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海Ⅰ号黄鸡DNA指纹中J带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曼曼[1](2019)在《鸡卵泡发育过程中circRNA和mRNA表达和功能预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母禽繁殖性能取决于卵巢的发育水平,卵巢的主要功能作用则由卵泡体现,在性成熟启动后卵泡依次经过生长、募集、选择、等级卵泡发育并最终排卵。卵泡的主要结构由膜细胞(Thecacell,TC or T)、颗粒细胞(Granulosacell,GC or G)和卵母细胞构成。为了研究在卵泡发育过程转录组水平上的变化,本试验以京海黄鸡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对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的circRNA进行鉴定,并对circRNA和mRNA进行差异表达和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研究一:取相同生理条件半同胞关系的母鸡卵泡颗粒细胞,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小黄卵泡(Small yellow follicle,SYF)、F6 卵泡(The smallest hierarchical follicle,F6)和 F1 卵泡(The largest hierarchical follicle,F1)的颗粒细胞中 circRNA 和 mRNA 表达情况,进行各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1、颗粒细胞中共鉴定出11,641个circRNA,有3,742个在各时期均有表达;各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染色体长度越长分布越多;在基因组上的距离、侧翼内含子等特征表现出普遍规律;在序列长度、主要来源、外显子数量上表现出物种或组织特异性。2、卵泡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circRNA与mRNA的数量不同,circRNA在各发育阶段差异表达数量在77-380个;mRNA仅在SYFG.vs.F6G和F6G.vs.F1G比较组合中有较多差异表达,数量为490-1,521之间;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与差异表达mRNA有443个相同。即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circRNA与mRNA可能表现了不同的调控模式。3、对差异表达转录本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参与了细胞生长、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差异表达mRNA参与了细胞周期、类固醇代谢、细胞黏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等繁殖相关通路。4、基于竞争性内源 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理论,构建 circRNA-miRNA调控网络,并筛选到靶向结合的gga-miR-15a,并预测其靶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过程,筛选到候选基因YWHAH。研究二: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卵泡膜细胞在发育过程中circRNA和mRNA表达情况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试用鸡同研究一。1、膜细胞中共鉴定出14,503个circRNA,有5,622个在各时期均有表达;circRNA特征与颗粒细胞中circRNA相似。2、膜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circRNA与mRNA数量不同,SYFT.vs.F6T、SYFT.vs.F1T和F6T.vs.F1T中差异表达circRNA数量分别为5、75和48个,差异表达mRNA数量分别为672、1,214和2个。差异表达circRNA的来源基因与差异表达mRNA无交集。差异表达mRNA在SYFT中表达量和表达水平均高于F6T和F1T时期,而差异表达circRNA的表达水平范围接近。3、对差异表达转录本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卵泡膜细胞中差异表达circRNA参与了信号传导、脂质定位、繁殖和炎症反应等过程;差异表达mRNA主要参与了细胞周期、细胞生长、细胞外基质受体作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等繁殖相关过程。研究三:高通量测序和差异表达结果发现热点基因(hot-spot gene)RalGPS2共产生20个circRNA异构体,其中在卵泡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3个(novelcirc0027214、novelcirc0027217、novelcirc0027220),在卵泡膜发育过程差异表达 2 个(novelcirc0027214、novelcirc0027217),将上述所有 circRNA 命名为 circRalGPS2s。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中exon2、exon8、exon9作为公共区域参与形成了上述circRalGPS2。基于此,对circRalGPS2进行外显子多态性分析、表达谱分析、功能预测分析和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circRalGPS2的exon2、exon8、exon9的多态性,发现均无突变位点,说明无SNP突变的circRNA更容易充当miRNA的sponge发挥作用。2、利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circRalGPS2的各繁殖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发现三种circRalGPS2在各卵巢组织中表达规律相似,均以在卵巢皮质部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卵泡发育水平越高表达水平越低。3、对circRalGPS2构建circRNA-miRNA调控网络和靶基因预测,共预测到潜在靶基因538个,生物信息学表明circRa1GPS2可能参与了蛋白质修饰、信号调控、酶活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和ErbB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中,潜在的靶基因可能有 ADCY3、PLCB1、CAMK2G、PIK3R1 等。4、对circRalGPS2候选靶结合基因gga-miR-200a-3p进行靶标验证,结果显示circRalGPS2与gga-miR-200a-3p有结合但不显着,可能circRalGPS2通过间接作用影响gga-miR-200a-3p或是通过其他的circRNA作用机制发挥对卵泡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四:卵泡发育是由颗粒细胞、膜细胞共同协调完成,本节则对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circRNA和m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表达水平为方差前25%的转录本进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分析,结果如下:1、在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广泛表达的circRNA为8,127个,分别有3,514个和6,375个在两种细胞上差异表达,在两种细胞鉴定到的circRNA分布规律和特征相似;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共检测23,769个mRNA在两种细胞中均表达,特异表达的数量分别为587和1,425个;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circRNA的GC(鸟嘌呤胞嘧啶,Guanine cytosine)含量均高于60%,且膜细胞中circRNA和mRNA的GC含量均高于颗粒细胞。2、circRNA和mRNA在不同发育时期卵泡膜和颗粒细胞中差异表达数目具有较大差异,circRNA在同一发育时期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差异表达数量均较多,mRNA仅在SYF阶段有较多差异表达;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上调表达的circRNA多来自于编码基因,有207个circRNA在各阶段均差异表达,novelcirc0002934来源于基因RAB11A为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均高表达circRNA;SYF阶段差异表达mRNA有基因KCNQ1、PRL4、IL7R等。在SYF阶段差异表达circRNA的来源基因与差异表达mRNA有9个相同,包括基因ESR1、MINDY4、INPPA4 等。3、差异表达转录本GO分析显示,SYF和F1中差异表达circRNA注释到的GO条目大部分相同,主要在细胞过程、细胞分化、细胞代谢等过程;F6阶段差异表达circRNA主要在物质反应、生物黏附等过程;KEGG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表达circRNA在FoxO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ECM-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等通路中有富集;差异表达mRNA在细胞黏附、FoxO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调亡等过程中均有参与。4、以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表达水平方差前25%的转录本进行WGCNA分析,共鉴定到18个模块,经分析筛选到6个特异表达模块与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发育阶段密切相关;特异模块中基因的GO和KEGG分析表明,不同的特异表达模块基因参与了不同发育时期或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包括基因ORC5、PIK3CA、PAK1、SOD1、ITGB1、CDC26、PAK2、MCM6等;根据hub基因的网络图鉴定到一系列与卵泡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包括 MAPK1、GDF9、STAR、DST、SOD2、PSMC1、MDH1、ACTC1、novelcirc0004730等。上述基因可能参与了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过程。
