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陈郡谢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晋,南朝,家族,文学,门阀,佛教,风骨。
陈郡谢氏论文文献综述
周昌梅[1](2019)在《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学生成的叁维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才相继,累世有集,出现了一门文学的兴盛局面,这一文学局面的生成离不开社会、家庭、个人的多方合力。社会重视文学,文学被看成门第的标识,家族子弟可凭文学优良得到仕途晋升,一流士族的门户要求是谢氏家族文学生成的外缘;家族重视教育,陈郡谢氏家族内部讲究门风家学的养成与传承,族人的文学创作才华得到保护与培养,此为家族文学生成的保障;个人重视才性,谢氏子弟雅好风流,多才多艺,是家族文学兴盛的关键。陈郡谢氏家族一门文学是世族门风家学的优秀范例,对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与家风建设深具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冯浩,马良怀[2](2018)在《汉晋之际江南艺术世家的形成及特色——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为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晋之际是艺术极度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摆脱了对政治、社会的依附,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展现出独立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永嘉南渡后,东晋门阀政治确立,庄园经济的发展,人的觉醒,艺术的自觉,使得魏晋名士成为最早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人,这都推动着江南艺术世家的形成,琅邪王氏、陈郡谢氏是其典型代表。汉晋之际江南艺术世家有着鲜明的特色,其家族成员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艺术才能,秉承家族式的艺术传承方式,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不仅山水审美意识贯穿着艺术实践的始终,而且接受了道家的人生哲学,以"恬淡"、"清和"的心境来面对社会和人生。(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詹有贵[3](2016)在《东晋陈郡谢氏家族兴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出门户的陈郡谢氏家族,能够发展到与司马氏共天下,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文化上,以儒为质玄为表的家族文化,一方面玄学素养使谢氏子弟得以融入名士行伍,获享高誉,另一方面儒学素养使谢氏子弟不废功事,从而建功立业;政治上,在朝中凭籍婚媾建立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在地方建立守望相助的乡里秩序,同时以忠君赢得皇室的信任,而桓氏的失势又为谢氏兴起提供契机;军事上,以谢尚和谢安等为首的两次重大军事功勋,谢氏子弟凭此得以封侯拜相,至此,其家族达至发展顶峰。陈郡谢氏的兴起具有一般士族兴起的普遍特征,又有其自身兴起的特性,即在谢氏兴起过程中尤为重视家族文化,且经济上并未给予足够支持,这是谢氏家族兴起与其他士族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汪春泓[4](2015)在《论山水诗与陈郡谢氏之关系——兼论“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谢灵运身世,我们可以探讨其独特的山林意趣之形成。从晋宋时期佛学超越玄学的背景,深入分析此种思潮对于谢氏山水诗写作的影响,可知谢氏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换的标志人物。将《文选·游览》所选诗与此前山水诗写作相对应,还可以看出,刘勰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是以文学史眼光来看待山水诗发展,此可让我们大致了解从谢灵运到谢脁等诗人的创作脉动。(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5年06期)
肖希凤[5](2015)在《陈郡谢氏的文学教育及其对当代古诗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陈郡谢氏是六朝一个典型的文学世族,自晋至陈,谢氏家族出现了大批文学家。谢氏子弟的文学才华来源他们所接受的家族文学教育。谢安隐居东山时,谢家子弟均系他亲自教育。东晋末期,谢安孙子谢混承担起家族教育的重任。谢氏家族的文学教育以创作和鉴赏为主要内容。同时,谢氏子弟喜爱大自然,常常纵情山水之中,创作了不少山水诗,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对陈郡谢氏的文学教育进行研究,这对今天的古诗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30期)
张宏勇[6](2014)在《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很多文学家族,其中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独创性,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难以企及的。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山水诗中完成的,而山水诗的创造又几乎是在陈郡谢氏家族内部完成的,其中,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以及谢朓对山水诗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标准由"风骨"向"意境"转换的关捩点上,谢氏家族在完成山水诗创造的同时,对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姜丽娟[7](2012)在《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宗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一词的定义,在西方宗教学理论中有几百种不同的版本,但本文所指的“宗教”,仅考虑中国语境,即指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中国化了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凭借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发展和完善,道教逐渐具有官方化得色彩。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其传入之初便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一段中国化的历程。由于东晋至南朝时期帝王崇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至梁武帝时佛教几乎取得了国教的地位。本文欲探讨陈郡谢氏家族的宗教信仰,即指其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信仰”,涉及思想层面,相对比较抽象空洞,难以把握。故本文试图化抽象为具体,分别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论述谢氏家族成员奉道和崇佛。谢氏的奉道活动主要表现在问询命运、归诚道教以养生益寿、祈祷和求仙。谢氏的崇佛活动则主要体现在与高僧交游和谈玄、建造佛寺和注释佛经以及撰写相关佛教文章。以下则详细阐述每章大意。第一章论述陈郡谢氏与道教之关系。道教在好卜筮又多淫祀的江南迅速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最终被上层士族和皇室所信奉。谢氏家族成员从谢安询问杜昺黄白光之事,到谢玄询问杜昺淝水之战的胜负,再到谢灵运寄养于杜治,他们都与道教发生密切关系,或是涉及家门荣辱、或是涉及身家性命。本章中还列出世奉五斗米道的琅琊王氏之王羲之一支的奉道活动,以便与谢氏的奉道活动参照对比,以便理解陈郡谢氏的道教信仰。