花频率受开花量和天气影响较大,在始花期,昆虫访花频率最低,平均仅为0.5次/花·h,在盛花期10.3次/花·h;在低温的阴天、下雨或强风的天气条件下,即便于盛花期,除了蓟马和偶有甲虫访花外,很少有蜂类和蝇类昆虫进行访花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张宏根,葛永申,张丽佳,司华,刘江宁[3](2016)在《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育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95122A和陵风A)及与10个对HL型粳稻不育系具有不同恢复力的BT型恢复系测交鉴定的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BT型95122A在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上与HL型95122A有明显差异,其确为BT型不育系。BT型95122A花粉以圆败为主,有一小部分浅染花粉,而BT型陵风A基本上都是染败花粉,且绝大部分为深染花粉。BT型95122A与各参试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的小穗育性与BT型陵风A配制的杂种F1无明显差异,说明花粉败育特征的改变没有影响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6年05期)
孙超[4](2016)在《甘蓝OguCMS花药败育特征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球甘蓝普遍栽培于世界各地,是我国排在大白菜之后的第二大叶用蔬菜。甘蓝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系繁育甘蓝一代杂种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OguCMS是甘蓝中应用最为普遍的雄性不育类型,其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且几乎不受环境影响。以经过回交8代以上的OguCMS结球甘蓝不育系‘R2P2CMS’和其保持系‘R2P2’的花药为材料,进行了以下研究:1.利用石蜡切片对OguCMS甘蓝雄性不育类型进行了光学显微观察,以期从细胞水平上明确甘蓝OguCMS胞质雄性不育的败育时期和败育方式。2.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RNA-seq),鉴定出与雄蕊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探讨OguCMS甘蓝雄性不育类型的败育途径和机制,为进一步阐明甘蓝OguCMS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四分体时期是甘蓝R2P2CMS不育系的主要败育时期,主要败育特征为绒毡层细胞进行性加厚,大部分小孢子虽然能够正常释放但由于受绒毡层细胞挤压而表现败育。2.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共获得36890个基因,以Probability≥0.8,│log2Ratio(R2P2CMS/R2P2)│≥1为筛选条件,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共存在132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307个,表达下调基因1016个。3.本研究共发现与花粉或花粉壁组织发育相关基因24个;与生长素和乙烯途径相关基因11个;与ATP酶相关基因5个;与热激蛋白相关基因31个;与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23个;与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15个。4.本研究支持AMS调控途径及Ca2+参与MRR介导产生胞质不育途径,为进一步探讨OguCMS不育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蒙立颖[5](2016)在《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KTM3315A的败育特征与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温光敏的两系杂交小麦系统因其具有一系两用,恢复源广,较易选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等特点,所以被认为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手段。KTM3315A是利用剪穗再生分蘖技术创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恢复性比较高,对特定温度有敏感性,育性敏感期间(单核晚期至二核期),温度较低时(低于18℃)不育性表现稳定,温度升高至20℃时又表现为育性恢复为可育。本研究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KTM3315A为材料,对其T1BL.1RS核型进行分析和鉴定;利用常规染色压片(醋酸洋红、碘化钾、DAPI)分析染色体和小孢子的发育;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超薄切片技术来分析花药结构及绒毡层细胞的发育情况;除此之外还对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的保护酶活性(POD、SOD、CAT)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利用分子标记和醇溶蛋白电泳技术,结果发现KTM3315A为K型非T1BL.1RS易位系,能够克服T1BL.1RS类型K型不育系存在的一些缺点,如易产生单倍体问题,在育种上更具有利用价值。2.细胞学研究发现,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KTM3315A的不育花药自花粉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开始,就表现出一些染色体异常行为,随后小孢子畸形细胞核异常,直至叁核期。研究发现,KTM3315A的花粉大规模的败育可能是从单核晚期开始的,而碘染结果表明花粉败育类型主要为染败。观察绒毡层降解情况,结果表明,不育花药绒毡层在单核早期开始降解,而可育花药绒毡层在此时期还很完整,不育花药中绒毡层提前降解,启动了程序化死亡过程,推测绒毡层细胞过早的PCD可能是导致KTM3315A小麦雄性不育的重要原因。3.生理生化方面发现,KTM3315A的育性与活性氧代谢保护酶活性密切相关,对比不同育性条件下保护酶活性,推测其败育发生的关键时期可能为单核晚期,与细胞学鉴定败育时期一致。