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芸薹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肿病,远缘,标记,基因,图谱,作物,芜菁。
芸薹种论文文献综述
沈世超,李俊卿,刘维信,刘倩倩[1](2019)在《几种具有肉质根的十字花科芸薹种蔬菜亲缘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肉质根的未知白菜材料‘14-16’及芸薹种内其他有/无肉质根的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标记探究几类蔬菜特别是具有肉质根的‘14-16’白菜材料与其他芸薹种蔬菜的亲缘关系。UPGMA聚类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为0.62时,15份材料分为2类,第1类均为无肉质根类型;‘14-16’与有肉质根的芜菁和薹菜归为第2大类,但亲缘关系有一定距离。普通白菜‘黄渡矮青菜’和大白菜‘北京新叁号’也属于第2类,说明芸薹种内肉质根类型材料的遗传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绍丽[2](2018)在《甘蓝与芸薹种间杂交抗根肿病材料的创制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任何十字花科植物的感病品种都可被这一病菌侵染。甘蓝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近年来,我国甘蓝品种受根肿病的影响,产量品质大幅降低,目前在我国主栽的甘蓝品种抗根肿病效果均不理想。选育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甘蓝根肿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甘蓝类蔬菜中抗病资源比较匮乏,致使甘蓝根肿病的抗病育种受到很大局限。芜菁和大白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抗源材料较多,对其抗根肿病基因的研究也更为透彻,被广泛应用于抗病育种中。为了改良甘蓝的抗根肿病性状,可以利用远缘杂交结合胚挽救技术将芜菁和大白菜的抗根肿病基因转移到甘蓝中。通过连续不断的回交,最终将抗根肿病基因从芸薹种定向转移到甘蓝种中,为甘蓝抗根肿病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研究将抗根肿病的芜菁、大白菜与甘蓝进行种间杂交和回交,利用胚挽救技术获得甘蓝种与芸薹种杂交的新材料,对获得的杂种F_1和BC_1材料进行真杂种鉴定,花粉育性分析,根肿病抗性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69份不同十字花科材料进行田间自然诱发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根肿病免疫的材料3份,高抗的材料3份,抗病材料11份,耐病材料11份和感病材料41份。选择对根肿病免疫和高抗的6个材料进行室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综合两次鉴定结果,选择抗性较强且稳定的4个芸薹种材料包括两个芜菁品种WJ-1、WJ-2和两个大白菜品种CR-YX、CR-CM作为远缘杂交的抗源材料。2、以3个甘蓝品种D_3、E_4,545为母本,以两个芜菁品种WJ-1、WJ-2为父本进行杂交,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5个种间杂种F_1。组合E_4×WJ-1的结荚率最高为90%,组合D_3×WJ-1的成活的幼胚数/授粉花蕾数最高为3.09%。4个组合D_3×WJ-1,E_4×WJ-1,E_4×WJ-2,545×WJ-2获得的试管苗数分别为5、0、0、0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学鉴定确定杂种F_1为真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9条。5个杂种F_1的花粉经鉴定没有育性。用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该组合组培苗的根肿病抗性,组合D_3×WJ-1获得的5株F_1是抗根肿病株系。3、以甘蓝D_3、B_1为母本,大白菜CR-YX、CR-CM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置4个杂交组合,最终只有组合D_3×CR-YX获得了杂种F_1植株,为8株。细胞学鉴定杂种F_1的茎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9条,与形态学鉴定结合,确定为真杂种。8个杂种F_1与亲本相比,花药干瘪畸形,无花粉,没有育性。对F_1株系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3个株系GY?-10、GY?-12和GY?-20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5个株系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4、以甘蓝×大白菜形成的抗根肿病的F_1为试材,利用秋水仙素进行加倍。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材料叶片花蕾都较大,育性恢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条,是异源四倍体。以甘蓝种×芸薹种形成的抗根肿病F_1代为母本,甘蓝为父本进行回交,配置60个回交组合,只有2个组合GY?-12Q×R_1和GY?-12Q×235获得了回交株系,分别为1株和4株。其中GY?-12Q×235的成活幼胚数/授粉花蕾数最高,为10%,高于本试验中其他任何回交组合。回交株系经形态学鉴定为真杂种。回交株系的花粉粒大小不一,只有GY?-12Q-6-1的花粉有活力为5%。