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的人,思想,理论,新时代,价值。
马克思人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茹俊,李敏[1](2019)在《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拓新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前提,充分吸收了西方人学思想,经历了叁个显着的阶段。同时涉及到本体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以及价值的人四个主要内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在当今中国并未失去理论光泽,而是以另外一种全新的形式得以发扬光大。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与拓新。(本文来源于《大庆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龚颖[2](2019)在《和辻伦理学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转化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完成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影响深远。和辻哲郎建构起"人间伦理学"思想体系,即是日本近代伦理学接受和转化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典型例证。和辻伦理学完成了日本近代伦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即由以往对个体道德意识的研究转变为对形成那些意识的人的社会存在状况的研究;其核心基本概念"人间"和"间柄"所表达的人观即是:现实的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交往关系的多样性决定着现实中人的存在与行为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许卫中,郑传东[3](2019)在《中国梦——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中国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人学思想是中国梦人学价值诉求的理论基础,它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关怀和根本价值取向。中国梦在其本质内涵和实现路径上都以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和中国式话语,指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发展方向和根本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陈梅芳[4](2019)在《基于马克思人学理论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到今,中国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肩负着传承优秀礼仪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在校园里,一些学生的行为及其言论,开始逐渐变得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对此,本文将从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陈月[5](2019)在《马克思人学视阈中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人学观念对我国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人学观念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人自身为其探究对象,提出了诸多可供当下教育引入借鉴的理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全面发展同样具有参考价值。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探索高等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再基于此分析目前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之处以及其他教学弊端;最后以马克思人学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相应优化高等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措施,希望借此对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并且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术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独立且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国家所需人才。(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7期)
辛熙恒,张晓静,辛智广[6](2019)在《马克思人学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对人的价值的再阐释,赋予了人新的哲学规定性,并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分析马克思人学理论对人的存在的规定,指出人的社会性本质,并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的价值实现,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所发生的劳动异化,其人学理论的最终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机》期刊2019年08期)
陈奕诺[7](2019)在《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的问题的追问始终是哲学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而无论是唯心主义体系的建构,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都无法解答这一世纪难题,对人的阐释始终表现出一种"无人在场"的窘态,直到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建构起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人的全部面貌才得以真正展现。马克思这一哲学变革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人的在场,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理解了人的总体性,人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更是现实的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克服异化、实现全面发展的超越性的存在。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生成逻辑与现实意义,就是展现马克思理论当代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8期)
李毅超,徐嘉伟[8](2019)在《马克思人学思想对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确立工作原则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之要,对于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关键。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各类高校中逐步建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为了进一步发挥好党委教师工作部的作用,做好高校教师的思想引领和管理服务工作,从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寻觅工作开展的准则成为必要。(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29期)
杜珉璐[9](2019)在《马克思人学语境中的成人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科学语境中,成人教育思想镶嵌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科学大厦中,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命题与终极关怀,也是马克思有关成人教育的思想基础与价值原点。在马克思人学语境中,马克思以"综合技术教育"指称"成人教育",并认为它是在现存条件下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施方案,与此同时,马克思又强调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最终完成。(本文来源于《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吕良鹏[10](2019)在《马克思人学革命思想的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人类自身问题的探索问题,从古至今贯穿于人类的发展史,而马克思关于人学方面的理解之所以被称之为人学革命,并区别于之前所有哲学家所理解的人的本质,一方面从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来讲,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是理性的人,区别于西方宗教把人的观点虚拟化,感性化。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在现实中来把握人的概念,人的定义应该不仅包括在生物学中对人的概括、在思想领域对人的概括,更要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概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可以称之为人。(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3期)
马克思人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完成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影响深远。和辻哲郎建构起"人间伦理学"思想体系,即是日本近代伦理学接受和转化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典型例证。和辻伦理学完成了日本近代伦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即由以往对个体道德意识的研究转变为对形成那些意识的人的社会存在状况的研究;其核心基本概念"人间"和"间柄"所表达的人观即是:现实的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交往关系的多样性决定着现实中人的存在与行为的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人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茹俊,李敏.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拓新探赜[J].大庆社会科学.2019
[2].龚颖.和辻伦理学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转化运用[J].现代哲学.2019
[3].许卫中,郑传东.中国梦——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中国话语[J].黑河学刊.2019
[4].陈梅芳.基于马克思人学理论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缺失[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
[5].陈月.马克思人学视阈中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J].现代交际.2019
[6].辛熙恒,张晓静,辛智广.马克思人学价值分析[J].河北农机.2019
[7].陈奕诺.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刍议[J].学术交流.2019
[8].李毅超,徐嘉伟.马克思人学思想对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确立工作原则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9
[9].杜珉璐.马克思人学语境中的成人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9
[10].吕良鹏.马克思人学革命思想的刍议[J].山西青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