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红壤论文-蓝业政,陆卫,石鲤奔,刘逊忠

赤红壤论文-蓝业政,陆卫,石鲤奔,刘逊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赤红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赤红壤,有机肥,中微量元素,柑橘

赤红壤论文文献综述

蓝业政,陆卫,石鲤奔,刘逊忠[1](2019)在《赤红壤柑橘施用有机钙镁硼锌铜肥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壤Ca、Mg、B、Zn、Cu有效含量匮乏的赤红壤柑橘果园上,以常规施肥为基础,进行有机钙镁硼锌铜肥配施试验,研究其对柑橘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配施量5 kg/株效果最好,配施7 kg/株效果下降。配施5 kg/株产量比配施3 kg/株、7 kg/株及常规施肥分别增产11.1%、3.0%、22.5%,净增收分别增长10.3%、4.3%、19.5%,有机钙镁硼锌铜肥配施量以5 kg/株较为宜。建议我国类似地区参考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高何凤,蔡献泉,徐钢,罗栋源,陈何潇[2](2019)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赤红壤改良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土壤改良及农作物生长的可能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其施入量对土壤酶、微生物、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施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有效增加了土壤养分,其中以酒精废液输入量338 t·hm~(-2)(T6处理)对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最好;施入之前p H为4. 73,种植大豆后各处理土壤的p H在5. 65~5. 98,种植大豆可提高土壤p H,有利于改良酸性土壤;施用酒精废液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但是与其施入量无明显规律;适量施用酒精废液能提高大豆的百粒重、荚重和促进植株的生长。综合分析,以酒精废液输入量225 t·hm~(-2)(T4处理)对提高大豆产量效果最好。施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改良赤红壤、促进大豆生长的影响通过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有机质、氮、磷和钾的分解和转化实现。(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2期)

