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原河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网,平原,水系,模型,补水,汇水,苏州市。
平原河网论文文献综述
林芷欣,许有鹏,代晓颖,王强,高斌[1](2019)在《城市化进程对长江下游平原河网水系格局演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下游典型平原河网地区苏州市为例,基于1970s、1990s、2010s的遥感影像以及1960s、1980s、2010s水系数据,构建水系结构参数指标,重点探讨不同城市扩张方式对不同等级水系的干扰程度,以揭示城市空间扩展与水系结构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扩展具有阶段性、趋向性,且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制约。(2)河网水系的改造和演化在不同城市化进程下表现出区域差异: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区域的河网密度、水面率等水系结构指标变幅较大;80年代城市化区域变幅次之;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的老城区,变化最小且稍有增加,其中近50年来河网密度在上述3个区域总体变幅为-21.06%、-16.23%以及1.88%。(3)河流结构发育受城市化进程显着影响,自然状态下河流长度与面积之比较大,河流结构更为稳定,而进入城市化阶段后,河流结构稳定性随之降低。该研究为城市化地区河流水系保护、城市规划及防洪减灾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仝道斌,钱晖,王瑞,崔延松[2](2019)在《平原河网区灌溉泵站以电折水计量方法及其管理制度设计——基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应用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原河网区以灌溉泵站为单元推行以电折水计量,具有工情适应性、政策规定性、农户认同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以电折水计量水电转换系数可以采用实测法和率定法获得。以泵站为计量单元,融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权定额分配、协商定价机制、奖补政策规定、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等改革内容,形成具有政策性、系统性、衔接性、前导性、可达性的制度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9年21期)
王丹青,许有鹏,王思远,王强,袁甲[3](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分析——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典型雨量水文站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逐日降雨与水位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皮尔逊频率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水位进行还现分析以及对暴雨洪水重现期进行分析,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典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1)武澄锡虞区不同量级降雨重现期均有提前,极端降雨频率增大;武澄锡虞区小量级洪水事件(T=5, 10, 20 a)发生频率有所增加,而量级较大(T=50 a)的洪峰水位重现期在城区与郊区则差异显着。受圩垸影响的常州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增至68年一遇,洪峰水位整体降低,而郊区白芍山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则提前至32年,洪峰水位整体有所增加。(2)小量级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主要是由降雨增加、城镇扩张以及河网水系衰减所致,同等量级的暴雨导致洪峰水位不断增长;而闸泵和圩垸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了对较高量级洪水的调节作用,使高量级洪峰水位有所降低,减小了城区圩垸内洪水风险。对于不同量级的洪峰水位,下垫面特征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影响的程度则有所不同。分析结果可为研究该地区防洪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丁玉娜[4](2019)在《平原河网地区水文分析计算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广东生平原地区河网水文分析计算的准确性,增强区域水资源管理的针对性,降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平原地区正常经济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文章从水分层面出发,结合过往有益经验,对平原河网地区水分分析及计算方法进行全面梳理,逐步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平原河网水文分析计算体系,为各项河网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李昆朋,付东王[5](2019)在《基于水动力模型的平原河网引补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平原河网而言,由于河道无长期径流补给,河道流动性一般较差。为提升河道流动性,保障河道自净能力,引水补水是必要手段之一。以南京市河西北部地区为例,通过构建区域河网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河道新增补水点位的流量分配,并对河道补水效果进行模拟。通过改变河道引补水模式,保障各条河道流量流速。(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潘小保,蔡斌,柳杨,谢忱,丁瑞[6](2019)在《平原河网区调水引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调水引流提升水环境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改善效果研究。调水引流能够增加水环境容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但在进一步明确水动力与水质指标的定量关系,建立具备多级耦合模拟功能模型等方面仍然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9期)
