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论文_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谢运球,马祖陆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表层,土壤,生态系统,浓度,植被,系统。

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谢运球,马祖陆[1](2010)在《表层岩溶带生态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以弄拉兰电堂泉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层岩溶带及其植被、土壤构成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本文系统分析了兰电堂泉域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样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从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土壤水到岩溶泉水的水文过程中,电导率、暂时硬度、总碳量不断增加,不同阶段各阴、阳离子的吸附和淋溶存在差异,对大部分离子,植被层和浅层土壤有较强淋溶作用,深层土壤吸附作用较强。表层岩溶带水文过程是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植被层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土壤层是无机碳、有机碳和HCO3-转化的重要化学场,植物-土壤系统主导了碳的转化和转移,影响表层岩溶动力系统。随植物群落正向演替的进行,表层岩溶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能有效调控水文地球化学性质变化。(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0年02期)

李林立,向颢,况明生,谢世友,张远瞩[2](2006)在《重庆金佛山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的CO_2释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碱溶液吸收法通过对重庆金佛山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量进行野外监测,研究了影响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壤CO2释放变化规律。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主要随着温度而变化,即气温降低,土壤CO2释放量减少,在昼夜时段,土壤CO2也随温度而变化,但相比温度变化有明显滞后性;降雨对土壤CO2释放有比较复杂的影响,但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同时植被也会影响到土壤CO2的释放,总体上,相比裸地而言,林地的土壤CO2的释放量大,但在不同时间段内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有较大差异。一天时间段内林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裸地灵敏,这是因为林地本身生物量大,对温度反应敏感,温度很小的变化就能引发土壤CO2释放量的大幅度地改变。而在以月为单位观测时间段时,裸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较林地灵敏,这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减缓气温对土温的影响,对土温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不同植被系统下,在不同时段土壤的CO2释放量动态差异在讨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时应充分注意。(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李林立,高波,蒋勇军,况明生,谢世友[3](2004)在《重庆金佛山岩溶区表层岩溶生态系统CO_2浓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金佛山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CO2浓度的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探索表层岩溶系统CO2浓度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这种变化与土壤温度有密切关系,林地与裸地各个层次土壤的CO2浓度与土温呈一致性变化,这构成了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对外界条件的灵敏响应。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林地植被平抑这种动态效应,而裸地则响应于温度变化。(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04年04期)

