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物,机电,器件,荧光,光谱,磷光,分子。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蒋云波,李欢欢,陶冶,陈润锋,黄维[1](2019)在《热活化延迟荧光聚合物及其电致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聚合物,不仅具有小分子TADF材料高的激子利用效率特性,而且还具备分子多样性好、可溶液加工、低成本、以及易实现大面积柔性器件等诸多优势,在近几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TADF聚合物分子设计原理、器件结构及发光机理出发,依据TADF聚合物的构筑方法不同,概括了其结构设计策略,详述了各种类型TADF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光电性能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TADF聚合物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何辉[2](2019)在《基于星型聚合物的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Whit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WPLED)具有全固态、响应速度快、可柔性化等优点,作为新一代的半导体照明和信息显示器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但由于发光层中能量传递效率低导致器件性能衰减过快,器件寿命无法进一步提高,是亟待解决的瓶颈性问题。在制备WPLED时,聚合物共混和单分子聚合物是WPLED的两种基本构成体系。其中,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衰减是由发光过程中的聚合物相分离导致的,而单分子聚合物体系的内部能量传递和衰减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选用两种星型单分子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作为代表,制备了两个系列的WPLEDs,系统性地研究了器件发光过程中激子能量的传递及辐射过程,揭示了单分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器件性能稳定性的关系,获得了高性能的WPLEDs。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1)利用包含tri[1-phenylisoquinolinato-C2,N]Iridium(Ir(piq)_3)、芴酮和聚芴分别作为星型聚合物的红绿蓝叁色发光单元制备了WPLEDs,器件的最高电流效率能够达到6.4 cd/A,并且,在电流密度为200 mA/cm~2时,电流效率仍可保持在4.2 cd/A以上。通过四种星型聚合物中聚芴部分的荧光衰减光谱,计算得到聚芴单元向Ir(piq)_3和芴酮单元的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星型聚合物的叁维分子结构能有效抑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提升聚合物中不同发色单元间的能量转移效率。同时,对四种聚合物的光致和电致发光光谱分析表明,饱和白光的红光和绿光部分来自于以下两个方式的协同作用:一是通过能量传递形成的激子辐射复合,二是通过聚合物上红光和绿光单元本身的陷阱作用产生的激子辐射复合。(2)为了进一步降低由星型聚合物π-π键的堆积导致的荧光聚集诱导猝灭效应,利用叁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基团的星型聚合物制备了叁种WPLEDs,研究分析了其发光性能,其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坐标为(0.33,0.34),接近标准白光(0.33,0.33)。通过对比这叁种聚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光致发光性质表明,在聚集状态下,聚合物能够减少分子转动消耗的能量,将更多的能量用于辐射发光,因此具有聚集诱导发光基团的星型白光聚合物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性能。综上所述,该工作通过对两个系列的星型聚合物发光机理的研究,为高发光效率、高色饱和度的单分子聚合物WPLED的研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谢国华,罗佳佳,龚少龙,杨楚罗[3](2017)在《小分子敏化的高效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被认为是继传统的荧光、磷光材料后的第叁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已成为近几年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适应大规模和低成本的量产要求,我们在开发、设计非对称型D1-A-D2高荧光量子效率的小分子研究工作基础上,利用"侧链工程"的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含有TADF小分子侧链的聚合物发光材料。这类材料的分子轨道分布与其所用的TADF小分子侧链几乎一致,小分子的特性几乎完全"遗传"到了聚合物上。这些聚合物荧光材料在甲苯溶液中最高荧光量子效率可达74%,反向隙间窜越速率高达8.6×10~5 s~(-1),这两项指标都打破了目前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记录。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致发光效率,我们采用具有接近100%荧光量子效率的TADF性质的小分子材料作为敏化剂,使聚合物薄膜的荧光量子效率进一步提升至95%,首次实现了TADF小分子高效敏化TADF聚合物的电致荧光器件。这类器件在100 cd/m2的实用亮度下外量子效率(EQE)达16.1%,大幅超过迄今已知蓝绿光TADF聚合物发光器件在同等亮度下的最高记录。(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8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从基础到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6-24)

