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交往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际交往,大学生,传播学,网络,虚拟社区,高等教育,性行为。
人际交往行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段丹丹,周萍[1](2019)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及人际交往困扰的现状,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某省四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级的347名本科生为被试,实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倾向,采用郑日昌的人际关系诊断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①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困扰和严重困扰的大学生占半数以上,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基本上处于中等程度,其中冲动维度平均分较高,达到了3.1。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在年级(F=6.324,P<0.01)、专业(F=5.71,P<0.01)、恋爱状况(F=5.849,P<0.01)、生源地(t=3.409,P<0.01)、父亲教养方式(F=7.832,P<0.01)、母亲教养方式(F=8.139,P<0.01)、父母间关系(F=5.294,P<0.01)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在专业(F=3.347,P<0.05)、生源地(t=2.993,P<0.01)、是否独生子女(t=2.571,P<0.05)、父亲教养方式(F=3.192,P<0.05)、母亲教养方式(F=5.901,P<0.01)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与异性交往能力维度和身体攻击维度、冲动维度之间,交际与交友维度与身体攻击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除此之外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和攻击性行为各维度间均呈正相关。⑤待人接物、交谈对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起到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20.9%。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程度较高;人际交往困扰和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其中,待人接物、交谈对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9年05期)
孙保营,魏晴[2](2019)在《“流动的集合体”:虚拟社群人际交往及其互惠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社群作为人们线上社交生活的基本载体,从最初的参与、互动到渗透后的利益共享,社群内的人际交往经历了由相互了解到社群关系网络形成,再到互惠利他行为产生的动态过程,成员间自发形成的互惠和互助在虚拟社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因而,从学理上阐明基于虚拟社群内横向交往关系产生的互惠行为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及现实表现,对于网络群体传播研究及社群组织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9年09期)
唐春齐,袁颖,郑红梅,游子晴,刘欢[3](2019)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其心理状态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尝试从人际交往行为的角度,探究人际交往行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着重检验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对其心理状态中的信任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显着影响其信任倾向,具体表现为常联系好友比例、聚餐频率、人际交往时间与金钱投入比例与信任倾向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最后从优化人际交往行为的视角,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提供了可参考性建议。(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9期)
张媛,杨映竹[4](2019)在《浅谈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行为调查问卷分析及阅读推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和分析了当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及高校缺乏为人处事方面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现行体制下适合高校实施、适合学生学习的解决方式,即:充分发掘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借助图书推广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系统学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王建云,袁刚,胥丽纯,王丽,王征[5](2018)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个领域延伸,高校校园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它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时代下人际交往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网络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估测的影响。熟悉掌握大学生网络时代下人际交往现状,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与人交往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网络环境的负面能量影响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48期)
韦晓琴,刘晓燕[6](2018)在《混龄情境中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混龄情境对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混龄情境,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增加幼儿人际交往的愿望、提升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综合版)》期刊2018年11期)
吴娟,石琬若,梁越,杨东芳[7](2018)在《青少年网络娱乐行为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以对晋冀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生活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在拥有网络便利的同时,也在面临各种时代的挑战。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高偏好已是普遍现象,了解网络娱乐行为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该研究基于对晋冀鲁部分地区900余名青少年的调查,探究了不同类别的网络娱乐行为对中小学生与不同人群间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娱乐对青少年与父母、老师、同伴(同性与异性)、陌生人等不同人群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娱乐行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较为显着。虽然网络娱乐成为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该影响利弊共存,其负面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需要对青少年的网络娱乐行为合理控制并加以积极引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8年08期)
