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往论文_黄文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化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跨文化,人际交往,留学生,偏见,东盟,同质性,视域。

跨文化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红[1](2019)在《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背景下北京市大型国际活动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背景下,对北京市5所高校共100名参加过2019"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服务的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以探究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结果发现,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不能满足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需要。基于此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洁洁[2](2019)在《跨文化交往中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与隐性偏见的实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中的跨文化主客交往现象是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者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文章通过群体态度语意差别量表调查法考察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外显态度,通过语言偏见测量法发现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隐性偏见,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均值比较、T检验、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比较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隐性偏见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及其受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根据外显态度的不同,入境旅游者可以分为显性尊敬型旅游者、显性友好型旅游者、显性中间型旅游者和显性偏见型旅游者等类型;语言的"抽象-具体"差异作为隐性偏见的外化表征,可以反映出来华入境旅游者对内、外群体的不同态度;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来华次数等因素令游客在外显态度和隐性偏见及二者相关关系上表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性。来华入境旅游者对中国人具有双重态度,表现为显性积极态度的策略性表达和隐性消极偏见的策略性藏匿。(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王邵励[3](2019)在《全球史视域中的跨文化体育交往——“体育全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概念,"全球史"早就位居国际史学研究的前沿,热度一直不减。奇怪的是,这个概念却并未赢得体育学界的响应,即使是在体育史研究相对发达的欧美,也没有形成理论自觉。~①体育史能够从"全球史"中获得有益启迪,"全球史"也期待开拓体育史的新园地。这便是以"体育全球史"之名发起研讨的缘起。2019年3月25日到27日,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体育学院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体育全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会议约请到欧美与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学者,就各自所擅长的体育全球史议题,深入交换了研究心得。(本文来源于《全球史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侯旭,刘明[4](2019)在《论中国跨文化传播学“交往话语权”范畴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实践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尤其为理论构建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现实的诉求。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交往思想与跨文化传播的契合性从学理上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依据,而构建以交往思想为核心的"交往话语权"范畴可以消解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存在的单向灌输所产生的疑虑和紧张感问题。实现"交往话语权"的路径包括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话语权,其所强调的双主体地位有助于构建文化融合,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李营[5](2018)在《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特点与障碍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6名东盟留学生进行了跟踪调研与访谈,了解了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的特点与现状。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存在人际圈构成单一、交往频度过低、交往渠道狭窄等特点。文化差异、思维定势、手机新媒体影响等,是东盟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过程中消极体验的障碍成因。因此,高校可通过发挥大学生社团桥梁作用,创新留学生双向管理机制,加强可持续性跨文化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怀。(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8年21期)

李景平,王婷[6](2018)在《视域融合理论下百年中国跨文化交往之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交往不等同于静态的文化对比,而是自我与他者视域、历史与现实视域的重迭与融合,且更关注文化的历史性、强调他我文化的平等性、坚持理解的实践性。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为跨文化交往研究提供了良好视角,借此钩沉中国百余年现代史,反思中国在与外来文化交往中存有的包容缺陷、平等困境、共识局限、效率瓶颈等问题。凡此,可促进多文化间的谅解、互释、合作,启发中国跨文化交往应慧择文化善者而从之、探寻中外文化的历史勾连、构建平等的对外话语体系,更好促进中国文化引进来、走出去,实现与多种文化的联袂、混合与挹注互补。(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勇,关琚[7](2018)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往需求中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1)到中国学习和生活,他们作为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个体,其在华面临的需求和困境需要被高度重视。为此,本文借助马斯洛需求理论,针对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这一需求中的困境进行着重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19期)

张波[8](2018)在《伴而不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同伴交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内地西藏班(校)这一特定民族教育政策驱动而来到内地的藏族学生,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伴交往实践,有别于在正常母体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受自身民族性的影响,内地西藏班(校)学生与学校里的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既有"大家"式的你我不分,又有"我们"和"他们"的内外有别,从而与同龄人建立起一种"伴而不同"式的同伴关系,这个过程中族群边界的隐匿或凸显,反映出他们积极维护民族认同的努力。(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8年06期)

赵惟一,张弛[9](2018)在《质性研究方法初探——《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通过对《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的解读发现:作者试图保持研究者"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双重身份,建立了研究关系的典范;质性研究应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决定抽样的标准,对研究样本的选择具有主观性;质性研究按严格步骤自下而上地形成扎根理论。(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8年13期)

宋会玲[10](2018)在《江西师范大学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来华留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夯实国家外交人脉的战略举措。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经济、教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交往日益密切。特别是“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中非高校20+20合作项目”和“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的提出,大力推动了非洲来华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据统计,2016年非洲来华留学生为61594人,比去年增长了11802人。学生数量的快速提高,随之而来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也日益明显。从以往的研究显示,跨文化人际交往是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具有特殊肤色的非洲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招收非洲来华留学生较多的江西师范大学作为研究地点,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跨文化管理为切入点结合跨文化交际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相关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了非洲来华留学生人际交往适应现状、存在的困难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非洲来华留学生人际交往境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非学生之间存在无跨文化人际交往经历、交往的互动频率较低、交往程度浅、人际关系趋于紧张等问题。导致这些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人际认知的偏差、文化价值差异、缺乏交流机制、语言障碍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跨文化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旅游中的跨文化主客交往现象是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者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文章通过群体态度语意差别量表调查法考察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外显态度,通过语言偏见测量法发现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隐性偏见,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均值比较、T检验、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比较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隐性偏见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及其受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根据外显态度的不同,入境旅游者可以分为显性尊敬型旅游者、显性友好型旅游者、显性中间型旅游者和显性偏见型旅游者等类型;语言的"抽象-具体"差异作为隐性偏见的外化表征,可以反映出来华入境旅游者对内、外群体的不同态度;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来华次数等因素令游客在外显态度和隐性偏见及二者相关关系上表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性。来华入境旅游者对中国人具有双重态度,表现为显性积极态度的策略性表达和隐性消极偏见的策略性藏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化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文红.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背景下北京市大型国际活动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9

[2].王洁洁.跨文化交往中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与隐性偏见的实验比较[J].旅游学刊.2019

[3].王邵励.全球史视域中的跨文化体育交往——“体育全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J].全球史评论.2019

[4].侯旭,刘明.论中国跨文化传播学“交往话语权”范畴的构建[J].外国语文.2019

[5].李营.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特点与障碍成因[J].教育观察.2018

[6].李景平,王婷.视域融合理论下百年中国跨文化交往之省思[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李勇,关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往需求中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8

[8].张波.伴而不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同伴交往研究[J].新闻界.2018

[9].赵惟一,张弛.质性研究方法初探——《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考察[J].试题与研究.2018

[10].宋会玲.江西师范大学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1-13本民族文化对于跨文化交往1-14影响跨文化交往的因素调查...低价位样本组跨文化交往适应对...跨文化交往适应对感知文化距离...本土品牌样本组跨文化交往适应...1-19跨文化交往能力欠佳的最主...

标签:;  ;  ;  ;  ;  ;  ;  

跨文化交往论文_黄文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