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类,情态,新闻,物性,话语,批评,身份。
经济类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朱天文[1](2019)在《汉英经济类平行语篇话语修辞对比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平行语篇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同意见。可以从话语内容、叙事方式和修辞手段叁方面比较两组汉英经济类平行语篇的话语修辞,分别得出此类汉语语篇的英译启示,并对这两个汉语语篇的英译文分别进行点评,指出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英译文要如何把握话语的修辞形势,调试译文话语的内容,用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话语,并适当应用美学修辞手段,从而实现译文话语的交际目的。(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袁凌青[2](2019)在《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经济学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从及物性、情态和词汇叁个方面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一篇经济类新闻报道。揭示隐藏在新闻报道背后的双重评价标准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倡导读者提高批评性阅读意识。(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5期)
左刘香[3](2018)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经济类新闻语篇中隐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为紧跟时代的发展,各国不断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和策略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大多数人对新的事物的认知与接纳的速度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运用人类熟悉的经验去理解一些抽象的陌生的概念。因此,在理解新事物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可以使得大众更加迅速地了解这项新的经济发展策略,把握机会实现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描写和解释的研究方法,从中国日报中随机选择30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隐喻类型,隐喻出现的频率及其出现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有六类主要的概念隐喻。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六大主要隐喻分别是人类隐喻,建筑隐喻,上下隐喻,旅程隐喻,戏剧隐喻和机械隐喻。人类隐喻和戏剧隐喻的高频率出现说明了一带一路与其他新闻报道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在于人类隐喻在其他新闻语篇中也都是高频率出现,特性在于戏剧隐喻在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的高频率出现。在这六个隐喻下,各自有不同的隐喻分类。人类隐喻出现最多的是关系隐喻,建筑隐喻里出现最多的是构建隐喻,上下隐喻中几乎没有出现下隐喻,旅程隐喻中出现最多的是目的隐喻,戏剧隐喻中出现最多的是平台隐喻,机械隐喻中出现最多的是引擎隐喻。一带一路新闻中隐喻类型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关联理论中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相互作用的结果,反应了人类的认知模式。人类隐喻使用的频率最高,是因为用人类最熟悉的认知经验去描述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赋予一带一路人的各种动作,关系,人的各种经历,有益于大众熟悉一带一路的形象,让大众更加轻易的了解一带一路。舞台隐喻比例很大,是因为新闻编写者用人们熟悉的舞台认知经验去帮助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展示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平台的形象,从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田磊[4](2017)在《中国学者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学术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作者身份的构建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研究者们普遍认识到,学术语篇的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客观地陈述事实及其研究发现,更重要的是会运用各种修辞策略,并以此来积极塑造其观点的可信性和权威性,进而树立学术作者的权威。纵观以往的研究,有很多是通过对比研究来探讨不同学科和不同文化对学术身份构建的影响,但是其中对经济类语篇的研究却很少。为探讨中文母语经济学者如何在经济类语篇中构建自己的学术身份,笔者从西文全文经济语料库的五本经济类期刊中收集了 100篇由中国大陆高校学者创作的经济类研究文献,并着重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研究,依次为专家的身份类型、专家身份的表达方式以及专家如何在经济语篇中实现与其他声音的互动。首先,在专家的身份类型方面,根据前人研究,笔者将专家身份类型分为六个方面,并通过UAM统计工具对语篇中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标注。相关数据显示,在经济类语篇中,学者更倾向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塑造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其次,在笔者采用的叁种显隐性程度不同的表达方式中,结果显示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率最高,这表明学者在经济类语篇中并不避讳表现自己的学术身份。不同的是,在发表评论或陈述研究发现时,学者更倾向于使用隐性身份表达方式以此突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及研究发现的客观性。最后,为探讨经济类语篇中的声音互动机制,笔者采用Martin&White(2005)的介入系统作为理论框架,并对语料中的不同的声音进行了标注。通过研究发现,收缩性资源的比重稍高于扩张性资源,并且在各类资源中,使用数量最多的是扩张性的"包含"资源,其次是收缩性的"反对"和"否认"资源。综上所知,在经济类语篇中,中国大陆学者能较好地平衡学术权威身份和学术成员身份二者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大陆高校学者如何在经济类语篇中从身份类型、身份表达方式以及声音互动机制叁方面构建自己的学术身份,可以为初步进入学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很大帮助。因此,在学术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综合考虑以上叁方面,并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修辞策略来积极构建自己的学术身份。此外,本文还通过研究证实了学科及文化二因素确实会对学术语篇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没有对第一人称代词we细分为inclusive we和exclusive we进行区分研究;再者没有对文献不同部分的介入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精确性等等,因此本研究尚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大陆学者如何在经济类语篇中塑造自己的学术身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3-27)
