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单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XP基因,肺癌,基因多态性,单体型
基因单体论文文献综述
黄奕江,蒙冲,龙文芳,刘云儒,刘玉梅[1](2019)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肺癌遗传易感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NA的修复基因着色性干皮病基因B(XPB)、XPD、XP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单体型与肺癌遗传易感的关联。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海南省有吸烟暴露史、诊断明确的肺癌患者100例为病例组,与其有相近吸烟暴露史、胸外科其他疾病(如胸外伤、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质谱法检测XPB基因rs4150441和rs4150434,XPD基因rs171140和rs11878544,XPG基因rs4771436、rs2094258、rs17655位点的多态性,采用Halopview软件进行单体型构建,探讨XP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结果 XPB基因的rs4150434位点,携带GA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易感性是携带GG基因型个体的2. 071倍(OR=2. 071,95%CI 1. 055~4. 067),携带AA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易感性是携带GG基因型个体的2. 535倍(OR=2. 535,95%CI 1. 063~6. 044)。XPG基因的rs4771436位点,携带GG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2. 494倍(OR=2. 494,95%CI 1. 038~5. 992)。XPG基因的rs2094258位点,携带AA基因型个体对肺癌的易感性是携带GG基因型个体的3. 020倍(OR=3. 020,95%CI1. 015~8. 980)。单体型结果显示,XPB基因rs4150441位点(G> A)和XPB rs4150434位点(G>A)所构成的单体型中,GA单体型的肺癌易感性是GG单体型的3. 643倍(OR=3. 643,95%CI 1. 113~11. 921)。XPG基因rs2094258位点(G>A)、rs4771436位点(T>G)和rs17655位点(C>G)所构成的单体型中,ATC单体型的肺癌易感性是GTC单体型的3. 800倍(OR=3. 800,95%CI 1. 073~13. 459)。结论XPB rs4150434、XPG rs4771436、XPG rs2094258位点多态性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XPB基因的GA单体型和XPG基因的ATC单体型可能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毓,王海霞,胡云华,张向辉,郭恒[2](2019)在《新疆维吾尔族代谢综合征患者CETP基因单体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多态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对新疆维吾尔族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的影响。方法遵从成组匹配原则,经性别匹配后从前期调查的5692名维吾尔族成年人中随机选择28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和291例健康对照者,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检测CETP基因六个位点(rs5882、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多态性。结果(1) 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 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位点多态性均与维吾尔族MS密切相关(P<0. 05)。(3) rs1800775位点多态性与空腹血糖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有关; rs3764261与rs12149545位点多态性均与中心性肥胖、空腹血糖升高、高甘油叁酯(TG)血症、低HDL-C血症有关; rs711752位点多态性与低HDL-C血症有关; rs708272位点多态性与高TG血症、低HDL-C血症有关。(4) rs3764261位点与rs12149545位点(D’=1. 000,r~2=0. 931),rs711752位点与rs708272位点(D’=1. 000,r~2=0. 996)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5) A-A-T-A-A-T(P<0. 001,OR=0. 435,95%CI=0. 306-0. 620)和G-A-T-A-A-T(P=0. 042,OR=0. 648,95%CI=0. 426-0. 986)单体型在对照组的频率高于病例组。结论 CETP基因位点多态性(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与维吾尔族MS及其各组分间均密切相关; rs3764261位点与rs12149545位点以及rs711752位点与rs708272位点之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关系; A-A-T-A-A-T和G-A-T-A-A-T单体型可能是维吾尔族人群中MS的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赵欣[3](2019)在《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胆固醇结石致病基因及中药单体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胆固醇结石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代谢性疾病;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e,WES)作为新一代测序技术,是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外显子区域的DNA捕捉并富集,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技术。WES的目标区域是包含人类80%基因致病性疾病的蛋白质编码区域,对常见和罕见的变异高度灵敏,能够发现外显子区域绝大部分疾病相关变异。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为探寻胆固醇结石可疑致病基因提供了契机。本研究拟以具有遗传背景的胆固醇结石患者为对象,采用WES技术,经过和数据库、过滤器比对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胆固醇结石可疑致病变异基因;通过核心小家系的筛选、Sanger验证和保守性分析对位点进行验证;通过动物模型初步验证可疑致病基因,为胆固醇结石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是从中药柴胡提取的中药单体;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降血脂以及保肝的等药理学作用;动物实验中首次将SSD用于胆固醇结石疾病领域,探讨SSD预防胆固醇结石的有效性及可能的保护性机制,为治疗胆固醇结石的新药开发和早期预防提供理论指导。第一部分: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胆固醇结石致病基因及功能预测目的:本研究以具有遗传背景的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与胆固醇结石发病相关的可疑致病变异基因。