王秀蓉[2](2019)在《基于SSR标记评估青海省家牦牛和藏绵羊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文中研究表明家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和藏绵羊(Ovis aries)作为青藏高原的土着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青藏高原高寒、低氧、强辐射的地理环境,并发展为青海省主要的优势畜种,对当地牧区的经济发展和草地的合理利用起着重要作用。青海家牦牛和藏绵羊养殖过程中,牧民多采取自留自繁和集约化养殖的畜牧方式,以及无计划地引进外来品种,影响了家牦牛和藏绵羊群体的可持续发展。为评估青海家牦牛和藏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避免家畜发生近交衰退,促进青海省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用27个牦牛微卫星位点和23个藏绵羊微卫星位点,以微卫星荧光标记方法对青海家牦牛和藏绵羊各四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进行科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家牦牛27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中度-高度多态性;藏绵羊23个微卫星位点中21个位点处于中度-高度多态性,仅2个位点为低度多态性。(2)家牦牛四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高,高原型藏绵羊四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3)家牦牛群体内遗传分化程度低,群体内及亚群体间存在近交现象;高原型藏绵羊群体内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内及亚群体间存在近交现象。(4)家牦牛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由群体内变异导致,各群体UPGMA聚类显示其聚类关系未与地理分布保持一致,遗传结构最佳聚类簇K=3;高原型藏绵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主要由群体内变异导致,其UPGMA聚类结果符合地理分布特征,群体遗传结构最佳聚类簇K=5。
焦建桥[3](2016)在《鸡Fas基因变异对鸡胚胎孵化率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广东温氏公司太仓分公司饲养的主要肉鸡品种黄麻6鸡、矮D鸡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内基因型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其对鸡胚胎孵化率的影响。取得结果如下:1.鸡Fas基因群体多态性研究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DNA直接测序相联合的方式观察到Fas基因的外显子3上存在C→A错义突变,由丙氨酸(Alanine)突变为半胱氨酸(Cysteine),检测出两种基因型AC型和CC型。用卡法检验法对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品种和性别间的分布频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黄麻6鸡和矮D鸡群体间及同一品种的公鸡群体和母鸡群体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AC基因型频率高于CC基因型频率。另外在不同的品种和性别间,该突变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都是在0.25至0.5之间,属于中度多态,无显着性差别。2.不同基因型个体间杂交及其对蛋孵化率的影响对孵化信息统计分析得知,黄麻6鸡和矮D鸡蛋的孵化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黄麻6鸡的受精率显着性高于矮D鸡(P<0.05);黄麻6中不同基因组合类型之间蛋的孵化率和受精率无显着差异(P>0.05),矮D中不同基因组合类型之间蛋的孵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CC基因型×CC基因型后代受精率显着性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采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得知:在黄麻6鸡正常胚胎和死亡胚胎间AC基因型和C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无显着性差异,但AC基因型胚胎死亡的可能性是CC基因型胚胎的1.298倍(OR=1.298),更易于死亡;在矮D鸡正常胚胎和死亡胚胎中,AC基因型和C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CC基因型胚胎比较,AC基因型胚胎死亡的可能性为0.318倍(OR=0.318),即CC基因型胚胎更容易死亡。
施会强,俞亚波,邱聪,顾云飞,顾玉萍,王金玉,谢恺舟,戴国俊[4](2015)在《京海黄鸡配套系商品代生长性能测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机选取京海黄鸡配套系商品代1日龄雏鸡200只,测定其2、4、6、8、9、10周龄体重、料肉比、成活率,并对生长拐点进行分析,以期为京海黄鸡配套系选育积累资料。结果表明:杂交公鸡的生长拐点为5.899周,最佳上市日龄为56日龄,体重为1 548.78 g,料肉比为2.34∶1;杂交母鸡的生长拐点为5.757周,最佳上市日龄为63日龄,体重为1 581.16 g,料肉比为2.32∶1。
施会强,俞亚波,戴国俊,顾云飞,顾玉萍,王金玉,谢恺舟,邱聪[5](2015)在《京海黄鸡三系配套繁殖性能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对京海黄鸡配套系繁殖性能进行选择育种,对京海黄鸡杂交配套系(B♂×(F♂×J♀)简称:FBJ)繁殖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数据来自连续四个世代配套系孵化成绩数据记录,对产蛋周、种蛋合格率、毛蛋率、种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等孵化性能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对后4个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建立了种蛋受精率对孵化率、健雏率等的回归方程6个,结果表明:杂交配套系FBJ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与受精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18,且相关极显着;入孵蛋孵化率与受精蛋孵化率之间相关系数为0.938,相关极显着;产蛋周与种蛋合格率、受精蛋孵化率之间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9、-0.398,且相关显着,研究结果为京海黄鸡繁殖性能测定和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姜自琴,丁斐,李琦华,葛长荣,荣华,赵平[6](2015)在《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简单介绍了DNA分子标记技术,阐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家禽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鉴定、亲缘关系研究、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期望该技术在家禽遗传育种研究中开辟新道路。
唐莹[7](2014)在《MyoG和Myf5基因对京海黄鸡重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检验京海黄鸡第十世代核心群母鸡的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 MyoG)基因和生肌因子5(myofactor-5, Myf5)基因的多态性,运用一般线性模型将其与京海黄鸡的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探讨这两个基因对京海黄鸡的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影响;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研究了这两个基因在京海黄鸡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MyoG基因为候选基因,对该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MyoG基因外显子1上存在一个G102A变异,外显子3上存在一个T2946C变异,分别形成基因型AA、AB、BB和CC、CD、DD。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生长性状上,MyoG基因第一外显子102bp处变异形成的3种基因型,其中BB型个体2、4、6周龄体重显着高于AB型个体(P<0.05),BB型个体8周龄体重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5)。在整个生长过程中,BB型个体为优势个体。在外显子3的多态性形成的基因型上,0、2、4、8、12、16周龄DD型个体体重极显着高于CC型个体(P<0.01),而在6、10、14周龄体重上,DD型个体显着优于CC型个体(P<0.05),CD型个体表现介于两者之间,与CC型个体表现更为接近,除了第8周龄与其存在一个显着差异外(P<0.05),其余差异不显着。因此推测MyoG基因与鸡的早期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且BB纯合型和DD纯合型为有利基因型;就繁殖性状而言,基因型AA、AB和BB在京海黄鸡繁殖性状上无显着差异(P>0.05);基因型CC和DD在京海黄鸡开产体重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其余性状上各基因型差异均不显着(P>0.05)。因此,推测MyoG基因对京海黄鸡的繁殖性状无显着影响。2.以Myf5基因为候选基因,对该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在Myf5基因外显子处共检测到8个SNPs位点,形成了9种单倍型。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在生长性状方面,单倍型组合H1H5对8周龄和12周龄体重影响显着(P<0.05),单倍型组合H2H6则对12周龄和14周龄体重显着影响(P<0.05);在繁殖性状方面,单倍型组合H1H5在开产体重上为有利单倍型组合,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4和H2H4(P<0.05),极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3(P<0.01)。就300天蛋重均值来说,单倍型组合H1H3为不利单倍型组合,对300天的产蛋数数据分析显示,单倍型组合H1H3的300天产蛋数极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4(P<0.01)。因此,京海黄鸡Myf5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对其生长和繁殖性状都有一定影响,3.在京海黄鸡群体中对MyoG基因和Myf5基因进行多基因聚合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互作效应对6周龄、8周龄体重的影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对300天体重影响显着(P<0.05),并且,对6周龄、8周龄和300天体重而言,互作型组合AB*DD为有利互作型组合。4.对京海黄鸡MyoG基因和Myf5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yoG基因在胸肌和腿肌中表达量较高,其中胸肌中表达水平最高。MyoG基因mRNA表达丰度在初生时最大,在4周龄时下降,10周龄时上升,之后在16周龄为最低。在0周龄和10周龄时,MyoG基因在母鸡上的表达高于公鸡。Myf5基因在胸肌、腿肌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其中胸肌中表达水平最高。Myf5基因mRNA表达丰度在初生时最大,在4周龄时下降,10周龄时上升,之后在16周龄为最低。在0周龄和4周龄时,MyoG基因在母鸡上的表达高于公鸡。Myf5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降低。