本研究证实了KTM3315A在雄性败育的过程中会伴随着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对KTM3315A保护酶活性的探究为更好地利用KTM3315A进行杂交育种在生理生化机理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石晓艺[6](2016)在《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特征与生理代谢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的一种生物学现象。目前,已经在多种植物中发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现象(Bentolila et al.2002),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探究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本研究以5种小麦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U116A、Ju116A、Va116A、C6116A、K116A及其相应保持系116B为试材,观察了不同发育时期小麦植株、花药和细胞形态变化,并测定花药发育过程中活性氧、抗氧化酶和非酶促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变化及利用RT-PCR技术对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中,5种不育系的小孢子形成与发育在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早期与保持系116B没有明显差别,花粉母细胞都能正常发育。在单核晚期,不育系小孢子开始出现畸形现象;116B发育正常。二核期及其发育后期,U116A、Ju116A、C6116A细胞质被降解变成空壳,Va116、K116A仅有一小部分小孢子能发育成叁核,但不能形成两个正常的梭形精核,花粉粒败育;在叁核期,116B绝大多数的小孢子可发育形成含有一个营养核和两个梭形精核的正常花粉粒。由此表明,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败育关键期可能是单核晚期。所以,花粉母细胞结构异常是小麦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重要细胞学特征。2.5种不育系的O_2~-、H_2O_2含量在单核晚期到达峰值,均高于保持系116B;不育系花药的MDA含量自单核晚期后均高于116B;不育系花药的SOD活性始终高于116B,在单晚时期与116B差异显着;在单核晚期,不育系CAT显着高于116B,但是从此时期开始,不育系花药的CAT活性总体趋势下降,而116B则呈现升高的变化趋势;不育系的POD活性(K116A除外)自单核晚期后显着高于116B;不育系的APX、GPX酶活分别在二核期、单核晚期明显低于保持系116B;不育系的AsA、GSH含量在单核晚期极显着低于保持系。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这5种同核异质小麦的花粉败育关键期在单核晚期至二核期。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与抗氧化酶和非酶促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变化有一定联系。3.SOD、APX酶基因在两系花药中的表达水平和SOD、APX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而保持系116B的CAT基因的表达量自单核晚期显着高于所有不育系,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酶活性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CAT由多基因编码,本研究中的CAT基因表达水平与CAT酶活性有差异,可能是该基因的表达被CAT家族的其他基因的表达所掩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唐志康[7](2015)在《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不同方式中,理论上最容易实现育种目标的首推化学剂诱导雄性败育类型。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9313B和R121等为研究材料,围绕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主要作用特征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R121、9313A、9313B、leyou5)为研究对象,用化学杂交剂化杀灵溶液的5个浓度在小孢子时期进行叶面处理,分别测定了叶片和花蕾中SOD、POD、CAT活性,叶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并对花朵形态特征、育性及主要经济性状变化进行调查,对R121(Tr)和9313B(Tr)进行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显微观察。研究表明:(1)植株生长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雄性败育株雄蕊退化、花药空瘪。(2)2次喷药均能使4个品种(系)产生95-100%雄性败育率,4个品种(系)第1次最适浓度在0.07 g/L -0.21 g/L之间,用药量8-10mL/株。(3)4个品种(系)叶片中SOD、CAT活性均持续上升;叶片POD活性—直低于对照但整体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花蕾SOD、CAT活性均持续下降;花蕾POD活性均高于对照,除R121外均先升后降。总之,叁种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的不协调是雄性败育的重要特征之一。(4) GSTs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叶片和花蕾中的GSTs相对活性均小于1,9313B前期下降幅度较小而后期上升幅度较大。GSTs代谢能力差异是品种敏感性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5)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材料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下降幅度与敏感性呈正相关关系。