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积雪与融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积雪,锡林,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河流,时空,化学。
积雪与融雪论文文献综述
曲学斌,阴秀霞,罗智军,王洪丽,赵子威[1](2018)在《基于遥感积雪面积监测的春季融雪型洪水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2-2016年MODIS的MOD10A2卫星遥感积雪面积监测产品,以呼伦贝尔市为例,对积雪面积变化与融雪型洪水发生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的积雪2月从大兴安岭两侧向中部开始融化,5月积雪基本融化,牙克石市、鄂温克旗等地的积雪融化时段集中,融雪型洪水灾害的发生风险较高。从各月积雪融化面积变化来看,由于呼伦贝尔市冬季积雪接近饱和,若2-3月和3-4月积雪融化面积较小,则爆发融雪型洪水的风险将升高,遥感积雪面积监测对春季融雪型洪水风险预判较为有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郝祥云[2](2018)在《锡林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锡林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季节性积雪区,有着丰富的降雪资源,春季融雪水是该流域重要的水源。但由积雪引起的雪灾、融雪性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又会给该地区生活、农牧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了解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模拟融雪径流变化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农牧业发展和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流域主要积雪要素的趋势变化、突变情况和周期变化,明确锡林河流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通径分析、GAM等方法研究了积雪要素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采用线性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融雪期影响径流的因素进行分析,运用PSO-LSSVM模型对2001-2016年融雪期径流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PSO-LSSVM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融雪期径流量模拟精度。主要结论如下:(1)锡林河流域积雪面积、雪水当量年内变化呈单峰型,近16a,总体变化均呈增加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随着降雪的产生,积雪由南到北依次增加。近35a平均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时间序列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雪深的上升率为0.35cm/10a,雪深在1984年发生突变,在21a左右出现第一个主周期;积雪日数的上升率为7.35d/10a,积雪期积雪日数在2009年发生突变,而年积雪日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在20a左右出现第一个主周期。(2)逐步回归表明:积雪期影响雪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雪水当量、日照时数、>0℃有效积温和平均气温。影响积雪日数和积雪面积的主导因素是平均气温、>0℃有效积温和相对湿度。通过积雪期GAM拟合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有效积温和雪水当量是影响雪深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有效积温和雪水当量是影响积雪日数和积雪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GAM拟合结果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在融雪期,径流与雪深、积雪面积、雪水当量、气温、相对湿度具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与降水呈正相关(p<0.05)。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径流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和积雪面积。运用PSO-LSSVM模型分别对2001-2016年3月和4月的径流量进行预测,3月、4月径流决定系数分别为0.80、0.86,模拟精度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有所提高。说明PSO-LSSVM融雪期径流量估测模型能够较好的表达在融雪期间的气象因子、积雪与对应径流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比较适合锡林河流域融雪期径流的预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段斌斌[3](2018)在《融雪期冻土水热状况及积雪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季节性冻土和积雪区,由于下垫面性质的不同,造成冻土冻结融化和积雪融化的时间和速率等都有很大不同,分析融雪期林地、林间草地和草地叁种下垫面冻土温湿度的变化,对于研究干旱区融雪径流模型中季节性冻土温湿度参数的优选输入以及模拟融雪径流生成过程,提升洪水预报精度有重要意义;积雪特性研究是积雪水资源与灾害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积雪特性,能够为积雪水资源分布调查与积雪灾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天山北坡小型流域军塘湖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仪器野外自动观测和人工实测获得气温、冻土温湿度和积雪特性等数据,着重分析研究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融雪期不同阶段的(不同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水(湿)热(温)状况对比研究;二是对融雪期的不同阶段积雪特性的变化规律做了分析及讨论。