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膜改性论文_程杨,丁昀,陈欣,马毓淑,杨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膜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丙烯,等离子体,超滤膜,低温,纳米,弹性模量,大气压。

基膜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杨,丁昀,陈欣,马毓淑,杨庆[1](2019)在《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基膜改性的高脱盐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反渗透聚砜(PS)基膜的亲水性,增加基膜与皮层间的结合力,提高反渗透复合膜脱盐性,本研究采用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对PS膜进行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改性,将改性后的基膜通过界面聚合制备反渗透复合膜.通过均匀试验方法研究改性条件并利用SPSS软件对反渗透复合膜截留率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显着性回归方程.根据截留率高低对回归方程进行寻优处理,得出最优改性参数并进行试验验证.得到优化改性参数为:放电电流4 A,放电时间7 min,接枝液体积分数70%,接枝时间180 min,验证结果表明,基膜改性后制备的反渗透复合膜截留率达到95.83%,较未改性基膜制备的复合膜截留率提高了36.24%.(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宇峰,张丽杰,孟建强[2](2017)在《聚丙烯腈膜改性制备正渗透复合膜基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聚丙烯腈(PAN)膜的亲水性,在聚丙烯腈膜表面接枝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得到亲水性的PAN膜;然后用界面聚合方法在膜表面涂覆一层聚酰胺层,得到正渗透复合膜.测试结果表明:水接触角由64.5°降到23.4°.与PAN膜相比,PAN-g-PEI孔径减小,制备得到的正渗透复合膜水通量下降,由7.4 L/(m2·h)降至3.5 L/(m2·h);反向溶质渗透通量下降,由38.7 g/(m2·h)降至22.2 g/(m2·h).这说明接枝聚乙烯亚胺的聚丙烯腈膜(PAN-g-PEI)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曼[3](2017)在《BaTiO_3改性IPMC基膜弹性模量计算及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钛酸钡(BaTiO_3)改性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基膜的力学性能参数——弹性模量进行了力学建模,采用基于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的Mori-Tanaka法的夹杂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弹性模量与BaTiO_3含量之间的关系。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将全氟磺酸树脂(Nafion)与BaTiO_3分别按质量比100:1、100:3、100:5、100:7进行配比,浇筑成型得到基膜,并对其进行拉伸测试和悬臂梁弯曲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添加BaTiO_3使IPMC基膜弹性模量增加6.3%~84.7%,说明BaTiO_3有效改善了IPMC基膜的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36-40》期刊2017-10-21)

