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压力型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制,压力,基层,社会,体系,能力,政府。
压力型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玥淳[1](2019)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策执行主体的行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政策在基层社会的执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我国现行压力型体制下并结合国家权威类型、文化传统,通过分析2011年鄂西L市地方政府、官员以及农民在土地征用的相关事实与结果,来探究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多方主体在政策执行中的行动逻辑。(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6期)
黄红华,郑晓东[2](2019)在《压力型体制的属地化改造及其限度——以J省S市T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治理的特性要求对我国压力型体制进行属地化改造,建立重心下移的治理体制和跨部门跨层级协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由高层地方政府主导的改革,一方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从社区往上层层倒逼镇街、区县市甚至地级市的配套改革。在属地化改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级政府间社会治理的柔性分层治理体制。该体制形成的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机制客观上会增加官僚组织的层次,形成"长链治理悖论"。如果倒逼改革可以看作属地化改造的成绩,那么柔性分层治理和长链治理悖论则体现了压力型体制属地化改造的限度。(本文来源于《治理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马雪松,王慧[3](2019)在《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压力型体制的责任政治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代国家治理角度审视压力型体制,可以推进压力型体制研究内容的拓展与理论阐释的深入,进而揭示压力型体制的治理要求与治理路径。根据责任政治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环节,可从权责结构、职责界定、究责机制、督责举措四个维度考察压力型体制的责任困境。对此,应在科学划定权责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不同主体,在促使公共权力符合相应职责的基础上强化职能重构,在协调刚性与弹性、决策与执行、规则与绩效的基础上推进责任追究,在督促并引导主体落实各自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督责目标。(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岚岚[4](2019)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维稳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也是完成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突出,给维稳工作带来了压力。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访机制,在“压力型”维稳目标下,给基层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本文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和材料收集法,结合N镇政府的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实践案例,研究基层政府在层层下压的维稳压力,甚至是“一票否决”考核压力下,如何破解维稳“怪圈”的问题。文章分6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1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最后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等。第2部分为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包含基层政府、基层政府维稳、压力型信访的概念,博弈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以及博弈论在本文中应用。第3部分是对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案例的剖析。首先介绍了F村的背景和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案的来龙去脉,然后分析了该纠纷案爆发的原因、特点和争论的焦点,最后是展示N镇政府处置该起纠纷的过程。第4部分是分析F小学土地纠纷案中N镇政府面临的维稳压力及形成原因。第5部分深入分析了网络密布的严控型维稳策略和底线防守的绥靖型维稳策略在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案中应用,并展示基层政府与信访群体、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博弈过程。第6部分提出提升基层政府维稳能力的叁个路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强化沟通机制。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学科视角上、材料上、研究站位和研究角度上。不足之处主要是案例的代表性有限,一方面缺乏对民众的考察,另一方面最近中央对维稳提出了如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活动、政法机构改革等一些新思路和新措施,对基层维稳现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孙旭友[5](2019)在《压力型体制“进社区”:居委会的实践运作与组织形塑——基于南京城市社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型体制运作逻辑及其治理后果下沉社区,是科层体系延伸和政府职能转嫁的重要机制,而压力型体制下的"社区居委会实践运作及其组织样态"是需要加以分析的问题。面对压力型体制及其实践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社区居委会对压力型体制的"任务分解、问题解决与物质评价"等运作机制的再社区化,既转嫁和完成了社区事务的治理,也重塑了压力型体制影响在国家、社会与市场的延展空间。为应对压力型体制"进社区"的影响,居委会把国家、社会和市场纳入情境化的事务治理场域,自我形塑出"嵌入式"组织幻象。压力型体制下的社区居委会实践运作分析,旨在揭示居委会保持"国家与社会"双重代理身份的实践智慧和自主行动能力及其道德与政治双重使命兼顾的治理实践。(本文来源于《社会工作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陈科良[6](2018)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博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对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的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服务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是整个行政体制中的神经末梢,既是政策执行的最末端,也是民意反馈的第一线。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如何,群众的获得感如何,最终都会在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最明显地体现出来。探索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博弈的内在逻辑,剖析乡镇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局,对寻求打破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僵局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决策的影响因子和机构运行现状。基于此,分别构建了不同情况下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的博弈模型。运用博弈模型对压力型体制下区县部门倾向于以“一刀切”的方式分派任务,乡镇政府在执行目标任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目标替代”,有能力超额完成任务的乡镇政府会只完成基本任务、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乡镇政府会完成任务、无能力完成任务的乡镇政府会同区县部门共谋弄虚作假等问题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推导。根据服务型政府建设基本要求,本研究分析并指出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博弈的帕累托最优是“区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并督促乡镇政府有效落实,乡镇政府以完成目标任务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并从“区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乡镇政府完成目标任务、乡镇政府提升服务质量”叁个方面对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博弈进行帕累托改进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对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博弈进行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帕累托改进要从降低区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的成本,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等叁个方面入手。(本文来源于《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期刊2018-11-01)
