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建华 “中国VISA”之父(论文文献综述)
杜雪梅,傅滢滢[1](2015)在《互联网金融:站在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金融e时代》读后感》文中提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2008年在"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突然发出这一宣言,放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因人发笑的话语。然而,几年后的今天,互联网金融开始从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入手,吹响了向传统金融进攻的号角!阿里小贷、余额宝、微信红包、京东白条……互联网金融依托线上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创新的实现了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传统功能职能。其中,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基金更
魏平[2](2014)在《银行卡产业纵向关系的合作与竞争研究——以支付宝与银联之争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在银行卡产业日益模块化的视角下分析了银行卡产业纵向关系中的纵向合作与横向竞争的经济效率。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纵向合作博弈的角度说明了银联的低效率;其次,从纵向各节点面临的横向竞争说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最后,证明了加尔布雷斯假说的成立。在支付宝与银联线下"垄断"风波中,本文认为,一定的政府干涉及开放市场可以有效地遏制垄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林默,贾睿[3](2014)在《账户为王》文中认为BAT等互联网公司利用账户优势加快了财富管理步伐,而20年前就涉入此领域的证券公司风头不再。反攻胜算几何?"中国VISA之父"万建华独家详解传统金融企业账户变革之路10年间,银行业资产暴涨了几十倍,半年间余额宝实现了零到几千亿规模的神话。秘密只有一个——小额、灵活的账户(下称小、灵账户)。过去30年中,年均经济增长近10%。"如此盛况,谁能想到,那些最低端的小、灵账户的理财收益,居然比我高出若干倍。"张庭喘着粗气抱怨着。
林默[4](2013)在《万建华:券商可以借鉴“三马卖保险”》文中提出根据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2012年国泰君安全年实现营收76.9亿元,净利润为24.9亿元。当年国泰君安总资产也终于突破了千亿大关,达到1066亿元。CE:你曾提到在互联网企业平台的挑战下,未来金融业是"得账户者得天下"。但券商在账户数量上与银行及大型互联网企业相比,都没有优势。未来,券商在客户数据开发上会否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万建华:这方面的合作大家都在探讨。但这是两厢情愿的事情,也许互联网企业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完成,并不需要类似的合作;也许它们认为
徐珊,陈晓平,邓攀[5](2013)在《万建华:拯救金融“恐龙”》文中研究说明"金融业的满汉全席我差不多都品尝过了。"2013年5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站在演讲台上,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万建华略显感慨。30年前,他是这里的一名学生,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与吴晓灵等同窗学友构想中国金融的未来。万建华感慨自己"幸运","30年前,我与金融结缘始于五道口,这刚好是中国金融业发生巨大变革的30年"。相比当年的同学,他经历丰富: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官员、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中国银联首任
于靖园[6](2012)在《银联卡十年:1300亿交易背后的生活方式变迁》文中研究指明从现金支付、支票社会到电子化发展,银联创始人万建华回顾银联卡诞生十年之路,一种超前支付方式的引进、落地、日常化,最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同时也使人民币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全球化之旅
曹咏[7](2010)在《国君申万确定新掌门:汇金左转 沪国资右转?》文中研究指明海选两个月后,上海滩两大券商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的新“掌门人”已确定。 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现任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际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万建华将赴任国泰君安董事长;而申银万国总裁职位,将被一位来自信托业的神秘“黑马”揽入怀中。 从?