胡楷崎[8](2013)在《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胆固醇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苜蓿皂甙(Alfalfa saponin)是从苜蓿中提取的一种活性物质,它拥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以调节动物体脂类的代谢,能够使动物机体的胆固醇含量下降,并且可以使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和加强,同时,还具有改进肉品质、增强动物体的抗氧化性能等功能。由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健康,而苜蓿皂甙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降低血脂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还可以使动脉硬化症状减轻,因而它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课题。本研究选用320只1日龄京海黄鸡(J×J),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ontrol group)和试验组Ⅰ(Test group Ⅰ)、试验组Ⅱ(Test group Ⅱ)和试验组Ⅲ(Test groupⅢ),每组80只,公母各半,各组分别设置5个重复。其中,对照组的京海黄鸡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Ⅰ、Ⅱ、Ⅲ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03%、0.06%、0.09%苜蓿皂甙,通过16周的饲养试验,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肌肉抗氧化性能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京海黄鸡生长初期(1~4周龄),日粮中添加高浓度的苜蓿皂甙(0.09%)使京海黄鸡日均采食量降低,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低11.52%,且差异显着(P<0.05);4周龄后,表现出一定的恢复作用,但在生长后期依然抑制其生长,且料重比较高。较低浓度添加量(0.03%~0.06%)在生长中后期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日均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2、日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可使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增加,腹脂率减少,其中,试验组Ⅰ的全净膛率和腿肌率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添加组(0.09%)胸肌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较高浓度添加量(0.06%~0.09%)可使失水率、剪切力和腿肌肉色显着降低(P<0.05),水分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高浓度添加量(0.09%)能够极显着提高胸肌pH(P<0.01);添加苜蓿皂甙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粗脂肪含量,同时显着提高粗蛋白含量(P<0.05)。4、随着苜蓿皂甙添加量的增加,京海黄鸡胸肌和腿肌的SOD活性呈增加趋势,各添加组的MDA含量均比对照组低。其中,较高浓度的苜蓿皂甙可明显提高京海黄鸡胸肌和腿肌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5、在0.03%~0.09%的添加范围内,苜蓿皂甙可使肌肉胆固醇含量随添加量增加而显着降低,其中,较高浓度对于降低胆固醇含量起到显着作用(P<0.01)。添加苜蓿皂甙可以降低京海黄鸡血清中TG、TC、LDL-C含量,提高HDL-C和NO的含量。其中,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浓度的苜蓿皂甙可显着降低TG、TC和LDL-C含量(P<0.05),同时提高HDL-C含量(P<0.05),高浓度添加量可使NO含量比对照组高9.47%,且差异显着(P<0.01)。综上,日粮中添加0.09%的苜蓿皂甙影响京海黄鸡初期生长,但0.03%~0.06%的添加量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其中后期的生长性能。同时,0.06%~0.09%的苜蓿皂甙可不同程度的提高京海黄鸡的肉用性能,改善肉品质调节肌肉抗氧化性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综合分析,京海黄鸡的日粮中添加0.06%的苜蓿皂甙较为适宜。
金崇富[9](2011)在《京海黄鸡IGF-IR、IGFBP-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IGF-IR、IGFBP-3基因作为影响京海黄鸡生产性能的候选基因,采用DNA测序、PCR-SSCP和PCR-RFLP技术分析了2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京海黄鸡的生产性能进行相关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京海黄鸡IGF-IR基因外显子区共发现7个SNPs位点(G26333A、G26336A、 C26639T、G110996C、C111014A、C143082G和A143135G);在IGFBP-3基因共发现3个SNPs位点(T160G、C1087T和C4095T)。2. IGF-IR基因外显子的G26336A和C111014A位点分别导致Alu Ⅰ和Hinl I酶切位点的改变。3. IGF-IR基因7个SNPs位点全部位于编码区,突变都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鸡群体在IGR3-1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其余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 IGFBP-3基因3个SNPs其中1个位于内含子区,2个位于外显子非编码区。鸡群体在IBP2-1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其余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5. IGF-IR基因IGR2-1和IGR16(IGR16-1、IGR16-2)位点对京海黄鸡300日龄产蛋数有显着的影响(P<0.05),推测IGF-IR基因可能是影响京海黄鸡繁殖性状的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的一个标记。在IGR2-1位点上,AA和AB基因型个体在300日龄产蛋数上显着高于BB型个体(P<0.05),IGR2-1位点在京海黄鸡300日龄产蛋数的标记辅助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6. IGF-IR基因IGR2-1、IGR2-2(Alu I)、IGR2-3、IGR3-2(Hinl I)和IGR16(IGR16-1、IGR16-2)位点对京海黄鸡的生长性状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推测IGF-IR基因可能是影响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的一个标记。在IGR2-2(Alu I)位点上,DD基因型个体在8周龄体重显着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DD基因型个体在12周龄体重显着高于CC和CD基因型个体(P<0.05),IGR2-2(Alu I)位点在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7.IGF-IR基因连锁不平衡结果显示,IGR16-1与IGR16-2为完全连锁不平衡;IGR3-2与IGR16-1为强连锁不平衡。8. IGFBP-3基因IBP1和IBP2-1位点对京海黄鸡开产日龄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IBP1位点对京海黄鸡的生长性状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IBP1位点在初生重OP基因型的体重显着高于PP基因型(P<0.05),在8周龄体重OP基因型的体重显着高于OO基因型(P<0.05)。