结果表明:(1)融雪期各层冻土湿度的整体变化趋势都经历了上升-下降-稳定叁个阶段;冻土温度受气温和积雪变化影响,表现出快速上升-缓慢下降-近匀速上升的变化特征;(2)冻土冻结深度与海拔高度有显着关系:海拔越高,冻土深度越大,冻土融化时间也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冻土厚度变化是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但冻土融化过程就比较波折,表现为双向融化,因此冻土冻融速率在整个土壤冻结期分布不均。(3)融雪期不同下垫面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爱民桥草地下垫面各层冻土温度在融雪初始期均快速增加,波动期土壤温度垂深变化特征为:土壤温度从表层向下越来越高,稳定期与之相反。波动期东沟林间草地各层土壤温度变化曲线近似“U”型,土壤温度自地表向下呈降低趋势;融雪稳定期,土壤垂深温度梯度方向指向地表。融雪初始期,西沟林地下垫面从表层向下土壤温度越低,,各剖面土壤温度在波动期与稳定期变化十分稳定,这与草地下垫面和林间草地下垫面有很大不同。(4)气温与不同下垫面土壤温湿度相关关系:草地下垫面,气温对浅层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更深层次土壤;林间草地下垫面气温与浅层5cm、10cm、20cm的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性水平,林地下垫面气温与各层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下垫面气温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与气温相比,土壤温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程度更大。(5)不同下垫面同一土壤深度水热关系:同下垫面5cm剖面土壤含水率,草地和林间草地均是距离同剖面越远,相关性越弱,林地表现不同趋势;不同下垫面20cm剖面土壤含水率同各剖面层土壤温度相关性表现为:减弱和增强交替变化;林间草地和林地下垫面30cm剖面含水率与各剖面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均强于草地下垫面,且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变化相关性增强。叁种下垫面比较而言,林间草地下垫面40cm剖面土壤含水率与更各剖面土壤温度相关性明显强于草地下垫面和林地下垫面。(6)主试验场阴阳坡同雪层剖面温度变化趋势总体上具有一致性,阳坡雪层温度高于同剖面层的阴坡;阳坡雪层剖面平均含水率高于相邻阴坡;从整个融雪观测期来看,底层密度在增加,上层与中层略有下降;融雪波动期,由于雪层昼融夜冻,雪层含水率和密度也呈现昼夜变化。总体而言,积雪深度呈波动递减趋势,阳坡的积雪初始深度小于阴坡,但阳坡的积雪消融速率明显快于阴坡。(7)阴阳坡雪层温度均与气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雪层含水率变化呈负相关;雪层密度的变化与雪层温度变化具有同步性;阳坡剖面含水率与雪层温度表现负相关;阴坡积雪密度与以上各因素相关性较差;阳坡积雪密度与雪层温度、雪层含水率相关性较高;积雪深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雪层温度呈则表现为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2)
胡淑娟,雷晓云,邢坤,刘艺,吕姣姣[4](2017)在《西天山气象因子对融雪期积雪深度影响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积雪深度的变化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基于天山积雪雪崩站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索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融雪期大气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等6个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净辐射与积雪深度相关程度最高。气象因子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4,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的直接影响程度,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在其他气象因子的影响下对积雪深度的间接影响程度。根据积雪深度决定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对积雪深度变化贡献力由大到小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净辐射、地表温度、大气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积雪深度的剩余系数为0.353,说明除了本研究的6个气象因子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积雪深度变化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张娜,范昊明,许秀泉[5](2017)在《辐射能量对不同深度和密度积雪持水能力及融雪水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积雪融化过程中,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积雪密度、深度和辐射能量3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融雪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辐射能量对不同积雪密度和深度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积雪持水能力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从100kg·m~(-3)增大到300kg·m~(-3)时,产流时持水能力从46.22减小到13.61,减小约3.4倍,同时产流前、后持水能力变化率也呈现减小趋势。融雪水量随积雪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从5cm增大到25cm,产流时融雪水量从1.58mm增大到10.70mm,增大约6.8倍。积雪深度对二者变化影响较小。辐射能量与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的相关性不显着,但对二者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积雪密度是影响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积雪持水能力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密度>积雪深度>辐射强度。积雪深度是影响融雪水量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融雪水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深度>积雪密度>辐射强度。