(6)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便出现各种发育差异,主要表现在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绒毡层发育异常和小孢子发育异常叁个方面。R121(Tr)主要败育时期为花粉母细胞时期,9313B(Tr)主要败育时期为小孢子时期。2.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生物测定以3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研究材料,用不同浓度化杀灵溶液分别在种子发芽12h、盆栽5叶期、大田种植5叶期、大田种植“平头”期进行处理,对种子初生根长、盆栽油菜主要性状、大田油菜主要性状分别进行测定。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筛选出对化杀灵弱敏感品种(系)3个,强敏感品种(系)6个,中度敏感品种(系)27个。(2)用化杀灵溶液处理催芽12h的油菜种子,72h后测量初生根长,初生根长的IC50值和敏感指数值能够较好反映品种(系)对化杀灵的敏感性差异。(3)叶片药害指数、叶片减少率、茎叶夹角增加率、处理后14日地上部分鲜重减少率这4个指标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达到0.8125-0.9807。可作为油菜苗期对化杀灵敏感性差异的鉴定指标。(4)处理后第4d,8d,12d的叶绿素减少率与第14天地上部分鲜重减少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达到0.8462-0.8761,因此可以用第4天的叶绿素减少率作为不同品种(系)对化杀灵敏感性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5)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可以从种子、苗期、花期叁个时段进行评价和筛选。种子发芽处理后第72h初生根长半抑制率(IC50)、5叶期处理后第14天地上部分鲜重半抑制率(ID50)、花期雄性不育率和雌性可育率作为敏感性差异的常规评价指标,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对常规评价体系的补充。3.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遗传以化杀灵强敏感的甘蓝型油菜纯系R121(P1)作母本,弱敏感的纯系9313B(P2)作父本,配制六个遗传世代及反交F1(RF1)杂种。以花器形态特征结合镜检花粉量对花朵败育敏感性分级,每株油菜从初花起连续调查前30朵花的敏感性,统计每株油菜的雄性败育敏感性,利用质量性状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表明: (1)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与细胞质无关;(2)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性状属于数量性状,该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该性状主要由2对主基因控制。(3)该性状遗传上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具有一定的作用,受环境影响较小。该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远高于多基因遗传率,主基因对后代的雄性败育敏感性表现具有极大的影响。4.化杀灵敏感性与油菜ALS和MF6基因的关系以高敏感的甘蓝型油菜纯系R121、弱敏感的纯系9313B、中度敏感的中双4号ALS1、ALS3、MF6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克隆并分析了叁种类型之间基因序列的异同,对相应氨基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进行预测。本研究表明: (1)9313B、中双4号、R121的ALS3基因序列相似,通过NCB1数据库预测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也相同;R121的ALS1部分核苷酸缺失以及第833位核苷酸位点插入一个G,致使第835位到第837位核苷酸形成一个终止密码TAG是其对化杀灵表现强敏感性的重要原因。(2)9313B、中双4号、R121的MF6基因均为2个拷贝,分别是MF6.1和MF6.2。叁份材料MF6.1基因序列相似,氨基酸和蛋白质预测结构也相同;9313B的MF6.2核苷酸序列第372位点G突变为A,并与前两位的核苷酸形成一个终止密码TGA,这可能是9313B(Tr)雄性败育时期较R121(Tr)和中双4号(Tr)晚,且所需要化杀灵浓度较高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晓林[8](2013)在《辣椒胞质雄性不育败育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保持系8B为材料,比较了不育系8A和保持系8B的花器官形态以及花粉生活力、萌发力,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辣椒不育系8A及其保持系8B不同发育时期进行小孢子细胞学观察以及对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POD、CAT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不育系8A花朵开张度、花丝长、花柱长和花药长、宽均比保持系8B略小,花药淡紫色,干瘪,花药开裂后没有花粉。保持系8B花药正常为紫色,有花粉。不育系8A花粉活力和萌发力为0。保持系花粉染色活力和萌发力分别为97%和87%。2.对辣椒不育系8A和相应保持系8B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不育系8A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败育特点是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挤压四分体变形,四分体受到挤压后破裂并降解无法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败育。3.保持系8B花蕾中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不育系8A,随着花蕾的发育,保持系8B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的含量增加而不育系8A含量减少。4.不育系8A花蕾中的POD酶活性显着高于保持系8B,随着花蕾发育,不育系8A花蕾中的POD酶活性在增加,保持系8B POD酶活性减少;不育系8A花蕾中CAT酶活性低于保持系8B花蕾中CAT酶活性,不育系8A随着花蕾发育CAT酶活性减少,保持系8B花蕾中CAT酶活性随着花蕾发育增加。