陈丽云[5](2016)在《从人际功能视角看VOA经济类新闻的语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有其独特的语篇特征。为了探讨VOA经济类新闻的语篇特征是否具有与其他新闻语篇相同的特征,本文利用韩礼德的叁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理论,从语气、情态与人称叁个维度去分析研究,从而得出VOA经济类新闻的一些语篇特征。(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6年03期)
袁红梅,汪少华[6](2016)在《美国经济类政治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以2012年奥巴马和罗姆尼的总统竞选辩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架构理论和美国两党道德模式为框架,选取2012年美国首场总统竞选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有关经济议题的辩论文本为语料,考察了其中的概念隐喻并对比分析了同一概念隐喻背后不同的架构。研究表明:奥巴马和罗姆尼均使用"发展经济是旅程"和"国家预算是家庭预算"的概念隐喻来建构美国经济现实,表述各自经济政策,合法化自身和非法化对手以达到劝说美国民众的目的;"旅程"隐喻中奥巴马的国家支持教育和培训架构、增税架构源于"慈父"模式及"关爱、责任"等核心价值观,罗姆尼的个人自谋出路获取培训架构、减税架构受"严父"模式、奖惩道德和"自律、独立"价值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存颉[7](2015)在《经济类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经济学人》和《每日电讯报》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及物性、情态和预设角度,以英国《经济学人》和《每日电讯报》关于英国决定加入亚投行的两篇经济新闻为例,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揭示新闻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植入新闻语篇中,并通过操纵语言,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看法,唤起读者对英语新闻的批评意识。(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陈艳新[8](2015)在《翻译汉语语篇人称代词显化研究——基于自建经济类文献语料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自建经济类文献语料库,对比分析英汉平行语料中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翻译处理情况。运用Paraconc语言软件,围绕英译汉前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差异化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人称代词翻译省略和主动插入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翻译汉语语篇中,人称代词的显性标记趋势明显增强。文章还对人称代词在翻译汉语语篇中变化的深层原因做出了初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5年05期)
杨丽婷[9](2015)在《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谷歌关闭中国大陆网站报道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叁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及物性、情态和互文性这叁个方面分析比较《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谷歌关闭中国大陆网站的不同报道,揭示新闻记者如何通过操控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又与各自政府的观点立场一致,指出不同的机构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着同一新闻事件会有不同的报道方式,呼吁广大读者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经济类新闻语篇。(本文来源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程晓娟[10](2014)在《英语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经济类新闻中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的基本观点,针对英语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概念语法隐喻手法的使用予以分析,旨在减少经济新闻学习的障碍。(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34期)
经济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从及物性、情态和词汇叁个方面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一篇经济类新闻报道。揭示隐藏在新闻报道背后的双重评价标准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倡导读者提高批评性阅读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类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朱天文.汉英经济类平行语篇话语修辞对比与翻译[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袁凌青.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经济学人》为例[J].海外英语.2019
[3].左刘香.关联理论视角下经济类新闻语篇中隐喻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8
[4].田磊.中国学者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学术身份研究[D].山东大学.2017
[5].陈丽云.从人际功能视角看VOA经济类新闻的语篇特征[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6
[6].袁红梅,汪少华.美国经济类政治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以2012年奥巴马和罗姆尼的总统竞选辩论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2016
[7].李存颉.经济类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经济学人》和《每日电讯报》报道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
[8].陈艳新.翻译汉语语篇人称代词显化研究——基于自建经济类文献语料库[J].汉语学习.2015
[9].杨丽婷.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谷歌关闭中国大陆网站报道的比较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10].程晓娟.英语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J].才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