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GY?-12Q-6-1、GY?-12Q-6-2、GY?-12Q-6-3、GY?-12Q-6-4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GY?-12Q-4-1对4号生理小种耐病。综上所述,本试验分别利用甘蓝与芜菁、大白菜进行杂交,共得到13个杂种F_1,经细胞学和形态学鉴定全部为真杂种,且杂种F_1的花粉没有育性,利用人工接种抗性鉴定,8株F_1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5株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将抗病杂种F_1与甘蓝进行回交,共得到5个BC_1植株,经鉴定为真杂种,且只有GY?-12Q-6-1的花粉有活力,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为4个BC_1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1个BC_1对4号生理小种耐病。(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陈静静,敬静,张椿雨,朴钟云[3](2012)在《芸薹种抗根肿病基因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位芸薹种抗根肿病基因的连锁标记,利用芸薹种单一基因微卫星(UGMS)标记及基因组SSR和抗根肿病(clubroot resistance,CR)基因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构建了结球白菜59-1×芜菁WJ04的遗传连锁图谱,并用4个不同的根肿菌生理小种对BC_1F_2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通过对鉴定结果进行QTL分析,共得到了11个QTL位点,这些QTL全部来自于WJ04。这11个QTL位点分布于芸薹种A1、A3、A7和A8染色体的7个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0-01)
敬静,陈静静,张椿雨,朴钟云[4](2012)在《芸薹种UGMS标记及抗根肿病基因连锁标记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位芸薹种抗根肿病基因的连锁标记,利用芸薹种单一基因微卫星(UGMS)标记及基因组SSR和抗根肿病(clubroot resistance,CR)基因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构建了结球白菜59-1×芜菁(CR)WJ04遗传连锁图谱,对芜菁WJ04和结球白菜59-1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和连锁位点分析。结果表明:抗根肿病芜菁自交系WJ04对来自我国根肿病主要疫区的4个根肿菌生理小种2、4、7和10均具有显性抗性,而59-1则均表现为感病。UGMS标记在大白菜和芜菁亚种间的多态性比率为30.1%,低于基因组SSR的50.8%;图谱覆盖长度为1 116.2cM,包含分布在10条连锁群的59个UGMS、72个基因组SSR和4个分别与CR基因Crr1、Crr2、Crr3和CRb连锁的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乔海云[5](2012)在《芸薹种与甘蓝种杂交获得新种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缘杂交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种、属间异源双二倍体既是人工创建的新材料,又是进一步获得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的重要桥梁。芸薹种(Brassicarapa)和甘蓝种(Brassica oleracea)同属十字花科芸薹属,这两个种的蔬菜都各有优点。芸薹种蔬菜包括大白菜、不结球白菜、芜菁等多个变种,甘蓝种蔬菜包括结球甘蓝、花椰菜、芥蓝、青花菜等多个变种。为了获得新的种质资源,为芸薹种和甘蓝种种质创新和遗传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选择了芸薹种里面有代表性的大白菜和菜薹(菜心),甘蓝种里面有代表性的结球甘蓝、青花菜和芥蓝为试验材料,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了菜薹与青花菜、大白菜与紫甘蓝、菜薹与芥蓝的种间杂种,并对获得的杂种F1及回交后代材料进行了植物学性状调查、杂种育性分析及普通细胞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大白菜与紫甘蓝杂交,大白菜做母本时获得2粒种子,利用胚珠培养获得57株幼苗,经细胞学鉴定和花粉特性调查,2株种子苗和4株胚挽救幼苗体细胞具有20条染色体,为假杂种,其余53株杂交种中,47株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目,2n=19,为真杂种,花粉败育;6株发生了染色体的自然加倍,具有38条染色体,为种间异源双二倍体,花粉可育。紫甘蓝做母本时获得1粒种子,胚挽救获得7株幼苗,经细胞学鉴定和花粉特性调查,获得的1株种子苗和6株胚挽救幼苗具有19条染色体,为真杂种,花粉败育;1株胚挽救幼苗具有38条染色体,花粉可育。正反交中不同的杂交组合获得真杂种的概率不同,杂种获得率与母本基因有关。2.菜薹与芥蓝田间直接授粉杂交,以菜薹为母本能获得少量种子,以芥蓝为母本没有得到种子。利用胚珠培养,以菜薹为母本的正交组合获得了69株幼苗,经细胞学鉴定及花粉特性调查,其中62株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目,2n=19,为真杂种,花粉败育;2株发生了染色体的自然加倍,具有38条染色体,花粉可育。