方法:以21例家族胆固醇结石患者和5例家系内健康成员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进行WES,经历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得到产出数据。采用两种筛选策略进行数据分析:(1)基于先验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及相关致病性变异,结合文献检索对数据进行比对和深入挖掘,得到胆固醇结石的可疑致病突变基因。(2)基于家系和所有患病样本的“Overlap”法,通过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过滤器和在线软件SIFT、Mutation Assessor以及Poly Phen2对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同时对变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基因列表提交到交互基因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得到基因互作网络;使用Cytoscape version 3.4.0软件将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图可视化,应用插入式分子复合体检测(MCODE)技术筛选出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模块;结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得到的突变基因进行文献检索查重,最后得到可疑致病变异基因。结果:基于先验的深入挖掘认为基因LRP2、LRP5、PLTP、OSBPL10、MUC5B、ABCA1、ABCB11和TGR5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Overlap”筛选原则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PHLPP2、NOTCH1、INTS1、SMARCA4和HUWE1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途径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信号通路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结论:通过WES得到庞大数目的变异基因,结合筛选策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定位13个可以致病变异基因(基于先验的LRP2、LRP5、PLTP、OSBPL10、MUC5B、ABCA1、ABCB11和TGR5;基于“Overlap”筛选的PHLPP2、NOTCH1、INTS1、SMARCA4和HUWE1)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途径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信号通路,这些基因突变和信号通路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第二部分:一个胆固醇结石家系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及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目的:探索一个胆固醇结石家系的可疑致病基因,比对第一章节的致病变异,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首先通过收集病史资料和腹部超声对胆固醇结石的家系进行胆结石筛查,并留取6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基因组DNA,进行WES,通过质控系统输出数据;比对千人计划数据库、db SNP141和EAS数据库对测序数据进行变异筛查,排除数据库中的已知变异保留患者共有并正常人没有的突变;结合Mutation Assessor、SIFT以及Poly Phen2对致病突变进行预测,选出可能性较大的致病突变基因;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Sanger法将候选致病基因位点(INTS1和SOCS6)在家系内进行共分离验证,并在Pub Med和Google scholar中检索、查重以明确是否为新发变异。结果:在家族性胆石病家系中发现INTS1基因变异(p.Arg1522His/c.4565G>A)与胆固醇结石疾病发生共分离。该基因变异是一个新发突变。结论:本家系中发现并验证了基因INTS1上新发的致病突变p.R1522H。WES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疾病的致病基因。第叁部分:柴胡皂苷D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动物胆固醇结石模型,对先验挖掘得到的ABCA1、ABCB11和TGR5基因进行PCR验证;同时观察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对饮食诱导的C57BL/6鼠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检测ABCA1、ABCB11和TGR5的转录水平变化、检测胆汁成分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SSD对LKB1/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动物实验中,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养法构建C57BL/6胆固醇结石模型。8-10周,雄性C57BL/6小鼠40只,体重18-20g,适应性饲养两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四组(n=10),正常对照组(N-CON组):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LITH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熊去氧胆酸胶囊组(UDCA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同时熊去氧胆酸胶囊灌胃处理;柴胡皂苷D组(SSD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同时SSD灌胃处理;实验周期为八周,实验期间观察记录动物一般情况和体重变化。八周后解剖观察各组动物成石情况,记录结石率;留取结石,采用红外光谱观察溴化钾压片法对结石进行定性分析;留取胆汁,对各组胆汁脂质成份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进行检测并计算胆固醇饱和指数(Cholesterol Saturation Index;CSI);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HE染色对各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浸润情况进行分析;肝脏组织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ABCA1、ABCB11和TGR5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提取肝脏组织总蛋白,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细胞AMPK及上游蛋白LKB1蛋白的活性水平。结果:第八周LITH组体重明显重于N-CO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LITH组的结石率为100%,且胆结石成份鉴定为胆固醇结石;UDCA组和SSD组的成石率分别为20%、30%,与LITH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胆固醇和磷脂在LITH组较N-CON组明显升高(P<0.05),胆汁酸在LITH组较N-CON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UDCA组和SSD组胆固醇和磷脂含量较LITH组,明显下降(P<0.05);胆汁酸浓度在UDCA组和SSD组较LITH组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TH组CSI大于1,表明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UDCA组和SSD组CSI均小于1,表明SSD和UDCA都能够缓解过饱和胆汁的生成;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HE)N-CON组未见明显异常,呈现正常肝组织状态,LITH组视野可见大量脂肪空泡,脂肪空泡充满肝细胞胞质可将胞核被挤压到边缘,胞核疏松核质比例改变明显,可见部分可见核胀大、核碎裂甚至双核现象,肝细胞损伤严重;UDCA组和SSD组肝细胞损伤情况较LITH组好转,病理表现介于N-CON组和LITH组之间。