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室间隔,心房,心力衰竭,阵发性,生理学,动力学,血液。
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论文文献综述
赵映[1](2002)在《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起搏对阵发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Af本身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血液动力学恶化,尤其是当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时,可加重这种影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有报道认为双心房起搏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但是,对于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伴CHF的病人如何预防房颤及改善心功能是临床医师所面对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实施一个随机的对比研究,比较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起搏(biatrial-right ventricular upper septal pacing,BiA-RVUSP)与右房—右室间隔上部双腔起搏(right atria-fight ventricular upper septal pacing,RA-RVUSP)对药物难治性PAf伴CHF患者的长期的疗效。 方法:26例药物难治性PAf伴CHF(NYHA分级Ⅱ—Ⅲ)患者,平均年龄64.1±7.13岁,女9例。入院前半年内至少有3次有症状的PAf发作,且服用可达龙3个月以上,Af不能控制,需要安装起搏器以控制症状发作。患者入选后观察3个月以明确其基本的临床情况,3个月后随机分为BiA-RVUSP治疗组和RA-RVUSP治疗组。整个 中文摘要研究过程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变。所有入选病例均坚持正规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起搏器的电极导线采用以下定位技术: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应用专用螺旋电极定位器(Locator 4036),以体表心 电图(electrocardlogfam,ECG)肢体导联起搏的 QRS波初始向量与自身窦律一致和QRS波时限相对较窄为最佳起搏位点,将1388丁型主动螺旋电极导线定位于右心室间隔上部;右房电极选用普通 “J”型心房电极导线并固定于右心耳:选用2188型冠状静脉窦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起搏左房。左房起搏时起搏ECG P波倒置,双房同步起搏时呈双向 P波,并进行起搏阈值参数测定。双心房同步起搏可通过5866—38M型“Y”形转接器串联冠状窦电极导线叩极)和右房电极导线(阴极)完成。BIA-RVUSP组和 RA-RVUSP组均选用常规双月起搏器(Mdtr。n沁T冰ra”6山;Mdiron。C S。gma D;Pacesetter AFFINITY DC 5230 L/R)采用 DDD方式起搏,双房同步起搏时要求心房起搏为双极工作模式,AV间期选定为 150ms。以自身前后对照方法比较两组病人起搏前和起搏治疗1年后及以组间对照方法比较两组起搏1年后的症状性Af发作事件卜心脏形态学和功能学参数(超声心动图,ultra cardlography,UCG)、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walking test,6-MWT人左室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变(平衡法核素心 室造影,equilibrium radlonudldeanglocadlogr3phy,ERNA)及对生活质量影响臼Wakefield评分。 结果:BIA-RVUSP组中所有病例*叫)在起搏器植入术前6个月药物治疗阶段和随后的12个月内,无人失随 2 中文摘要 访,资料完备。KA-RV*SP组中 *叫)在此研究期间内 有2例患者分别因AMI和肺癌死亡而退出研究。 在m—RVUSP组起搏治疗1年后与起搏治疗前相 比,UCG随访显示:左心房内径ueft atrial diameter,LAd) 减少 12.9%(p<0*5),左室舒张末容积 (lef ventricular end ilated volume,LVEDV)有减小的趋势(162.门士37.2 VS 147.5士25.39,p>0.05),A波振幅、E波振幅均较起搏治 疗前有显着增加…1刀5);ERNA显示左室射血分数 (lef ye”tncularejectlonfi-actlon,LVEF)提局 19.7o(p<0.05), 左室峰射血率寸间(left ventricular time to pe业 qectlon rate,TPER)有缩短趋势,左室峰充盈率 门eft ventncular Peak illing rate,PFR)有增加趋势,但均 p>0.05;体表心 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P波时卜显着缩短(p<0.05); 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6-minute waking test,6-MWT)呈 显着性增加巾<0.05);S-PAf发作频率较起搏治疗前明显 减少(p<0刀2)。 UCG示RA一RVUSP组起搏治疗1年后较起搏治疗 前 LVEDV亦有减小趋势(178.38士 39.79 VS 57.88士 28.53),LA则有扩大趋势(39士6.93 VS 43.08士5.65),但 两者均p功刀5,A波振幅显着降低…1刀5人E波振幅明 显增加 巾<0刀5);ERNA不 LVEF提高 14.5%(p<0刀5), 同时*P*R有明显缩短,*FR显着增加(均p<0刀5入体表 ECG示P波时限明显延长(p<0刀5);6-MWT无差异;S-PAf 发作频率较起搏治疗前有减少趋势但p功刀5。 起搏治疗 1年后 BIARVUSP组较 RA一RVUSP组 3(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2-03-01)
傅向华,吴伟力,李世强,马宁,李亮[2](1998)在《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起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为一缺血性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冠状窦电极于心大静脉中段,"J"型电极于右心耳,专用主动螺旋电极于右室间隔上部,分别同步起搏左、右房和右室,组成新叁腔起搏方式,应用 Swan-Ganz 导管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不同起搏方式下心室/心房相位变化,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生理性心脏起搏可产生较窄的 QRS 波和双房一致的激动及正常的心室收缩顺序,并导致 LVEF、RVEF 和 CO 增加。结论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全生理性心脏起搏可能有益于某些伴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动过缓或心力衰竭患者的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期刊1998年03期)
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为一缺血性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冠状窦电极于心大静脉中段,"J"型电极于右心耳,专用主动螺旋电极于右室间隔上部,分别同步起搏左、右房和右室,组成新叁腔起搏方式,应用 Swan-Ganz 导管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不同起搏方式下心室/心房相位变化,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生理性心脏起搏可产生较窄的 QRS 波和双房一致的激动及正常的心室收缩顺序,并导致 LVEF、RVEF 和 CO 增加。结论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全生理性心脏起搏可能有益于某些伴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动过缓或心力衰竭患者的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映.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起搏对阵发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2
[2].傅向华,吴伟力,李世强,马宁,李亮.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叁腔起搏[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