吴威[4](2004)在《金佛山表层带森林岩溶生态系统夏季CO_2浓度动态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念系统,而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则是岩溶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最活跃的一部分,对全球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晚期碳循环表现出灵敏的响应。同时,岩溶生态系统又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不合理或过度的经济活动的干扰而发生生态退化。因此,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研究不仅是全球碳循环及大气CO_2“遗漏汇”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脆弱的岩溶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中CO_2动态规律的探索是系统运行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土壤CO_2动态研究。土壤是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实质上,表层带岩溶作用就是以土壤为媒介的表层生态系统过程,后者在运行机制上深受土壤CO_2动态的影响。高浓度的土壤CO_2不仅驱动着岩溶地区岩溶作用的进行,而且还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土——气界面的物理扩散、生物生化作用等与植被层及大气CO_2相互联系。 本文选择了金佛山岩溶实验站位于不同垂直带的两个观测样地(样地1、2分别为碧潭湖次生杂林和生态石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通过对系统内CO_2的分布和动态及主要环境因子的观测,认识到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CO_2浓度在夏季存在明显的昼夜动态和月变化,这种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降水及土壤含水量等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植被类型、地质地貌、土壤性质等要素下有不同的表现:(1)夏季CO_2浓度剖面昼夜分布及动态:两个样地有一定的相似性:土壤亚系统CO_2浓度分布由近地面层向下,浓度逐渐增高;植被——大气亚系统则由林冠层向下到地表,浓度逐渐增高。昼夜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关系密切,随温度升高,土壤CO_2浓度升高,而植被层CO_2浓度则下降;较大的降雨和土壤含水量引摘要起浓度下降,而较少的降雨和合适的土壤含水量可以使浓度升高。土壤层和植被层在COZ日动态上呈现较好的反向变化关系。而不同垂直自然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浓度水平上,生态石林常绿、落叶阔叶林COZ浓度水平低于碧潭湖次生杂林. (2)夏季C02浓度剖面季节分布及动态:碧潭湖次生杂林土壤层剖面浓度分布和加密观测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随土壤深度加深,浓度增高:浓度动态与温度变化一致:降雨的影响要复杂一些,与降雨量关系密切,雨量大,C02浓度下降,雨量小,浓度上升:各层间浓度差异不大,各层浓度变率也不大。植被层剖面浓度分布总体上还是由林冠层向下浓度增高,但规律性并不明显,而月动态和气温、降雨量没有明显关系。生态石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层剖面浓度分布和月变化较碧潭湖次生杂林复杂,但浓度分布绝大部分时候依旧遵循深度深浓度高的规律;动态与温度变化仍然保持一致;降雨对土壤C02的减弱作用更明显,不仅雨量大的降雨,而且连续少量降雨都会降低其剖面浓度:剖面各层次浓度差异大,且浓度变率大。植被层浓度分布规律明显,由林冠层向地面浓度增加。植被层和土壤层COZ浓度的动态关系上,不同实验样地差异很大,碧潭湖次生杂林两者呈现同向变化,而生态石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两者呈现反向变化。(3)碧潭湖次生杂林土壤COZ排放昼夜动态的研究表明,温度和降雨明显影响着土壤C仇排放,土壤COZ排放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降雨对其影响较复杂,降雨量较大时,土壤排放量明显下降,降雨量不大时,对排放量的影响并不明显。(4)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土壤中的水对土壤中的C02有一定的吸收作用,通过这种吸收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不同垂直带吸收水平不同,碧潭湖次生杂林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吸收水平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李林立[5](2003)在《重庆金佛山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夏季CO_2浓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以石生、早生及喜钙和地下空间为特征,一种由地质条件所决定的脆弱环境。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受到两个子系统的联合作用驱动,即无机方面的“岩溶动力系统”和生命方面的“遗传信息传递系统”,但主要受以碳、水、钙循环为中心的岩溶动力系统的控制。作为岩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是由岩石、水、植被、土壤及其上的大气构成,与大气圈、生物圈直接联系,对全球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晚期碳循环表现出灵敏的响应。土壤作为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岩溶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它的存在使得大气降水与碳酸盐岩之间形成一个“过滤层”,赋予岩溶作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其中土壤CO_2是个非常关键的因子,它是岩溶作用的重要物质来源,在岩溶动力系统中起着驱动力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参与岩溶作用的CO_2多数属于土壤中生物成因,也就是说,尽管岩溶作用是一种自然界无机化学作用,但碳的分布与转移及循环仍以生物活动为纽带的土壤碳积累为转化中心,土壤有机碳构成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呼吸碳表现为该系统中最重要的碳流通途径,因此进行土壤CO_2浓度观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是研究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和全球碳循环的首要条件。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以IGCP229、IGCP379和IGCP448项目为依托,开展了我国7个典型的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及其全球变化影响研究,而其中金佛山的观测、分析与研究则才刚刚起步,本文以金佛山西坡 摘 公碧潭幽谷为观测点,主要通过COZ浓度、温度和湿度的观测,开展林地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与裸地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COZ浓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对比研究,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岩溶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和全球碳循环以及开展全球岩溶生态对比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发现: 1.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土壤COZ浓度从地表向下依次增大,在无雨的条件下,土层COZ浓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温度、湿度。 2.由于植被覆盖类型不一样和所处的层位以及本身性质,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各层的COZ浓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不一样,林地表层COZ浓度变化的幅度比深部大,裸地土下E0。ZCOZ浓度变化的幅度比表层和底层大,林层、灌层和草层COZ浓度变化的幅度依次变小。 3大气降水对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各层COZ有明显的“沉淀”作用,影响林地与裸地土壤各层COZ浓度降低的幅度主要取决于降雨的频率,其次才是降雨量,而影响植被——空气系统各层CO。浓度降低的幅度主要取决降雨量的大小,其次才是降雨的频率。 4.对林地和裸地土壤COZ释放量观测中,温度是影响土壤COZ释放量的主要因子,其次为土壤湿度和地表植被。(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何师意,潘根兴,曹建华,陶于祥,滕永忠[6](2000)在《表层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西桂林丫吉试验场的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索了整个系统中碳的输入、输出和转移问题,并分析了表层岩溶生态系统中泉水水化学、土壤 CO2浓度及近地表植被层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泉水水化学主要组分的日变化不明显,而土壤中CO2浓度则明显受日气候变化的影响,两者存在明显的滞后关系。用碳同位素示踪方法,重点对桂林观测站表层生态系统各碳库间碳的转移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认为在有土壤层和植被覆盖的表层岩溶生态系统中,参与岩溶作用的碳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与生物作用有关的碳。(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0年04期)