张跟喜[10](2010)在《边鸡遗传多样性及Myostatin基因对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研究边鸡0世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与2个对照品种(京海黄鸡和尤溪麻鸡)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选择0世代边鸡群体中等位基因数在4个以上的21个微卫星标记研究1世代边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与0世代边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以了解边鸡群体的保种效果;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边鸡及3个对照品种(京海黄鸡、尤溪麻鸡和AA鸡)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yostatin)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边鸡的生长和繁殖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为边鸡群体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边鸡Myostatin基因G2283A位点形成的3种基因型在胸肌、腿肌和卵巢中表达量的差异,以探讨这一位点对边鸡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具有显着效应的分子机理,同时分析边鸡Myostatin基因在胸肌、腿肌和卵巢中表达量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鸡品种(边鸡、京海黄鸡和尤溪麻鸡)中总共检测到166个等位基因,其中32个等位基因为某一品种所特有。边鸡拥有的特有等位基因最多,为15个(46.9%),京海黄鸡次之,为12个(37.5%)。边鸡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5168)和平均期望杂合度(0.5750)最高,京海黄鸡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915)和平均期望杂合度最低(0.5505)。在29个微卫星位点中,边鸡群体有15位点为高度多态位点,其余14个位点为中度多态位点。京海黄鸡和尤溪麻鸡的高度多态位点数分别为17和14个。在3个品种中一些位点显着的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杂合子缺失的水平也很高。通过固定指数(Fst)估计品种间的遗传分化为6.7%(P<0.001)。群体内的杂合子缺失(Fis)为22.2%(P<0.001)。边鸡的近交系数最高(0.249),京海黄鸡的最低(0.159)。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边鸡、京海黄鸡以及尤溪麻鸡的遗传特征研究和保种提供初步依据。2.选用的等位基因数在4个以上的21个微卫星标记在2个世代的边鸡群体中共检测到122个等位基因,其中102个为两个世代所共有,19个为0世代所特有。0世代和1世代的边鸡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73和0.543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He)为0.5967和0.6009;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233和0.134。经过一个世代的繁育,PIC和He两个指标维持在原有水平,而群体的近交系数有所下降,说明采用的保种方法很好的保存了边鸡的遗传多样性,同时避免了近交程度过高而导致群体出现近交衰退。3.在4个鸡品种Myostatin基因中总共检测到17个突变,其中10个突变(A326G、C334G、G673A、G985C、G1085A、A1278T、C1346T、G1375A、A1473G和G1491A)位于5′调控区,4个突变(G2100A、G2109A、C2244G和G2283A)位于外显子1,3个突变(C7552T,C7638T和T7661A)位于外显子3。编码区的突变都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4.边鸡、京海黄鸡、尤溪麻鸡和AA鸡Myostatin基因中分别有7、9、9和5个位点表现出多态。边鸡MYOE1-2位点为高度多态位点,MYO1和MYOE1-3位点为中度多态位点,其余4个位点为低度多态位点。京海黄鸡、尤溪麻鸡和AA鸡中高度多态位点数分别为1、2、0个,中度多态位点数都为4个。5.通过在线软件预测发现4个鸡品种Myostatin基因5′调控区的突变总共导致10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E2F、CRE-BP、CREB、HFH-2、NKx-2、CdxA、Oct-1、V-Maf、Tst-1和C/EBPα)发生了改变。6.边鸡Myostatin基因5′调控区MYO1、MYO6和MYO7位点以及外显子区MYOE1-2、MYOE1-3位点对边鸡的生长性状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P<0.05或P<0.01),推测Myostatin基因可能是影响边鸡生长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的一个标记。MYOE1-3位点DE和EE基因型的6-18周龄体重都显着或极显着的高于EE基因型(P<0.05或P<0.01),并且具有EE基因型的体重>DE基因型>EE基因型的规律,MYOE1-3位点在边鸡生长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7.边鸡Myostatin基因5′调控区MYO1、MYO6和MYO7位点对边鸡的开产体重有显着的影响(P<0.05),外显子区MYOE1-2、MYOE1-3、MYOE3-2和MYOE3-3位点对边鸡的开产日龄和300日龄产蛋数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P<0.05或P<0.01),推测Myostatin基因可能是影响边鸡繁殖性状的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的一个标记。MYOE1-3位点DE基因型的开产日龄显着的早于DD基因型(P<0.05),EE基因型的开产日龄极显着的早于DD基因型(P<0.01);MYOE1-3位点DE基因型的300日龄产蛋数显着的高于DD基因型(P<0.05),EE基因型的300日龄产蛋数极显着的高于DD基因型(P<0.01),MYOE1-3位点在边鸡300日龄产蛋数的标记辅助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8.边鸡Myostatin基因7个多态位点两两组合对边鸡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互作效应达到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水平。9.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发现Myostatin基因G2283A位点形成的3种基因型(DD、DE和EE)在胸肌、腿肌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没有差异。在胸肌中,野生型(DD)的表达量是突变杂合型(DE)的表达量的1.40倍,是突变纯合型(EE)的4.66倍。在腿肌中,野生型的表达量是突变杂合型的表达量的1.27倍,是突变纯合型的8倍。研究结果还表明Myostatin基因主要在胸肌和腿肌中表达,在卵巢中只有微量表达,胸肌中的表达量是卵巢中的471.1倍,腿肌中表达量是卵巢中的501.5倍。
二、京海Ⅰ号黄鸡DNA指纹中J带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海Ⅰ号黄鸡DNA指纹中J带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鸡卵泡发育过程中circRNA和mRNA表达和功能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依据 |
1.2 卵泡结构和发育过程 |
1.2.1 鸡卵巢结构和发育 |
1.2.2 鸡卵泡结构及发育 |
1.2.3 卵泡发育调控机制 |
1.3 非编码RNA |
1.3.1 miRNA研究进展 |
1.3.2 lncRNA研究进展 |
1.3.3 circRNA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鸡卵泡颗粒细胞circRNA和mRNA表达和功能预测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耗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总RNA提取 |
2.2.2 RNA质量检测 |
2.2.3 线性RNAcDNA文库构建 |
2.2.4 线性RNA数据质量检测 |
2.2.5 环状RNAcDNA文库构建 |
2.2.6 环状RNA数据质量检测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1 mRNA序列特征分析 |
2.3.2 circRNA的鉴定和特征分析 |
2.3.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2.3.4 功能富集分析 |
2.3.5 靶标预测和功能分析 |
2.4 剪切位点验证和RT-qPCR |
2.4.1 cDNA反转录 |
2.4.2 circRNA剪切位点验证 |
2.4.3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circRNA的筛选和鉴定 |
2.5.2 转录本特征分析 |
2.5.3 差异转录本分析 |
2.5.4 差异表达转录本聚类分析 |
2.5.5 差异表达转录本富集分析 |
2.5.6 circRNA功能预测分析 |
2.5.7 验证 |
2.6 讨论 |
第三章 鸡卵泡膜细胞circRNA和mRNA表达和功能预测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样品采集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主要试剂耗材 |
3.2 试验方法 |
3.2.1 总RNA提取 |
3.2.2 RNA质量检测 |
3.2.3 线性RNAcDNA文库构建 |
3.2.4 线性RNA数据质量检测 |
3.2.5 circRNAcDNA文库构建 |
3.2.6 环状RNA数据质量检测 |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1 序列特征分析 |
3.3.2 差异表达分析 |
3.3.3 功能富集分析 |
3.4 剪切位点验证和RT-qPCR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circRNA的筛选和鉴定 |
3.5.2 转录本特征分析 |
3.5.3 差异表达转录本分析 |
3.5.4 差异表达转录本聚类分析 |
3.5.5 差异表达转录本富集分析 |
3.5.6 验证 |
3.6 讨论 |
第四章 circRalGPS2影响卵泡发育的功能初探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样本采集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主要试剂耗材 |
4.2 试验方法 |
4.2.1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
4.2.2 DNA提取和质量检测 |
4.2.3 突变位点检测 |
4.2.4 表达谱分析 |
4.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6 靶标验证 |
4.3 结果和分析 |
4.3.1 突变位点检测 |
4.3.2 circRalGPS2繁殖组织表达谱分析 |
4.3.3 circRNA-miRNA网络互作图 |
4.3.4 靶基因预测 |
4.3.5 靶基因功能预测 |
4.3.6 双荧光素酶检测 |
4.4 讨论 |
第五章 卵泡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转录组发育调控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数据分析 |
5.3.1 序列特征比较 |
5.3.2 差异表达分析 |
5.3.3 功能富集分析 |
5.3.4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测序结果数据统计 |
5.4.2 转录本鉴定 |
5.4.3 circRNA特征分析 |
5.4.4 差异转录本分析 |
5.4.5 差异表达circRNA与其来源基因关系 |
5.4.6 验证 |