据此认为不育系花药中营养物质的缺乏以及酶活性的异常与小孢子败育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肖人鹏,周长海,周瑞阳[9](2012)在《水稻~(60)Co γ辐照诱变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特征与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406.8 Gy60Coγ辐照诱变水稻品系08-208+7的干种子,从M3代中获得3株雄性不育突变株ms1、ms2和ms3。对其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观察表明,ms1为典败型,其败育时期为单核至双核期;ms2和ms3表现为无花粉型,败育时期为减数分裂二分体至四分体时期。遗传研究表明,各类型均为单基因隐性遗传;ms1分别与ms2、ms3相互不等位,ms2与ms3之间相互等位。(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李国琴[10](2011)在《辣椒雄性不育花器官败育特征的研究及辣椒CaCP26的cDNA克隆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辣椒遗传育种课题组提供的辣椒雄性不育材料HW200A~HW204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HW200B~HW204B为试材,对五组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器官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选出叁组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HW200A、HW201A、HW204A和HW200B、HW201B、HW204B,对这3组辣椒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根据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对新型败育现象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测定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生活力、单个花药的花粉量,用扫描电镜观察HW204A和HW204B的成熟花粉粒的外部形态。除此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辣椒遗传育种课题组利用cDNA-AFLP方法在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可育株花蕾与不育株花蕾获得阳性差异TDF(transcription derived fragment),对该基因全长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花药长和宽、花朵开张度、花器官花瓣数、花柱长、花丝长、花托长和宽等6个性状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发现五组辣椒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均比相应保持系小,花丝比相应保持系短。2.对辣椒不育系HW200A、HW201A、HW201A和其相应保持系HW200B、HW201B、HW204B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两种不同的败育类型。特征如下:(1)HW200A,HW201A可以形成正常的四分体,绒毡层细胞极度膨胀,解体后与四分体粘在一起,使四分体无法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败育;(2)HW204A可以形成正常的单核小孢子,但是此时绒毡层完全解体后分散在花粉囊腔,与小孢子连成一片,最终小孢子无法形成成熟的花粉粒。3.雄性不育系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的电镜透射观察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材料HW204A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的单核靠边期,绒毡层解体后与单核小孢子粘在一起导致单核小孢子细胞核的解体,从而发生败育。4.雄性不育系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的花粉量、花粉生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小孢子花粉量为0,花粉生活力为0;保持系的小孢子花粉量为22625±2017.11,花粉生活力为92.41%±2.63%。5.雄性不育系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的花粉粒电子扫描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彻底,呈星星片状;保持系的小孢子发育成为正常的成熟的花粉粒。6.通过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大小为865bp的cDNA序列,并在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HW58可育株花蕾中进行了RT-PCR验证,测序结果与电子克隆结果的一致性高达99.61%。经Blast N比对,所克隆基因与烟草CP26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0%,命名为CaCP26(GenBank登录号:GQ999612)。该基因大小为871bp,包含864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编码287个氨基酸,所编码的蛋白质为疏水蛋白,分子量30710.47 Da,理论等电点为5.807,有跨膜域,无信号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利用Swiss-Model得到CaCP26蛋白(65aa-285aa)的叁级结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辣椒CaCP26与烟草CP26的亲缘关系最近。7.