农泽梅,史国英,曾泉,叶雪莲,秦华东[3](2019)在《赤红壤条件下宿根甘蔗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赤红壤条件下宿根甘蔗根际细菌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研究甘蔗根际生态过程的调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赤红壤中连续留宿根2年的10个甘蔗品种根际可培养细菌进行研究,以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根际细菌的多样性。【结果】从10个不同品种宿根蔗上共获得167株根际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根际细菌主要包含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大类群的31个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是最主要的优势菌属,占42.51%,其它优势菌属还有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 sp.)(10.18%)、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5.39%)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4.79%)等。群落生态学分析显示品种间的根际细菌多样性有一定差异,群落丰富度指数为1.80~3.67,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17~2.32,其中甘蔗品种B8和GT43根际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相比较高,具有维持宿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的相对优势。【结论】赤红壤宿根甘蔗根际可培养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主要种群中包含许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不同品种宿根甘蔗根际细菌的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宁建凤,艾绍英,李盟军,姚建武,余丹妮[4](2019)在《化肥减量配合有机替代对赤红壤常年菜地蔬菜生长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同处理[对照CK、常规施肥CF、优化施肥OPT及优化施肥化肥氮10%、20%、30%有机替代(T_(10)、T_(20)、T_(30))],研究菜地养分优化减施及有机替代对小白菜生长及土壤氮平衡影响。试验连续种植4茬。结果显示,施肥显着增加小白菜产量,不同施肥处理肥料增产贡献率为23.1%~39.6%。常规施肥处理小白菜产量在3169~3369 kg/667 m~2之间,4茬小白菜总吸氮量为33.4 kg/667 m~2、平均氮肥利用率31.2%。相比常规施肥,优化施肥及优化施肥化肥氮有机替代10%、20%、30%处理分别降低化肥用量35%、38%、41%和44%,小白菜产量、氮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均与常规施肥处理无显着差异。常规施肥条件下小白菜种植系统(4茬)氮盈余量10.3 kg/667 m~2,优化施肥及化肥氮有机替代降低土壤氮盈余量18%~48%。总体上,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化肥减量使用35%~44%可保障蔬菜产量不降低基础上,有效降低土壤氮盈余及潜在面源污染风险。优化施肥条件下化肥氮有机替代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化肥氮投入量,实现菜地系统化肥深度减施。优化施肥及化肥氮有机替代可作为区域菜地系统推荐施肥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杜满聪[5](2019)在《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赤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坡耕地是广东省旱粮、经济作物、果树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南方赤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探讨适合该地区的合理耕作方式,是解决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环境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和产量影响试验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为:1)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水稳定性及力稳定性的影响;2)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结构、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的影响;3)坡耕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影响机制,以期较为深入理解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赤红壤结构稳定性影响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传统的翻耕20 cm比较,施行免耕措施有利于表层及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改善土壤酸化与砂化现象,促使底层土壤的疏松与持水性能的改善,是改善土壤养分含量的适宜耕作方式。研究发现深耕及翻耕+深松模式,能促进耕作表层(0-10cm)、耕作表下层(10-20 cm)及耕作底层(20-30 cm)土壤土壤有机质的混合,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及持水性能,但会降低中上层土壤养分含量。压实对土壤紧实状况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在短期内未能得到体现。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扰动的频率、强度、范围不同,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实施免耕处理确能改善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减少大团聚体破碎率,利于固存土壤表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深耕及翻耕+深松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上层,提高了表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但降低了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压实对土壤大团聚体破碎效应最强,不利于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其中微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冷水提取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有机碳(HWOC)、>2 mm粒径及0.25-2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能明显改善土壤胶结情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明显提高。3.深耕及翻耕+深松主要通过降低土壤容重从而降低土壤结构的力稳定性,降低土壤耕作阻力。免耕由于对土壤的耕作疏松较少,表层土壤抗破碎强度及抗穿透强度均较翻耕更高,随着耕作时间的延长免耕土壤底层抗穿透强度逐渐低于翻耕处理。压实会提高土壤表层及底层抗破碎强度。土壤孔隙度、粘粒含量及容重是影响土壤结构力稳性的重要影响因子。4.各耕作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均无明显疏水性,压实降低了各个土层土壤团聚体吸着性与疏水性,耕作深度的增加及深松能降低底层土壤团聚体疏水性。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疏水能力的主要因素,土壤团聚体孔隙度及砂粒含量能表征及解释土壤团聚体吸着性。疏水性与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提高土壤的疏水性能可有效改善土壤抗水蚀能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黄金生,周柳强,曾艳,谢如林,区惠平[6](2019)在《广西赤红壤区玉米氮肥效应及适宜施氮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广西赤红壤区玉米种植体系的农田适宜氮肥施用量,为该地区玉米产业的高产高效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春-秋连续2季播种种植玉米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0、180、240、300、360和48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春、秋玉米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氮肥当季利用率则呈现显着降低趋势。②施用氮肥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以硝态氮为主,且硝态氮主要残留在0~40 cm土层,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③施用氮肥可显着影响0~100 cm土层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施氮量高于360 kg/hm~2时,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增加显着。土壤氮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加,春玉米生长季氮肥盈余部分绝大多数在土壤中残留,到秋玉米季继续施用高量氮肥,则同时显着增加土壤氮素残留和表观损失,且氮素表观损失量增幅更大。④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着的指数增加关系,氮肥当季利用率与施氮量呈幂函数降低关系,春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00和322 kg/hm~2处,秋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11和300 kg/hm~2处。【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春秋连作体系中的氮肥残留后效作用,兼顾作物产量、环境效应与肥料效应,广西赤红壤玉米种植区的适宜氮肥季用量为N 200~300 kg/hm~2。(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蒙世协,王小民,杨锋,唐国荣,崔丽[7](2019)在《广西赤红壤蔗区不同施肥模式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广西赤红壤蔗区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模式和传统施肥模式对甘蔗的生长状况及产量、生产成本、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影响。[结果]水肥一体化滴灌模式的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和综合经济效益均优于传统习惯施肥模式,其中,基肥使用专用颗粒肥,追肥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平均提高1054.2kg/亩,提高幅度15.8%,综合考虑成本投入,综合经济效益增加了378.4元/亩。[结论]根据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等综合因素分析,建议在具备水肥设备条件的基地予以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模式。(本文来源于《广西糖业》期刊2019年01期)

