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t all用法归纳(论文文献综述)
吴月[1](2021)在《《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外汉语课本》是一套针对欧洲学生群体编写的区域性对外汉语教材。这部教材语法部分的编写极具特色,体现了编写者对语法教学的理念。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该教材中语法部分的编写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语法点的选用上,该教材谨慎斟酌语法总量、每册和每课语法量和各级语法量。在语法点的编排上,该教材语法点分布从易到难、难易相间,语法点切分细致,编排遵循语法的自然规律和习得顺序。在语法点的诠释上,该教材语法点讲解直观,注重汉外对比,例句实用性与趣味性兼备。此外,还具有语法点练习题量大、题型丰富,语法点复现间隔合理等特点。通过对语法点统计数据进行的多角度考察,《海外汉语课本》的语法部分编写仍存在公式化诠释易产生语法学习僵化现象、语法练习题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之处。教师使用该教材要合理选择语法项目,注重区域化导向、关注汉外语法对比,改换练习形式、增加交际练习。
王梦颖[2](2021)在《“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用法及偏误分析》文中指出“一点儿”和“有点儿”的使用频率高,词义相近,但是在语法和用法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偏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本文先对“有点儿”和“一点儿”的本体部分进行对比研究,通过HSK动态语料库的语料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在二者的基础上得出有关的语料数据,通过对出现的偏误进行整理和归类,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教师和教材等方面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有点儿”和“一点儿”的教学提供借鉴之处,促进外国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分为选题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使用的理论与方法。第二章是“一点儿”和“有点儿”的本体及对比考察,本文基于前人研究与语料库整理,从“一点儿”和“有点儿”分别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和名词、动词、形容词共现的复杂搭配等方面进行对比考察并分析其用法。第三章运用偏误统计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一点儿”和“有点儿”时经常会出现的偏误进行量化的分析和统计。第四章是结合前文的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将收集来的偏误语料从“一点儿”错用为“有点儿”、“有点儿”错用为“一点儿”、“一点儿”和“有点儿”与其他词语的混用、“一点儿”和“有点儿”在句中的遗漏、“一点儿”和“有点儿”否定形式不当五个方面进行归类和整理,从不同角度分析常见的偏误类型及容易产生偏误的实际原因,为以后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第五章以偏误分析结果为依据,从对教师的建议、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和对学生的建议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一点儿”和“有点儿”提出教学和学习策略。
李心羽[3](2021)在《《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文化因素的编排与导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是国内普遍使用的中级水平汉语教材,在主题式编写思路下,教材的篇章、生词、注释和练习中都出现了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存在于汉语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化内容,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可以用来理解汉语思维、帮助使用汉语展开交际的汉文化底蕴。学好文化因素不仅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更能为大多数留学生群体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打下重要基础,因此针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针对《登攀——中级汉语教程》中文化因素的编排及其导入策略展开了研究。研究可以分为统计、调查和结论三大部分。在统计部分中,本研究概括总结了前人对于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策略的定义与分类,划分了两大类文化因素、四小类交际文化因素、六小类知识文化因素,以及六种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然后依据划分标准对《登攀》教材展开统计分析;在调查部分中,本研究展开了有关汉语学习者文化因素偏好的问卷调查以及有关学习经验的访谈调查,对汉语教师就教材使用和教学经验展开访谈调查。在对相关统计和调查进行分析总结后,本研究发现统计结果和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即学生所偏好的、教师认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策略与《登攀》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策略存在偏差。针对这一矛盾,本研究在结论部分中提出:中级汉语教材在编排文化因素时,应选择有时代性的文化内容、均衡文化因素的数量、系统性编排各种类文化因素;在导入文化因素时,应提供充分的相关信息,同时注重文化的趣味性和比较性;在进行文化因素教学时,汉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适当人为干预文化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时尽可能创设较为真实的文化环境。本研究希望通过以上发现与观点为日后中级汉语水平综合课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以及汉语文化因素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龚绚[4](2021)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教学视频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变革,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而慕课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授课方式正在影响人们的传统教育理念。受疫情影响,留学生无法在实际课堂进行学习,对网络授课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慕课教学为处于困境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将慕课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初级汉语口语入门”、“功能汉语速成”、“初级汉语口语”三门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对其进行考察和对比研究,分析了三门慕课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对相关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汉语口语课、初级汉语口语慕课的看法。