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制约论文_朱雪,蔺小林,李建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密度制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度,生物量,稳定性,幼苗,大丰,分支,菊芋。

密度制约论文文献综述

朱雪,蔺小林,李建全[1](2019)在《一类含有密度制约项的同类相食模型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幼年个体具有密度制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类幼年-成年两阶段结构的同类相食模型,完整分析了模型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当不具有同类相食行为时,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当具有同类相食行为时,发现同类捕食会使模型产生鞍结点分支,并通过用Dulac函数排除模型周期解的存在性,得到了模型的全局动力学性态。最后,借助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姚杰,宋子龙,张春雨,孟令君,赵秀海[2](2019)在《距离和密度制约对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态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关于距离和密度制约对温带森林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影响的报道目前较为缺乏。本研究探讨温带森林是否存在距离或密度制约现象,若存在,土壤病原菌是否是距离或密度制约现象的内在驱动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温室控制试验,选取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内3个树种,对其幼苗生长进行为期4个月的动态监测,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幼苗密度、距成年母体距离和土壤杀菌)对幼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红松、水曲柳和黄檗幼苗在低密度下的高生长显着高于高密度,都表现明显的负密度制约现象。土壤杀菌处理仅能显着提高水曲柳幼苗的高生长,虽然水曲柳和黄檗幼苗高生长在距母体不同距离间存在差异,但并未表现出随离母体距离增加有助于幼苗生长的现象,研究结果不符合距离制约现象。水曲柳和黄檗幼苗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仅与幼苗密度显着相关,且在低密度下的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显着高于高密度,同样表现出负密度制约现象。而距母体距离和土壤杀菌处理对幼苗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均无显着影响。【结论】该温带森林中存在明显的负密度制约现象,但不存在距离制约现象。本研究认为引起幼苗密度制约性生长的因素是种内竞争,而土壤病原菌作用非常有限,且研究结果不支持距离制约性生长;其次,距离制约证据的缺乏表明,该温带森林中的病原菌并不具有强烈的宿主专一性,对幼苗密度制约性生长起作用的可能是非特异性病原菌。未来还需深入探讨种内、种间竞争和非特异性病原菌对幼苗生长的相对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涛[3](2019)在《不同植物物种密度制约条件下光资源竞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是植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最基本资源之一,同时光资源竞争也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种群、群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环境光资源的差异导致植物个体的性状投入与光合产物的消耗之间负反馈作用更强,植物种群密度依赖效应的实质是植物种群不同个体间对相似资源的竞争作用,光资源竞争驱动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在个体和种群水平上,植物种群密度越高,个体大小不整齐性越大,光资源竞争不利于小个体获得光资源,导致在光亏缺条件下小个体植物因叶片对光资源截获量的加速减少而死亡。在群落水平上,当植物对光资源进行竞争时,冠层下的灌木和草本受遮阴的叶片往往通过降低光的补偿点,延长叶片寿命来提高光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能力。因此,不同种群密度下,植物个体争夺光资源的策略是否因冠层位置、生长周期和不同物种存在而变异,上述这些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据此,本研究选取两种不同光合型的常见经济作物—玉米(Zeamay L.)和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inn.),设置6个不同种植密度的植物光竞争控制实验,以不除草样方为对照组,设计人工除草处理组,从出苗期至成熟期,跟踪测定植物株高、地上生物量、光合特征及光响应曲线和叶寿命性状,同时对不同冠层高度叶片光合适应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除草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玉米个体地上生物量等个体水平性状差异显着高于相同处理样方内个体差异(F远大于1,p<0.01),胡麻个体地上生物量等个体水平性状差异显着高于相同处理样方内个体差异(F远大于1,p<0.01);不同密度之间玉米个体水平性状差异大于同一密度内个体差异(F=1 2.863,p<0.01),不同密度之间胡麻个体水平性状差异大于同一密度内个体差异(F=19.492,p<0.01)。随着植物生长周期推移,玉米和胡麻植物个体水平性状均增大,不同生长周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ukey-HSD test,p<0.01)。(2)种间光竞争对植物性状的影响更强,不除草样方植物种内个体性状变异大,种群密度能解释植物性状变异的部分小于除草处理的部分。(3)高密度植物种群冠层下部,叶片光合适应性降低,且除草样方降低速率更快(Slop<-1,interception=2)。(4)不同冠层之间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暗呼吸速率变化不同;除草样方植物个体冠层下发生光抑制现象,光合适应性减弱。(5)植物个体叶寿命受密度影响的程度大于其受田间杂草的制约。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植物同一种群以及不同种间对光资源竞争与利用及适应策略,不仅可为揭示植物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构建最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海银[4](2019)在《密度制约且具有时滞捕食-被捕食模型的Hopf分支》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具有密度制约的捕食-被捕食模型更符合实际的生物环境,也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该文考虑了密度制约且具有Beddington-DeAngelis功能反应函数的时滞捕食-被捕食系统.首先,给出系统的稳定性变换为后面讨论分支周期解做好准备.其次,由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理论,得到Hopf分支关于分支方向、稳定性以及周期情况的特性指标.最后,在数值模拟这部分对系统稳定性变换和系统的Hopf分支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数学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海侠[5](2019)在《一类具有密度制约的捕食-食饵扩散模型的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类具有密度制约的捕食-食饵模型共存解的唯一性和渐近行为。利用不动点指数理论给出了共存解存在的充分条件。然后采用线性算子的扰动理论讨论了共存解的唯一性和稳定性。最后运用抛物方程的比较原理得到了系统的持久性和灭绝性条件,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其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两物种共存且系统存在稳定的唯一共存解。(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李奋灿[6](2019)在《密度制约的菊芋生长及产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芋因其生物量大、抗逆性强,在食品加工、饲草、生物质能源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虽为野生植物,但是在长期的农业驯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农作物的很多生长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植物。单一种植的产量-密度关系普遍遵循“最终产量恒定法则”(constant final yield),研究密度对菊芋器官产量的影响对菊芋高效开发利用的大量原料供给和高产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物量-密度关系的研究作为个体和种群的衔接,多集中于植物的地上部分,对器官水平的生物量-密度关系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植物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反映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繁殖、防御、生存等功能的优先级,种群密度作为植物重要的选择压力之一,改变了植物个体所获得资源的数量,密度制约的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是否符合最优化分配理论的预测目前还无定论。本文以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为研究材料,明确其竞争-密度效应、生物量分配权衡和产量-密度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菊芋的株高、基径、叶面积、叶片数、节数逐渐较小,节长和比叶面积逐渐增大。低密度处理(D1)较高密度处理(D8)株高增加了73.4%;基径增加了171.1%;叶面积增加了580.7%;叶片数增加了249.9%;节数增加了137.1%;节长减小了85.8%。(2)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菊芋的各个器官都呈减小的趋势,低密度处理(D1)的茎、叶、根、块茎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处理(D8)的13.5倍、21.5倍、10.4倍、15.6倍,器官生物量和密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器官受到的密度调控强度依次为:叶>块茎>茎>根。(3)低密度处理(D1)下的茎、叶、根、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46.9%、24.1%、7.4%、21.7%,高密度处理(D8)下的茎、叶、根、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50.6%、17.2%、10.4%、21.8%,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菊芋的茎、根生物量分配增加,叶、块茎生物量分配减少,茎生物量的增加是以块茎生物量的减少为代价,茎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种内竞争存在时,菊芋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不是完全符合最优化分配理论的预测。(4)相比于地下产量,最终产量恒定法则更适用于菊芋的地上产量。器官的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只有在特定的收获时期才会出现。49株·m~(-2)的栽培密度可以得到最大的地上部分和块茎产量,在菊芋出苗后140天收获得到最大地上产量(24.7 t DM·ha~(-1)),出苗后175天收获得到最大的块茎产量(30.1 t DM·ha~(-1))。本研究丰富了密度制约理论,评价了密度制约下菊芋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是否符合最优化分配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产量-密度关系在地下器官中的研究,并确定了获得最大理论产量时的种植密度,为菊芋高效开发利用的大量原料供给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安玉亭,王立波,解生彬,任义军,俞晓鹏[7](2019)在《大丰麋鹿种群密度制约及资源化潜力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9年04期)