张春雷[4](2017)在《新型微腔结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因其主动发光、质量轻、体积小、视角广、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加工性能好、可做成大面积、柔性显示屏幕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人们不断研究出新的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以及新型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以提高PLED的器件性能,而能获得色纯度高的微腔结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成为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新研究热点。本文详细概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史,简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发展进程及现状,详细阐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机理,根据载流子注入的机理:隧道贯穿效应及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总结出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提高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①器件的能级匹配;②器件的载流子传输平衡。另外还详细介绍了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及其原理。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MPLED)因其特殊的光学结构,可以对特定波长的光干涉增强,从而使器件电致发射光谱窄化,达到提高色饱和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这对现代新型全彩显示技术意义重大。我们基于经典的电致发光聚合物,聚(对苯撑-乙烯)(P-PPV),设计出了新型、高效、色纯度好的顶发光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首先,研究了标准结构的PLED,为微腔结构的PLED器件制备作准备。通过含金属Pr和不含金属Pr的荷类共聚物研究,得出PF(BipyPr)6标准器件发光性能较好,其最高亮度为705cd/m2,效率为1.53cd/A。CIE色坐标为(0.24,0.41),为绿光发射。在对P-PPV的标准器件的研究中,发现了较厚薄膜会有效降低器件漏电流提高器件发光性能,同时80℃退火会提高发光层的结晶度,当发光层的厚度较薄时,这种结晶会增加薄膜缺陷,器件漏电流明显增大。随后设计制备出了能大幅窄化P-PPV电致发射光谱的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该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为:玻璃基片/Ag(80nm)/氧化锌(ZnO)/PEI/P-PPV/叁氧化钼(Mo03)/Ag(15nm),并将其性能和标准结构器件对比,该微腔器件实现了对P-PPV绿光发射光谱的窄化,相比标准器件ITO/PEDOT:PSS/P-PPV/LiF/Al及基于标准器件的倒置底发光器件ITO/ZnO/P-PPV/Mo03/Ag(80nm),都表现出了优异的色饱和度及较好的发光效率。最后对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了优化,微腔器件的光电性能受载流子传输、激子复合位置及微腔谐振模式(及腔长)等因素共同作用,所以我们从载流子及激子复合位置调控和电极材料改进入手,对所设计的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了优化:首先研究了电极修饰层枝化聚醚酰亚胺(PEI)对微腔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发现PEI不仅能降低电子向发光层传输的势垒,还能调控空穴在器件中的迁移,进而调节载流子平衡,提高发光效率;然后通过协调空穴阻挡层PEI及发光层P-PPV的厚度,得到了基于P-PPV的色纯度好、发光效率较高的微腔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最后研究了半透明阳极材料的选择,发现用半透明Ag作阳极时,做出的器件发光性能较好,亮度最高为14220cd/m2,效率最高可达11.35cd/A,且发出较纯绿光,可以将P-PPV的电致发射光谱压缩至35nm,而用半透明金属A1作阳极时,器件发光效率不高,但器件表现出了更好的色饱和度,发光的波长范围更好地落到了绿光范围内,谱峰半高宽窄至22nm,其色坐标为(0.19,0.71)特别接近纯绿光(0.21,0.71)。(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4)