最后通过整理和分析,总结慕课的优势与不足。并尝试通过研究提供一些关于汉语慕课建设发展的建议。本篇论文总共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设计。第二章是对三门慕课从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慕课特点进行详细介绍。第三章是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师生互动和教学环节这四个方面对三门慕课进行对比研究。第四章是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通过对三门慕课的考察对比以及对问卷访谈结果的分析,总结当前汉语慕课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未来汉语慕课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路。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磊[6](2020)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英语愈发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学习也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初中英语学习与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写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面之一,需要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象,其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较为普遍的一方面。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将自身母语的影响带入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的现象。母语迁移现象有正负两方面之分,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一致时,母语语言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积极影响,即母语正迁移;反之,当母语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不一致时,母语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消极影响,即母语负迁移(寮菲,1998)。母语负迁移会使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词汇使用问题(崔淑丽,温艳荣,2015;郭晓燕,2000)、句法构成问题(牛梦亚,2017;何琴,2004)、语篇结构问题(王文宇,王立非,2014;Amdt,1987)、写作思维与习惯问题(廖为应,2004;郎红琴,袁彩虹,2000)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处理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英语写作部分的发挥,也会逐步损耗掉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Lado(1957)的对比分析理论、Corder(1971)的偏误分析理论、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以及戴炜栋和束定芳(1994)的相关理论综述为指导,通过作文材料分析、问卷法、访谈法对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及在校英语教师展开调查,以期探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类别、原因和改善对策。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1)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哪些母语负迁移现象?(2)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针对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建议?本论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笔者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结构三方面对本研究与论文进行整体介绍;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将从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现状三个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进一步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过程与方法,根据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笔者利用作文材料分析的方法对吉林七中全体初三年级学生的两次考试——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中的作文试卷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校全体初三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访谈法对相关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进而了解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笔者将对学生的作文试卷、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及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论,笔者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并总结研究的局限性,进而根据研究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情况并不理想,写作中各种形式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如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语篇负迁移等现象频出,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例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写作练习量不足、英语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不认真等原因都会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尽管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类型多样、形成的原因复杂且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努力仍可以总结出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以促进英语写作学习。