积雪密度与深度主要通过影响雪层间孔隙度、雪粒间毛管力以及融雪水类型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能量通过改变积雪特性进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段超宇,司建宁[6](2017)在《基于SWAT模型的寒旱区积雪与融雪期径流模拟应用研究——以锡林河流域上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寒旱区积雪与融雪期的径流模拟。以锡林河流域1971-2000年实测气象水文资料为基础,根据锡林河特有的地区性与季节性特点,运用SWAT2012模型,开展锡林河流域上游不同年型积雪与融雪期径流模拟,研究并探讨SWAT2012模型在我国北方寒旱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率定期中,Ens=0.76,R2=0.79;验证期中,Ens=0.53,R2=0.61。SWAT2012模型对锡林河流域积雪与融雪期的径流模拟结果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7年02期)
朱宾宾,满秀玲,孙双红,张红蕾,孙旭[7](2016)在《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流域内积雪与融雪径流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2015年3月16日最大积雪期流域内积雪样品和2015年4~5月河川融雪径流样品,分析其离子质量浓度特征,结果表明:1)森林流域内积雪离子质量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O_4~(3-)(5.91 mg/L)、SO_4~(2-)(5.15 mg/L)、Cl~-(1.90 mg/L)、K~+(1.16 mg/L)、Ca~(2+)(0.96 mg/L)、NO_3~-(0.89 mg/L)、Mg~(2+)(0.33 mg/L)和Mn(0.011 mg/L),其中樟子松林对积雪离子浓度影响最大,白桦林次之,兴安落叶松林最小。2)河川融雪径流中离子成分以Ca~(2+)和PO_4~(3-)为主,二者占78.50%左右,融雪径流Ca~(2+)、PO_4~(3-)、Mg~(2+)和K~+相对流域积雪表现为淋失型迁移,其中Ca~(2+)的迁移量最大,迁移系数为15.84,而SO_4~(2-)、NO_3~-、Cl~-和Mn则表现为内贮型迁移。(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黄艳[8](2016)在《积雪覆盖时空建模分析及融雪径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积雪是地表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季节性积雪的累积和消融不仅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气候和水资源平衡,而且能够进一步影响全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因此,获取准确的积雪覆盖信息、分析积雪覆盖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进行融雪径流建模对于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MODIS积雪覆盖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性积雪覆盖信息提取和水文建模分析。但是作为光学传感器,MODIS受到了云层的严重影响,导致其积雪产品,特别是逐日积雪产品出现了大量的数据空缺。此外,MODIS积雪覆盖产品在森林地区、地形复杂的山区,以及积雪覆盖较薄和暂时性积雪时期精度较低。季节性积雪覆盖的时空动态变化能够揭示区域性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平衡。为了监测和分析季节性积雪覆盖的时空变化,之前的研究通常采用基于像元的统计方法,从时间序列积雪遥感影像中获取积雪覆盖的空间变化和季节性时长。但是这种基于像元的方法不能反映积雪场(Snowpack)之间的时空演化关系,同时也无法正确地获取到暂时性积雪现象,会造成季节性时长信息偏差。融雪径流模型(Snowmelt RunoffModel, SRM)是目前在模拟和预测融雪径流方面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并且以卫星影像上获取的逐日积雪覆盖作为其中的输入参数。由于标准的MODIS积雪覆盖产品受到了云层的严重影响,之前的研究通常采用积雪消融曲线重建的方法获取逐日积雪覆盖信息。目前尚缺乏不同积雪覆盖参数对SRM模拟的径流差异影响的相关研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论文基于隐马尔科夫随机场(Hidden Markov Random Field, HMRF)时空建模技术改进了MODIS积雪覆盖产品,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积雪累积和消融过程时空分析方法,以及基于SRM模拟的融雪径流结果分析了融雪季积雪覆盖差异导致的模拟径流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基于HMRF时空建模技术改进MODIS积雪覆盖产品。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MODIS积雪覆盖产品,通过时空建模的方法将光谱信息、时空背景信息和环境相关信息以最优的组合方式融入HMRF分析框架,生成完全没有数据空缺的逐日积雪覆盖产品。改进后的积雪覆盖产品通过与美国Rio Grande流域2006-2007积雪季的33个SNOwpack TELemetry (SNOTEL)站点的实测观测数据以及原始MODIS积雪覆盖产品对比进行精度评价。原始的Terra和Aqua MODIS合成积雪覆盖由于受到云层遮挡,在整个积雪季有高达34.1%的数据空缺。对于原MODIS标准积雪产品中的数据空缺,本研究填补以后的积雪覆盖总体精度为88.1%;对于MODIS标准积雪产品中无数据空缺的区域,改进后的积雪覆盖总体精度从原始的85.3%提高到88.6%,高于MODIS标准积雪产品3.3%。在HMRF分析框架中逐步加入时空背景信息和环境相关信息后,数据空缺的填补能力和积雪覆盖产品的总体精度都逐渐提高。原始MODIS积雪覆盖产品在积雪转化时期和森林覆盖地区具有相对较低的精度。结果表明,本研究基于HMRF的方法能够在整个积雪转化时期提高原始MODIS积雪覆盖产品4.2%的精度,其中在3月积雪消融时期能够提高5.8%。此外,原始MODIS积雪覆盖产品在常绿森林和混合森林地区的精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2)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积雪累积和消融过程时空分析框架。积雪场的累积和消融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地理过程。本研究将积雪场定义为一种时空场对象(field-object),并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积雪累积和消融过程时空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根据积雪场在时空由低到高的聚合等级,依次分为了积雪区(Snow Zone)、积雪序歹(Snow Sequences)和积雪过程(Snow Processes)叁个层次。