RT-PCR检测结果显示ABCA1基因m RNA相对表达水平在N-CON组、LITH组和SSD组,未见明显没有差异(P>0.05);LITH组ABCB11m RNA较N-CON组表达明显下降,TGR5m RNA表达在LITH组较N-CON组明显升高;SSD组ABCB11和TGR5 m RNA相对表达量较LITH组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SD能够明显增加LKB1和AMP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与正常组相比,LITH组ABCA1m RNA水平未见明显改变,ABCB11m RNA水平明显下降以及TGR5m RNA明显升高;SSD能够改善胆汁的脂质成份,缓解胆固醇过饱和胆汁生成。SSD通过激活LKB1-AMPK信号通路,从而起到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其中ABCB11和TGR5可能是效应靶点。(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陆晓妹[4](2019)在《雷公藤单体T10和T4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neuroligin-1表达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AD组织病理学上的典型改变为神经炎性斑、神经原纤维缠结、突触丢失和胶质增生。神经炎性斑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Aβ可激活脑内的小胶质细胞分泌并释放各种免疫炎性介质,从而导致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受损。目前这一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Aβ诱导的神经炎症可通过影响neuroligin-1(NLGN1)的表观遗传修饰,从而减少NLGN1的表达,并最终损伤突触的结构和功能。NLGN1是位于兴奋性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神经粘附分子,在突触的形成、发育、成熟和突触可塑性调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NLGN1功能的改变所导致的突触结构和功能障碍与AD发病密切相关。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变化。其主要的调节机制有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及非编码RNA等。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分离出的环氧化二萜内酯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并且具有表观遗传修饰作用。雷公藤氯内酯醇(tripchlorolide,T4)是从雷公藤中分离到的一种T10的衍生物,T4具有比T10更强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但其毒性低于T10。已有的研究提示T10和T4能抑制AD模型动物脑内的免疫炎症反应,改善AD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并具有明确的突触保护作用。但T10和T4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发挥其突触保护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从T10和T4对AD模型中NLGN1表观遗传调节的角度探究T10和T4对AD的突触保护作用。方法:1.本研究使用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作为AD动物模型,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随机分成叁组:AD模型组、T10治疗组、T4治疗组,每组20只。20只同种野生型雌性小鼠设为对照组。2.T10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T10 0.1mg/kg(T10溶解于1%DMSO的生理盐水中),T4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T4 25μg/kg(T4溶解于1%DMSO的生理盐水)。共给药60天。3.使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等方法检测各组实验动物海马神经元NLGN1的表达量,观察T10及其衍生物T4对AD动物模型海马神经元NLGN1表达的影响。4.使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各组实验动物海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s 2,HDAC2)和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的表达量,观察T10及其衍生物T4对各组小鼠海马HDAC2以及MeCP2表达的影响。5.使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实验动物海马HDAC2和MeCP2的相互作用,观察T10及其衍生物T4对各组小鼠海马HDAC2和MeCP2的相互作用的影响。6.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实验动物海马NLGN1启动子区MeCP2、HDAC2和组蛋白H3乙酰化的表达,观察T10及其衍生物T4对各组小鼠海马NLGN1启动子区MeCP2、HDAC2和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的影响。7.使用DNA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实验动物海马NLGN1启动子区胞嘧啶甲基化的表达,观察T10及其衍生物T4对各组小鼠海马NLGN1启动子区胞嘧啶甲基化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海马NLGN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而T10和T4上调AD模型小鼠NLGN1的表达。2.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海马HDAC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而T10和T4抑制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HDAC2的表达。3.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海马MeCP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而T10和T4抑制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MeCP2的表达。4.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海马HDAC2-MeCP2复合物的形成明显升高,而T10和T4抑制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HDAC2-MeCP2复合物的形成。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海马NLGN1启动子区域MeCP2和HDAC2的表达明显升高,而T10和T4抑制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NLGN1启动子区域MeCP2和HDAC2的表达。