杜爱林,傅丰贝,李伏生[8](2019)在《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滴灌施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有利于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滴灌施氮模式。【方法】通过模拟滴灌系统的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滴灌方式和5种施氮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N0-CDI(土壤施氮量为0结合常规滴灌)相比,N2-ADI(滴灌施氮量0.18 g·kg–1结合交替滴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55.2%,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111.8%,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90.5%。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之间有显着相关性。【结论】滴灌施氮量0.18 g·kg–1结合交替滴灌处理是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最优滴灌施氮模式。(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欧国耀,余长洪,李就好[9](2019)在《雨强对赤红壤溅蚀作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采用改进的Ellison溅蚀杯测溅蚀,测试4种坡度下不同雨强对上、下坡溅蚀量的影响,试验表明除个别情况外,上、下坡溅蚀量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且雨强对上、下坡溅蚀量的影响均是分阶段的。(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1期)

邢颖,刘永贤,梁潘霞,廖青,潘丽萍[10](2018)在《磷对富硒赤红壤与红壤上小白菜硒吸收及土壤硒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广西两种主要富硒土壤施入不同水平磷对小白菜硒吸收积累的影响及土壤硒形态转化规律,旨在为提高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及植物硒含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集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富硒赤红壤(贵港市桂平市)和富硒红壤(桂林市永福县),设置4个磷梯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的磷处理在不同土壤上对小白菜硒吸收效果不同。在富硒赤红壤上低磷处理(P50,50 mg/kg)有利于小白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对硒的吸收;在富硒红壤上中磷处理(P110,110 mg/kg)小白菜地上部硒含量最高,地下部施入磷则硒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同时,磷的施入对硒在小白菜体内的转运在两种土壤上也存在差异。在富硒赤红壤上当磷施入量在80 mg/kg以下时,磷的施入会抑制硒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在富硒红壤上磷的施入则均能促进硒的转运;但二者均在中磷处理时达到峰值。植株体内硒含量间的差异取决于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磷的施入均显着增加了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硒的含量,且小白菜硒的含量与土壤中水溶态硒规律一致。研究还发现在两种土壤上不同磷处理对土壤硒形态转化规律不同,这为进一步研究磷与土壤硒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6期)

赤红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土壤改良及农作物生长的可能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其施入量对土壤酶、微生物、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施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有效增加了土壤养分,其中以酒精废液输入量338 t·hm~(-2)(T6处理)对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最好;施入之前p H为4. 73,种植大豆后各处理土壤的p H在5. 65~5. 98,种植大豆可提高土壤p H,有利于改良酸性土壤;施用酒精废液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但是与其施入量无明显规律;适量施用酒精废液能提高大豆的百粒重、荚重和促进植株的生长。综合分析,以酒精废液输入量225 t·hm~(-2)(T4处理)对提高大豆产量效果最好。施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改良赤红壤、促进大豆生长的影响通过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有机质、氮、磷和钾的分解和转化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赤红壤论文参考文献

[1].蓝业政,陆卫,石鲤奔,刘逊忠.赤红壤柑橘施用有机钙镁硼锌铜肥的效应[J].农业科技通讯.2019

[2].高何凤,蔡献泉,徐钢,罗栋源,陈何潇.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赤红壤改良及大豆生长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3].农泽梅,史国英,曾泉,叶雪莲,秦华东.赤红壤条件下宿根甘蔗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宁建凤,艾绍英,李盟军,姚建武,余丹妮.化肥减量配合有机替代对赤红壤常年菜地蔬菜生长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

[5].杜满聪.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赤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9

[6].黄金生,周柳强,曾艳,谢如林,区惠平.广西赤红壤区玉米氮肥效应及适宜施氮量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7].蒙世协,王小民,杨锋,唐国荣,崔丽.广西赤红壤蔗区不同施肥模式研究初探[J].广西糖业.2019

[8].杜爱林,傅丰贝,李伏生.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滴灌施氮模式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9].欧国耀,余长洪,李就好.雨强对赤红壤溅蚀作用影响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10].邢颖,刘永贤,梁潘霞,廖青,潘丽萍.磷对富硒赤红壤与红壤上小白菜硒吸收及土壤硒形态的影响[J].土壤.2018

标签:;  ;  ;  ;  

赤红壤论文-蓝业政,陆卫,石鲤奔,刘逊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