黄雨馨[7](2020)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兼语句编写情况研究 ——以《发展汉语》《成功之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生活中,兼语句是被广泛运用的句式,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特殊句式,是语言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的综合教材为研究语料,将教材中的兼语句做好统计与分类,分析各类兼语句在各级教材中的分布,并考察教材中兼语句作为语法点时的讲解情况和相应的课后习题,找出教材编排兼语句的规律,分析其合理性。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考察语料库两种方法对留学生习得兼语句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对习得偏误做了分类与原因分析,以期能对兼语句在教材中的编写提供些许参考意见。整篇文章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目的和意义,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中兼语句的相关研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分析《大纲》中列举的兼语句在《发展汉语》与《成功之路》教材中的执行情况,然后归纳两部教材中兼语句的分布情况,分阶段从兼语句的数量、类型上进行分析,比较两部教材在兼语句类型与用例选用上的异同。第三章分析两部教材中兼语句语法点的讲解方式和内容以及练习设计情况。第四章主要是对留学生兼语句习得的研究,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考察语料库收集到了留学生习得兼语句的偏误语料,经过归纳与分析得出了习得顺序,再分类对习得偏误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主要是根据前文对两部教材中兼语句编写情况的考察与对留学生习得偏误的分析,对对外汉语教材中兼语句编写提出的一些思考及建议。第六章主要是对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的总结,并对不足之处加以说明。
方悦[8](2020)在《世界汉语教学史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末清初,随着航海大革命的完成,世界各国开始逐渐由闭塞不通的互不关联的格局向互通有无、联系紧密的格局过渡。以美英法荷等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由本国日益成熟的航海业之风帆相继走上对外兼并扩张和建立海外殖民地的道路。伴随着同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各国的传播范围愈发广泛。西方国家开始借助宗教和外交手段逐步将触手深入中国内陆地区。自此,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始印踏下各国传教士和来华外交官的足迹。至清末民初,中国历史的篇章就中西文化交流史角度而言已进入了一个全新且关键的时期;伴随着西人身影大量涌入中国,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史上西人汉语习得的第四次热潮已经出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宣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世界利用坚船利炮取代先前柔性的宗教和外交手段击破中国的大门。大批的外交官、留学生、商人涌入中国。以谋求各阶层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开始其汉语学习的进程。在这一时期来华人士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一些对中国汉学文化和语言学研究颇深的外交官和传教士编写了种类多样、侧重点和学习方法各异的汉语教材。虽然建国后针对对外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史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进行的各类研究已有数量可观的着述,但是纵观这些研究着述尚未发现有将同一本对外汉语教材内的文化教学及语言教学同时列入研究范围的着述。此类研究,可见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多本西人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后总结其共性形成结论;二类是以研究某一本对外汉语教材中语言类教学要素为主体并形成结论。但是,对外汉语教学自肇始之日起,便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论文中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和清末明初西人编写教材的研究将从目前研究现状的待补充考证部分为切入点和论文立意点。综合这一时期外国学者、语言学家或汉学家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书籍及其书籍内容为研究对象,鉴于前人已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源文献的基础上,从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各学科要素研究的角度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策略出发,考察这一时期西方人编写的这些汉语教材中的语言学教学及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内容上的特点、侧重点,以及这些特征和侧重点体现出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特色,为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张蓓蕾[9](2020)在《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其要求初中生要能掌握常见多音字并准确辨读。通过对师生发放问卷、整理教师访谈以及统计师生听读测试结果,了解开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两地初中的多音字教学现状,发现现有多音字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多音字成因、分类复杂,受大众误读影响较为严重;随文教学不利于师生划定常用多音字范围;教师自身多音字掌握程度有待加强,教学方式单一且对学生缺少针对性指导;学生认知方式和个人重写轻读的学习习惯亟需改变。经过对收集来的教学案例和实践观察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几点改进意见:第一,教师要提升个人多音字掌握能力,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权威刊物及时梳理多音字,根据不同类型的多音字确定精准的教学点,了解学生学情并丰富教学方式。第二,学生要主动培养辨读字音的习惯,通过广泛阅读提高多音字的辨识频率,并在口语上严格控制个人语音习惯。第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两者积极合作梳理课内外多音字现象,开展各类汉字语音探究活动,尝试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开发各类多音字库以供学习。在改善多音字教学现状的过程中,除了师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最大帮助。课程标准和教材提供常用多音字表,各级教研室和学校及时开展语言培训,出版物加强对低频多音字的拼音标注。初中生学习多音字,只有在师生共同合作、家校和社会大众倾力支持的环境下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绩。