5.4.7 差异表达转录本功能注释 |
5.4.8 卵泡发育相关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5 讨论 |
全文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论文创新之处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SSR标记评估青海省家牦牛和藏绵羊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遗传多样性 |
1.1.1 遗传多样性概述 |
1.1.2 畜禽遗传多样性 |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相关的分子标记 |
1.2.1 第一代分子标记 |
1.2.2 第二代分子标记 |
1.2.3 第三代分子标记 |
1.3 SSR分子标记 |
1.3.1 SSR分子标记的定义及特点 |
1.3.2 SSR分子标记的作用及局限 |
1.3.3 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
1.4 近交及近交系数 |
1.4.1 近交概述 |
1.4.2 近交系数 |
1.4.3 养殖群体近交现象的研究进展 |
1.5 家牦牛 |
1.5.1 青海省家牦牛品种及类型 |
1.5.2 青海省家牦牛数量分布 |
1.5.3 青海省家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6 藏绵羊 |
1.6.1 青海省藏绵羊类型 |
1.6.2 青海省藏绵羊数量分布 |
1.6.3 青海省藏绵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家牦牛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技术路线 |
2.1.3 仪器设备 |
2.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配置 |
2.1.5 DNA提取 |
2.1.6 微卫星多态性引物 |
2.1.7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2.1.8 数据统计及软件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DNA提取结果 |
2.2.2 微卫星群体检测 |
2.2.3 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统计 |
2.2.4 群体内遗传变异 |
2.2.5 群体间遗传变异 |
2.3 小结 |
第三章 藏绵羊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技术路线 |
3.1.3 仪器设备 |
3.1.4 主要化学药品及试剂配置 |
3.1.5 DNA提取 |
3.1.6 微卫星多态性引物 |
3.1.7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3.1.8 数据统计及软件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DNA提取结果 |
3.2.2 微卫星群体检测 |
3.2.3 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统计 |
3.2.4 群体内遗传变异 |
3.2.5 群体间遗传变异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讨论 |
5.1 样本的代表性 |
5.2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 |
5.3 微卫星在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应用 |
5.4 微卫星在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3)鸡Fas基因变异对鸡胚胎孵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我国家禽起源及发展现状 |
1.1 家鸡的起源和系统分类学地位 |
1.2 我国家禽发展现状 |
2 影响家禽胚胎孵化率的因素 |
2.1 鸡的孵化率 |
2.2 影响因素 |
3 胚胎发育相关基因 |
3.1 Fas基因 |
3.2 WISP-1基因 |
3.3 N-myc(和STAT)相互作用子(Nmi)基因 |
3.4 维甲酸受体基因 |
3.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IGF-ⅡR)基因 |
4 Fas基因研究进展 |
4.1 Fas/FasL的结构与分布 |
4.2 Fas与FasL的作用机制 |
4.3 Fas与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 |
4.4 Fas和TNFR的关系 |
5 细胞凋亡 |
6 分子遗传技术在家禽育种中的应用 |
6.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6.2 DNA指纹标记 |
6.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
6.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6.5 微卫星DNA标记(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 |
6.6 单链构型多态性 |
6.7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 |
7 试验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Fas基因群体多态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鸡全基因组完整性检测 |
2.2 Fas基因PCR扩增目的条带验证 |
2.3 Fas基因SNPs位点寻找及检测 |
2.4 运用PCR-RFLP法进行Fas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2.5 Fas基因多态位点在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2.6 Fas基因在不同性别中的相关频率 |
3 讨论 |
3.1 DNA提取的优化 |
3.2 DNA池结合测序法在检测突变位点中的优缺点 |
3.3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问题 |
3.4 鸡Fas基因PCR-RFLP多态性分析 |
4 本章小结 |
试验二 不同基因型个体间杂交及其与孵化率的关系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全基因组完整性检测 |
2.2 Fas基因PCR扩增目的条带验证 |
2.3 运用PCR-RFLP法进行Fas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2.4 不同品种和不同杂交组合对蛋孵化率和受精率的影响 |
2.5 不同胚胎中Fas基因A6514C突变位点基因型的分布 |
2.6 Fas基因多态性与鸡胚胎死亡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实验样品的采集 |
3.2 组织DNA的提取 |
3.3 鸡Fas基因A6514C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
3.4 不同品种和不同杂交组合类型对蛋的孵化率和受精率的影响 |
3.5 Fas基因A6514C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京海黄鸡配套系商品代生长性能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动物 |
1.2 饲养管理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BJ各期体重 |
2.2 FBJ各期料肉比 |
2.3 FBJ各期成活率分析 |
2.4 拐点分析 |
2.4.1 生长模型拟合的生长指标分析 |
2.4.2 三种模型拟合曲线与实际曲线 |
3 讨论 |
3.1 FBJ配套系不同时期体重比较分析 |
3.2 FBJ组合的拐点分析 |
3.3 FBJ组合各期成活率比较分析 |
4 结论 |
(5)京海黄鸡三系配套繁殖性能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产蛋周的种蛋合格率统计结果见表1。 |
3.2 不同产蛋周种蛋的毛蛋率与受精率、 |
3.3 不同产蛋周种蛋合格率、受精率、入孵化蛋孵化率、健雏率、受精蛋孵化率的变化规律见图3。 |
3.4 各繁殖性能间的相关回归分析 |
3.4.1 相关性分析 |
3.4.2 回归分析与回归方程 |
4 讨论 |
4.1 产蛋周与受精蛋孵化率、种蛋合格率之间相关性 |
4.2 毛蛋率与产蛋周、种蛋合格率之间相关性 |
4.3 受精蛋孵化率与受精率之间的相关性 |
4.4 受精蛋孵化率与健雏率之间的相关性 |
4.5 健雏率与受精率之间的相关性 |
5 结论 |
5.2 京海黄鸡三系配套FBJ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之间呈正相关且差异极显着。 |
5.3 京海黄鸡三系配套FBJ健雏率与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之间呈正相关且差异极显着。 |
5.4 产蛋周与种蛋合格率、受精蛋孵化率之间为负相关, 差异显着。 |
(6)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DNA分子标记技术 |
2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2. 1家禽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家禽动物种质鉴定 |
2.3家禽动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
2.4家禽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2.5家禽动物的QTL定位 |
2.6家禽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3展望 |
(7)MyoG和Myf5基因对京海黄鸡重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分子标记及其在家禽育种中的应用 |
1.1 分子标记 |
1.2 单核酸标记(SNP)及其在家禽育种的应用 |
1.3 SNPs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技术 |
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技术原理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畜牧研究领域的应用 |
3 生肌调节因子(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MRFs)家族简介 |
3.1 MyoG基因的研究进展 |
3.2 Myf5基因的研究进展 |
4 京海黄鸡品种简介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MYOG与MYF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MYOG基因的多态性与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鸡血液DNA的提取 |