王有为[5](2014)在《ZnO纳米棒/聚合物复合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ZnO是一种II-VI族的直接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在发光二极管、紫外探测器、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这些年,ZnO纳米棒材料已然成了ZnO材料研发的新热点。由于化学合成法制备的ZnO纳米棒存在多种类型的缺陷,因此其发光范围几乎覆盖整个可见光区,从而为构筑白光LED提供了可能。本文开展了基于ZnO纳米棒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的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化学浴沉积方法,不经过任何的退火工艺,在低温75℃条件下,分别在ITO衬底、Si衬底和柔性PET衬底上生长出了均一一致的ZnO纳米棒阵列。讨论了ZnO纳米棒的生长机理,认为ZnO纳米棒棒的长度与温度具有依赖关系,棒长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变短的现象归因于温度的升高使ZnO纳米粒子的成核速率高于轴向生长速率,这时的ZnO纳米粒子以成核为主,从而限制其轴向生长,轴向长度变短;实验获得了不同衬底下ZnO纳米棒生长的优化条件,为后续器件制备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引入串联电阻和陷阱浓度两个参数对比研究了不同带隙的p型有机聚合物对器件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MEH-PPV由于具有与ZnO相匹配的能级结构以及相对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器件的串联电阻和陷阱浓度都相对较低,有效地降低了载流子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压降,其发光强度最高。(2)制备了p-n-p双异质结白光器件。ZnO纳米材料是一种n型的半导体材料,这种特性导致了其载流子在器件的两端注入不平衡。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阳极端引入空穴传输型材料PVK,以此来调节空穴的注入。同时,在阴极端选择MEH-PPV作为与ZnO纳米棒能级匹配的电子阻挡型材料来阻挡电子的注入。通过上述两个功能层的共同作用,器件EL光谱显示获得了较好的白光发射,器件的开启电压也明显降低。利用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讨论了载流子的传输模型。结果显示,在低电压区和高电压工作条件下,器件的电流-电压传导机制分别以SCLC模型和TCLC模型为主。结合器件陷阱浓度的分析认为器件整个发光行为与陷阱的不断填充的过程相关。(3)制备了基于柔性PET衬底的结构为ITO/ZnO NRs/PVK/PEDOT:PSS/Au白光器件。PEDOT:PSS作为空穴注入层,既增加了空穴的注入效率,又有效地降低了空穴由Au阳极注入到PVK HOMO能级之间的能量势垒。P-PVK作为空穴传输层,增加了空穴向ZnO的价带的传输速率,使电子和空穴的注入更加平衡。(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代水星,陈欢,林正欢,凌启淡[6](2014)在《用于电致发光器件的蓝光聚合物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成型加工简便、可大面积生产,可应用于大面积平板显示及固体照明器件。与红、绿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相比,蓝光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在发光性能、材料寿命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成为全色显示的瓶颈。通过在聚合物主链上引入大体积的取代基或侧链、形成具有叁维空间共轭效应的支化结构或能量可转移的主客体结构等,来改善溶解性和光物理性能等,从而得到发光效率高、色纯度好、热力学性能优异且材料加工性能良好的蓝光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本文从材料设计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蓝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主要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4年03期)

赵青华,李明智,张婉云[7](2013)在《聚合物主体材料在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几年用于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物主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咔唑类主体材料、聚芴类主体材料、聚苯乙烯类主体材料和聚间苯基类主体材料的结构单元的设计与修饰以及磷光器件性能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展望了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3年17期)

王岩[8](2013)在《基于聚合物阳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导电聚合物由于其较好的柔性和透光率、较高的电导率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其中,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就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导电聚合物。目前世界上制备PEDOT:PSS薄膜的方法主要有旋涂法、喷墨印刷法、凹版印刷法、电喷涂法和丝网印刷法等。其中丝网印刷的方法工艺简单、设备便宜,而且能够将PEDOT:PSS薄膜图案化。我们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PEDOT:PSS薄膜电极,方块电阻约为300/□。