以芥蓝为母本的反交组合获得了16株幼苗,经细胞学鉴定和花粉特性调查,其中13株具有19条染色体,为真杂种,花粉败育,没有发现自然加倍单株的存在。3.不育的菜薹—芥蓝杂种F1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恢复育性。研究发现,不同的秋水仙素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加倍的效果,剪根处理后变异率较不剪根处理低,0.4%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18h和0.2%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40h时,植株变异率较高。加倍单株大部分表现为嵌合体。4.菜薹—青花菜、大白菜—紫甘蓝、菜薹—芥蓝杂种F1综合性状介于双亲之间。自然加倍形成的可育的异源双二倍体AACC自交并与母本回交分别获得了杂种F2和回交BC1植株。杂种F2植株田间性状分离;BC1植株综合性状偏向母本,同样存在性状分离。芸薹种与甘蓝种杂交获得的叁个不同来源的种间异源双二倍体AACC在形态上差异较大,菜薹—青花菜异源双二倍体和菜薹—芥蓝异源双二倍体在形态上较相似。5.在菜薹—青花菜异源双二倍体和异源叁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均观察到异常的染色体行为,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存在。菜薹—青花菜异源叁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不均等分离,有15/14、16/13等多种分离方式,其中15/14分离所占的比例最高,达38.73%;后期Ⅱ两极的染色体分离有多种方式,有的均等分离,有的不均等分离,最终形成具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的配子。6.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菜薹—青花菜回交BC2中筛选到2个单体异附加系和1个双单体异附加系。单体异附加系AA-C6附加了青花菜的6号染色体,浅黄色花,育性低,自交能获得少量种子;单体异附加系AA-C8附加了青花菜的8号染色体,黄色花,可育;双单体异附加系AA-C4-C7附加了青花菜的4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淡黄色花,不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2-06-01)
魏克云,王倩,汪骞,李石开,王晓武[6](2011)在《芸薹种作物开花相关基因BrFLC2的InDel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不同开花习性的9份芸薹种作物为试材,根据开花相关基因BrFLC2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发现9份材料均获得约1 400 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分析发现9份材料存在片段大小差异,因此开发了与此相关的BrFLC2的InDel标记。通过对来自8个不同栽培种群的146份自然群体材料的基因型检测与开花时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开花时间早晚与BrFLC2的InDel的基因型显着相关(r=0.412,P<0.01)。Del基因型材料开花时间(平均71 d)明显比In基因型(平均109 d)早。研究证明该标记与开花时间表型显着相关,可以用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原玉香,孙日飞,张晓伟,武剑,徐东辉[7](2008)在《芸薹种作物抽薹相关基因BrFLC1的CAPS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6份芸薹种作物DH系为试材,通过人工春化处理对其抽薹性状进行了鉴定,明确了材料间抽薹早晚存在显着差异;根据BrFLC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发现,所有16份材料均获得980bp的片段。多序列比对与抽薹性的关联分析发现,材料的抽薹早晚与扩增片段的碱基变异相关联,并发现关联位点的碱基变异为限制性内切酶MvaⅠ的识别位点;利用该酶对PCR产物酶切可以将材料明显区分开来,从而建立了BrFLC1基因的CAPS标记(命名为G-MvaⅠ)。利用此标记对96份芸薹种作物DH材料的验证表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与抽薹时间表型显着相关,用该标记可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刘如娥[8](2008)在《芸薹属芸薹种几种主要蔬菜作物花药培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芸薹属芸苔种主要蔬菜作物大白菜、小白菜、小菘菜、奶白菜、菜薹和乌塌菜为试材进行花药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胚状体发生、发育和植株再生的影响,探索花胚植株的倍性鉴定方法,并对再生植株后代的园艺学性状进行鉴定。选取优异DH系配制杂交组合测定配合力,旨在建立高效的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应用于优势杂交育种实践,加快育种进程。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试材胚状体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大白菜10个品种有9个诱导得到了胚状体;小白菜10个品种有9个获得了胚状体;小菘菜7个品种有2个获得了胚状体;菜薹2个品种有1个获得了胚状体;奶白菜2个品种有1个获得了胚状体;乌蹋菜未获得胚状体。2.