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CaCP26在小孢子单核期的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可育株的表达量是不育株花蕾的表达量6.58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败育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的有性生殖特征,探明引种条件下其种实败育的原因,本文以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树木园、白云实验场、伏波实验场引种的灰木莲人工林作为研究材料,从灰木莲的开花特征、花芽分化发育、雌雄配子体发育、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灰木莲在树木园花期从3月上旬持续至5月上旬,始花期为3月上下中旬,3月下旬到4月中旬为盛花期,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终花期。白云实验场白云山(BY)和伏波实验场(FB)的始花期分别比中心树木园相应推迟15~20 d和18~25 d,盛花期推迟8~10 d和12~15 d,终花期推迟6~7 d和8~10 d;单花于17:00~18:00开花,开花时间稳定,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在群体水平时,开花强度为中等,但开花相对集中且同步指数较高;生殖构件分布主要受林分密度的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灰木莲林分的花枝/枝和花/花枝呈下降趋势,林缘单株生殖构件数量显着高于林内植株。(2)灰木莲单花二次开合开花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露白阶段、初次展花、闭合阶段、完全展花、衰败阶段,受不同花期不同气温影响,单花开花周期和闭合阶段时间差异较大;在植株水平上,各轮花表现为异步雌雄异熟,同一轮花为同步集中式开花,在前一轮花的完全展花即雄性表达时,正好为下一轮花初次展花也即雌性表达时,此时两轮开花雌雄性征均较强,雌雄表达重迭可达1-6 h,为同株异花和异株异花传粉提供可能。(3)灰木莲花芽分化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叶芽期、花发端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形成期、雌雄蕊成熟期和花蕾形成期,花器官形成顺序为: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雄蕊群由140-185枚雄蕊组成,成熟花药具2-6个花粉囊,多数为4个花粉囊,偶见2个或6个花粉囊,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方式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交叉型、左右对称型,偶见有T型和直列式;成熟花粉二细胞型,花粉舟形,具单沟萌发孔。雌蕊群由45-85枚心皮组成,每心皮含两列胚珠8-14个,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胚囊发育为单胞蓼型。(4)灰木莲在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形成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异常现象。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后,绒毡层和中层细胞大部分解体,仅剩少量残余;从四分体分离出的小孢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形,变形后的小孢子大部分能发育为正常的小孢子,部分因收缩后不能发育为正常小孢子,雄蕊异常发育比例为16%;雌配子体发育异常主要发生在二核胚囊到八核胚囊的形成期,在二核胚囊和四核胚囊时,出现核仁、核膜解体,细胞萎缩变小,细胞内容物消失,染色变黑模糊;八核成熟胚囊时,中央细胞、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不同时间出现萎缩和消失,胚囊边缘细胞同时解体;少数胚珠会出现内珠被和珠心缓慢或停滞发育,珠心细胞凝聚或消融,珠心与珠被分离,内外珠被分离,雌性败育比例为22%。(5)灰木莲的繁育系统为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的混合交配类型,具有自交不和性的倾向,自交不亲和性表现于自花授粉的自交,部分自交亲和主要表现于同株异花的自交。(6)访花昆虫约13种,其中缨翅目1种,鞘翅目7种,膜翅目3种,双翅目2种。不同林分环境的访花昆虫种类差异较大,较为稳定和有效的传粉者主要有膜翅目的蜂类、鞘翅目的甲虫类和双翅目的蝇类;昆虫访花频率受开花量和天气影响较大,在始花期,昆虫访花频率最低,平均仅为0.5次/花·h,在盛花期10.3次/花·h;在低温的阴天、下雨或强风的天气条件下,即便于盛花期,除了蓟马和偶有甲虫访花外,很少有蜂类和蝇类昆虫进行访花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败育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鲜小华.水稻显性雄性不育突变体OsDMS-1的败育特征及基因定位[D].西南大学.2019
[2].潘丽琴.灰木莲生殖生物学特征及败育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3].张宏根,葛永申,张丽佳,司华,刘江宁.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研究[J].杂交水稻.2016
[4].孙超.甘蓝OguCMS花药败育特征及转录组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6
[5].蒙立颖.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KTM3315A的败育特征与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6].石晓艺.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特征与生理代谢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7].唐志康.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8].王晓林.辣椒胞质雄性不育败育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
[9].肖人鹏,周长海,周瑞阳.水稻~(60)Coγ辐照诱变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特征与遗传分析[J].作物杂志.2012
[10].李国琴.辣椒雄性不育花器官败育特征的研究及辣椒CaCP26的cDNA克隆和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