1.2.2 引物设计及其PCR退火温度的确定 |
1.2.3 PCR-SSCP分析 |
2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1 相关分析软件 |
2.2 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
2.2.1 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 |
2.2.2 遗传多样性检测 |
2.2.3 关联性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基因组DNA和PCR产物结果 |
3.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1.2 引物PCR扩增效果检测 |
3.2 MyoG基因PCR-SSCP检测及测序结果分析 |
3.3 MyoG基因在京海黄鸡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分析 |
3.4 MyoG基因各基因型对京海黄鸡生长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3.4.1 MyoG基因各基因型对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4.2 MyoG基因各基因型对京海黄鸡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3.5 讨论 |
3.5.1 MyoG基因与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讨论 |
3.5.2 MyoG基因与繁殖性状间的关联性讨论 |
第二节 MYF5基因的多态性与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引物设计 |
1.5 PCR-SSCP分析及测序分析 |
2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1 关联分析 |
3 单倍型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引物PCR扩增效果检测 |
4.2 PCR-SSCP检测及测序结果 |
4.3 Myf5基因变异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倍型分析 |
4.3.1 Myf5基因变异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4.3.2 Myf5基因单倍型分析 |
4.4 Myf5基因单倍型组合与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相关分析 |
5 讨论 |
第三节 MYOG基因和MYF5部分基因型组合与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引物设计 |
1.5 PCR-SSCP分析及测序分析 |
2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1 关联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yoG基因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3.1.1 MyoG基因外显子3变异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 |
3.1.2 MyoG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
3.2 Myf5基因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3.2.1 Myf5基因外显子1变异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 |
3.2.2 Myf5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
4. MYOG基因和MYF5基因多态位点的互作效应分析 |
5 讨论 |
5.1 MyoG和Myf5基因对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
5.2 MyoG基因与Myf5基因的协同作用 |
第三章 MYOG基因和MYF5基因在京海黄鸡不同生长阶段表达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个体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4.1 主要试剂配制 |
1.4.2 鸡组织总RNA的提取和检测(Trizol法) |
1.4.3 引物设计 |
1.4.4 反转录 |
1.4.5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的标准曲线及溶解曲线的绘制 |
1.4.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提取结果 |
2.2 PCR扩增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结果 |
2.3 目的基因的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结果 |
2.4 京海黄鸡MyoG基因的表达规律 |
2.4.1 MyoG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2.4.2 MyoG基因在同一组织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差异 |
2.5 京海黄鸡Myf5基因的表达规律 |
2.5.1 Myf5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2.5.2 Myf5基因在同一组织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差异 |
3 讨论 |
3.1 MyoG基因的表达 |
3.2 Myf5基因的表达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胆固醇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苜蓿中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1.2.1 苜蓿叶蛋白和多糖 |
1.2.2 膳食纤维和香豆素 |
1.2.3 生物碱和绿原酸 |
1.2.4 黄酮类化合物 |
1.3 苜蓿皂甙的研究进展 |
1.3.1 皂甙的来源 |
1.3.2 苜蓿皂甙的结构 |
1.3.3 苜蓿皂甙的含量和分布 |
1.3.4 苜蓿皂甙的理化性质 |
1.3.5 苜蓿皂甙的生物学功能 |
1.3.5.1 对动物生长的作用 |
1.3.5.2 对血脂和胆固醇代谢的作用 |
1.3.5.3 对抗氧化功能、免疫功能的作用 |
1.3.5.4 抗菌、抗虫作用 |
1.3.5.5 化感作用 |
1.3.6 苜蓿皂甙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1.3.6.1 苜蓿皂甙的提取 |
1.3.6.2 苜蓿皂甙含量的测定 |
1.3.7 苜蓿皂甙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
1.3.8 苜蓿皂甙在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
1.4 京海黄鸡简介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苜蓿皂甙含量的测定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2 苜蓿皂甙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3 苜蓿皂甙含量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2.4 试验结果 |
2.4.1 苜蓿皂甙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
2.4.2 苜蓿皂甙含量计算 |
3 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动物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饲养管理 |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3.3.2 生产性能的测定 |
3.3.3 屠宰性能的测定 |
3.3.4 肌肉常规品质的测定 |
3.3.4.1 肉色 |
3.3.4.2 pH值 |
3.3.4.3 失水率 |
3.3.4.4 嫩度 |
3.3.5 肌肉化学成分的测定 |
3.3.5.1 水分 |
3.3.5.2 粗蛋白质 |
3.3.5.3 粗脂肪 |
3.3.6 肌肉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
3.3.6.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T-SOD)的测定 |
3.3.6.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3.3.7 胆固醇代谢指标的测定 |
3.3.7.1 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
3.3.7.2 血脂的测定 |
3.3.7.3 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 |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日均采食量的影响 |
4.1.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4.1.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料重比的影响 |
4.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4.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常规肉品质的影响 |
4.3.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肉色的影响 |
4.3.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失水率的影响 |
4.3.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pH值的影响 |
4.3.4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嫩度的影响 |
4.4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化学成分的影响 |
4.4.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水分的影响 |
4.4.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粗脂肪的影响 |
4.4.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粗蛋白的影响 |