林巍[8](2009)在《中国银联国际化战略分析》文中指出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方式是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成功典范。银行卡不断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而银行卡支付方式发展十分迅速,并有逐步替代现金等成为消费者的主要支付工具的趋势。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之日起致力于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服务,在服务好国内市场的同时,于2003年底开始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到2009年已经拓展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联所处的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本文从双边市场理论出发,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的PIE模型分析、市场容量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得出了银行卡产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通过对港澳市场、亚太市场、欧美市场及其它市场分析,得出中国银联境外拓展应该有重点、有次序地进行;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得出中国银联国际化过程中应该走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并重的道路;通过对市场参与方的分析,得出中国银联的品牌建设与网络建设应该围绕持卡人、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与受理商户这四个市场参与方完成。在分析银行卡产业盈利模式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银联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市场网络、品牌知名度、人才、使用成本等方面的内部因素,得出中国银联的财务状况相对良好,管理架构与管理水平较为完善,技术力量满足国际化要求,市场网络需要进一步建设,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国际化人才需要培养,授权使用与转接成本是国际化的一大优势。根据中国银联的内外部环境分析,通过SWOT分析,提出中国银联应该以收单市场、发卡市场、ATM网络三条业务主线“全面出击,线性突破”的国际化战略的战略方案。在制定中国银联的国际化战略以后,本文围绕品牌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与服务战略这四个子战略分析了中国银联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策略,并提出发卡与受理并重的观点、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的举措、实施差异化营销、以服务化手段打造品牌战略、制定阶段性目标、做好“三步走”。最后提出一些中国银联国际化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王利民[9](2009)在《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提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经济服务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服务业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银行卡产业作为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业,顺应信息经济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更直接反映了区域服务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国际经验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银行卡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其在拉动消费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使得我国银行卡产业首当其冲面临国际银行卡机构的严峻挑战,以及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和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使得当前积极发展我国的银行卡产业正当其时,也使得加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较之以往的我国银行卡产业研究,本论文在研究思路上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2007年我国325个二级地市以上城市的银行卡业务数据和2007年统计年鉴上的各省市经济指标(如GDP、第三产业GDP、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等),通过构建Hotelling和Salop微观模型、运用GIS和SPSS系统开展实证研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核心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厘清思路,提供经验,进而促进银行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本研究在通过对城市经济和服务业之间关系、产业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消费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双边市场理论以及和银行卡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以及现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中存在的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进行了专章研究,进而在借鉴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卡产业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1.联网通用联网通用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瓶颈问题。在产业发展初期,联网通用进展缓慢,严重限制了银行卡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本论文基于产业经济学和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构建Hotelling三阶段市场策略模型,假定潜在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下,对在位企业的兼容性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二结论:(1)在没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当市场进入发生时,在位企业之间对彼此是否兼容是无差异的,但更偏好没有市场进入发生;对进入企业来讲,进入是否兼容的市场对其是无差异的,但其进入市场的充要条件是0<F<1/4。(2)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在市场进入即将发生的情况下,选择相互不兼容对在位企业来讲是最佳战略。2.受理市场受理市场建设是银行卡产业得以发展和规模经济得以体现的市场基础,受理市场建设的完善和规范是银行卡产业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本论文以受理市场的典型代表——特约商户作为研究对象,从银行卡对商户市场策略性行为的影响出发,考虑受理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对商户受理银行卡的市场行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受理环境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将影响商户的利润,因此,在受理环境理想,且消费者习惯于刷卡消费时,商户均会受理银行卡;(2)当受理环境欠佳时,若存在对刷卡消费有较大偏好的消费者,那么将有部分商户选择受理银行卡,而部分商户拒绝受理银行卡;(3)必须加快建设和改善受理环境。