积雪区是从积雪专题遥感影像中获取得到的空间连续积雪像元的区域;积雪序列是指具有时空连续性的一系列积雪区的集合;积雪过程是具有时空相关性的一系列积雪序列的集合。本研究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组织和存储积雪场在这叁个层次的专题属性、空间属性、时间属性以及专题关系、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本研究以美国Upper Rio Grande流域为实例样区,分析了2006-2007积雪季积雪累积和消融的过程。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不仅能够表达每一个积雪场在其生命周期中累积和消融的时空过程,还能够揭示积雪场内部和积雪场之间的时空演化关系。(3)基于SRM模拟的融雪径流结果分析了融雪季积雪覆盖差异导致的模拟径流差异。本研究分别采用基于HMRF时空建模技术改进后的逐日积雪覆盖和对原始MODIS积雪产品进行积雪消融曲线重建拟合得到的逐日积雪覆盖作为SRM的积雪覆盖输入参数,对Rio Grande Headwater流域2007年融雪季进行融雪径流建模,并分析了积雪覆盖差异导致的模拟径流差异。两个积雪覆盖产品产生的积雪消融曲线在整个融雪期的总体变化趋势较相似,其中利用HMRF时空建模技术改进后的逐日积雪覆盖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积雪覆盖时空变化细节。基于两个积雪覆盖产品模拟的径流量与实测径流量之间都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利用HMRF方法改进后的积雪覆盖模拟得到的径流精度明显高于MODIS积雪覆盖产品模拟的径流精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融雪季节的不同时期,由积雪覆盖差异导致的模拟径流差异不同。在融雪季的前期,由于空气温度仍然较低,导致低温条件下由积雪融化形成的径流量也低,因此积雪覆盖率的差异并不会对模拟的径流造成明显的差异;在融雪季的中后期,由于空气温度的回升,使得径流量对于融雪贡献径流的敏感性增强,因此积雪覆盖率的差异能够直接导致模拟径流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10-01)
韩茜,刘明哲,陆恒[9](2016)在《融雪期中国天山西部山地表层积雪能量收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层积雪的能量收支特征对积雪物理特性变化和融雪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2010年融雪期在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内的雪层密度、含水率、雪层温度以及热通量等观测数据,分析在距雪表40 cm范围内雪层能量收支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积雪的能量交换主要发生在距雪表20 cm范围内,短波穿透辐射是表层积雪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热传导、短波穿透辐射和潜热均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过渡期和融雪前期,表层积雪的平均总能量为负,融雪主要发生在积雪表层。由于夜晚潜热影响使得融雪后期表层积雪总能量为正值。融雪能影响整个雪层。(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6年03期)
穆鹏[10](2016)在《降雪、积雪、融雪离子特征及秸秆覆盖下融雪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降雪离子组成是由云中一系列化学反应相互影响的结果,降雪会被多种因素所干扰,比如地域、季节、降雪量、自身污染源和持续时间等,其离子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雪还是一个天然营养库,随着气温升高,由降雪、积雪所产生的融雪水不仅能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流量,还能给早春作物生长提供水分与养分。目前我国对降雪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与祁连山等地,因此融雪水在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降雪、积雪、融雪过程中雪水的pH值、电导率、N03-、C1-. NO2-、H2PO4-、Ca2+.NH4+、Mg2+、Na+、K+的浓度测定,结合降雪量与积雪量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新雪、积雪、融雪过程中化学特征变化规律。以及通过对垄作农田表面铺设不同秸秆覆盖量,明确影响融雪速率与融雪面积的变化特征,为预测冻融侵蚀水土养分流失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降雪过程后平均pH值变化范围是5.10-6.33,融雪水呈弱酸性;平均电导率的浮动区间是33-63μS·cm-1;阴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NO3->Cl->NO2->H2P04-;阳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Ca2+>NH4+>Mg2+>Na+>K+;各离子浓度含量的变化规律是与该地区的降雪量成反比关系。(2)积雪过程后平均pH值变化范围是5.77-6.46;平均电导率的浮动区间是42-71μS·cm-1;积雪厚度与pH没有显着相关性,而积雪厚度与电导率则呈负显着相关;阴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N03->Cl->NO2->H2PO4-;阳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Ca2->NH4+>Mg2+>Na+>K+;阴离子浓度是与该地区的积雪量成反比关系,而阳离子则主要受外界环境和积雪量共同影响。(3)融雪过程后平均pH值变化规律按时间分成了两种形式,一种是2月份的平均变化范围是5.86-6.39,一种是3月份的平均变化范围是5.71-6.35;平均电导率的浮动区间是46-79-tS.cm-1;阴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N03->Cl->NO2->H2PO4-;阳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Ca2+>NH4+>Mg2+>Na+>K+;各离子浓度含量均在每次检测中的第一天浓度含量最大,平均浓度占每次检测总离子浓度的59%-71%,而之后离子浓度明显降低且均在30%以下并依次递减。各离子浓度在叁个阶段里变现也有所不同,NO2-、H2P04-、 Ca2+、Mg2+、K+表现为融雪阶段>降雪阶段>积雪阶段;Cl-、Na+表现为降雪阶段>积雪阶段>融雪阶段;NO-3表现为降雪阶段>融雪阶段>积雪阶段;NH4+表现为积雪阶段>降雪阶段>融雪阶段,说明雪中各离子保存能力不同。