小孢子发育的单核靠边期,是花药培养的适宜取样期,此时的花蕾长度小白菜为2.0~3.5mm,大白菜为2.0~3.0mm,小菘菜为2.5~3.5mm、奶白菜为1.8~2.2 mm、菜薹2.3~3.4 mm,乌塌菜为1.6~2.4 mm。3.变温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胚状体诱导率,适宜的变温处理方法为低温4℃、24h;高温33℃、48h。花蕾低温预处理还有暂时保持材料而不降低培养效果的作用。4.MS、B5及改良B5培养基的有机成分加倍或大量元素减半,均可以提高胚状体诱导率。5.改良B5培养基中添加0.3g.L~(-1)的谷氨酰胺,能促进胚状体发生,但过量的谷氨酰胺会抑制胚状体的发生。6.诱导胚状体成苗的适宜培养基为“MS+3%蔗糖+1.0%琼脂+100 mg·L~(-1)活性炭”。7.“MS+3%蔗糖+0.8%琼脂”是花胚植株继代和复壮培养的适宜培养基;“1/2 MS+0.1mg·L~(-1)NAA+3%蔗糖+0.8%琼脂”和“MS+0.1mg·L~(-1)NAA+3%蔗糖+0.8%琼脂”是花胚植株生根的适宜培养基。8.花胚植株倍性鉴定可以采用染色体计数与形态学、气孔特征及花粉活力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用自交结籽能力进行验证。9.花药培养获得的DH系绝大多数具有自交不亲和性,亲和指数达到了自交不亲和系的标准。10.从花药培养获得的DH系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经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2个小白菜优异组合,5个大白菜优异组合。(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余阳俊,张凤兰,赵岫云,张德双,何娟[9](2007)在《光周期与夜间补光光强对芸薹种抽薹开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种子或幼苗春化后进行夜间补光的方法研究了夜间补光光强与光周期对部分芸薹种蔬菜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处理明显好于不补光处理,在补光光强290μmol/(m2.s)以内,光强越强,大白菜显蕾、抽薹、开花越早。加强光照强度不仅促进大白菜的生殖生长,还促进营养生长,一定量的营养生长对加速大白菜植株抽薹开花也有促进作用。光周期超过16 h,抽薹开花期则明显提早,以24 h效果最佳。不同材料表现出较大差异,抽薹越晚或对光周期敏感的材料,长日照对抽薹的促进作用效果越明显。强补光及24 h光周期更适宜于材料的快速加代繁殖。而对于抽薹评价而言,以补光光强108~144μmol/(m2.s)、光周期16 h为宜,此光强采用普通日光灯管即可满足,植株营养生长适中,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达到缩短评价周期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董德坤[10](2007)在《芸薹种作物杂种优势相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遗传现象。杂种优势的利用是人们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的一个重要手段。芸薹属作物也是优势育种利用比较普遍的一类作物。该类作物种类繁多,栽培面积大,既是重要的蔬菜品种又可以作为油料、观赏、药用植物以及饲料的来源等,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人们对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杂种优势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来自芸薹种(Brassica campestris L.,syn.B.rapa L.)3个亚种的4个自交系:‘矮脚黄’白菜(ssp.chinensis Makino cv.Aijiaohuang)自交系‘Bcajh97-01’、‘黄芽菜’大白菜(ssp.pekinensis Olsson cv.Huangyacai)自交系‘Bchyc98-02’、‘白蔓菁’芜菁(ssp.rapifera Sinsk cv.Baimanjing)自交系‘Bcbmj98-03’和‘上海青’白菜(ssp、chinensis L.Hanelt cv.Shanghai-qing)自交系‘Bcshq98-04’及其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分子数量遗传学、基因表达水平、光合作用的杂种优势以及杂种耐低P胁迫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4个亲本及其包括正反交在内的9个杂种一代为材料,研究了生物学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在杂种和亲本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多数组合的产量构成性状在定植后的第20、45和70 d都表现出明显的中亲或超亲优势;收获时的生物学产量优势最为明显,最高表现出181.2%的超亲优势。各组合的光合作用均显着高于双亲,表现出7.2%~29.5%的超亲优势。光合作用与株高、叶数、最大叶宽、植株鲜重和干重等性状呈显着正相关。但是叶绿素含量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2)以‘Bcajh97-01’、‘Bcbmj98-03’及其杂交得到的F_1和F_2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141个AFLP标记构建了白菜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括17连锁群,全长2063 cM,相邻标记间的最小遗传距离为0.4 cM,最大距离为37.3 cM,平均16.6 cM。