王思琦[10](2020)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成语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科技、通讯的迅速发展,使得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进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格局。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亟需对极具汉语文化特性的特殊词汇——成语及其相关教学,展开深入研究,提升其教学质量,并以成语为载体,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充分发挥其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功能。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课堂观摩和问卷调查,论文梳理了成语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并对汉语课堂中的留学生成语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成语教学与多元文化的关系。这部分包括对多元文化和成语教学的基本内容的论述以及多元文化对成语教学的影响;其次,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为例,对其成语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分别从教师、教材和课程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留学生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前面归纳总结的问题,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成语教学有所启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成语教学,首先教师方面,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并提高深度文化解释能力。同时还要在课堂中营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教材方面,需要加快专用成语教材的编写,并在教材中凸显文化差异。课程方面,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增强成语教学的趣味性,并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成语使用的情境,建立多元化的成语课程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多元文化理论为视角,探讨留学生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不足之处在于对相关理论的把握较弱,以及受到客观原因限制,调查研究只能在华侨大学留学生群体中展开,所得结论以及建议可能在普适性方面稍显薄弱,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完善。
二、at all用法归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 all用法归纳(论文提纲范文)
(1)《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研究 |
(二)区域化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量考察 |
第一节 语法量的统计说明 |
一、统计依据的说明 |
二、概念的界定 |
三、统计范围的说明 |
第二节 语法量多角度的统计及分析 |
一、语法总量的统计及分析 |
二、每册和每课语法量的统计及分析 |
三、各级语法量的统计及分析 |
第二章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点编排情况考察 |
第一节 语法点编排的原则 |
第二节 语法点编排情况分析 |
一、语法点等级分布情况分析 |
二、语法点切分情况分析 |
三、语法点具体排序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语法点编排特点分析 |
第三章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点诠释情况考察 |
第一节 语法点讲解形式考察 |
一、教材中讲解语法点的方法与原则 |
二、语法点讲解形式特点分析 |
第二节 语法点例句编写情况考察 |
一、语法点例句编写的评价标准 |
二、语法点例句数量统计及编写特点分析 |
第四章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点练习情况考察 |
第一节 语法练习题数量考察 |
一、统计范围及方法说明 |
二、语法练习题数量统计及分析 |
第二节 语法练习题类型考察 |
一、语法练习题的分类标准 |
二、语法练习题类型的统计及分析 |
三、各类型语法练习题数量的统计及分析 |
第五章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点复现情况考察 |
第一节 统计范围及复现参数的说明 |
一、统计范围说明 |
二、复现参数说明 |
第二节 复现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输入频率理论 |
二、遗忘理论 |
第三节 课文中语法点的复现情况分析 |
一、课文中语法点复现次数的统计分析 |
二、课文中语法点复现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
三、课文中语法点复现间隔情况的统计分析 |
第六章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的评价及编写与使用建议 |
第一节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的评价 |
一、《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的优点 |
二、《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的不足之处 |
第二节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的编写建议 |
一、语法点选取方面 |
二、语法点诠释方面 |
三、语法点练习方面 |
四、语法点复现方面 |
第三节 《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的使用建议 |
一、合理选择教学的语法项目 |
二、讲解语法项目方法多样化 |
三、注重区域化导向,关注汉外语法对比 |
四、补充练习形式,增加交际练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2)“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用法及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一点儿”和“有点儿”本体方面的研究 |
1.2.2 .关于“一点儿”和“有点儿”习得偏误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用法分析 |
2.1 与名词搭配 |
2.1.1 “一点儿”与名词搭配 |
2.1.2 “有点儿”和名词搭配 |
2.2 与形容词搭配 |
2.2.1 “一点儿”和形容词搭配 |
2.2.2 “有点儿”和形容词搭配 |
2.3 与动词搭配 |
2.3.1 “一点儿”与动词搭配 |
2.3.2 “有点儿”与动词搭配 |
2.4 “一点儿”和与形容词、动词、名词的共现搭配 |
第三章 学习者使用“一点儿”和“有点儿”的偏误考察 |
3.1 基于HSK中介语料库偏误 |
3.2 基于问卷调查的偏误 |
3.2.1 调查对象与范围 |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偏误类型及原因 |
4.1 偏误类型 |
4.1.1 “一点儿”错用为“有点儿” |
4.1.2 “有点儿”错用为“一点儿” |
4.1.3 “一点儿”和“有点儿”与其他词语的混用 |
4.1.4 “一点儿”和“有点儿”在句中的遗漏与误加 |
4.1.5 “一点儿”和“有点儿”否定形式不当 |
4.2 偏误原因分析 |
4.2.1 母语负迁移 |
4.2.2 目的语规则泛化 |
4.2.3 教材编排影响 |
4.2.4 课堂教学影响 |
第五章 教学建议 |
5.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5.1.1 增加课后注释的详细度 |
5.1.2 提高教材编排顺序的科学性 |
5.2 对教师的建议 |
5.2.1 坚持循序渐进,精讲细分的教学原则 |