(4)针对不同秸秆量的覆盖量对融雪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1.5在融雪初期最先发生融化,SL融雪速率峰值最大,融雪最后均为S2.5最先融通;融化过程中,高覆盖处理的S15、S2.5和S3.5融雪累积面积均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且始终高于低覆盖处理的S0、S0.5、S1.0,SL在融雪中期出现骤增,随后累积面积超过低覆盖处理:气温与融雪累积面积相关性较高,各处理表现为S2.5>S3.5>S1.5>SL>So>S1.0>S0.5;反辐射与融雪速率相关性较高,表现为与高覆盖各处理的相关性在融雪前期较高,而与低覆盖各处理的相关性在融雪后期相对较高。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2.5 kg·m-2。(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积雪与融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锡林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季节性积雪区,有着丰富的降雪资源,春季融雪水是该流域重要的水源。但由积雪引起的雪灾、融雪性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又会给该地区生活、农牧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了解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模拟融雪径流变化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农牧业发展和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流域主要积雪要素的趋势变化、突变情况和周期变化,明确锡林河流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通径分析、GAM等方法研究了积雪要素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采用线性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融雪期影响径流的因素进行分析,运用PSO-LSSVM模型对2001-2016年融雪期径流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PSO-LSSVM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融雪期径流量模拟精度。主要结论如下:(1)锡林河流域积雪面积、雪水当量年内变化呈单峰型,近16a,总体变化均呈增加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随着降雪的产生,积雪由南到北依次增加。近35a平均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时间序列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雪深的上升率为0.35cm/10a,雪深在1984年发生突变,在21a左右出现第一个主周期;积雪日数的上升率为7.35d/10a,积雪期积雪日数在2009年发生突变,而年积雪日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在20a左右出现第一个主周期。(2)逐步回归表明:积雪期影响雪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雪水当量、日照时数、>0℃有效积温和平均气温。影响积雪日数和积雪面积的主导因素是平均气温、>0℃有效积温和相对湿度。通过积雪期GAM拟合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有效积温和雪水当量是影响雪深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有效积温和雪水当量是影响积雪日数和积雪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GAM拟合结果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在融雪期,径流与雪深、积雪面积、雪水当量、气温、相对湿度具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与降水呈正相关(p<0.05)。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径流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和积雪面积。运用PSO-LSSVM模型分别对2001-2016年3月和4月的径流量进行预测,3月、4月径流决定系数分别为0.80、0.86,模拟精度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有所提高。说明PSO-LSSVM融雪期径流量估测模型能够较好的表达在融雪期间的气象因子、积雪与对应径流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比较适合锡林河流域融雪期径流的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积雪与融雪论文参考文献
[1].曲学斌,阴秀霞,罗智军,王洪丽,赵子威.基于遥感积雪面积监测的春季融雪型洪水风险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8
[2].郝祥云.锡林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段斌斌.融雪期冻土水热状况及积雪特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8
[4].胡淑娟,雷晓云,邢坤,刘艺,吕姣姣.西天山气象因子对融雪期积雪深度影响通径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7
[5].张娜,范昊明,许秀泉.辐射能量对不同深度和密度积雪持水能力及融雪水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
[6].段超宇,司建宁.基于SWAT模型的寒旱区积雪与融雪期径流模拟应用研究——以锡林河流域上游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
[7].朱宾宾,满秀玲,孙双红,张红蕾,孙旭.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流域内积雪与融雪径流化学特征[J].林业科技.2016
[8].黄艳.积雪覆盖时空建模分析及融雪径流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韩茜,刘明哲,陆恒.融雪期中国天山西部山地表层积雪能量收支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6
[10].穆鹏.降雪、积雪、融雪离子特征及秸秆覆盖下融雪过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