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有伟腾冲第一中学679100
【摘要】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学习兴趣;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1-139-01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的最本质特征是: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总是主体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产生的,对化学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兴趣。它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情绪的表现;②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地自觉地进行化学学习的内在动力;③化学学习兴趣总是由学生指向化学学习的自我活动。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老师在教学中设立化学问题情境。
设立化学问题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对相关问题情境的设立,提出问题,使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新奇性,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的设立可以有很多种: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结合游戏,亦可以结合一段故事。问题情境的设立,对于大脑皮层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持续刺激,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热情、活跃思维、加深记忆。
二、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堂提问。
一节好的化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零距离接触,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在提问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老师在提出问题时更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过于简单,使提问失去意义。在提问时教师还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注意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些,提问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要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别着急,好好想一想,这样,学生才会敢说敢做,才能有好的回答。
三、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运用得当,不仅能够为学生解答疑惑、传授课本知识,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教学法产生了兴趣,自然也就会愿意学习。
四、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够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培养化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身边找出化学问题,如钢铁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糕点的制作中会加入小苏打,受酸雨污染的地区土壤中要洒入熟石灰……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化学,我们要注意引导,把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满足学生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足以激发他对于这件事产生足够的兴趣,并对此持之以恒。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成功地解决,体验到这种成功带来的快乐时,会在这种快乐中进一步地前进,并对其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这就是所谓成功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可以成功的机会。比如,当提问学生某一个化学问题时,其答案并不一定要完美无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学生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
六、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精练的语言能赢得学生的欣赏。有时候学生喜欢某个学科,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学科的教师。如果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赵宁同志主编的《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中对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的定位、学生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诠释,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被动者和接受者,而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因此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鼓励他们适时提问,然后,与学生们一起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我对书本上的黑面包实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根据实验的进程),如为什么在蔗糖里加了少量的水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在到后来蔗糖为什么会变黑这又是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最后看到了蓬松状的黑色"面包"生成及还伴随着刺激性气味产生,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当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而且反应很复杂,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全部写出来,但其中的浓硫酸特性全部体现在里面,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
总而言之,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宁等著.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任志鸿主编.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第4版),海口:南方出版社;
[4]邢永福主编.现代教育思想,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