只有受理环境得到改善,银行卡单位交易成本才能降低,才能够提高消费者和商户接受银行卡的积极性,促使银行卡成为一种普遍的支付方式。3.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区域发展高度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度同构。区域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我国银行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严重制约了银行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积极发挥。本论文基于GIS和SPSS系统,运用2007年全国325个二级地市以上城市的银行卡业务数据和2007年度区域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相关指标的省际、三大经济地带、三大都市圈等区域空间分布和空间集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高度的区域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呈现高度同构性,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地带和三大都市圈:(2)通过全国二级地市空间集聚度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主要分布在三大都市圈;通过以泛长三角作为典型经济区域分析,发现在都市圈内部,银行卡产业空间集聚主要在都市圈的核心大都市,如上海;(3)通过对区域经济和银行卡产业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区域经济的相关指标和银行卡产业的指标之间呈现显着相关,其中第三产业GDP和银行卡交易额之间的相关度最为显着,说明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第三产业,区域基础是都市圈和大都市,而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4.国际经验介绍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对国际上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如美国、法国、韩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进而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提出了创建自主品牌、规范完善受理市场、建立合理的、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银行卡宣传和普及力度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陈敏[10](2009)在《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业企业,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本论文中简称“中国银联”,“银联”)的市场开拓对整个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在上海、处于银行卡产业核心和枢纽地位的中国银联,对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具备国际受理功能,是本土银行卡品牌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具备国际竞争力也是银行卡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为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对银联自身发展的影响,对创建中国民族银行卡品牌的意义,从2004年开始,中国银联就将国际市场拓展摆上战略发展日程。四年时间里,银联卡国际网络从无到有、日益壮大,截止到2008年6月,银联卡在境外的受理商户近15万户、POS机具近20万台、ATM机具36.8万台。不仅如此,中国银联还通过与境外机构合作发行银联卡,让外国人用中国标准的银联卡。截至2008年6月底,已经有包括日本三井住友卡公司、韩国BC卡公司等近40家境外机构在香港、澳门、哈萨克斯坦、新加坡、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银联标准卡。尽管走出国门的银联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快发展国际市场、建立民族银行卡品牌的需求就越发迫切,这对银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如此巨大挑战,银联发展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对自身的各方面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得失,为今后5年甚至更久时间的长远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指导方案。本论文首先基本肯定了中国银联目前所采取的“一方面拓展境外受理网络,一方面在境外发行银联卡”这一双管齐下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继而通过基于5C的营销机会分析,对银联发展国际市场的宏观环境(PEST法)、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公司技能以及合作者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银联发展国际市场的现状,提出了银联可以低成本优势,根据国民出境目的地分布,以亚洲为立足点,以ATM交易为突破口,逐步向欧美及全球发展。同时建议充分将本土优势转化为差异化优势,大力与境外具备下游资源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加快拓展上下游渠道。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笔者又通过STP方法,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及产品定位三方面,从战略上对银联国际市场营销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按港澳台地区、亚洲、欧洲、北美地区、大洋洲及其他区域依次排序的境外市场发展顺序。其中特别提出了“第一步,加快覆盖中国人经查到达的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及其重点商铺”、“第二步,继续深化已开通国家的受理市场”、“第三步,大力拓展银联在大中华地区最后一个未开通的、除港澳外潜力最大的台湾市场建设”的三步走方针。并明确了银联国际市场的产品定位不能局限于银联成立初期时“信息转接商”的单一业务,而应定位于“创建民族银行卡品牌”的历史重任。仅从战略上对银联的国际市场营销进行研究还无法落到?实处,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再运用营销组合的4P理论,就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四方面,从战术上作进一步论述,进而提出银联应采取更具优势的“巩固借记卡,拓展信用卡”的产品策略,拓展银联境外市场,弱化VISA、万事达的垄断地位。提出银联应坚持不收货币兑换费的低成本价格策略,争夺跨境转接业务、提高商户交易量。提出通过第三方代理收单以及与区域性银行卡网络组织合作的方式,拓展受理渠道。并且借鉴了联合营销的概念,提出了垂直联合营销与交叉联合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用户利益与品牌价值最大化。最后,笔者建议银联应基于银联内部发展及外部交易这两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加速推进银联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文章的结尾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银联未来的国际化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祝愿中国银联能够早日实现成为在国际银行卡产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银行卡组织之夙愿。
二、万建华 “中国VISA”之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建华 “中国VISA”之父(论文提纲范文)
