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线盘论文和设计-李震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防水线盘,包括支架、第一衬套、插孔面板组件、绕线盘,绕线盘的筒体内侧壁上一体延伸有防水挡圈,防水挡圈与所述第一衬套之间设置有防水压环;防水压环与防水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防水压环外侧壁上设置环形隔筋,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与筒体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第一衬套端部周缘伸入排水腔内;筒体圆周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排水腔连通的排水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及第一防水组件、排水腔,使进入到线盘内相对运动处的水珠汇聚到排水腔内,再通过排水孔排出到线盘外,从而实现线盘的全面防水,防止短路等事故发生。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防水线盘,包括中部设置有转轴的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衬套和插孔面板组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绕所述转轴旋转的绕线盘,所述绕线盘包括外周面用于绕线的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侧壁上一体延伸有防水挡圈,所述防水挡圈与所述第一衬套之间设置有防水压环;所述防水压环与所述防水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所述防水压环外侧壁上一体延伸有环形隔筋,所述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与所述筒体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所述第一衬套端部周缘伸入所述排水腔内;所述筒体圆周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排水腔连通的排水孔。

设计方案

1.一种防水线盘,包括中部设置有转轴的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衬套和插孔面板组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绕所述转轴旋转的绕线盘,所述绕线盘包括外周面用于绕线的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侧壁上一体延伸有防水挡圈,所述防水挡圈与所述第一衬套之间设置有防水压环;

所述防水压环与所述防水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

所述防水压环外侧壁上一体延伸有环形隔筋,所述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与所述筒体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所述第一衬套端部周缘伸入所述排水腔内;

所述筒体圆周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排水腔连通的排水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组件包括:

分别设置在所述防水压环和所述防水挡圈上的第一环形槽和第一环形凸筋;

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的第一防水圈;

所述第一环形凸筋抵压所述第一防水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环形凸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远离所述插孔面板组件一端设置有后盖,所述绕线盘与所述后盖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面板组件外部设置有装饰面板,所述装饰面板与所述第一衬套之间设置有第三防水组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衬套固定连接的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上设置有相对应的过线孔,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之间设置有第四防水组件,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第四防水组件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套中部开设有轴孔,所述转轴上套设有防水片,所述转轴穿过所述轴孔后,所述防水片紧贴所述第二衬套。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内还设置有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滑环组件,所述滑环组件包括可相互旋转的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部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由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配合固定的、同轴心的第一L极导电环带、第一N极导电环带和第一E极导电环带;

所述第二环部包括:第三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壳内的、同轴心的第二L极导电环带、第二N极导电环带和第二E极导电环带;

所述第一L极导电环带、第一N极导电环带、第一E极导电环带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出触点,所述凸出触点背面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放置所述弹簧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外壳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凸出触点穿过所述通孔后分别与所述第二L极导电环带、第二N极导电环带电连接及第二E极导电环带电连接,使所述第一L极导电环带与所述第二L极导电环带电连接、所述第一N极导电环带与所述第二N极导电环带电连接、所述第一E极导电环带与所述第二E极导电环带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水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部与所述转轴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环部随所述绕线盘绕所述转轴旋转。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线盘。

背景技术

线盘是电线电缆专用的一种盘具,线盘的主要作用就是缠绕电线电缆,因此在电缆生产线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传统的线盘在电缆生产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的线盘上的插座基本上都是裸露在外,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如果有水进入插板,则会导致短路等事故发生,但是,即便再小心,也会发生水珠进入插板内。

针对上述情况,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生产用防水线盘,线盘在插板处加装了防水盖,防止水珠进入插板的插座内,避免短路事故的发生。还有的在线缆入口设置防水圈,防止水珠进入线盘内。

但是,由于线盘插座部分是固定不动的,而绕线盘部分是需要旋转的,水珠还是可以从线盘内相对运动处进入线盘,无法实现线盘全面防水,导致短路等事故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线盘,旨在解决无法实现线盘全面防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水线盘,包括中部设置有转轴的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衬套和插孔面板组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绕所述转轴旋转的绕线盘,所述绕线盘包括外周面用于绕线的筒体,所述筒体内侧壁上一体延伸有防水挡圈,所述防水挡圈与所述第一衬套之间设置有防水压环;

所述防水压环与所述防水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

所述防水压环外侧壁上一体延伸有环形隔筋,所述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与所述筒体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所述第一衬套端部周缘伸入所述排水腔内;

所述筒体圆周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排水腔连通的排水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水组件包括:

分别设置在所述防水压环和所述防水挡圈上的第一环形槽和第一环形凸筋;