利用该图谱对植株的生物学产量、地上部重、株高、株幅1&2、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数、直根直径1&2和直根重等性状进行QTL定位。采用复合区间作图一共检测到23个主效QTL,单个QTL可以解释4.4%~47.8%的表型变异,每个性状的所有QTL可以解释累计达16.96%~61.59%的表型变异。对这些QTL的效应进行分析发现65%(15/23)的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利用Epistacy软件对这11个性状进行了两位点互作分析。在P<0.005水平一共检测到444个两位点互作,平均每个性状达到40个上位性互作。在P<0.001和P<0.0005水平,仍然有76个和43个互作表现为显着。研究还发现成对性状之间或者复合/组成性状之间存在部分一致的互作位点。(4)以‘Bcajh97-01’、‘Bcbmj98-03’及其杂种一代为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杂种与亲本基因表达的差异。从杂种特异表达的条带中成功克隆了17个片段。测序后序列比对结果表明,17个片段中的15个分属于14个UniGene。其中有4个与叶绿体有关,2个与线粒体有关,其他片段与内膜系统、细胞溶质等有关。这些基因参与了核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寡肽转运、蛋白质合成、胞内蛋白转运、蛋白复合体装配、蛋白质折迭、蛋白质水解等生物过程;具体功能涉及到激酶、水解酶、甲基转移酶等酶活性、叶绿体生物合成、元素结合、核酸结合以及转运等。(5)以‘Bcajh97-01’、‘Bcbmj98-03’及其正反交杂种为材料,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技术对其光合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在亲本及杂种中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杂种一代的净光合速率(Pn)显着高于双亲,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气孔导度(Gs)也高于亲本,但其胞间CO_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与亲本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杂种总叶绿素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仅表现出微弱的中亲优势。杂种PSII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_(PSII))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着高于亲本,其变化趋势和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qP)一致。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RuBisCO蛋白含量在杂种中均有所增加。(6)以‘Bcbmj98-03’、‘Bchyc98-02’及其杂交一代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低P条件下杂种及其亲本的生物学产量、根系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呼吸作用、元素吸收等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低P处理显着降低了双亲的地上部重和光合作用,但对杂种F_1代影响不明显。低P处理下杂种的最长须根长比对照增加了61.4%,但对双亲影响不明显。杂种一代的P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单株P含量受低P处理的影响远小于双亲。低P处理下根系和叶片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所升高。低P处理还显着降低了植株的呼吸作用并增加了交替途径呼吸占总呼吸的比例。低P处理的杂种一代细胞色素途径呼吸显着高于双亲。低P处理对N、K、Ca、Mg元素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1)
芸薹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任何十字花科植物的感病品种都可被这一病菌侵染。甘蓝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近年来,我国甘蓝品种受根肿病的影响,产量品质大幅降低,目前在我国主栽的甘蓝品种抗根肿病效果均不理想。选育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甘蓝根肿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甘蓝类蔬菜中抗病资源比较匮乏,致使甘蓝根肿病的抗病育种受到很大局限。芜菁和大白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抗源材料较多,对其抗根肿病基因的研究也更为透彻,被广泛应用于抗病育种中。为了改良甘蓝的抗根肿病性状,可以利用远缘杂交结合胚挽救技术将芜菁和大白菜的抗根肿病基因转移到甘蓝中。通过连续不断的回交,最终将抗根肿病基因从芸薹种定向转移到甘蓝种中,为甘蓝抗根肿病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研究将抗根肿病的芜菁、大白菜与甘蓝进行种间杂交和回交,利用胚挽救技术获得甘蓝种与芸薹种杂交的新材料,对获得的杂种F_1和BC_1材料进行真杂种鉴定,花粉育性分析,根肿病抗性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69份不同十字花科材料进行田间自然诱发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根肿病免疫的材料3份,高抗的材料3份,抗病材料11份,耐病材料11份和感病材料41份。