(2)银行卡产业纵向关系的合作与竞争研究——以支付宝与银联之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银行卡产业的模块化形式 |
(一) 银行卡产业的纵向结构 |
(二) 中国银联的纵向限制 |
三银行卡产业的纵向合作关系 |
(一) 合作博弈的内部稳定性 |
(二) 合作博弈的外部稳定性 |
(三) 银联与支付宝之争 |
四银行卡产业纵向关系中的横向竞争 |
(一) 纵向各节点及整个纵向链的横向竞争关系 |
(二) 社会福利改进 |
(三) 从双侧垄断到单侧市场势力 |
五总结与展望 |
(5)万建华:拯救金融“恐龙”(论文提纲范文)
推动券商转型 |
“理论实践派” |
“恐龙”的电子化 |
(8)中国银联国际化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资料来源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银行卡产业及中国银联介绍 |
2.1 银行卡产业 |
2.1.1 双边市场 |
2.1.2 银行卡双边市场 |
2.2 中国银联 |
2.3 中国银联的国际化基础 |
第3章 影响中国银联国际化的外部因素分析 |
3.1 产业分析 |
3.1.1 PIE 模型 |
3.1.2 产业容量和发展趋势分析 |
3.1.3 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
3.1.4 要素分析 |
3.2 目标市场分析 |
3.2.1 港澳台市场 |
3.2.2 日本及东南亚、澳洲市场 |
3.2.3 北美市场 |
3.2.4 欧洲市场 |
3.3 各种外部因素分析 |
3.3.1 外部环境五因素 |
3.3.2 经济因素 |
3.3.3 竞争因素 |
3.3.4 社会、文化、人口与地理环境因素 |
3.3.5 政治、法律因素 |
3.3.6 技术因素 |
3.4 银行卡市场各参与方分析 |
3.4.1 持卡人 |
3.4.2 发卡机构 |
3.4.3 收单机构 |
3.4.4 特约商户 |
3.4.5 银行卡组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中国银联国际化的内部因素分析 |
4.1 盈利模式 |
4.2 内部基本要素分析 |
4.2.1 市场网络 |
4.2.2 品牌知名度 |
4.2.3 财务状况 |
4.2.4 转接与品牌授权的使用成本 |
4.2.5 国际化人才 |
4.2.6 管理水平 |
4.2.7 技术力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银联国际化战略的分析和提出 |
5.1 国际化战略目标 |
5.2 战略决策分析 |
5.2.1 公司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
5.2.2 SWOT 分析 |
5.2.3 竞争对手分析 |
5.3 战略决策方案提出 |
5.3.1 受理市场 |
5.3.2 发卡市场 |
5.3.3 ATM 网络 |
第6章 中国银联国际化战略实施 |
6.1 国际化战略的分解 |
6.1.1 品牌战略 |
6.1.2 营销战略 |
6.1.3 人才战略 |
6.1.4 服务战略 |
6.2 国际化战术保证 |
6.2.1 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拓展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 |
6.2.2 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 |
6.2.3 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不同业务实施差异化策略 |
6.2.4 以服务手段支持国际化战略 |
6.2.5 制定阶段性目标,做好“三步走” |
6.3 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6.3.1 考虑新形势下国际受理业务和技术的新模式 |
6.3.2 完善双标识卡在境外市场的交易路由 |
6.3.3 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
6.3.4 国际业务定价和收益模式调整 |
6.3.5 境外发行信用卡面临标准障碍及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
6.3.6 国际银行卡产业的并购为银联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产业背景 |
1.1.2 已有相关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说明 |
1.4.1 服务业分类 |
1.4.2 特约商户行业分类 |
1.4.3 论文中数据说明 |
1.5 研究内容 |
1.6 主要创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
1.6.1 主要创新 |
1.6.2 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城市经济与银行卡产业 |
2.1.1 城市经济特性 |
2.1.2 城市化与服务业 |
2.1.3 述评 |
2.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2.3 市场结构理论 |
2.2.4 述评 |
2.3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2.3.1 集聚理论概述 |
2.3.2 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
2.3.3 述评 |
2.4 消费经济相关理论 |
2.4.1 消费函数理论 |
2.4.2 信用消费理论 |
2.4.3 述评 |
2.5 区域金融相关理论 |
2.6 银行卡产业相关研究 |
2.6.1 货币进化论 |
2.6.2 网络经济研究 |
2.6.3 双边市场理论 |
2.6.4 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行卡产业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 |
3.1 银行卡产业相关概念 |
3.1.1 银行卡和银行卡产业概念 |
3.1.2 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 |
3.1.3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 |
3.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
3.2.1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背景 |
3.2.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阶段 |
3.2.3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
3.3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核心基础问题 |
3.3.1 联网通用进展缓慢 |
3.3.2 受理环境亟需完善和规范 |
3.3.3 银行卡业务定位不准 |
3.3.4 银行卡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网络经济分析 |
4.1 银行卡网络经济特征 |
4.1.1 网络经济特征:外部性与兼容性 |
4.1.2 银行卡市场的网络经济特征 |
4.2 联网通用进展缓慢 |
4.2.1 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初期发展模式 |
4.2.2 市场结构高度集中 |
4.3 联网通用的模型解释:三阶段博弈模型 |
4.3.1 模型构建 |
4.3.2 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银行卡特约商户市场行为研究 |
5.1 背景介绍 |
5.2 微观基础:基于垄断竞争的SALOP模型 |
5.2.1 一般模型:简化的Salop二企业模型 |
5.2.2 一般模型:Salop N企业模型 |
5.3 特约商户模型分析 |
5.3.1 模型建构及分析 |
5.3.2 特约商户市场行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空间分布分析 |
6.1 我国银行卡产业省际空间分布 |
6.1.1 相关指标描述性分析 |
6.1.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
6.2 二级地市空间集聚性分析 |
6.2.1 全局空间集聚性分析 |
6.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6.3 泛长江三角洲空间集聚分析 |
6.3.1 全局空间白相关分析 |
6.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6.4 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
6.4.1 二级地市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 |