5.2.2 注重“一点儿”与“有点儿”对比分析 |
5.3 对学生的建议 |
5.4 教学设计 |
5.4.1 教案设计 |
5.4.2 教学过程 |
5.4.3 教学总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3)《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文化因素的编排与导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化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
1.3.2 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
1.3.3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调查法 |
1.5.2 访谈调查法 |
第二章 《登攀》文化因素的编排统计与分析 |
2.1 文化因素的分类情况 |
2.2 文化因素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2.2.1 各大类文化因素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2.2.2 各小类交际文化因素的数量统计结果与分析 |
2.2.3 各小类知识文化因素的数量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登攀》文化因素的导入策略统计与分析 |
3.1 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的分类情况 |
3.2 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3.2.1 各大类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的数量统计结果与分析 |
3.2.2 各小类交际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3.2.3 各小类知识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登攀》文化因素编排与导入的相关调查 |
4.1 文化因素编排与导入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目的与对象 |
4.1.2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4.1.3 问卷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
4.2 文化因素编排与导入的访谈调查 |
4.2.1 访谈调查目的与对象 |
4.2.2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
4.2.3 访谈数据收集与整理 |
4.3 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4.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级汉语教材文化因素的编写思考与建议 |
5.1 关于文化因素的选编 |
5.1.1 选编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因素 |
5.1.2 均衡各种类文化因素的数量 |
5.1.3 系统性编排各种类文化因素 |
5.2 关于文化因素的导入 |
5.2.1 导入时应提供充分的相关信息 |
5.2.2 导入时应注重文化的趣味性 |
5.2.3 导入时应注重文化的多元性 |
5.3 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
5.3.1 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 |
5.3.2 适当人为干预文化因素的内容 |
5.3.3 创设真实文化环境进行教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的发现与观点 |
6.1.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6.1.2 研究的主要观点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6.2.1 本研究的局限 |
6.2.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学生访谈调查 |
附录三 教师访谈调查 |
(4)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教学视频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慕课的研究 |
1.2.2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与本文的创新点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三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的具体介绍 |
2.1 课程的基本情况 |
2.1.1 开发学校及主讲老师 |
2.1.2 上线平台、上线时间以及上线人数 |
2.1.3 课程主要元素 |
2.1.4 课程界面设置 |
2.1.5 课程辅助手段 |
2.2 教学内容 |
2.2.1 总体教学内容安排 |
2.2.2 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布 |
2.3 教学流程 |
2.3.1 总体教学流程 |
2.3.2 具体教学过程 |
2.4 三门慕课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的对比研究 |
3.1 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
3.1.1 指导慕课的教学法理论 |
3.1.2 慕课中具体的教学方法 |
3.2 教学语言的对比研究 |
3.2.1 语言的使用情况 |
3.2.2 教学语言的分类 |
3.3 师生互动的对比研究 |
3.3.1 带动式互动 |
3.3.2 参与式互动 |
3.4 教学环节的对比研究 |
3.4.1 导入环节 |
3.4.2 讲解环节 |
3.4.3 操练环节 |
3.4.4 归纳环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留学生学习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的调查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4.1.2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 访谈调查 |
4.2.1 访谈的对象和方式 |
4.2.2 访谈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的研究结论 |
5.1 目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的优势 |
5.1.1 慕课的开放性 |
5.1.2 慕课的高质量 |
5.1.3 慕课教学系统化 |
5.2 目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的不足 |
5.2.1 互动的滞后性 |
5.2.2 学习氛围的落差 |
5.2.3 慕课设计相对保守 |
5.2.4 慕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
5.3 针对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的建议 |
5.3.1 增加慕课教学辅助手段 |
5.3.2 情景对话教学 |
5.3.3 以科技推动慕课创新 |
5.3.4 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内容 |
致谢 |
(6)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迁移 |
2.1.2 母语迁移 |
2.1.3 母语负迁移 |
2.2 母语负迁移的种类 |
2.3 母语负迁移的理论基础 |
2.3.1 对比分析理论 |
2.3.2 偏误分析理论 |
2.3.3 中介语理论 |