4.5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5.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SOD活性的影响 |
4.5.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MDA含量的影响 |
4.6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
4.6.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4.6.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脂的影响 |
4.6.2.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清TG的影响 |
4.6.2.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清TC的影响 |
4.6.2.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清HDL-C的影响 |
4.6.2.4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清LDL-C的影响 |
4.6.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清NO的影响 |
5 讨论 |
5.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5.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肉品质的影响 |
5.3.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常规肉品质的影响 |
5.3.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肌肉化学成分的影响 |
5.4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5.5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5.5.1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
5.5.2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脂的影响 |
5.5.3 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血清NO含量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京海黄鸡IGF-IR、IGFBP-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家禽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1.1 分子遗传标记研究方法 |
1.2 几种常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
1.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 |
1.2.2 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 |
1.2.3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 |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IR)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
2.1 鸡IGF-IR基因的定位与结构 |
2.2 IGF-IR基因的作用机理 |
2.3 IGF-IR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2.4 IGF-IR基因的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
3.1 IGFBP-3基因的定位与结构 |
3.2 IGFBP-3基因的作用机理 |
3.3 IGFBP-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3.4 IGFBP-3基因的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I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1.4 鸡血液DNA的提取 |
1.5 引物设计 |
1.6 池DNA构建 |
1.7 PCR扩增 |
1.8 制胶及染胶 |
1.9 PCR-SSCP分析 |
1.10 PCR-RFLP分析 |
1.11 数据的统计分析 |
1.11.1 序列比对以及酶切位点的寻找 |
1.11.2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1.11.3 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的检验 |
1.11.4 统计分析模型和软件 |
1.11.5 连锁不平横检验及单倍型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基因组DNA和PCR产物结果 |
2.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1.2 PCR扩增结果 |
2.2 池DNA测序结果 |
2.3 酶切位点的发现 |
2.4 PCR-RFLP结果 |
2.5 PCR-SSCP结果 |
2.6 PCR-SSCP测序结果 |
2.7 群体遗传学分析 |
2.8 IGF-IR基因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8.1 IGF-IR基因IGR2-1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8.2 IGF-IR基因IGR2-2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8.3 IGF-IR基因IGR2-3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8.4 IGF-IR基因IGR3-1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8.5 IGF-IR基因IGR3-2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8.6 IGF-IR基因IGR16(IGR16-1、IGR16-2)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9 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倍型分析结果 |
2.9.1 连锁不平衡分析 |
2.9.2 单倍型分析 |
2.9.3 单倍型组合与京海黄鸡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利用池DNA测序快速筛查SNP |
3.2 遗传变异位点的分析 |
3.3 IGF-IR基因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3.4 IGF-I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3.5 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 |
3.5.1 连锁不平衡分析 |
3.5.2 单倍型分析 |
第三章 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1.4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1.5 PCR-SSCP分析 |
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基因组DNA和PCR产物结果 |
2.1.1 鸡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2.1.2 PCR产物扩增结果 |
2.2 IGFBP-3基因SSCP检测及序列分析 |
2.2.1 SSCP检测 |
2.2.2 序列分析结果 |
2.3 群体遗传学分析 |
2.4 IGFBP-3基因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4.1 IGFBP-3基因IBP1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2.4.2 IGFBP-3基因IBP2-1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2.4.3 IGFBP-3基因IBP3-1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遗传变异位点及群体遗传学分析 |
3.2 内含子突变的影响 |
3.3 IGFBP-3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第四章 多基因综合标记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IGF-IR、IGFBP-3基因综合标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GF-IR基因和IGFBP-3基因对繁殖性状的互作效应 |
2.2 IGF-IR基因和IGFBP-3基因对生长性状的互作效应 |
2.3 IGF-IR和IGFBP-3基因型组合对生产性状的互作效应分析 |
3. 讨论 |
3.1 京海黄鸡IGF-IR基因和IGFBP-3基因的互作效应 |
3.2 京海黄鸡IGF-IR和IGFBP-3基因型组合效应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10)边鸡遗传多样性及Myostatin基因对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意义及研究方法 |
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
1.3 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3.1 形态学方法 |
1.3.2 细胞遗传学方法 |
1.3.3 生化检测方法 |
1.3.4 DNA 分子标记方法 |
2. 微卫星标记及在遗传育种中的运用 |
2.1 微卫星标记的概况 |
2.2 微卫星的功能和形成机理 |
2.2.1 微卫星的功能 |
2.2.2 微卫星的形成机理 |
2.3 微卫星标记在遗传育种中的运用 |
2.3.1 构建遗传图谱 |
2.3.2 QTL 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2.3.3 个体及亲缘关系的鉴定 |
2.3.4 遗传多样性的评估 |
2.3.5 DNA 指纹图的制作 |
3. Myostatin 基因的研究进展 |
3.1 Myostatin 基因的发现 |
3.2 Myostatin 基因的定位 |
3.3 Myostatin 基因的结构 |
3.4 Myostatin 作用机理 |
3.5 Myostatin 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3.6 Myostatin 基因的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 |
4.1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 |
