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血管闭塞论文-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

分支血管闭塞论文-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支血管闭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分支血管闭塞,影响因素

分支血管闭塞论文文献综述

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1](2018)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5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情况,同时依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 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4.21%(23/95);依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分叉角度、斑块分布同侧、斑块不规则、主支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支TIMI血流分级及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MV/SB)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结论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合并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高分叉角度、斑块分布同侧、斑块形状不规则、主支和分支TIMI血流分级低及MV/SB大会增加患者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张冬[2](2016)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多种因素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分支血管的闭塞风险。分叉角度被认为是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因素之一,但其确切作用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索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并探索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1171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采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介入操作特点等数据,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alysis,QCA)。根据QCA分析结果,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2°,587例患者,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2°,584例患者,600处分叉病变)两组。分叉角度是指主支血管远段和分支血管中心线的角度。分支血管闭塞定义为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low grade, 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200处分叉病变中,在主支支架置入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4.2%,p<0.001)。分支血管闭塞率随分叉角度的增大而显着升高:分叉角度第1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3.63%,第Ⅱ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4.71%,第Ⅲ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8.14%,第Ⅳ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12.97%(p<0.001)。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分叉角度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每增加1°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2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37,P<0.01)。除高分叉角度外,主支斑块分布于分支同侧、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分级、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术前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等也是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分叉角度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分叉角度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目的:既往研究中已经发现多个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但尚无全面考虑多种危险因素的分支闭塞风险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RESOLVE评分),并验证其有效性和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基于2012年1月至2012月7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7007名连续患者,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叉病变患者1545例(共计1601处病变)。分支血管闭塞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low grade, TMI)血流分级下降。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分为无分支血管闭塞组(N=1483)和分支血管闭塞组(N=118)。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将前1200例(1200/1601,75%)病变作为建模数据集,用于建立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RESOLVE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各个危险因素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度,分配相应的分数。将后401例(401/1601,25%)分叉病变作为验证数据集,进一步验证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和有效性。结果:在所有1601例分叉病变中,118例(7.37%)出现分支血管闭塞。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主支斑块分布于分支同侧(比值比[Odds Ratio, OR]:1.9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37-3.194;p<0.01)、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每增加1%,OR:1.013;95%CI:1.004-1.021;p<0.01)、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分级(OR:4.204;95%CI:2.099-8.420;p<0.01)、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每增加1%,OR:1.029;95%CI,1.018-1.040;p<0.01)、分叉角度(每增加1°,OR:1.026;95%CI:1.014-1.037;p<0.01)和术前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OR:5.901;95%CI,2.993-11.872;p<0.01)等是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 0.75-0.85),Hosmer-Lemeshow检验(H-L)p=1.00;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71-0.82),H-Lp=0.12。验证数据集检验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0.73-0.89),H-L p=0.77;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0.69-0.86),H-Lp=0.58。根据RESOLVE评分的四分位数,将第1四分位定义为低危组(RESOLVE评分:0-2);第Ⅱ四分位与第Ⅲ四分位定义为中危组(RESOLVE评分:3-9);第1V四分位定义为高危组(RESOLVE评分:≥10)。分支血管闭塞率由低危组、中危组到高危组显着升高(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ESOLVE评分简便易用,可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准确划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高风险患者。目的:为预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风险,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建立了RESOLVE评分. RESOLVE评分包括主支病变特点(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分级、主支斑块分布、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狭窄直径程度[%])、分支血管病变特点(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主支血管/分支血管关系(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分叉角度)等在内的6个危险因素,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的闭塞风险。但RESOLVE评分是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QCA)得出的评分,包含4个需要通过QCA分析得出的变量(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狭窄程度、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程度、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和分叉角度),QCA分析需要专业影像分析软件和专业技术人员,且需耗费一定时间,不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在RESOLVE评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全基于目测的评分系统(V-RESOLVE评分),用于评估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以便于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方法:阜外医院核心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基线和主支支架置入前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了目测分析,分析项目包括RESOLVE评分中所有需要QCA软件分析的变量: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狭窄直径程度、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和分叉角度。首先对比目测数据与QCA分析数据的一致性,然后在RESOLVE评分的基础上,建立V-RESOLVE评分系统,根据其四分位数划分分支血管闭塞的高危组/非高危组患者。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Hosmer-Lemeshow检验(H-L)及统计模拟验证V-RESOLVE评分系统的有效性和预测能力。结果:分析目测数据与QCA分析数据的一致性发现: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分叉角度(°)、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及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的加权Kappa值在0.22-0.44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以V-RESOLVE评分的第Ⅲ四分位数(<12分和≥12)为界可以准确地划分高危组/非高危组患者:高危组分支闭血管塞率(16.67%)显着高于非高危组患者(4.32%)(p<0.01)。V-RESOLVE评分与基于QCA的RESOLVE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没有显着差异(0.76vs.0.77,p=0.74)。H-Lp=0.17表明V-RESOLVE评分系统的拟合度好,不存在过度拟合,具有良好的外推性。通过统计模拟不同水平的30名观察者,V-RESOLVE评分对应分支血管闭塞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65-0.77之间,所有ROC曲线下面积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结论:V-RESOLVE评分是完全基于目测的评分系统,简便易用,能准确划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高风险患者,其区分度、预测能力和基于QCA的RESOLVE评分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6-04-01)