6.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海马NLGN1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明显降低,而T10和T4增强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NLGN1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7.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海马NLGN1启动子区域胞嘧啶甲基化明显升高,而T10和T4降低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NLGN1启动子区域胞嘧啶甲基化表达。结论:1.T10和T4具有增加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NLGN1表达量的作用。2.T10和T4具有抑制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HDAC2和MeCP2表达量的作用。3.T10和T4具有抑制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MeCP2与HDAC2结合的作用。4.T10和T4具有抑制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NLGN1启动子区域MeCP2和HDAC2表达的作用。5.T10和T4具有增加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NLGN1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的作用。6.T10和T4具有抑制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NLGN1启动子区域胞嘧啶甲基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娜娜[5](2019)在《COX-2和PPAR-γ蛋白表达、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潜在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娩出胎盘仍是目前治疗PE的有效措施,寻求PE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限速酶,诱导表达后参与炎症等过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是需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被激活后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PPAR^y主要配体是COX-2限速形成的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其与PPAR-γ结合后反馈抑制COX-2活性,进而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研究表明联合使用COX-2抑制剂和PPAR-γ激动剂可能成为治疗疾病的新途径。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OX-2、PPAR-yγ与PE的关系,以期为PE治疗措施提供依据。[目的]探讨PE患者血浆中COX-2、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同时探讨COX-2、PPAR*γ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中国汉族妇女PE的关系,为PE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线索。[方法]1.60例PE患者为PE组(轻、重度PE组分别24、36例)、同期分娩的3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血浆中COX-2、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分别与孕妇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相关性。2.PE组、对照组各110例,采用SNaPshot技术对孕妇外周血COX-2基因rs689466、rs20417位点,PPAR-y基因rs10865710、rs3856806、rs4684847、rs1805192位点进行测序,用Additive、Dominant、Recessive模型比较各位点与PE的关系。采用SHEsis软件构建单体型以分析其对PE的影响。[结果]1.COX-2、PPAR-γ蛋白表达水平1.1COX-2:PE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PPAR-γ:轻度PE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重度PE组(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重度PE组(P<0.05)。1.3相关性分析:在轻度PE组中PPAR-y与COX-2呈正相关(r=0.414,P= 0.045),在重度PE组中呈负相关(r=-0.445,P=0.007)。2.COX-2基因2.1 rs689466、rs20417两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2单因素分析:rs689466、rs20417两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相对危险度在两组的Additive、Dominant、Recessive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单体型分析:rs689466与rs20417位点具有强连锁不平衡关系(D=0.857)。单体型C-C、C-T、G-T与PE均无统计学意义。3.PPAR-γ基因3.1 rs10865710位点:两组基因型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有临界意义(P=0.050);两组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3.2 rs3856806位点: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 rs4684847位点: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0.015,P=0.030)。3.4单位点分析:rs10865710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在PE组的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及(95%CI)=2.600(1.190-5.679),P=0.021;OR(95%CI)=1.64(1.117-2.411),P=0.015]。rs4684847位点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在PE组的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OR(95%CI)=3.168(1.199-8.374),P=0.026;(OR(95%CI)=2.987(1.155-7.726),P=0.030]。rs3856806位点与PE发病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3.5单体型分析:rs10865710、rs3856806和rs4684847两两间均具有连锁不平衡关系,单体型C-C-C与PE显着关联[OR(95%CI)=0.651(0.443-0.956),P=0.028]。[结论]1.血浆中COX-2和PPAR-γ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PE的发病。2.COX-2基因rs689466、rs20417位点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PE遗传易感性无关联。3.PPAR-y基因rs10865710位点多态性与PE发病风险有临界相关性,突变基因G是PE的危险因素;rs4684847位点多态性与PE患病风险相关,突变基因T是PE的危险因素。