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李倩(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I20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121-01

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开启了章回体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

里面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例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三气周瑜、诸葛亮借东风等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这些有名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例在今日也让人从中学习受益匪浅。本文就书里面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一事展开分析讨论。孙策神亭岭斗智斗勇大战东莱黄县人太史慈,就里面孙策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太史慈的守信应诺加以分析,和这对当时的影响跟对当今后世的借鉴跟影响意义,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关键词:三国演义;太史慈;孙策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云。《三国演义》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尤以吸引读者。本文就《三国演义》中“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展开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感知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一、故事梗概

小说书中在这一回开始交代孙策在袁术帐下做事,见袁术席间相待之礼甚傲,所以决心要继承父志,开创一番自己的基业。毅然下决心用父亲留下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名为搭救家人实为往江东开创基业,在此与刘繇展开战役,孙策与刘繇手下大将太史慈狭路相逢,在神亭岭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让孙策非常佩服太史慈的武功跟才艺。也许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孙策很想收编太史慈,为他所用。所以在跟周瑜默契合作活捉了太史慈之后。面对被绳索捆绑的太史慈,孙策为太史慈亲解其缚,将自己的锦袍给他穿,待之深厚孙策问了他一句“神亭岭战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太史慈说:“未可知也。”孙策当即大笑起来,当即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太史慈为了报答孙策的器重承若回去招收旧部,在第二日的正午回来报到。在诸将都劝孙策不能答应时,孙策力排众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了太史慈回去,相约第二天在军中见面。太史慈果然不负众望,按时依约而至,更带来了众多兵士,壮大了孙策的队伍,从此太史慈就跟在孙策身边一起出生入死,平定江东。

二、历史事件分析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这个故事或许没有诸如关羽千里走单骑耀眼出名,但是它却是书中宣扬守信重诺的绝好事例跟榜样。我们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件事,第一,从孙策方面来看,虽然太史慈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人才,得到他的相助,何愁大事不定,但是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孙策放他回去,确实冒着很大的风险,几乎可以说是拿着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作为赌注。万一太史慈是诈降,并不甘心归顺,回去招收兵士从新卷土从来,或是去向袁术告密,拆穿孙策的计谋,联合袁术消灭孙策。那孙策面临的处境就是两面夹击,也许连身家性命都会赔进去了,更别说前往江东开创基业。这些虽然没有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但是在当时的情景中却是有潜在发生的可能性的。从这里面我们看到了孙策作为领导者的魄力,看人用人方面的独到见解。充分体现了孙策在用人才方面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难得素质。第二,从太史慈方面来看,虽然身怀高超的武艺,但一直未明主,正是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刘繇这类人在遇到像太史慈这样的千里马,是不能识别出来的,更别说能用了。这一点在书中太史慈自动请缨出战,刘繇却说:“你年尚轻,未可为大将,只在吾左右听命。”就能看出。所以在战场上遇到能赏识自己的孙策,当然是很幸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孙策是他的知音,伯乐。所以太史慈心里是非常感动的,他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孙策,回去招收旧部然后一起来归降,约定明日正午归来。当他看到孙策为了他里力排众议,充分地信任他,这更加深了太史慈认为孙策是值得自己鞠躬尽瘁,为他做事的明主。第二天太史慈果然不负众望准时在12点正午回来了。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守信重诺。这样的道德品质使得太史慈的形象除了武艺高强以外,更加高大,耀眼了。

三、从孙策、太史慈的性格特点看

孙策外号“小霸王”,作为孙坚长子性格坚强,肩负起了支撑门庭的职责。他对待家庭对上孝顺,对下做出榜样,照顾弟弟妹妹。更是让二弟孙权跟在身边磨练学习。让孙权能在短短的时间能迅速成熟起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

孙策能重用人才,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他亲自拜访去张昭和张纮,请求出山帮助他,其意义不亚于刘备三顾茅庐。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让他招揽了诸如周瑜等人才。因为他知道人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在遇到太史慈这样难得的人才时,更是无比的想收为己用。在此期间表现出大胆的魄力跟胆识,让太史慈心悦诚服的归降了他。

太史慈作为一名猛将,武艺高强,勇敢杀敌,为人讲求信义,刚正不阿。所以在跟孙策约定之后,信守诺言地回来归降。后来陈寿在《三国志》里面评价他为:“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四、历史故事的意义

第一,对当时而言,孙策能招揽太史慈这样的人才,对于他来说是如虎添翼。武有周瑜、太史慈、黄盖、程普等这样的大将,文有张昭等谋士,众多人才在他身边,为之后的平定江东各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太史慈也在大战严白虎等地方割据势力时,贡献出了卓越的功勋。为后来吴国能在三国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一方霸主,打下了基业。

第二,我们后来人读《三国演义》时,从中受益匪浅,那段远去的事件,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它里面蕴藏的无限智慧,跟崇高的道德品质却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却跟抛弃的。对照我们当今社会,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远比那个时代发达,但是在社会整体价值观上却是在倒退,诸如:以“瘦肉精”“三鹿奶粉”等为代表的食品安全事件、官员腐败不堪等都体现出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道德失去了底线,黑心商人可以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消费者生命安全。“诚信经营”这些本来是社会常识,人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却在当今社会逐渐离我们而去。“诚信”不仅在生意上,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无信则不立,我们国家的崛起不仅要体现在经济上,而且也要体现在我们的文化道德上。国家的崛起更多是依靠民族的软实力。我们是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无比灿烂,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其发扬光大。“守信中诺”这些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最为看重的品质,我们理应继承。为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总之,孙策,太史慈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今天的人读起来也是从中获益良多,我们应当向其学习。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朱伟明《<三国志通俗演义>叙事结构简论》(载《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沈伯俊的《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西南师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标签:;  ;  ;  

《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