刘倩倩,张冬,杨浩瀚,徐晗,尹栋[3](2016)在《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 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 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叉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 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 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窦克非,张冬[4](2015)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常见病变,约占PCI治疗总量的15%~20%[1]。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对术者技术要求高,介入治疗所需时间长,且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等导致严重后果。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约为6%~19%[2~4]。分支血管闭塞会引起心(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5年05期)

张瑞岩,沈卫峰,张建盛,胡健,张奇[5](2004)在《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导致直径小于2.5mm分支血管闭塞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 记录冠心病危险因子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对比分析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 ,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变化。结果  6 4 8例患者 783处病变共植入支架 917枚 ,累及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 12 5 6支 ,其中药物支架组 5 84例 ,普通支架组 6 72例。与普通支架组比较 ,药物支架组植入支架较长 ,但两组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相似。进一步分析支架植入血管狭窄≥ 90 %、分支血管开口处≥ 5 0 %狭窄 82 6支分支血管 ,发现药物支架组 (n =36 9)较普通支架组 (n =4 5 7)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较高 (4 8例和 4 5例 ) ,但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植入易导致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闭塞 ,但未达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04年S2期)

张瑞岩,沈卫峰,张建盛,胡健,张奇[6](2004)在《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导致直径小于2.5mm分支血管闭塞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直径小于2.5mm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记录冠心病危险因子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对比分析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置入对直径小于2.5 mm分支血管的影响,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T变化结果:648例患者783处病变共置入支架917枚,累及直径小于2.5 mm分支血管1256支,其中药物支架组584支,普通支架组672支。与普通支架组比较,药物支架组置入支架较长,但两组支架置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相似。进一步分析支架置入血管狭窄≥90%、分支血管开口处≥50%狭窄的826支分支血管,发现药物支架组(369支)较普通支架组(457支)支架置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较高(48支和45支),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置入易导致直径小于2.5 mm分支血管闭塞,但未达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CIT)暨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2004专辑》期刊2004-03-01)