选择对根肿病免疫和高抗的6个材料进行室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综合两次鉴定结果,选择抗性较强且稳定的4个芸薹种材料包括两个芜菁品种WJ-1、WJ-2和两个大白菜品种CR-YX、CR-CM作为远缘杂交的抗源材料。2、以3个甘蓝品种D_3、E_4,545为母本,以两个芜菁品种WJ-1、WJ-2为父本进行杂交,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5个种间杂种F_1。组合E_4×WJ-1的结荚率最高为90%,组合D_3×WJ-1的成活的幼胚数/授粉花蕾数最高为3.09%。4个组合D_3×WJ-1,E_4×WJ-1,E_4×WJ-2,545×WJ-2获得的试管苗数分别为5、0、0、0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学鉴定确定杂种F_1为真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9条。5个杂种F_1的花粉经鉴定没有育性。用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该组合组培苗的根肿病抗性,组合D_3×WJ-1获得的5株F_1是抗根肿病株系。3、以甘蓝D_3、B_1为母本,大白菜CR-YX、CR-CM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置4个杂交组合,最终只有组合D_3×CR-YX获得了杂种F_1植株,为8株。细胞学鉴定杂种F_1的茎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9条,与形态学鉴定结合,确定为真杂种。8个杂种F_1与亲本相比,花药干瘪畸形,无花粉,没有育性。对F_1株系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3个株系GY?-10、GY?-12和GY?-20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5个株系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4、以甘蓝×大白菜形成的抗根肿病的F_1为试材,利用秋水仙素进行加倍。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材料叶片花蕾都较大,育性恢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条,是异源四倍体。以甘蓝种×芸薹种形成的抗根肿病F_1代为母本,甘蓝为父本进行回交,配置60个回交组合,只有2个组合GY?-12Q×R_1和GY?-12Q×235获得了回交株系,分别为1株和4株。其中GY?-12Q×235的成活幼胚数/授粉花蕾数最高,为10%,高于本试验中其他任何回交组合。回交株系经形态学鉴定为真杂种。回交株系的花粉粒大小不一,只有GY?-12Q-6-1的花粉有活力为5%。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GY?-12Q-6-1、GY?-12Q-6-2、GY?-12Q-6-3、GY?-12Q-6-4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GY?-12Q-4-1对4号生理小种耐病。综上所述,本试验分别利用甘蓝与芜菁、大白菜进行杂交,共得到13个杂种F_1,经细胞学和形态学鉴定全部为真杂种,且杂种F_1的花粉没有育性,利用人工接种抗性鉴定,8株F_1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5株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将抗病杂种F_1与甘蓝进行回交,共得到5个BC_1植株,经鉴定为真杂种,且只有GY?-12Q-6-1的花粉有活力,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为4个BC_1对4号生理小种抗病,1个BC_1对4号生理小种耐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芸薹种论文参考文献
[1].沈世超,李俊卿,刘维信,刘倩倩.几种具有肉质根的十字花科芸薹种蔬菜亲缘关系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张绍丽.甘蓝与芸薹种间杂交抗根肿病材料的创制与鉴定[D].西南大学.2018
[3].陈静静,敬静,张椿雨,朴钟云.芸薹种抗根肿病基因的QTL定位[C].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4].敬静,陈静静,张椿雨,朴钟云.芸薹种UGMS标记及抗根肿病基因连锁标记的定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
[5].乔海云.芸薹种与甘蓝种杂交获得新种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6].魏克云,王倩,汪骞,李石开,王晓武.芸薹种作物开花相关基因BrFLC2的InDel标记[J].园艺学报.2011
[7].原玉香,孙日飞,张晓伟,武剑,徐东辉.芸薹种作物抽薹相关基因BrFLC1的CAPS标记[J].园艺学报.2008
[8].刘如娥.芸薹属芸薹种几种主要蔬菜作物花药培养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
[9].余阳俊,张凤兰,赵岫云,张德双,何娟.光周期与夜间补光光强对芸薹种抽薹开花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
[10].董德坤.芸薹种作物杂种优势相关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