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的第一防水圈;

所述第一环形凸筋抵压所述第一防水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环形凸筋。

更进一步地,所述绕线盘远离所述插孔面板组件一端设置有后盖,所述绕线盘与所述后盖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组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插孔面板组件外部设置有装饰面板,所述装饰面板与所述第一衬套之间设置有第三防水组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绕线盘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衬套固定连接的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上设置有相对应的过线孔,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之间设置有第四防水组件,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第四防水组件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衬套中部开设有轴孔,所述转轴上套设有防水片,所述转轴穿过所述轴孔后,所述防水片紧贴所述第二衬套。

更进一步地,所述绕线盘内还设置有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滑环组件,所述滑环组件包括可相互旋转的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部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由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配合固定的、同轴心的第一L极导电环带、第一N极导电环带和第一E极导电环带;

所述第二环部包括:第三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壳内的、同轴心的第二L极导电环带、第二N极导电环带和第二E极导电环带;

所述第一L极导电环带、第一N极导电环带、第一E极导电环带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出触点,所述凸出触点背面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放置所述弹簧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外壳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凸出触点穿过所述通孔后分别与所述第二L极导电环带、第二N极导电环带电连接及第二E极导电环带电连接,使所述第一L极导电环带与所述第二L极导电环带电连接、所述第一N极导电环带与所述第二N极导电环带电连接、所述第一E极导电环带与所述第二E极导电环带电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部与所述转轴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环部随所述绕线盘绕所述转轴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及第一防水组件,并由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与筒体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使进入到线盘内相对运动处的水珠汇聚到排水腔内,再通过排水孔排出到线盘外,从而实现线盘的全面防水,防止短路等事故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孔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环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环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环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环组件的第一L极导电环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及第一防水组件,并由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与筒体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使进入到线盘内相对运动处的水珠汇聚到排水腔内,再通过排水孔排出到线盘外,从而实现线盘的全面防水,防止短路等事故发生。

实施例一<\/u>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线盘,包括中部设置有转轴11的支架1、固定设置在支架1上的第一衬套2和插孔面板组件3、套设在转轴11上绕转轴11旋转的绕线盘4,绕线盘4包括外周面用于绕线的筒体41,筒体41内侧壁上一体延伸有防水挡圈42,防水挡圈42与第一衬套2之间设置有防水压环5;

防水压环5与防水挡圈42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100;

防水压环5外侧壁上一体延伸有环形隔筋51,防水压环5、防水挡圈42、环形隔筋51与筒体41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43,第一衬套2端部周缘伸入排水腔43内;

筒体41圆周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排水腔43连通的排水孔44,排水孔44均匀排列在筒体41圆周上为最佳。

其中,第一衬套2外部成筒状结构,绕线盘4的筒体41套设在第一衬套2一端外部。绕线盘4和防水压环5可绕转轴11旋转,而第一衬套2和插孔面板组件3固定不动。

如图4所示,防水压环5一端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100,另一端设置有环形隔筋51,防水线盘外部的水珠等通过第一衬套2与筒体41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排水腔43后,由于防水压环5与防水挡圈42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100,防水压环5与绕线盘4是密封的,而由于环形隔筋51的阻隔,在绕线盘4旋转过程中,排水腔43内的水珠在重力作用下,只能流向排水孔44,从排水腔43内排出。

进一步地,第一衬套2内还设置有内挡圈22,可进一步防止水珠沿第一衬套2的内壁进入绕线盘4内,使水珠只能流向第一衬套2端部周缘进而流入排水腔43内。

进一步地,环形隔筋51向排水孔44一侧倾斜,与防水压环5外侧壁组成的截面成V字型。该形状有利于防水压环5外侧壁上的水珠流向排水孔44。

进一步地,第一防水组件100包括:

分别设置在防水压环5和防水挡圈42上的第一环形槽101和第一环形凸筋102;

放置在第一环形槽101内的第一防水圈103;

第一环形凸筋102抵压第一防水圈103。

第一环形槽101与第一环形凸筋102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一环形槽101设置在防水压环5上时,第一环形凸筋102设置在防水挡圈42上,第一环形槽101设置在防水挡圈42上时,第一环形凸筋102设置在防水压环5上。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槽101内设置有第二环形凸筋1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防水压环5、防水挡圈42、环形隔筋51及第一防水组件100,并由防水压环5、防水挡圈42、环形隔筋51与筒体41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43,使进入到线盘内相对运动处的水珠汇聚到排水腔43内,再通过排水孔44排出到线盘外,从而实现线盘的全面防水,防止短路等事故发生。