伊梦璐[8](2018)在《网络人际交往:虚拟社区用户使用行为与关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传播,或人际交往是人生命之际最本能的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际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与平台。人们在网络中长期的上传文件、聊天、讨论,成规模的聚集起来就会形成虚拟社区,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行为。从早期的BBS、新闻组、聊天室,到新形式的社交网络、微博、微信朋友圈,网络虚拟社区从主要围绕“兴趣”或“主题”而建,发展到围绕“关系”而建,用户在虚拟社区中的交流的侧重点也经历了从信息交流与观点博弈到人际交流与关系建构的转变,关系对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也就具有重要。基于此,本文以虚拟社区中的使用行为、动机以及关系构建为研究目标,以窥探整个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第一,梳理了虚拟社区的内涵与发展历程。虚拟社区是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人的聚合,是在BBS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虚拟社区目前已成主流应用,服务功能更加广泛,用户进一步细分,内容为王与关系构建并重,SNS化趋势明显。第二,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用户的基本使用行为以及交往行为进行实证调查。调查显示,虚拟社区用户使用特征为:依赖性强;使用类型SNS化与多样化并存;聊天与各项参与性功能凸出;用户最长联系的人中同学或同事最多,并且存在性别与年龄差异;用户交往动机中情感需求与休闲娱乐动机凸出。进一步讨论,得出虚拟社区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网络平台;用户参与热情高涨,用户生产内容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虚拟社区人际交往以维护现实关系为主,并有效拓展了虚拟关系;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对应性;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与身心的愉悦。第叁,是对影响虚拟社区用户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人际关系的构建深刻影响着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人际吸引是形成与发展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所以本章节以人际吸引理论为基础,总结得出影响用户关系构建的16个具体因素,并依据重要性程度分为了六个等级。并指出,提高自身人格品质、主动接触并赞美他人以及加强文字符号掌控能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用户对于有关个人特质的内在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外在因素,表明虚拟社区用户交往是由内而外的精神交往。通过对不同动机下影响用户关系构建的因素的差异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动机下虚拟社区用户关系构建的影响因素确实存在差异;在物质信息获取动机下用户更重视物理空间接近性;休闲娱乐动机下比猎奇从众动机下用户更重视深层相似性。与此同时,猎奇从众动机下,用户对大多数因素均持无所谓的态度,表明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也具有偶然性与随意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妍瑛[9](2018)在《从新媒体对人际交往方式改变的角度看“手机依赖行为”戒除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手机依赖症""手机成瘾"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对象以大学生居多,且侧重于提出对策建议。但这些研究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而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的则较少。文章将从传播学角度,考察人们在人际交往当中使用手机并形成"手机依赖行为"的现象,分析其体现的传播学特点,并探讨其"戒除"的可能性。最终发现,从人际交往角度,要求人们戒除"手机依赖行为"的想法不现实。(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8年07期)
杨连平,王雁樱,朱晓清[10](2018)在《大学生群体间人际交往失范行为发生的原因——基于典型案列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的生活模式和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与以往不同,学生不仅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模式,还要对学习和交际模式进行转换,同时还要树立全新的价值观。若是大学生未能尽快熟悉这种模式,同时还会受原有价值观念的影响,就很容易发生人际交往失范行为。(本文来源于《人生十六七》期刊2018年09期)
人际交往行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虚拟社群作为人们线上社交生活的基本载体,从最初的参与、互动到渗透后的利益共享,社群内的人际交往经历了由相互了解到社群关系网络形成,再到互惠利他行为产生的动态过程,成员间自发形成的互惠和互助在虚拟社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因而,从学理上阐明基于虚拟社群内横向交往关系产生的互惠行为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及现实表现,对于网络群体传播研究及社群组织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交往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段丹丹,周萍.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9
[2].孙保营,魏晴.“流动的集合体”:虚拟社群人际交往及其互惠行为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
[3].唐春齐,袁颖,郑红梅,游子晴,刘欢.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9
[4].张媛,杨映竹.浅谈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行为调查问卷分析及阅读推广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5].王建云,袁刚,胥丽纯,王丽,王征.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
[6].韦晓琴,刘晓燕.混龄情境中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混龄情境对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J].新课程(综合版).2018
[7].吴娟,石琬若,梁越,杨东芳.青少年网络娱乐行为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以对晋冀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
[8].伊梦璐.网络人际交往:虚拟社区用户使用行为与关系构建研究[D].河北大学.2018
[9].王妍瑛.从新媒体对人际交往方式改变的角度看“手机依赖行为”戒除的可能性[J].科技传播.2018
[10].杨连平,王雁樱,朱晓清.大学生群体间人际交往失范行为发生的原因——基于典型案列的个案分析[J].人生十六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