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

浅谈新时期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

人大附中分校北京100085

摘要: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面临融资渠道匮乏,投资主体单一、地方财力较弱,政府投资不足、缺乏规范高效的主力融资平台等问题。只有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观念转变,明确各级政府的资金来源、使用规范、以及政府分担原则,建立“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有效保障文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

一、引言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的实施,意味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制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开创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新思路。这项政策的实施,为交通运输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促进了“中央投资、引进外资、社会融资、地方筹资”融资体系的形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逐渐改善。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也正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

(一)投融资政策及机制现状

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政策最早的确立时间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投融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现如今,政策的主要内容包含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性金融资本供给主要采取专项资金制度;从融资方面来看,“收费公路”和“统借统还”是地方债务融资主要遵循的两项政策依据。伴随着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简称WTO)和交通体制的改革,我国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投资、基本运营,还是管理体制、服务和维护等各项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逐步从政府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规模,利用丰富的外资来源、民营资本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保障。

截止目前,中国道路交通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非收费模式,即以财政性资金作为担保和偿债来源进行的债务融资模式,普通公路的建设运营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模式。二是收费模式,即常见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公路收费政策以及“航电结合,以电促航,滚动发展”的航道发展政策投融资收费模式。

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此巨大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逐步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交通运输和能源。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为了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方针政策,引导交通运输业正确发展的道路,推动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前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以此扩大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规模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投资构成的角度来看,“十五”以来,以债务为主的其它资金占总投资的70%,占据着资金来源的主要地位;专项资金约占公路水路总投资的30%,总体投资规模成倍增加,从“十五”期间水路公路建设投资的2.24万亿元,到“十一五”已达到4.78万亿元,与此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也并未止步,从最初的1.7万公里到“十五”期间已经建成高速公路约4.1万公里。

可以看出,公路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对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由于交通建设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都是巨大的,首要解决的就是融资问题,资金的筹集已成为制约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发展瓶颈。寻找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投融资渠道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问题

(一)融资渠道匮乏,投资主体单一。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方面就越发显现出滞后。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国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热度和投资金额不断增加,随之而来,该领域内的投资风险也不断增大,使得投资商在做投资决策时更加谨慎。与此同时,政府在遴选投资对象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资格审核制度外,另一方面,还要对投资主体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投资主体必须在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证基础建设的顺利实施。这也无形中提高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准入门槛,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筹集资金渠道的单一还受限于体制制度。虽然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渠道已经不同程度地对不同资本所有制开放,但取得的收效微乎其微,民间资本在资金数额、审批流程等方面更加容易受限于各种制度壁垒,遭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无法顺利完成融资。加之还款期等融资条件方面的制约,使得社会和私有资本很难发挥其资本投资运营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上述诸多因素导致当地政府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时,只能向上级部门或中央政府申请建设所需款项,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也只能是银行贷款和政府投资,其中政府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匮乏、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

(二)地方财力较弱,市县政府投资不足。一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税收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无力支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求;二是地方政府交通投资缺位、过度依赖省级补助等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以省级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也没有发展多元化投融资的途径。四是由于土地、人力和原材料价格上升,政府对还贷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期许等原因,部分交通建设项目经济效益不佳,导致建设成本增加和边际收益减少,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后续融资能力减弱,可靠资金来源匮乏,不能很好支持后期运营成本等问题。

(三)缺乏规范高效、以市场为主体的主力融资平台。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对筹集到的资金进行管理和投资,即使其他企业或民间资本前期参与投资并持有部分股份,项目建设仍然由政府主导实施,资金流动的公开性无法得到保障。即使项目建成,其后期运作和管理也是以政府为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民间资本投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政府公信力缺失,民间资本流失,甚至会影响民间资本对其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热情。

(四)有条件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运营的企业不能满足新时期市场化运营公司的要求。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死板僵化,缺乏创新,不符合现代化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的需求;二是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先进的投资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投资成功率较低。三是项目管理理念老旧,无法实现在市场化资本运做模式下提高经营效益,无法保障投资者利益。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思路

(一)夯实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1、转变固有观念,争取更多支持。随着投融资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和地方事权的进一步明确,交通部门要随之转变管理经营模式,以国家总体规划为依据,转变其原有定支模式和预算模式,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尽量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2、开放财政资金池。盘活政府固有的财政存款、公积金等资金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政府投资。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盘活存量资金,沉积在国库的财政资金不仅是透明可视而且规模较庞大。在财政能够正常支出的前提下,可将分布于省、市、区(县)各行政单位的国库资金整合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的存量资金池。把资金池内的国库资金按照商业银行存款的方式运作,力求国库闲置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充分发挥其杠杆撬动与调控功能,引导和促进市场资金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流动。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与市场化运作。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每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水平、国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运作效率,便利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桥梁,把握着国家前进的动脉。近年来,交通运输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寻求突破,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要加大力度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建立以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化为基础的投融资机制:

1、扩大设施沿线经营性活动。鼓励社会投资方在交通基础设施周边,如道路沿线开展经营性活动,根据公路里程设置加油站、便利店;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建设以及拍卖等形式,利用有关交通设施的相关权益获取收益;通过市场运作,在交通基础设施附近设置户外广告区,通过公开竞标等拓宽投资收益方式。

2、实施市场化运营管理。鼓励社会投资方通过公开招标吸纳有资质的运营管理公司实施项目后期的公路入场养护及公路运营管理,逐步将政府投资修建的收费公路的运营管理推向市场化,不但可以大幅降低人力管养成本,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公平就业机会,避免收费公路到期后的人员安置等问题。

3、加强周边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周边土地的沿线开发力度,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建设,采用“以土补路”等方式增加投资收益,通过将道路周边的土地划给企业开发或允许其拍卖土地使用权,或将公路绿化等工程交给公路建设企业等方式来保障投资者收益。

(三)加强创新融资方式和工具。

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具有投资风险低、收益稳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要牢牢把握住这几点优势,激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以此扩大投资建设规模,谋求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搭建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经营模式,例如特许经营、委托经营以及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BOT(建设—经营—移交)等模式,结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特点和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机制。特别是要动员地方政府主动实施PPP项目,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大力支持PPP模式的项目建设运营。政策倾斜方面,鼓励PPP模式项目享有优先权,优先安排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项目资金,提高补贴标准;项目遴选方面,加大投资方的自主选择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推动更多PPP项目落地实施。地方政府还应该注重PPP项目中资金的流转和财政收入与支出,促使管理模式多样化,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纳入PPP项目运营补贴,将中期财务规划和PPP项目运营相结合,确保PPP合同的有效落实。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经营、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影响经营收益和损失评估的因素也相应变得更加繁杂难以确定。因此,我国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广泛借鉴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成熟经验,寻找更加可靠的资金保障,并以此扩大资金来源、降低投资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实现我国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璞.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新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1-2.

[2]赵依萍,交通基础设施融资探索[D].天津冶金.2017:10-14.

[3]孙虎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思路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3-7.

[4]刘晓君,张宏.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有效方式[J].建筑经济,2004.

[5]刘阳.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政策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

[6]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标签:;  ;  ;  

浅谈新时期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