实施例二<\/u>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防水线盘,在绕线盘4远离插孔面板组件3一端设置有后盖6,绕线盘4与后盖6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组件。第二防水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绕线盘4和后盖6上第二环形槽和第二环形凸筋;放置在第二环形槽内的第二防水圈201;第二环形凸筋抵压第二防水圈201。第二防水组件的结构与第一防水组件1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第二防水组件能阻止水珠从绕线盘4的端部进入绕线盘4内。

插孔面板组件3外部设置有装饰面板7,装饰面板7与第一衬套2之间设置有第三防水组件。装饰面板7与第一衬套2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插孔面板组件3由装饰面板7与第一衬套2夹持固定。第三防水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装饰面板7和第一衬套2上第三环形槽和第三环形凸筋;放置在第三环形槽内的第三防水圈301;第三环形凸筋抵压第三防水圈301。第三防水组件的结构与第一防水组件1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第三防水组件能阻水珠从插孔面板组件3边缘进入绕线盘4内。

如图5所示,由于插孔面板组件3上的插座与插孔面板之间也有间隙,为了更好的防水,在插孔面板组件3的插座外部还设置有防水盖31,插孔面板组件3的面板上设置有凸环32,防水盖31盖设在凸环32上,并且,防水盖31与插孔面板组件3的面板通过轴连接,轴上设置有扭簧33,防水盖31在扭簧33作用下紧贴插孔面板组件3的面板上的凸环32,实现插孔面板组件3的插座处的防水。

实施例三<\/u>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防水线盘,绕线盘4内设置有与第一衬套2固定连接的第二衬套8,第一衬套2和第二衬套8上设置有相对应的过线孔(21、81),第一衬套2和第二衬套8之间设置有第四防水组件,过线孔(21、81)位于第四防水组件内。第四防水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二衬套8和第一衬套2上第四环形槽和第四环形凸筋;放置在第四环形槽内的第四防水圈401;第四环形凸筋抵压第四防水圈401。第四防水组件的结构与第一防水组件1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第四防水组件能阻止水珠进入过线孔(21、81)。

第二衬套8中部开设有轴孔82,转轴11上套设有防水片501,转轴11穿过轴孔82后,防水片501紧贴第二衬套8。防水片501能阻止水珠进入轴孔8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在绕线盘4的筒体41上还设置有入线孔,入线孔处设置有第五防水圈601,防止水珠由线缆导入线盘内。

实施例四<\/u>

如图6-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防水线盘中,绕线盘4内还设置有套设在转轴11上的滑环组件9,该环滑组件9包括可相互旋转的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该第一环部91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外壳911和第二外壳912,由第一外壳911与第二外壳912配合固定的、同轴心的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和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第一外壳911与第二外壳912配合的方式有多种,如扣合、紧固件连接等。

该第二环部92包括:第三外壳921,设置在第三外壳921内的、同轴心的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和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

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出触点93,凸出触点93背面设置有弹簧94,第一外壳911上设置有放置弹簧94的第一凹槽9111,第二外壳912上设置有若干通孔9121,凸出触点93穿过通孔9121后分别与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及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电连接,使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与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电连接、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与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电连接、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与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各导电环带,可由铜带、铝带冲压而成,凸出触点93采用拉伸方式制成,但不局限于此,如可由铜块机加工而成等。

为了使第一外壳911与第二外壳912扣合更牢固,在第二外壳912上设置弹性倒勾9122,在第一外壳911上设置供弹性倒勾9122穿过的过孔9112,弹性倒勾9122穿过过孔9112后,勾扣在第一外壳911的外表面,使第一外壳911与第二外壳912扣合。当然,弹性倒勾912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外壳911上,在第二外壳912上设置过孔9112,使弹性倒勾9122穿过过孔9112后,勾扣在第二外壳912的外表面,使第一外壳911与第二外壳912扣合。

为了使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和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与凸出触点93接触更可靠,并使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之间的旋转更平稳顺畅,每个同极导电环带之间至少设置两个凸出触点93,以三个为最佳,本实施例举例和附图均以三个凸出触点93的方案作说明。具体地,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与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之间通过三个凸出触点93电连接、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与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之间通过三个凸出触点93电连接、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与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之间通过三个凸出触点93电连接。

更一步地,同一导电环带上的凸出触点93均分在同一导电环带上。例如,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均设置有三个凸出触点93,每两个凸出触点93之间的距离相等,三个凸出触点93之间的连线成等边三角形。凸出触点93均分布置在同一导电环带上,可以使弹簧94施加的弹性压力更加均匀,从而使第一环部91与第二环部92的导电环带受力更均匀,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之间相互旋转时更平稳。