分支血管闭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多种因素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分支血管的闭塞风险。分叉角度被认为是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因素之一,但其确切作用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索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并探索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1171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采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介入操作特点等数据,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alysis,QCA)。根据QCA分析结果,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2°,587例患者,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2°,584例患者,600处分叉病变)两组。分叉角度是指主支血管远段和分支血管中心线的角度。分支血管闭塞定义为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low grade, 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200处分叉病变中,在主支支架置入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4.2%,p<0.001)。分支血管闭塞率随分叉角度的增大而显着升高:分叉角度第1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3.63%,第Ⅱ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4.71%,第Ⅲ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8.14%,第Ⅳ四分位内分支血管闭塞率为12.97%(p<0.001)。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分叉角度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每增加1°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2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37,P<0.01)。除高分叉角度外,主支斑块分布于分支同侧、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分级、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术前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等也是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分叉角度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分叉角度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目的:既往研究中已经发现多个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但尚无全面考虑多种危险因素的分支闭塞风险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RESOLVE评分),并验证其有效性和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基于2012年1月至2012月7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7007名连续患者,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叉病变患者1545例(共计1601处病变)。分支血管闭塞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low grade, TMI)血流分级下降。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分为无分支血管闭塞组(N=1483)和分支血管闭塞组(N=118)。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将前1200例(1200/1601,75%)病变作为建模数据集,用于建立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RESOLVE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各个危险因素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度,分配相应的分数。将后401例(401/1601,25%)分叉病变作为验证数据集,进一步验证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和有效性。结果:在所有1601例分叉病变中,118例(7.37%)出现分支血管闭塞。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主支斑块分布于分支同侧(比值比[Odds Ratio, OR]:1.9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37-3.194;p<0.01)、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每增加1%,OR:1.013;95%CI:1.004-1.021;p<0.01)、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分级(OR:4.204;95%CI:2.099-8.420;p<0.01)、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每增加1%,OR:1.029;95%CI,1.018-1.040;p<0.01)、分叉角度(每增加1°,OR:1.026;95%CI:1.014-1.037;p<0.01)和术前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OR:5.901;95%CI,2.993-11.872;p<0.01)等是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 0.75-0.85),Hosmer-Lemeshow检验(H-L)p=1.00;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71-0.82),H-Lp=0.12。验证数据集检验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0.73-0.89),H-L p=0.77;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0.69-0.86),H-Lp=0.58。根据RESOLVE评分的四分位数,将第1四分位定义为低危组(RESOLVE评分:0-2);第Ⅱ四分位与第Ⅲ四分位定义为中危组(RESOLVE评分:3-9);第1V四分位定义为高危组(RESOLVE评分:≥10)。分支血管闭塞率由低危组、中危组到高危组显着升高(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ESOLVE评分简便易用,可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准确划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高风险患者。目的:为预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风险,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建立了RESOLVE评分. RESOLVE评分包括主支病变特点(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分级、主支斑块分布、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狭窄直径程度[%])、分支血管病变特点(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主支血管/分支血管关系(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分叉角度)等在内的6个危险因素,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的闭塞风险。但RESOLVE评分是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QCA)得出的评分,包含4个需要通过QCA分析得出的变量(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狭窄程度、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程度、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和分叉角度),QCA分析需要专业影像分析软件和专业技术人员,且需耗费一定时间,不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在RESOLVE评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全基于目测的评分系统(V-RESOLVE评分),用于评估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以便于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方法:阜外医院核心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基线和主支支架置入前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了目测分析,分析项目包括RESOLVE评分中所有需要QCA软件分析的变量: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狭窄直径程度、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和分叉角度。首先对比目测数据与QCA分析数据的一致性,然后在RESOLVE评分的基础上,建立V-RESOLVE评分系统,根据其四分位数划分分支血管闭塞的高危组/非高危组患者。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Hosmer-Lemeshow检验(H-L)及统计模拟验证V-RESOLVE评分系统的有效性和预测能力。结果:分析目测数据与QCA分析数据的一致性发现:预扩张前的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分叉角度(°)、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及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的加权Kappa值在0.22-0.44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以V-RESOLVE评分的第Ⅲ四分位数(<12分和≥12)为界可以准确地划分高危组/非高危组患者:高危组分支闭血管塞率(16.67%)显着高于非高危组患者(4.32%)(p<0.01)。V-RESOLVE评分与基于QCA的RESOLVE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没有显着差异(0.76vs.0.77,p=0.74)。H-Lp=0.17表明V-RESOLVE评分系统的拟合度好,不存在过度拟合,具有良好的外推性。通过统计模拟不同水平的30名观察者,V-RESOLVE评分对应分支血管闭塞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65-0.77之间,所有ROC曲线下面积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结论:V-RESOLVE评分是完全基于目测的评分系统,简便易用,能准确划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高风险患者,其区分度、预测能力和基于QCA的RESOLVE评分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支血管闭塞论文参考文献

[1].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8

[2].张冬.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3].刘倩倩,张冬,杨浩瀚,徐晗,尹栋.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6

[4].窦克非,张冬.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风险评估[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

[5].张瑞岩,沈卫峰,张建盛,胡健,张奇.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导致直径小于2.5mm分支血管闭塞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

[6].张瑞岩,沈卫峰,张建盛,胡健,张奇.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导致直径小于2.5mm分支血管闭塞的对比研究[C].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CIT)暨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2004专辑.2004

标签:;  ;  ;  ;  

分支血管闭塞论文-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