4.PPAR-γ基因rs10865710、rs3856806、rs4684847两两间完全连锁不平衡,单体型C-C-C是PE的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谭鄂川[6](2019)在《含氟高分子基因载体的单体序列对基因转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叁十年间,基因疗法已经广泛应用在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尤其是在遗传性疾病和后天基因表型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展现出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但是高效安全的基因递送载体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因治疗的发展潜力。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由于其化学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易于进行各种化学修饰,可以实现在特异组织或细胞内的选择性递送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最多的非病毒类基因载体之一。但是阳离子聚合物对基因的递送效率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阳离子聚合物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核酸,转染复合物的稳定性较差,极易在盐离子作用下发生解离。因此为了稳定载体转染复合物,需要引入其他相互作用。其中一种经典方法是在阳离子高分子表面修饰脂肪烷基链等疏水单元,这些疏水配体在稳定复合物的同时,还能显着增强载体的跨膜能力和内涵体逃逸能力。但是由于脂质分子极易与血清中的蛋白结合,因此修饰疏水配体的阳离子聚合物往往表现出较差的血清稳定性。含氟高分子基因载体的诞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表现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含氟高分子较强的化学和生物惰性,因此这类基因载体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都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维持转染复合物的稳定。目前含氟高分子基因载体的构建方法主要是将含氟化合物接枝到阳离子聚合物表面。这种通过接枝氟化配体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得到的聚合物种类单一,接枝率不高,水溶性差等问题。另外,通过接枝修饰方法合成材料时,配体总是随机分布在阳离子高分子的表面,无法研究清楚含氟单体的分布顺序对含氟高分子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但单体的序列分布是高分子材料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构建含氟高分子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用于基因载体的含氟高分子材料,并研究单体的序列分布对基因转染过程中的影响,本文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一系列由N,N-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和2,2,3,3,4,4,4-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HFMA)共聚组成的嵌段与无规共聚物,系统比较了这两种序列的含氟高分子在组装行为,核酸结合能力,基因递送效率,细胞摄入水平,细胞毒性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嵌段与无规两种序列的含氟高分子都能自组装成200 nm左右的纳米粒子,且二者的临界胶束浓度相近。在核酸结合能力方面,嵌段聚合物略强于无规共聚物,这是因为在嵌段聚合物中阳离子单体分布序列更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聚合物在组装行为和核酸结合能力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无规共聚物的基因转染效率却远高于嵌段聚合物。通过对其细胞摄入水平以及内吞通路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无规共聚物在长达48小时的时间内可以持续性地被细胞摄入,而嵌段共聚物在12小时时细胞摄入便达到了饱和。另外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甲基丙烯酸己酯(HMA)共聚的阳离子聚合物相比,无规共聚含氟高分子也表现出了基因转染过程中的“氟效应”。这个研究成果揭示了由N,N-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和2,2,3,3,4,4,4-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组成的含氟高分子在基因载体应用中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且为今后的含氟高分子实现高效的基因转染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江,朱家红,刘东云,熊顺,韩伟[7](2019)在《SNP单体型分析在单基因遗传病PGD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体型分析在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活检囊胚滋养层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产物,应用SNP单体型分析方法进行诊断,并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共205枚胚胎同时完成了SNP单体型分析和Sanger测序验证,155枚胚胎(75.61%)诊断结果一致,18枚胚胎(8.78%)诊断结果不一致。Sanger测序失败有30枚胚胎(14.63%),单体型分析有2枚胚胎(0.98%)失败,后者诊断失败率明显低于前者(P<0.05)。41个移植周期共45枚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为70.73%(29/41),种植率为71.11%(32/45)。胎儿中孕期羊水产前诊断结果与胚胎单体型分析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SNP单体型分析准确性好,与Sanger测序相比,其失败率较低,能够有效用于临床单基因病PGD。(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慧峰,张金鑫,闫雪华,赵雷,黎丽春[8](2018)在《广东省氡辐射地区人群h OGG1基因5'侧翼区多态性单体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h OGG1)基因5'侧翼区多态性单体型在广东省氡辐射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遗传特征。方法采用Haplo View软件分析本研究前期筛查确证的广东省氡辐射地区汉族人群中h OGG1基因5'侧翼区目的片段(-1721 nt~+164 nt)中8个多态性位点-1493 G> A、-1455 G> A、-1293 A> T、-1187 C> A、-834 G> C、-337 C> A、-323 G> A和-18 G> T的群体遗传学特征、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分布。结果研究对象h OGG1基因5'侧翼区目的片段(-1721 nt~+164 nt) 8个多态性位点中,除-1293 A> T和-337 C> A外,其余6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0. 05); 8个多态性位点在该人群中均不存在变异纯合基因型,其杂合度分别为-1493 G> A(0. 081)、-1455 G> A(0. 017)、-1293 A> T(0. 