冯宇星[8](2019)在《捕食者无密度制约的HollingⅢ型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食饵种群具有Logistic型密度制约但捕食者种群无密度制约的HolingⅢ型捕食系统,利用等倾线的基本性质,分析了正平衡点的存在性,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给出了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的充分条件,采用Bendixson环域定理和张芷芬极限环唯一性定理,证明了该系统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存在唯一稳定的极限环,最后利用Matlab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雷蕾,赵成章,李雪萍,任悦,张晶[9](2018)在《密度制约下尕海湿地黄帚橐吾叶绿素与叶面积、叶厚度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度制约下植物叶性状间的关系,对于认识植物叶片的物理构建与生理代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分析方法,按黄帚橐吾(Liguaria virgaurea)种群数设置I(171~240株·m~(-2))、II(101~170株·m~(-2))和III(30~100株·m~(-2))3个密度,分析了尕海湿地不同种群密度黄帚橐吾叶绿素含量与叶面积、叶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黄帚橐吾种群密度的降低,湿地群落的密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趋势、盖度逐渐降低、高度和土壤水分逐渐增加,黄帚橐吾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叶厚度和群落内部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减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趋势;叶绿素含量与叶面积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叶厚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生长在高密度湿地的黄帚橐吾选择增加叶绿素含量且构建小而厚的叶片,在低密度湿地选择减少叶绿素含量且构建大而薄的叶片,反映了植物适应光照条件等异质性环境因子的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产物积累模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康彩花[10](2018)在《一类具非线性密度制约项的反应扩散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数学是数学与生物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自1798年,Malthus为研究人口增长问题提出一种数学模型以来,数学模型就成为研究生物学的一种重要工具.众多学者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生态模型,并将研究成果用于解释一些生态学现象.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生长、死亡、竞争、捕食和互惠关系的学科.而互惠关系普遍存在于生态环境中.在自然界中,两个互惠种群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有线性密度制约,又有非线性密度制约.同时,为了寻找食物或繁殖,种群并不是静止地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中,研究人员发现空间扩散也是影响种群性态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考虑扩散及非线性密度制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通过建立一类受非线性密度影响的互惠扩散模型,并运用偏微分方程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此外,种群由于受到季节及生物习性等周期因素的影响,其数量也可能会出现周期性的现象.具体内容包含以下章节.第一章我们简要地介绍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和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作为预备知识,首先引入本文要用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再通过先验估计及强极值原理等方法得到整体解的存在唯一性,最后利用比较原理得到解的一致有界性.第叁章研究了解的渐近性态.首先利用特征子空间的分解和线性化方法讨论了各个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并用上下解方法得到正平衡点在一定条件下是全局渐近稳定的.最后,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无限增大,种群密度也无限增长.第四章讨论了具周期系数的互惠模型.利用上下解方法、单调迭代序列证明了其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初值问题的稳定性.第五章使用Matlab软件对常系数互惠扩散模型和具周期系数的相应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进一步说明前面所得理论结果的正确性.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给出研究结果的生物学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作一定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10-01)