此外,笔者认为,陈郡谢氏家族奉道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即“家世无年”的问题,谢氏家族成员多受疾病困扰,英才俊秀多早卒。而道教的基本宗旨之一便是追求长生、弘扬生命力,这恰恰满足了陈郡谢氏最急切、最现实的要求,即延年益寿,保全家族后代。第二章论述陈郡谢氏与佛教之关系。佛教虽早已在东汉传入中国,但直至东晋时期,佛教才真正盛行。其后东晋南朝皇室和十族崇佛者甚多,到陈朝时,大约十之七八以上的士族都与佛教有瓜葛,佛教逐渐取代道教成为当时士族信仰的主流。其中东晋时期,是佛、道彼此包容、和谐共处的时期,正是这种社会包容性便利于陈郡谢氏同时信奉道教和佛教。因此,我们看到了东晋时期谢氏代表人物如谢安、谢灵运等携手佛、道人物同游的画面,看到了谢氏俊彦崇奉道教,亦与佛教高僧谈论玄理的画面。本章详列了谢氏第二世至第十二世的崇佛人物,其崇佛表现主要是与高僧交游和谈玄、建造佛寺以及注释或改治经文等。但与谢氏家族崇佛的风气不相符的是谢晦辱佛,谢晦的这一行为与当时的家族风气显然格格不入,笔者存有疑惑,但思之亦不得其解。第叁章分析了陈郡谢氏舍道归佛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孙恩之乱的影响。首先,东晋至南朝,佛教确实越来越多地得到士族的追捧,信佛士族的数量大大增加,原先信奉道教的士族或改奉佛教,或两者兼奉但又有里外轻重之别,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其次,自从顾欢道士引进夷夏观念后,佛道之争越演越烈。若想和东晋时期一样两者兼奉,可能性和社会包容性就要小很多了。最后,皇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士族的独立性越来越小。东晋是真正的门阀士族时代,司马氏皇权不过是门阀政治的装饰品。然而南朝皇帝则恢复了绝对的权威,完全可以驾驭士族。因此皇室的崇佛活动推动了士族信仰进一步向佛教倾斜。对陈郡谢氏而言,这一点可能是更需要考虑的因素。谢氏作为东晋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各方面的影响力自是比其他士族优越许多,然而,经历晋末宋初的改朝换代,陈郡谢氏家族成员被刘宋统治者杀戮者,比其它高门都要多。政治上的失败迫使谢氏家族重新考虑与刘宋政权的关系。从思想上向佛教靠拢,既可以向皇室表示亲近,舒缓二者之间的关系,也符合谢氏家族任情任性、寄情于山水自然的性格特征。此外,孙恩之乱使得谢氏家族成员或陨落于战场之上,或惨死于乱刀之下。这种鲜血淋漓的记忆给原本信奉道教的谢氏成员的震撼无疑是非常巨大的,给谢氏家族成员的心灵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更是成为谢氏舍道归佛的一个重要推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4-25)
郭丽[8](201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兴盛及诗歌创作特点——以陈郡谢氏家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学的兴盛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其家族文学的兴盛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等外部原因,也有家族内部原因。在这样的社会和家族环境下,谢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了共同的述祖意识、普遍的隐逸情怀和相似的艺术风格等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1年02期)
王永平[9](2010)在《晋宋之际陈郡谢氏代表人物的政治倾向及其境遇》一文中研究指出陈郡谢氏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流高门士族。东晋中后期,由于以谢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物的军政功业,其家族在门阀政治格局的背景下,成为一度具有执政地位的"势门"。在晋末宋初的历史变革过程中,陈郡谢氏代表人物具有强烈的门阀意识,采取了颇具个性的应对之策。出于高门士族的文化观念,谢混弃刘裕而助刘毅。谢灵运虽有入世之心,但不改任诞名士的本色,"倔强新朝"。谢晦虽能顺应潮流,佐命新朝,但终被视为异己。诸人皆以悲剧告终,给其家族造成严重的损害。谢氏虽有如谢景仁等之务实合时,谢澹、谢瞻、谢弘微等之谦抑顺世,但终究人才不盛,在一些精英人物相继凋零后,其家族政治与社会影响日益式微。(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聂葛明,姚培锋[10](2010)在《论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的佛教信仰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影响日益增加,名士奉佛的风气日浓。作为东晋南朝社会地位和文学影响最大的侨寓文化世族之一的陈郡谢氏,其家族经历了由天师道世家向奉佛世家转变的历程,佛教信仰绵延不绝,代有其人。他们结交名僧,参与佛教活动并撰写佛教文章,为推动佛教中国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佛教信仰也影响了文学创作,而山水题材诗的出现对南朝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陈郡谢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晋之际是艺术极度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摆脱了对政治、社会的依附,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展现出独立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永嘉南渡后,东晋门阀政治确立,庄园经济的发展,人的觉醒,艺术的自觉,使得魏晋名士成为最早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人,这都推动着江南艺术世家的形成,琅邪王氏、陈郡谢氏是其典型代表。汉晋之际江南艺术世家有着鲜明的特色,其家族成员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艺术才能,秉承家族式的艺术传承方式,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不仅山水审美意识贯穿着艺术实践的始终,而且接受了道家的人生哲学,以"恬淡"、"清和"的心境来面对社会和人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陈郡谢氏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昌梅.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学生成的叁维解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冯浩,马良怀.汉晋之际江南艺术世家的形成及特色——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为视域[J].齐鲁学刊.2018
[3].詹有贵.东晋陈郡谢氏家族兴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4].汪春泓.论山水诗与陈郡谢氏之关系——兼论“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J].文学遗产.2015
[5].肖希凤.陈郡谢氏的文学教育及其对当代古诗文教学的启示[J].学理论.2015
[6].张宏勇.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姜丽娟.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宗教信仰[D].南京大学.2012
[8].郭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兴盛及诗歌创作特点——以陈郡谢氏家族为中心[J].中国韵文学刊.2011
[9].王永平.晋宋之际陈郡谢氏代表人物的政治倾向及其境遇[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
[10].聂葛明,姚培锋.论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的佛教信仰及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