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人民医院615100
摘要:目的浅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医务人员300例分组研究,观察防护管理前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结果试验组各项职业暴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障。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效果
TalkingabouttheManagementofOccupationalExposureProtectionofMedicalStaff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managementeffectofoccupationalexposureprotectionformedicalstaff.MethodsAtotalof300medicalstafffromourhospitalwereselectedtostudytheoccupationalexposureofmedicalstaffbeforeandafterprotectionmanagement.ResultsTheoccupationalexposureratesoftheexperimental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Strengtheningtheoccupationalexposureprotectionmanagementofmedicalstaffcanreducetheoccupationalexposureofmedicalstaffandimprovetheoccupationalsafetyandsecurityofmedicalstaff.
Keywordsoccupationalexposure;protectionmanagement;effect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利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1]。职业暴露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危险,从根本上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2]。本次研究探讨针对性的职业暴露管理措施的实施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临床医务人员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措施实施于2015年。将2012-2014年的150名医护人员作为管理前的对照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35±2.09岁;2015-2018年的150名医护人员作为管理后的试验组:其中男性73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30±2.37岁;两组医护人员在年龄与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针对性的职业暴露管理措施
1.建立管理组织
为了切实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工作,医院建立健全了医院职业暴露管理体系。即医院、职能科室和科室三级管理体系。一级管理体系为职业暴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院内职业暴露事件的统一领导、指挥、分析评估、指导预防性用药及预防措施,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二级管理系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办公室,设在院感科,由专职人员组成,负责组织与领导职业暴露的监测、报告、随访、咨询工作,并具体组织实施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三级管理系指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感染控制医师、感染控制护士组成,主要职责是做好本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工作,根据标准预防原则,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2.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作为医院感染管理者应依据现有的管理办法和规范制定和修订本院的相关管理制度。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项工作才能得以落实。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工作。并将职业暴露管理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与科室人员的绩效或奖金挂钩。
3.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性和防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工作的关键。年初要制定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分期、分层次进行培训。
4.抓好防护措施,切实防范职业暴露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戴双层手套。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不要把用过的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人员。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5.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皮肤完整的,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持续挤压,尽可能利用重力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6.监测
院感科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应建立登记。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院感科应给予随访监测和咨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5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c2检验,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医护人员出现职业暴露情况,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情况(n,%)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职业暴露严重者,可能威胁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3]。存在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包括[4-5]:1、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2、职业暴露危害性认识不足;3、临床诊疗护理操作不熟练;4、标准预防措施不到位;5、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措施不到位;6、发生职业暴露后报告不及时。就目前而言,各级医院管理者都在加大力度防止医务人员不受到患者的感染源的侵害。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各大医院里,医务人员成为血液传染病的发病率高达74%[6]。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先后颁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等规定。如何使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降低,如何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血液传染病的发病率,从而保证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是摆在当前各级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本次研究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措施的实施收到显著效果。首先,对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采取问卷调查与演练的方式进行调查与培训,在演练过程中,依据医护人员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培训,如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针刀损伤,应当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持续挤压,尽可能利用重力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同时逐级上报,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随访监测和咨询;其次,对于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吸取经验教训[7];再次,对于医护人员要抓好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切实防范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各级管理者通过与医护人员不断的交流与反复的培训演练等方式,逐步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防范意识与安全操作意识。将职业暴露管理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与科室人员的绩效挂钩。最后,定期统计分析通报各科职业暴露发生率,职业暴露发病率,认真分析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的原因,警醒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对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措施的培训,切实防范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HBV、HCV、HIV、未检出传染源等几个项目的监测和随访中,职业暴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实施针对性的职业暴露管理对策有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医务人员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危险,从根本上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畅立宏,赵仙山,尚郭丽,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7):4074-4076.
[2]杨楠,高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01):67-69.
[3]王燕婷,严莉萌.上海市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认知现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2):126-129.
[4]张志刚,魏秋霞,杨致霈,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护对策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3):254-256.
[5]黄庆宁,刘丁,陈萍,等.PDCA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漏报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8):1913-1916.
[6]宁梦,闵洁,董艳玲,等.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8,35(2):19-21.
[7]牛新影,李在村,张彤,等.某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北京医学,2017(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