2.4 母语负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母语负迁移与国内英语写作情况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作文收集与分析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访谈 |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4.1 学生英语写作结果分析 |
4.1.1 词汇负迁移 |
4.1.2 句法负迁移 |
4.1.3 语篇负迁移 |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3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成因 |
4.2.3.1 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
4.2.3.2 英语教师方面的因素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4.3.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4 改善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 |
4.4.1 学生学习建议 |
4.4.2 教师教学建议 |
第5章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学生作文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D 学生访谈 |
附录 E 教师访谈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对外汉语教材中兼语句编写情况研究 ——以《发展汉语》《成功之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研究 |
1.3.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语句研究 |
1.3.3 《发展汉语》与《成功之路》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2.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与两部教材中的兼语句 |
2.1 《大纲》和两部教材中的兼语句类型 |
2.1.1 对大纲中兼语句编写的考察 |
2.1.2 大纲和两套教材兼语句编写的比较 |
2.2 两部教材中兼语句的考察 |
2.2.1 《发展汉语》中兼语句分布情况 |
2.2.2 《成功之路》中兼语句分布情况 |
2.2.3 两部教材中兼语句分布的对比分析 |
3.两部教材中语法点讲解情况与练习设计情况 |
3.1 两部教材中兼语句语法点讲解情况 |
3.1.1 《发展汉语》中兼语句语法点讲解情况 |
3.1.2 《成功之路》中兼语句语法点讲解情况 |
3.1.3 两部教材兼语句讲解情况对比 |
3.2 两部教材中兼语句的练习设计情况 |
3.2.1 《发展汉语》兼语句的练习设计情况 |
3.2.2 《成功之路》兼语句的练习设计情况 |
3.2.3 两部教材兼语句练习设计情况对比分析 |
4.留学生兼语句习得情况调查分析 |
4.1 留学生兼语句习得情况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习得顺序分析 |
4.2 留学生兼语句习得偏误分析 |
4.2.1 偏误类型 |
4.2.2 偏误产生的原因 |
5.对对外汉语教材兼语句编写的建议 |
5.1 对教材中兼语句分布的建议 |
5.1.1 合理安排编排顺序 |
5.1.2 重视复现 |
5.2 对教材中兼语句语法点讲解的建议 |
5.2.1 采取图文示意的方法 |
5.2.2 拓宽内容讲解的渠道 |
5.3 对教材中兼语句练习的建议 |
5.3.1 重视对比练习 |
5.3.2 丰富练习类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世界汉语教学史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
1.2.1 国内外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史及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关于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历史及所编着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综合性成果 |
1.2.3 国内外关于近代西方人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
1.5 拟解决问题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古汉语汉字的对外传播及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 |
2.1 汉朝之前的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 |
2.1.1 上古时期汉语汉字的传播及汉语教学的历史研究 |
2.1.2 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汉语教学史研究 |
2.2 汉朝时期:汉语外传和对外汉语教学雏形时期 |
2.2.1 传播的背景: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佛教的传入 |
2.2.2 汉朝时期对外汉语的“教师”:儒生与遣使 |
2.2.3 汉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习得者”:佛教僧侣 |
2.2.4 汉朝时期境外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研究 |
2.3 魏晋南北朝文化融合宗教杂糅时期汉语外传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2.3.1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背景研究 |
2.3.2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场所及中介语的初显 |
2.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教师 |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内容及成就研究 |
2.5 隋唐时期:汉语外传和对外汉语教学飞速发展与向境外拓展研究 |
2.5.1 传播的背景:贞观之治开启的盛世图景 |
2.5.2 汉语对外传播及对外汉语教学途径研究 |
2.5.3 隋唐时期对外汉语教育官方政策:官派留学制度 |
2.5.4 隋唐来华各国留学生研究 |
2.6 宋元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2.6.1 宋朝汉语外传的国家研究:越南与阿拉伯地区 |
2.6.2 宋朝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研究 |
2.6.3 宋朝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研究:“学塾”藩学 |
2.6.4 宋朝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研究:建立完整的文字传播体系 |
2.6.5 宋元时期中国境外对外汉语教学发端及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
2.7 世界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特点研究 |
2.7.1 世界对外汉语教育史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 |
2.7.2 对外汉语教材演变特点的研究 |
第3章 晚清时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情况概述 |
3.1 对外汉语的开山之作:《西儒耳目资》(A Help to Western Scholars) |
3.1.1 《西儒耳目资》创作背景研究 |