6.4.2 泛长三角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际银行卡产业经验借鉴 |
7.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
7.1.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阶段 |
7.1.2 国际银行卡组织介绍 |
7.1.3 国际银行卡市场发展现状 |
7.2 美国、法国、韩国银行卡发展概况及启示 |
7.2.1 美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启示 |
7.2.2 法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及启示 |
7.2.3 韩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及启示 |
7.3 发展中国家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 |
7.3.1 巴西银行卡产业 |
7.3.2 阿根廷银行卡产业 |
7.3.3 南美国家银行卡产业的特点及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创建自主品牌 |
8.2 规范完善受理市场 |
8.3 完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 |
8.4 加大银行卡宣传和普及力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绩 |
后记 |
(10)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中国银联简介 |
1.1.2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背景 |
1.1.3 中国银联标准卡介绍 |
1.2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2章 基于 5C 的营销机会分析 |
2.1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环境(Circumstance)分析 |
2.1.1 基于 PEST 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2.1.1.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
2.1.1.3 社会文化环境 (Sociocultural Fators) |
2.1.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2.2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消费者需求(Customer’s needs)分析 |
2.2.1 境内消费者对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需求分析 |
2.2.1.1 境内机构消费者需求 |
2.2.1.2 境内个人消费者需求 |
2.2.2 境外消费者对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需求分析 |
2.2.2.1 境外机构消费者需求 |
2.2.2.2 境外个人消费者需求 |
2.2.3 银联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 |
2.2.3.1 对境内消费者的需求响应情况分析 |
2.2.3.2 对境外消费者的需求响应情况分析 |
2.3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对手(Competition)分析 |
2.3.1 VISA 和 MasterCard 的基本情况介绍 |
2.3.1.1 VISA 和 MasterCard 基本信息介绍 |
2.3.1.2 VISA 和 MasterCard 的利润来源 |
2.3.2 VISA 和 MasterCard 全球受理市场情况与中国银联的比较分析 |
2.3.3 VISA 和 MasterCard 消费者用卡成本与中国银联的比较分析 |
2.3.3.1 机构消费者用卡成本比较 |
2.3.3.2 个人消费者用卡成本比较 |
2.4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公司技能(Company Skills)分析 |
2.4.1 公司品牌技能分析 |
2.4.1.1 品牌对于国际银行卡组织的重要性 |
2.4.1.2 中国银联的品牌价值 |
2.4.2 公司渠道技能分析 |
2.4.3 公司社会网络资源技能分析 |
2.4.4 公司资金实力技能分析 |
2.5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合作者(colleague)分析 |
2.5.1 拓展境外受理网络的合作者分析 |
2.5.1.1 国内发卡银行 |
2.5.1.2 境外第三方机构 |
2.5.2 境外发行银联标准卡的合作者分析 |
第3章 营销战略(STP)分析 |
3.1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市场细分(Segmentation)分析 |
3.1.1 按照地理位置的市场细分 |
3.1.2 按照人文变量的市场细分 |
3.2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Targeting)分析 |
3.2.1 按照地理位置细分的目标市场 |
3.2.2 按照人文变量细分的目标市场 |
3.3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定位(Position)分析 |
第4章 基于 4P 的营销组合分析 |
4.1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Product)分析 |
4.2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价格(Price)分析 |
4.2.1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对银联的收入及利润贡献 |
4.2.2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的价格优势 |
4.2.3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的定价 |
4.3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Place)分析 |
4.3.1 拓展境外受理市场的渠道分析 |
4.3.2 拓展境外发卡业务的渠道分析 |
4.4 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的促销(Promotion)分析 |
第5章 营销战略的实施分析 |
5.1 基于内部发展的营销战略实施分析 |
5.1.1 战略实施中的组织结构分析 |
5.1.2 战略实施中的人力资源分析 |
5.1.3 战略实施中的另外几点分析 |
5.2 基于外部交易的营销战略实施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的局限 |
6.3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万建华 “中国VISA”之父(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金融:站在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金融e时代》读后感[J]. 杜雪梅,傅滢滢. 区域金融研究, 2015(11)
- [2]银行卡产业纵向关系的合作与竞争研究——以支付宝与银联之争为例[J]. 魏平. 产业组织评论, 2014(04)
- [3]账户为王[J]. 林默,贾睿. 中国企业家, 2014(01)
- [4]万建华:券商可以借鉴“三马卖保险”[J]. 林默. 中国企业家, 2013(11)
- [5]万建华:拯救金融“恐龙”[J]. 徐珊,陈晓平,邓攀.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10)
- [6]银联卡十年:1300亿交易背后的生活方式变迁[J]. 于靖园. 小康, 2012(04)
- [7]国君申万确定新掌门:汇金左转 沪国资右转?[N]. 曹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
- [8]中国银联国际化战略分析[D]. 林巍.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3)
- [9]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王利民. 复旦大学, 2009(05)
- [10]中国银联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陈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