本实施例中,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相互旋转时,弹簧94通过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及三个凸出触点93向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施加弹性压力,使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与凸出触点93弹性抵接,并且凸出触点93不易变形,可以保证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与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之间能实现稳定的电连接,同理,弹簧94也可以保证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与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电连接之间能实现稳定的电连接、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与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之间能实现稳定的电连接,进而实现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之间的稳定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上分别设置极性相同的导电环带,并在极性相同的导电环带之间设置凸出触点93、在凸出触点93的背面设置弹簧94,使极性相同的导电环带之间保持持续的电连接,实现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之间的稳定电连接,从而确保线盘旋转时电接触稳定,保证用电设备能持续取电。

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环滑组件9,该环滑组件9的凸出触点93背面设置有第二凹槽931,弹簧94一端放置在放置在第一凹槽9111内,另一端放置在第二凹槽931内。

进一步地,该第一凹槽9111内设置有固定柱9113,该弹簧94套设在固定柱9113上。弹簧94套设在固定柱9113上时,弹簧94内径与固定柱9113外壁之间有摩擦力,可以使弹簧94固定在固定柱9113上,方便第一环部91的组装置。

第一凹槽9111和第二凹槽931对弹簧94两端进行限位,在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相互旋转时,使弹簧94两端均不会出现滑脱,进而使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之间保持稳定的压力。

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环滑组件9,该环滑组件9的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的边缘均设置有防转凸块95,防转凸块95与第一外壳911、第二外壳912或第三外壳921固定配合。具体地,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的防转凸块95镶嵌在第一外壳911或第二外壳912内,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的防转凸块95镶嵌在第三外壳921内,防转凸块95与第一外壳911、第二外壳912或第三外壳921固定配合的方式有多种,如防转凸块95与外壳过盈配合、防转凸块95镶入外壳的胶体内、外壳上设置放置防转凸块95的缺口(图中未示出)等。设置防转凸块95,防止第一L极导电环带913、第一N极导电环带914、第一E极导电环带915、第二L极导电环带922、第二N极导电环带923、第二E极导电环带924与第一外壳911、第二外壳912或第三外壳92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减小弹簧94在旋转方向的作用力,提高弹簧94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环滑组件9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环滑组件9,该环滑组件9的第一环部91和第二环部92边缘分别设置环形滑轨96和倒扣滑块97,倒扣滑块17与环形滑轨18扣合后,第一环部91与第二环部92可相互旋转。进一步地,倒扣滑块97与环形滑轨96扣合后,在倒扣滑块97与环形滑轨96之间预设置少量间隙,可以使第一环部91与第二环部92旋转更顺畅,且可防止第一环部91与第二环部92旋转时卡死。环形滑轨96和倒扣滑块97设置的位置可以多样,可以将环形滑轨96设置在第一外壳911边缘或第二外壳912边缘、将倒扣滑块97设置在第三外壳921上;也可以将倒扣滑块97设置在第一外壳911边缘或第二外壳912边缘、将环形滑轨96设置在第三外壳921上。

各导电环带排列不限,且各导电环带上还可以设置接线引脚98,便于接线。

如图3所示,更进一步地,该环滑组件9的第一环部91与转轴11相对固定设置,第二环部92随绕线盘4绕转轴11旋转。当然,也可以使环滑组件9的第二环部92与转轴11相对固定设置,第二环部91随绕线盘4绕转轴11旋转。第一环部91或第二环部92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衬套2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环部91与转轴11相对固定设置;或者第二衬套8与第一衬套2固定连接,第一环部91或第二环部92通过紧固件与第二衬套8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环部91与转轴11相对固定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及第一防水组件,并由防水压环、防水挡圈、环形隔筋与筒体内侧壁围合成排水腔,使进入到线盘内相对运动处的水珠汇聚到排水腔内,再通过排水孔排出到线盘外,从而实现线盘的全面防水,防止短路等事故发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上分别设置极性相同的导电环带,并在极性相同的导电环带之间设置凸出触点、在凸出触点的背面设置弹簧,使极性相同的导电环带之间保持持续的电连接,实现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之间的稳定电连接,从而确保线盘旋转时电接触稳定,保证用电设备能持续取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防水线盘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6497.3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685054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B65H75/18

专利分类号:B65H75/18;B65H75/14

范畴分类:申请人: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314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工业园东区

发明人:李震;柴孟立;王鸿达;桂林;周远;沈磊

第一发明人:李震

当前权利人: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贾振勇

代理机构:44333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盛德大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3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防水线盘论文和设计-李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