叶冬[4](2016)在《柔性功能器件用碳基膜材可控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柔性电子器件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然而,由于传统加工技术如叁束(电子、离子和激光)、LIGA(光刻、电铸和注塑)加工等技术存在低产高耗瓶颈问题,同时聚合物衬底因热稳定性差而难以匹配如集成电路等制造工艺,结合现有的微纳加工理论基础开发出可以实现柔性器件简单高效、低沉本、高精度制作的技术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柔性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其供能部件的柔性化与高性能化设计也非常关键。本论文针对碳基膜材在柔性器件应用时所面临的功能化问题,依托于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和电化学处理技术,借助于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XPS)、扫面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开展了单层石墨烯微区掺杂、聚苯胺纳米纤维焊接互连、碳纤维布可控氧化改性的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技术在膜材表面选区改性方面优势明显,接近室温的处理条件特别适合于温敏基材的薄膜表面可控改性。因此我们自主研制了一套基于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技术的膜材可控改性系统,用以实现石墨烯、聚苯胺纳米纤薄膜的微区可控功能化改性。针对单层石墨烯的柔性功能器件应用所面临的微区氮掺杂这一问题,探索了利用混有少量氮气的氦气微等离子体射流,在不借助于任何掩模技术下实现单层石墨烯卫区氮掺杂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经由等离子体射流处理后,实现了氮原子以嘧啶型结构形式掺杂进入石墨烯晶格之中。掺杂线宽受等离子体射流发生装置的喷嘴直径调制,掺杂最小线宽接近10 μm。理论分析认为石墨烯薄膜氮掺杂的实现是因为表面碳原子与等离子体射流中N2+离子接触时被激发而释放足够高的能量,破坏石墨烯边缘或缺陷处的C-C共价键,使得等离子体射流氛围中的活性氮原子在此处与碳原子反应成键。射流发生装置的喷嘴直径与氮气保护气共同抑制了等离子体射流的横向发展,导致薄膜区域可控的掺杂。针对聚苯胺纳米纤维薄膜柔性器件应用所面临的抗机械弯折或电化学循环性能差这一问题,研究了利用氦气冷等离子体射流实现聚苯胺纳米纤维彼此焊接互连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射流激励源的发生参数会对聚苯胺纳米纤维产生不同的热影响,固定激励源的脉冲峰值电压(6.5 kV)与脉宽(800 ns),当发生频率为2.5 kHz时,聚苯胺纳米纤维未受到热影响且只出现了薄膜掺杂现象;当频率为5 kHz时,聚苯胺纳米纤维表现出明显的尖端互连现象,且发生铰链位置为聚苯胺单链结构中醌环的C=N键所处位置,但纤维整体结构得到很大程度的保留;当频率为7.5kHz时,聚苯胺纳米纤维发生了熔融成片现象,且材料出现了明显的无定型化发展现象。理论分析认为尖端互连现象的产生源于聚苯胺纳米纤维尖端放电引起的温升,焊接后薄膜抗弯折性能明显提升。氦气冷等离子体射流诱导空气产生的硝酸分子实现了聚苯胺纳米纤维薄膜的掺杂,无保护气氛、氦气中未混合难电离气体共同作用导致了掺杂区域分辨率不高。针对碳布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应用所面临的储能能力不足且倍率性能不佳的问题,借助于电化学氧化与还原技术的组合显着地提升了碳布电极的储能能力和倍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过程实现了碳纤维表面的剥离刻蚀,形成了100 nm左右的剥离碳壳层且表面粗糙,导致碳布的比表面积小幅提高、含氧官能团急剧增加。电化学还原过程致使部分含氧官能团被去除,而且对可逆赝电容无贡献的羰基基团(C=O)去除最为明显,大幅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最终导致了碳布电极具有极佳的电容性能、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在面电流密度为6mAcm-2情形下,最高的面积比电容可达505.5mF cm-2;在相对较高的面电流密度(48 mA cm-2)下,电极的比面积电容保持率高达88%;在24 mA cm-2的面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0次循环,电容保持率仍有97%。该电极组装制作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在3 mA cm-2面电流密度下,面积电容可达197 mF cm-2,满足未来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需求。(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19)

刘瑶,章建浩,龙门,李璨,刘桂超[5](2014)在《硼砂协同纳米SiO_2、TiO_2交联改性PVA基膜材料及其透湿和抑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基涂膜保鲜材料的阻湿性能,以水蒸气透过系数(water vapor permeability,WVP)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硼砂协同纳米SiO2、TiO2交联改性PVA基膜材料对WVP的影响。结果表明:硼砂协同纳米SiO2、纳米TiO2交联改性PVA能显着降低PVA基膜材料的WVP(P<0.05),硼砂与纳米SiO2及TiO2添加量对WVP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以膜材料WVP最低为响应值,优化成膜工艺条件为纳米SiO2添加量0.033 g/100 mL、纳米TiO2添加量0.042 g/100 mL、硼砂添加量0.032 g/100 mL,此条件下WVP为(9.729±0.074)mg/(m·d·kPa),比PVA单膜降低了44.68%。优化的PVA基复合膜抑菌性提高,可以使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降低1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14期)

盛伟明[6](2012)在《聚丙烯酸酯基膜的表面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表面能改性是制备高性能聚丙烯酸酯乳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经低表面能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可广泛应用于防涂鸦、防玷污等涂料中。但目前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低表面改性存在着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寻找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改性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低表面能微粒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制备低表面能基膜。课题首先以聚乙烯蜡(PEW)、氟硅烷、分子筛为原料,制备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低表面能微粒,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其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然后,课题将低表面能微粒用于聚丙烯酸酯基膜的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方式对基膜改性的影响,并对比不同类型的微粒的改性效果。课题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熔融复合的方式,可以制备具有微观形态的PEW/分子筛复合微粒,且复合微粒的表面微观结构可以通过PEW/分子筛的配比来控制。在低配比下,复合微粒表面的微观形态为排列紧密的PEW包覆分子筛微球,这种微观结构的存在促使微粒具有更低的表面能。此外,通过二步法(机械混合+熔融),可以在更低PEW/分子筛配比下制备低表面能复合微粒。利用氟硅烷改性分子筛,氟硅烷可以通过吸附的方式作用于分子筛表面,改变分子筛的表面极性,得到低表面的F-分子筛微粒。(2)以填充的方式改性基膜,微粒能起支架作用,在基膜表面构筑粗糙结构,这种结构的存在能够有效的降低粘胶与基膜的作用。以填充的方式改性基膜,微粒表面大部分为基膜所掩盖,而C-F链段能以自分层的方式迁移到表面,所以F-分子筛的改性效果优于复合微粒。此外,具有微球结构的复合微粒相比于平整表面的复合微粒在基膜改性中微粒表面更不容易为基膜所覆盖,改性效果好。以打磨的方式改性基膜,基膜表层被磨损,大部分区域为微粒表面所取代。复合微粒与F-分子筛改性的基膜均表现出较低的表面能,且在复合微粒改性的基膜上标签纸较难粘上。以筛撒的方式改性基膜,改性基膜表面的基膜性质为微粒表面所掩盖,表现出较低的表面能,具有优异的防粘贴性能。但通过这种方式制备性能优异的改性基膜需要严格控制基膜的厚度与微粒的粒径,而且这种方式改性需要大量的改性微粒。(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2-05-01)