361)、-1187 C> A(0. 140)、-834 G> C(0. 017)、-337 C> A(0. 468)、-323 G> A(0. 017)和-18 G> T(0. 06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仅-1493 G> A与-18 G> T呈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关系。本研究构建了广东省氡辐射地区汉族人群中4种多态性单体型,其中主要的野生单体型(H1)频率为87. 4%,其余3种为变异单体型(H2~H4),频率为9. 3%。结论阐明了广东省氡辐射地区汉族人群h OGG1基因5'侧翼区多态性单体型分布及其群体遗传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天阳,秦龙,张爱忠,姜宁[9](2018)在《抗菌肽CC31单体肽和串联肽对羔羊肝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目的 TLR4(Toll like receptor 4)是TLRs家族中发现最早、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免疫受体。LPS是TLR4的主要配体,是TLR4免疫监视的主要对象,直接与TLR4发生特异性结合,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在先天免疫中,TLR4参与识别首次入侵机体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TLR4信号通路,将信号传递至下游,激活NF-κB,转位进入细胞核,启动细胞核内工作,细胞核转录翻译出杀菌物质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由于羔羊断奶应激对其免疫屏(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6)
王峰,李新明,李群,高忠东,田志芳[10](2018)在《苹果多酚及其活性单体对糖尿病小鼠肾中与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苹果多酚及其活性单体对糖尿病小鼠肾中与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以50、100、200 mg/(kg·bw)剂量的苹果多酚和它的活性单体连续10周灌胃糖尿病模型小鼠,末次给药后取肾组织测定糖代谢相关的基因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PPARγ、InsR、GLUT-4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PI3K和Akt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各处理组肾组织中PPARγ、InsR、GLUT-4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升,而PI3K和Akt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统计学差异显着,这些效果药物处理剂量的增加成正比。相比其他处理组,根皮苷的效果最好。结论苹果多酚及其活性单体对糖尿病的改善作用与它们对小鼠肾中的糖代谢相关的基因的调节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17期)
基因单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多态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对新疆维吾尔族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的影响。方法遵从成组匹配原则,经性别匹配后从前期调查的5692名维吾尔族成年人中随机选择28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和291例健康对照者,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检测CETP基因六个位点(rs5882、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多态性。结果(1) 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 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位点多态性均与维吾尔族MS密切相关(P<0. 05)。(3) rs1800775位点多态性与空腹血糖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有关; rs3764261与rs12149545位点多态性均与中心性肥胖、空腹血糖升高、高甘油叁酯(TG)血症、低HDL-C血症有关; rs711752位点多态性与低HDL-C血症有关; rs708272位点多态性与高TG血症、低HDL-C血症有关。(4) rs3764261位点与rs12149545位点(D’=1. 000,r~2=0. 931),rs711752位点与rs708272位点(D’=1. 000,r~2=0. 996)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5) A-A-T-A-A-T(P<0. 001,OR=0. 435,95%CI=0. 306-0. 620)和G-A-T-A-A-T(P=0. 042,OR=0. 648,95%CI=0. 426-0. 986)单体型在对照组的频率高于病例组。结论 CETP基因位点多态性(rs1800775、rs3764261、rs12149545、rs711752和rs708272)与维吾尔族MS及其各组分间均密切相关; rs3764261位点与rs12149545位点以及rs711752位点与rs708272位点之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关系; A-A-T-A-A-T和G-A-T-A-A-T单体型可能是维吾尔族人群中MS的保护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单体论文参考文献
[1].黄奕江,蒙冲,龙文芳,刘云儒,刘玉梅.着色性干皮病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肺癌遗传易感的关联[J].卫生研究.2019
[2].李毓,王海霞,胡云华,张向辉,郭恒.新疆维吾尔族代谢综合征患者CETP基因单体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赵欣.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胆固醇结石致病基因及中药单体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
[4].陆晓妹.雷公藤单体T10和T4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neuroligin-1表达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机制[D].南昌大学.2019
[5].张娜娜.COX-2和PPAR-γ蛋白表达、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6].谭鄂川.含氟高分子基因载体的单体序列对基因转染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王江,朱家红,刘东云,熊顺,韩伟.SNP单体型分析在单基因遗传病PGD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9
[8].陈慧峰,张金鑫,闫雪华,赵雷,黎丽春.广东省氡辐射地区人群hOGG1基因5'侧翼区多态性单体型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8
[9].李天阳,秦龙,张爱忠,姜宁.抗菌肽CC31单体肽和串联肽对羔羊肝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的影响[C].2018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0].王峰,李新明,李群,高忠东,田志芳.苹果多酚及其活性单体对糖尿病小鼠肾中与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