潘根兴,曹建华[7](1999)在《表层带岩溶作用:以土壤为媒介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过程——以桂林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基于在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长期、系统观测及有关实验研究进展,从影响岩溶作用的土壤化学因素、土壤CO2 及土壤有机碳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土壤对于表层带岩溶作用的媒介及驱动意义,提出岩溶地球化学过程涉及到土壤中Ca2+ 的移出及交换释放,土壤CO2对系统空气CO2 浓度及HCO3- 排释的控制,并指出土壤有机碳是岩溶作用碳转移的重要媒介。作者认为表层带岩溶系统的发育演进为石质岩溶→生物岩溶→土壤岩溶→生态系统岩溶,因而表层带岩溶作用是以土壤为媒介的表层生态系统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1999年04期)

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碱溶液吸收法通过对重庆金佛山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量进行野外监测,研究了影响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壤CO2释放变化规律。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主要随着温度而变化,即气温降低,土壤CO2释放量减少,在昼夜时段,土壤CO2也随温度而变化,但相比温度变化有明显滞后性;降雨对土壤CO2释放有比较复杂的影响,但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同时植被也会影响到土壤CO2的释放,总体上,相比裸地而言,林地的土壤CO2的释放量大,但在不同时间段内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有较大差异。一天时间段内林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裸地灵敏,这是因为林地本身生物量大,对温度反应敏感,温度很小的变化就能引发土壤CO2释放量的大幅度地改变。而在以月为单位观测时间段时,裸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较林地灵敏,这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减缓气温对土温的影响,对土温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不同植被系统下,在不同时段土壤的CO2释放量动态差异在讨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时应充分注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谢运球,马祖陆.表层岩溶带生态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以弄拉兰电堂泉域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0

[2].李林立,向颢,况明生,谢世友,张远瞩.重庆金佛山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的CO_2释放规律[J].地球学报.2006

[3].李林立,高波,蒋勇军,况明生,谢世友.重庆金佛山岩溶区表层岩溶生态系统CO_2浓度分析[J].热带地理.2004

[4].吴威.金佛山表层带森林岩溶生态系统夏季CO_2浓度动态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李林立.重庆金佛山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夏季CO_2浓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D].西南师范大学.2003

[6].何师意,潘根兴,曹建华,陶于祥,滕永忠.表层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0

[7].潘根兴,曹建华.表层带岩溶作用:以土壤为媒介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过程——以桂林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J].中国岩溶.1999

论文知识图

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示意图各类水游离CO2、总酸度和暂时硬度变化各类水样TC、TOC、TIC含量变化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示意图桂林丫吉村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11]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转移模型[6、8、1...

标签:;  ;  ;  ;  ;  ;  ;  

表层带岩溶生态系统论文_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谢运球,马祖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