梁玉柱[7](2018)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调适行动与社会治理的行政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基层政府的视角出发,以基层政府调适行动这一分析概念解释社会治理行政化的现象。基于对街道办事处的个案研究发现,由于权力结构的行政主导、行政压力的逐级下压以及基层组织权威的分散化等原因,基层政府组织通过四种方式提升其整合能力和灵活性:第一,行政系统内"非正式"人员的扩张和下沉。第二,以服务型政党建设联结基层"党—政—社"组织。第叁,通过行政吸纳社会,发挥核心单位的社会权威。第四,在财政支持和科层压力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以上行动在增强基层政府调适能力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治理凸显行政化特点,带来治理成本高、治理方式粗放、治理结构单一等问题。破解行政化治理需要对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尤其是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方式。同时,以责任清单的方式规范上下级间、政权组织与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等主体间的关系,培育社会自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曾令发,邓晓莉,温佩璇[8](2018)在《压力型体制下的社区慈善发展——基于广州市S街道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研究者主要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关注政府与慈善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下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互动策略。由压力型体制的视角研究基层政府为什么有足够的动力推动社区慈善的发展,发现压力型体制下城市基层政府面临刚性的绩效考核压力和人力资源与财政资源的紧张,因此在社会治理中遭遇困境;而社区慈善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困境,所以基层城市政府有足够的动力推动社区慈善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克中,欧阳洁,鲁元平,宋丽娜[9](2018)在《河长制能否实现河长治?——中国“压力型体制”下的水污染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为标志,中国正在合力打响全面治水攻坚战。本文基于先期试点地区的实践与经验,运用双重差分的方法(DID)首次系统考察了河长制的治污效果与经济社会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河长制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地区单位GDP污水排放量,显着改善了地区水质;(2)河长制与中国压力型体制的紧密结合,促使地方政府加大污水治理投入,强化环境规制执行,保障了水环境的改善;(3)河长制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区的保增长压力和跨地区间的政策协调,在保增长压力大和缺乏跨区域政策协调的地区,河长制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小或并不显着;(4)河长制的有效落实会带来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倒逼相关企业转型发展、地区产业升级,最终有利于实现河长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2018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从中国压力型体制的视角论证了政治激励对环境治理的正面影响,为国内"环境规制执行偏差"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16)
袁明宝[10](2018)在《压力型体制、生计模式与产业扶贫中的目标失灵——以黔西南L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西南民族农村的产业扶贫实践,从基层政府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逻辑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质下型塑的生计模式角度,探讨了产业扶贫政策的运作逻辑及困境成因。指出基层政府面临着精准扶贫考核上的短期性要求与产业扶贫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张力,出现了对政策的变通式执行,优先考虑能否达到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数据指标,贫困户能否真正脱贫成为次要考量。西南民族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嵌入于当地社会文化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追求的是农业生产能服务于家庭生活和社会文化需求,而市场化导向的产业扶贫政策难以与少数民族农户地方性的生计方式相适应,使得产业扶贫政策遭遇到民族农村传统生计模式的排斥。(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压力型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治理的特性要求对我国压力型体制进行属地化改造,建立重心下移的治理体制和跨部门跨层级协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由高层地方政府主导的改革,一方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从社区往上层层倒逼镇街、区县市甚至地级市的配套改革。在属地化改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级政府间社会治理的柔性分层治理体制。该体制形成的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机制客观上会增加官僚组织的层次,形成"长链治理悖论"。如果倒逼改革可以看作属地化改造的成绩,那么柔性分层治理和长链治理悖论则体现了压力型体制属地化改造的限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力型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玥淳.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策执行主体的行动逻辑[J].法制与社会.2019
[2].黄红华,郑晓东.压力型体制的属地化改造及其限度——以J省S市T区为例[J].治理研究.2019
[3].马雪松,王慧.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压力型体制的责任政治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19
[4].陈岚岚.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维稳的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9
[5].孙旭友.压力型体制“进社区”:居委会的实践运作与组织形塑——基于南京城市社区的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
[6].陈科良.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和区县部门博弈研究[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8
[7].梁玉柱.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调适行动与社会治理的行政化[J].社会主义研究.2018
[8].曾令发,邓晓莉,温佩璇.压力型体制下的社区慈善发展——基于广州市S街道的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张克中,欧阳洁,鲁元平,宋丽娜.河长制能否实现河长治?——中国“压力型体制”下的水污染治理[C].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10].袁明宝.压力型体制、生计模式与产业扶贫中的目标失灵——以黔西南L村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