密度制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态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关于距离和密度制约对温带森林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影响的报道目前较为缺乏。本研究探讨温带森林是否存在距离或密度制约现象,若存在,土壤病原菌是否是距离或密度制约现象的内在驱动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温室控制试验,选取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内3个树种,对其幼苗生长进行为期4个月的动态监测,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幼苗密度、距成年母体距离和土壤杀菌)对幼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红松、水曲柳和黄檗幼苗在低密度下的高生长显着高于高密度,都表现明显的负密度制约现象。土壤杀菌处理仅能显着提高水曲柳幼苗的高生长,虽然水曲柳和黄檗幼苗高生长在距母体不同距离间存在差异,但并未表现出随离母体距离增加有助于幼苗生长的现象,研究结果不符合距离制约现象。水曲柳和黄檗幼苗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仅与幼苗密度显着相关,且在低密度下的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显着高于高密度,同样表现出负密度制约现象。而距母体距离和土壤杀菌处理对幼苗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均无显着影响。【结论】该温带森林中存在明显的负密度制约现象,但不存在距离制约现象。本研究认为引起幼苗密度制约性生长的因素是种内竞争,而土壤病原菌作用非常有限,且研究结果不支持距离制约性生长;其次,距离制约证据的缺乏表明,该温带森林中的病原菌并不具有强烈的宿主专一性,对幼苗密度制约性生长起作用的可能是非特异性病原菌。未来还需深入探讨种内、种间竞争和非特异性病原菌对幼苗生长的相对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密度制约论文参考文献

[1].朱雪,蔺小林,李建全.一类含有密度制约项的同类相食模型动力学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姚杰,宋子龙,张春雨,孟令君,赵秀海.距离和密度制约对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幼苗生长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3].刘涛.不同植物物种密度制约条件下光资源竞争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4].李海银.密度制约且具有时滞捕食-被捕食模型的Hopf分支[J].数学物理学报.2019

[5].李海侠.一类具有密度制约的捕食-食饵扩散模型的定性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6].李奋灿.密度制约的菊芋生长及产量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

[7].安玉亭,王立波,解生彬,任义军,俞晓鹏.大丰麋鹿种群密度制约及资源化潜力初探[J].当代畜牧.2019

[8].冯宇星.捕食者无密度制约的HollingⅢ型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雷蕾,赵成章,李雪萍,任悦,张晶.密度制约下尕海湿地黄帚橐吾叶绿素与叶面积、叶厚度间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8

[10].康彩花.一类具非线性密度制约项的反应扩散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次能源消费构成及其比重Fig5.28Th...横向磁通电机结构一7迁移为密度制约,k几>k是且a<...系统(1)的食饵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平衡密...一3迁移为密度制约且a>刀&&尹>占...密度制约条件下混交雌体百分率对...

标签:;  ;  ;  ;  ;  ;  ;  

密度制约论文_朱雪,蔺小林,李建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