刘也卓[7](2012)在《壳聚糖改性及壳聚糖基膜色谱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人们越来越亲睐绿色的天然材料,因此天然高分子材料在膜分离领域中的应用也成为研究热点。壳聚糖是唯一带正电荷的天然高分子,并以良好的成膜性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壳聚糖还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螯合能力,对于吸附分离水系物料具有特别的优势。膜色谱技术是将色谱技术和膜分离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融合了二者之长,具有快速、高效、高选择性、易于放大等特点。膜色谱基质材料是制备膜色谱、获得满意分离效果的一个关键。本论文致力于以壳聚糖作为基质材料,通过与其它有机或无机材料进行共混或复合,制备不同类型的膜色谱,用于对蛋白质的分离和对污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吸附分离。本论文首先采用壳聚糖与其自身的衍生物O-羧甲基壳聚糖进行共混,制备出多孔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共混膜。在课题组有关该膜对于蛋白质静态吸附性能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将采用该膜制备成离子交换膜色谱,采用溶菌酶作为模型蛋白质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膜色谱对于溶菌酶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但是选择合适的脱附条件,被吸附在膜上的溶菌酶又可很容易地被洗脱下来,并且吸附-脱附过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表明该膜色谱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膜色谱中膜的孔径、组成膜堆膜的张数、溶菌酶料液的浓度以及流速对于溶菌酶在膜色谱中的动态吸附量均有影响。接着,本论文采用溶菌酶-卵清白蛋白混合溶液作为模拟双组分蛋白质混合液考察了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膜色谱对其的分离能力。结果发现选择合适的pH值以及脱附条件,两种蛋白质可以完全分开。作为一个应用实例,我们成功地运用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膜色谱将溶菌酶从鸡蛋清中分离出来。本论文的另一部分工作是成功制备了壳聚糖/介孔碳材料复合膜。介孔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均一可调的介孔孔径、开放的孔道结构以及稳定的骨架,同时在介孔的表面可通过一定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引入不同的功能性位点,因此介孔材料被赋予了很强的吸咐能力和快速的吸附过程,在吸附与分离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但是介孔材料大多呈粉末状,因此作为吸附剂在应用中局限较多。本论文结合介孔材料作为吸附剂和膜分离自身的优势,制备了多孔壳聚糖/介孔碳FDU-15(CS/FDU-15)复合膜和多孔壳聚糖/含铁介孔碳Fe@C (CS/Fe@C)复合膜。对于多孔CS/FDU-15复合膜,我们采用碱性染料品红和有机小子苯酚作为污水的模拟有机污染物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多孔CS/FDU-15复合膜对于品红和苯酚都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其静态吸附量分别为64mg/g和37.5mg/g。同时,我们还考察了品红和苯酚在CS/FDU-15复合膜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发现其吸附动力学与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吻合较好。接着我们将多孔CS/FDU-15复合膜装配成膜色谱,结果发现CS/FDU-15膜色谱对于品红和苯酚同样具有良好的动态吸附性能。同时,我们将砷酸钠作为模拟无机污染物考察了多孔CS/Fe@C复合膜对其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多孔CS/Fe@C复合膜对于叁价砷也具有非常好的吸附性能,其静态吸附量可达14mg/g,并且吸附条件简单,无需调节污水的pH值。同样,我们也将CS/Fe@C复合膜装配成膜色谱,结果发现其对于叁价砷也具有良好的动态吸附性能。最后,本论文尝试对壳聚糖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一种多糖/多肽杂化材料。我们通过先制得中间体6-O-叁苯甲基壳聚糖,然后利用其中的氨基引发γ-谷氨酸苄酯NCA的开环反应,最后经过脱除保护获得壳聚糖/聚谷氨酸接技共聚物。通过调节壳聚糖/聚谷氨酸杂化材料所处环境的pH值以及改变壳聚糖与聚谷氨酸的比例,发现这种杂化材料可以组装成不同尺寸的实心纳米小球。综上所述,本论文设计了叁种膜色谱,即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介孔碳、壳聚糖/含铁介孔碳膜色谱,将它们应用于对蛋白质、染料、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物砷盐的吸附和分离,均取得良好效果,表明其在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分离和污水处理方面均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此外,对于壳聚糖/聚谷氨酸这种多糖/多肽杂化材料形成的纳米粒子,预计在药物缓释、基因载体以及包埋医学影像造影剂等领域中也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4-10)