4.2 荧光定量 PCR 的定量方法 |
4.3 荧光定量 PCR 反应方法的分类 |
4.3.1 非特异性DNA 结合染料法 |
4.3.2 探针法 |
4.4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应用 |
4.4.1 病毒检测上的应用 |
4.4.2 肿瘤检测上的应用 |
4.4.3 转基因生物中的应用 |
4.4.4 畜牧研究领域的应用 |
5. 边鸡以及3 个对照鸡种介绍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边鸡微卫星 DNA 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样本的采集 |
1.1.2 主要实验仪器 |
1.1.3 实验试剂 |
1.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1.2 试验方法 |
1.2.1 鸡血液DNA 的提取 |
1.2.2 微卫星引物 |
1.2.3 PCR 扩增 |
1.3 统计分析 |
1.3.1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1.3.2 群体间遗传关系 |
1.3.3 统计软件的运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卫星引物的PCR 产物电泳 |
2.2 品种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
2.2.1 等位基因数(特有等位基因数) |
2.2.2 多态信息含量、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 |
2.3 品种的遗传分化 |
2.4 哈代温伯格平衡 |
2.5 近交系数 |
3 讨论 |
3.1 样本量的确定 |
3.2 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
3.3 群体内的近交系数 |
3.4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三章 边鸡群体的保种效果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1.4 微卫星引物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 个世代边鸡的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 |
2.2 多态信息含量 |
2.3 期望杂合度 |
2.4 观察杂合度 |
2.5 近交系数 |
3 讨论 |
3.1 世代间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
3.2 世代间近交系数的变化 |
3.3 对边鸡保种的建议 |
第四章 Myostatin 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边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引物设计及 PCR 扩增 |
1.5 分析工具 |
1.6 SSCP 分析 |
1.7 PCR 产物的回收 |
1.8 PCR 产物的克隆 |
1.8.1 连接反应 |
1.8.2 转化 |
1.8.3 重组质粒的鉴定 |
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
1.9.1 群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以及卡方检验 |
1.9.2 遗传多样性参数 |
1.10 统计分析模型和软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基因组 DNA 和 PCR 产物结果 |
2.1.1 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 |
2.1.2 SSCP 引物基因组DNA 的PCR 扩增 |
2.2 Myostatin 基因 SSCP 检测及序列分析 |
2.2.1 SSCP 检测 |
2.2.2 序列分析结果 |
2.3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 |
2.4 边鸡Myostatin 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
2.5 边鸡Myostatin 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域预测 |
2.6 群体遗传学分析 |
2.6.1 Myostatin 基因5′调控区群体遗传学分析 |
2.6.2 Myostatin 基因外显子区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2.7 Myostatin 基因与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2.7.1 Myostatin 基因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2.7.1.1 Myostatin 5′调控区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2.7.1.2 Myostatin 外显子区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2.7.2 Myostatin 基因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2.7.2.1 Myostatin 5′调控区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2.7.2.2 Myostatin 外显子区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2.8 Myostatin 基因不同位点间的互作效应 |
2.8.1 Myostatin 基因不同位点对边鸡生长性状的互作效应 |
2.8.2 Myostatin 基因不同位点对边鸡繁殖性状的互作效应 |
3 讨论 |
3.1 4 个鸡品种 Myostatin 基因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3.2 Myostatin 基因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功能 |
3.3 Myostatin 基因的多态性 |
3.4 Myostatin 基因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4.1 5′调控区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4.2 外显子区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5 Myostatin 基因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5.1 5′调控区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 |
3.5.2 外显子区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 |
3.6 Myostatin 基因不同位点对生长和繁殖性状的互作效应 |
第五章 Myostatin 基因表达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鸡群和样本采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分析工具软件 |
1.5 实验方法 |
1.5.1 主要试剂配制 |
1.5.2 鸡组织总RNA 的提取和检测(Trizol 法) |
1.5.3 引物设计和PCR 扩增 |
1.5.4 反转录 |
1.5.5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 PCR 扩增 |
1.5.6 扩增片段的回收和克隆测序 |
1.5.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5.8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绘制 |
1.6 统计软件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 的提取结果 |
2.2 常规 PCR 及测序结果 |
2.3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溶解曲线 |
2.4 Myostatin 基因的扩增曲线 |
2.5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 |
2.6 3 种基因型的表达水平相对定量分析 |
2.7 3 种组织中 Myostatin 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3 讨论 |
3.1 内参基因的选择 |
3.2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设计 |
3.3 Myostatin 基因的组织表达 |
3.4 Myostatin 基因的表达与生产性状的关系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京海Ⅰ号黄鸡DNA指纹中J带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鸡卵泡发育过程中circRNA和mRNA表达和功能预测分析[D]. 沈曼曼. 扬州大学, 2019
- [2]基于SSR标记评估青海省家牦牛和藏绵羊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D]. 王秀蓉.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3]鸡Fas基因变异对鸡胚胎孵化率的影响[D]. 焦建桥.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4]京海黄鸡配套系商品代生长性能测定分析[J]. 施会强,俞亚波,邱聪,顾云飞,顾玉萍,王金玉,谢恺舟,戴国俊. 中国家禽, 2015(21)
- [5]京海黄鸡三系配套繁殖性能的相关分析[J]. 施会强,俞亚波,戴国俊,顾云飞,顾玉萍,王金玉,谢恺舟,邱聪. 家禽科学, 2015(07)
- [6]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姜自琴,丁斐,李琦华,葛长荣,荣华,赵平.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07)
- [7]MyoG和Myf5基因对京海黄鸡重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规律研究[D]. 唐莹. 扬州大学, 2014(01)
- [8]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胆固醇代谢影响的研究[D]. 胡楷崎. 扬州大学, 2013(04)
- [9]京海黄鸡IGF-IR、IGFBP-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金崇富. 扬州大学, 2011(04)
- [10]边鸡遗传多样性及Myostatin基因对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 张跟喜. 扬州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