吕永鹏,张格,莫祖澜,邓婧,沈红联[7](2019)在《再谈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分区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分区划分对完善区域防洪除涝、内涝防治和水环境整治有重要意义。借助DEM提取地貌特征划分汇水分区是最常见的做法,但对平原河网水系或地物要素复杂地区划分结果却不甚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地形高程数据水动力模型构建的平原河网汇水分区划分方法,该方法考虑将汇水分区划分思路由依靠地形数据转向统计水流规律,通过研究常规调度模式下的水体流向和通量划定汇水分区,实现由"岸上"划分到"水里"划分的转变,弥补单纯利用DEM因地形精度不足、算法选择不当或地物要素细化不够等造成的汇水分区划分精度问题,提高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分区划分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9期)
王海勇,吕升,王黎伟,王宝印,杨丹青[8](2019)在《离心和沉降两种采样方式下平原河网水系监测数据对比及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平原河网水系直观的表现就是透明度低、悬浮物较多,悬浮物对部分水质项目的分析有较大影响。研究了离心和沉降2种采样方式对此类河网断面比对监测的数值差异及差异原因,为国家和地方标准制订部门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悬浮物的量对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分析结果影响较大,对氨氮的分析结果影响较小;从水质类别变化来看,通航断面差异明显,离心较沉降水质低2个类别的断面占8%,低1个类别的断面占32%,高1个类别的断面占4%;不通航断面基本无差异,离心较沉降水质高1个类别的断面占7.7%。(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赵尔官[9](2019)在《MIKE11模型在万顷沙平原河网区排涝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网区水动力学条件复杂,为了得到较高精度的排涝演算结果,以广州万顷沙排涝片为例,基于MIKE11软件建立涝区河网模型,搜集现场实测地形和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概化,对计算条件进行分析,利用该模型对水闸、泵站、河涌等排涝工程规模进行精确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拟定的水闸、泵站工程规模满足20年一遇排涝要求,能确保内河涌水位在管控水位6.2 m以下。相比于传统"平湖法",MIKE11模型计算精度更高,可广泛应用于平原河网地区排涝演算。(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王子悦,李一平,董志强,庄巍,翁晟琳[10](2019)在《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分流比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流域典型分汊河道为例,构建河道二维水动力模型,研究平原河网分流比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运用岭回归建立了平原河网分流比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平原河网分流比与糙率、支汊过水宽度比、水位差呈正相关关系,与干流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分汊角度关系复杂;干流流量和支汊过水宽度比是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素;构建的多因素平原河网分流比综合预测方程可用于预测平原河网分汊河道分流比。(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平原河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平原河网区以灌溉泵站为单元推行以电折水计量,具有工情适应性、政策规定性、农户认同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以电折水计量水电转换系数可以采用实测法和率定法获得。以泵站为计量单元,融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权定额分配、协商定价机制、奖补政策规定、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等改革内容,形成具有政策性、系统性、衔接性、前导性、可达性的制度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原河网论文参考文献
[1].林芷欣,许有鹏,代晓颖,王强,高斌.城市化进程对长江下游平原河网水系格局演变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仝道斌,钱晖,王瑞,崔延松.平原河网区灌溉泵站以电折水计量方法及其管理制度设计——基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应用需求[J].中国水利.2019
[3].王丹青,许有鹏,王思远,王强,袁甲.城镇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分析——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4].丁玉娜.平原河网地区水文分析计算方法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
[5].李昆朋,付东王.基于水动力模型的平原河网引补水研究[J].吉林水利.2019
[6].潘小保,蔡斌,柳杨,谢忱,丁瑞.平原河网区调水引流研究进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7].吕永鹏,张格,莫祖澜,邓婧,沈红联.再谈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分区划分[J].给水排水.2019
[8].王海勇,吕升,王黎伟,王宝印,杨丹青.离心和沉降两种采样方式下平原河网水系监测数据对比及差异分析[J].绿色科技.2019
[9].赵尔官.MIKE11模型在万顷沙平原河网区排涝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9
[10].王子悦,李一平,董志强,庄巍,翁晟琳.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分流比影响因素[J].水资源保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