闫海红,张国俊,纪树兰,谷维粱,刘忠洲[8](2007)在《聚丙烯腈超滤基膜的水解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不同水解程度的PAN基膜上组装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发现PAN基膜水解程度对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的渗透汽化性能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对PAN超滤基膜的碱性水解条件进行了筛选.通过对不同水解条件下改性前后基膜通量、截留率的测定,确定较为适宜的水解条件:NaOH浓度2 mol/L,水解温度60~70℃,水解时间1 h.润湿角和红外光谱检测证实,改性后基膜表面亲水性和荷电性增强利于后续的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组装.此外,采用不同的碱性水解剂对PAN超滤进行水解,发现碱性越强的水解剂,PAN基膜水解程度越高.实验结果对改进PAN超滤膜亲水性,改变超滤膜的截留率和对荷负电溶质的耐污染性有所参考.(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7年05期)

尹燕,崔永芳,葛继均,周花[9](2001)在《基膜改性的壳聚糖/聚丙烯腈渗透汽化中空纤维复合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粒子填充的聚丙烯腈 (PAN)作为基膜材料 ,纺制成中空纤维 .对基膜进行拉伸、热定型等后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壳聚糖 /聚丙烯腈中空纤维复合膜 ,考察了基膜的改性及不同操作条件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发现采用该基膜制备的复合膜对乙醇 -水体系具有很好的分离性能(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1年02期)

基膜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聚丙烯腈(PAN)膜的亲水性,在聚丙烯腈膜表面接枝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得到亲水性的PAN膜;然后用界面聚合方法在膜表面涂覆一层聚酰胺层,得到正渗透复合膜.测试结果表明:水接触角由64.5°降到23.4°.与PAN膜相比,PAN-g-PEI孔径减小,制备得到的正渗透复合膜水通量下降,由7.4 L/(m2·h)降至3.5 L/(m2·h);反向溶质渗透通量下降,由38.7 g/(m2·h)降至22.2 g/(m2·h).这说明接枝聚乙烯亚胺的聚丙烯腈膜(PAN-g-PEI)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膜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杨,丁昀,陈欣,马毓淑,杨庆.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基膜改性的高脱盐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J].膜科学与技术.2019

[2].张宇峰,张丽杰,孟建强.聚丙烯腈膜改性制备正渗透复合膜基膜[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7

[3].王曼.BaTiO_3改性IPMC基膜弹性模量计算及测量[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36-40.2017

[4].叶冬.柔性功能器件用碳基膜材可控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刘瑶,章建浩,龙门,李璨,刘桂超.硼砂协同纳米SiO_2、TiO_2交联改性PVA基膜材料及其透湿和抑菌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4

[6].盛伟明.聚丙烯酸酯基膜的表面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7].刘也卓.壳聚糖改性及壳聚糖基膜色谱材料的设计与开发[D].复旦大学.2012

[8].闫海红,张国俊,纪树兰,谷维粱,刘忠洲.聚丙烯腈超滤基膜的水解改性[J].膜科学与技术.2007

[9].尹燕,崔永芳,葛继均,周花.基膜改性的壳聚糖/聚丙烯腈渗透汽化中空纤维复合膜[J].膜科学与技术.2001

论文知识图

和A2、B1与B2和C1与C2分别是基基膜改性后复合膜的水通量变化吸附细菌后的基膜、聚乙烯醇改性膜和...基膜与改性膜的TF含量操桂华对P朋嘴日M丑A胡润助抑口性的形晌(A1,A2)、(B1,B2)和(C1,C2)...

标签:;  ;  ;  ;  ;  ;  ;  

基膜改性论文_程杨,丁昀,陈欣,马毓淑,杨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