3.1.2 《西儒耳目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初探 |
3.1.3 《西儒耳目资》在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
3.2 清朝对外汉语里程碑: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
3.2.1 《语言自迩集》及其历史意义 |
第4章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之《寻津录》与《燕京妇语》 |
4.1 研究对象选取:《寻津录》、《燕京妇语》共同点研究 |
4.1.1 对外汉语教材相同语料选取的研究 |
4.1.2 研究对象选取之教学要素体现的研究 |
4.2 研究对象选取:《寻津录》、《燕京妇语》独特异质性研究 |
4.2.1 《寻津录》、《燕京妇语》教材类型的异质性研究 |
4.2.2 《寻津录》、《燕京妇语》适合习得人群的异质性研究 |
4.2.3 《寻津录》、《燕京妇语》教学对象在国别上的异质性研究 |
4.3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寻津录》与《燕京妇语》研究 |
4.4 《寻津录》研究 |
4.4.1 创作背景及编写目的研究 |
4.4.2 《寻津录》篇章结构研究 |
4.4.3 《寻津录》文化类教学要素研究 |
4.4.4 《寻津录》语言类教学要素研究 |
4.5 《燕京妇语等八种》研究 |
4.5.1 《燕京妇语》编写背景及编写方式介绍 |
4.5.2 《燕京妇语》文化类教学要素研究 |
4.5.3 《燕京妇语》语言学类教学要素研究 |
第5章 晚清时期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及对当代教学的建议 |
5.1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的的意义及启示 |
5.2 对对外汉语教学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XC |
(9)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阶段多音字统计分析 |
第一节 《课标》多音字统计分析 |
一、总量分析 |
二、类型分析 |
第二节 教材多音字统计分析 |
一、总量分析 |
二、呈现特点 |
第三节 教材、《课标》和《新华字典》多音字对比分析 |
一、与《课标》对比分析 |
二、与《新华字典》对比分析 |
第二章 初中多音字教学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现状调查与统计 |
一、调查测试概述 |
二、调查结果统计 |
第二节 问题原因分析 |
一、多音字客观事实影响 |
二、师生主观原因影响 |
第三章 初中多音字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提升方面 |
一、提升多音字辨读能力 |
二、及时梳理多音字 |
三、选择精准教学点 |
四、丰富教学方法 |
五、加强学生个体指导针对性 |
第二节 学生方面 |
一、培养主动辨读字音的习惯 |
二、提升多音字识别频率 |
三、加强个人语音练习 |
第三节 师生合作开发多音字库 |
一、合作归纳常用多音字表 |
二、多角度发掘多音字 |
三、探寻多音字语音变迁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初中生多音字认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初中语文老师多音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C 关于初中多音字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D 多音字听读测试稿 |
附录E 初中常用多音字表 |
致谢 |
(10)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成语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多元文化研究现状 |
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现状 |
三、成语教学研究现状 |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
第二章 多元文化及其对成语教学的影响 |
第一节 多元文化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 |
三、多元文化与第二语言教学 |
第二节 成语及成语教学 |
一、成语的定义及特点 |
二、成语教学现状 |
第三节 多元文化对成语教学的影响 |
一、对成语教学理念的影响 |
二、促进成语课程和教材的变革 |
第三章 留学生成语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一、问卷调查的原则与方法 |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对象和基本内容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所得数据统计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三节 影响留学生成语学习情况的因素分析 |
一、成语课程的开设情况 |
二、教师的教学方面 |
三、教材方面 |
第四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一、深度文化解释能力有待提高 |
二、多元文化理解力有待加强 |
第二节 教材方面 |
一、专用的成语教材稀缺 |
二、成语教材缺乏文化间的双向互动意识 |
第三节 课程方面 |
一、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趣味性 |
二、成语课程的开设形式不够完善 |
第五章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成语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教师角色的转变 |
一、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 |
二、提高深度文化解释能力 |
三、营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 |
第二节 教材方面 |
一、加快专用成语教材的编写 |
二、凸显文化差异 |
第三节 课程方面 |
一、教学形式多元化,增强趣味性 |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成语使用的情境 |
三、建立多元化的成语课程模式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at all用法归纳(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汉语课本》语法部分研究[D]. 吴月.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用法及偏误分析[D]. 王梦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文化因素的编排与导入策略研究[D]. 李心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慕课教学视频的比较研究[D]. 龚绚.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D]. 陈磊. 北华大学, 2020(12)
- [7]对外汉语教材中兼语句编写情况研究 ——以《发展汉语》《成功之路》为例[D]. 黄雨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世界汉语教学史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D]. 方悦. 山西大学, 2020(01)
- [9]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研究[D]. 张蓓蕾.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成语课程为例[D]. 王思琦. 华侨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