我们又利用此薄膜电极制备了结构为玻璃衬底/阳极/MoO3(5nm)/NPB(40nm)/CBP:PO-01(8%,30nm)/Bphen(20nm)/LiF(0.5nm)/Mg:Ag(10:1,150nm)的OLED,阳极分别为PEDOT:PSS、有ITO引出的PEDOT:PSS和ITO电极。实验结果表明,由于PEDOT:PSS较高的方块电阻,在相同电压下PEDOT:PSS和有ITO引出的PEDOT:PSS电极器件的电流密度和亮度均低于ITO电极器件。然而有ITO引出的PEDOT:PSS电极器件的效率要略高于ITO电极器件,1000cd/m2的亮度下,有ITO引出的PEDOT:PSS和ITO电极器件的电流效率分别为21.7和19.8cd/A,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24.9和20.9cd/A;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19.0和16.7lm/W,1000cd/m2的亮度下的功率效率均为11.9lm/W,而且都要比PEDOT:PSS电极器件的功率效率高。这说明了聚合物PEDOT:PSS电极的ITO引出部分在增强空穴注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使用ITO引出以后基于PEDOT:PSS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大幅度地接近ITO电极器件性能,这也说明了用丝网印刷工艺制备的聚合物薄膜在用于OLED阳极方面是可行的。然后我们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在PET衬底上制备了柔性PEDOT:PSS薄膜电极,在可见光区域,平均光透过率仅从纯PET材料的82%下降到制备的PEDOT:PSS/PET的74%。1.5μm的厚度下方块电阻为296/□。然后我们对制备的柔性电极进行弯曲测试,在700次的弯曲过后PEDOT:PSS电极的方块电阻值仅相对于初始阻值增加了0.8倍。实验证明我们制备的柔性聚合物电极有着较好的机械柔性。接着我们利用制备的柔性电极又制作了柔性绿光器件,器件结构为PET/阳极/MoO3(5nm)/NPB(30nm)/3DTAPBP(10nm)/POAPF: Ir(ppy)3(10%,30nm)/TpPyPB(30nm)/LiF(0.5nm)/Mg:Ag(10:1,150nm),阳极分别为PEDOT:PSS和ITO。柔性PEDOT:PSS和ITO绿光器件的开启电压分别为2.4V和2.2V,相同电压下,PEDOT:PSS电极器件的电流密度和亮度都要比ITO电极器件小些,最大亮度分别为9437和25850cd/m~2。两个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35.1和38.0cd/A。最后我们又制备了柔性白光器件,结构为PET/阳极/MoO3(5nm)/NPB(30nm)/3DTAPBP(10nm)/Ir(BT)2acac(0.1nm)/POAPF: Firpic(10%,30nm)/Ir(BT)2acac(0.1nm)/TpPyPB(30nm)/LiF(0.5nm)/Mg:Ag(10:1,150nm),其中阳极分别为PSS(Orgacon EL-P3145)(器件A)、PEDOT:PSS(Orgacon EL-P3145)/PEDOT:PSS(Clevios P AI4083)(器件B)和ITO(器件C)。在相同电压下,器件C的电流密度和亮度要大于器件A和器件B,但是在同等电流密度下,器件A和B的亮度要大于器件C,同时器件B的亮度也大于器件A。叁个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24.8、26.7和18.6cd/A,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11.1、12.2和14.8lm/W。其中器件B在8V下的色坐标为(0.330,0.423)。为了探究柔性白光OLED器件的机械柔性,我们对制备的柔性器件进行了弯曲测试,柔性ITO电极器件(器件C)在经过100次弯曲后几乎没有了光输出,器件B在经过100次弯曲后亮度仍然能在10mA/cm~2的电流密度下达到1460cd/cm~2,最大电流效率从初始的26.7cd/A下降到17.2cd/A,最大功率效率从初始的12.2lm/W下降到6.0lm/W,在1000cd/cm~2的亮度下仍然能够达到5.0lm/W。(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秦哲,王剑,张存洲[9](2013)在《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工作层热效应的喇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喇曼光谱和红外测温仪为表征手段,研究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在施加不同电流密度的工作条件下器件内部热效应对器件老化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器件内发光层的斯托克斯喇曼信号和反斯托克斯喇曼信号强度的比值,代入波尔兹曼方程计算得到该层对应的温度,从而达到精确测量器件内部工作温度的目的.通过对器件施加0~169mA/cm2的电流密度,发现器件内部工作温度逐渐升高,最终达到有机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后,发光层材料发生相变,变成游离状的液态,这种状态不稳定,造成发光层材料的局部缺陷,使得器件阴阳极短接导致器件短路,从而发光失败.实验表明喇曼光谱是一种探测薄膜器件内部工作层温度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汪青[10](2013)在《界面修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物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主流显示技术,但最近一段时间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化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OLED所具有的广视角、自主发光、高效率、低功耗、可用于柔性显示和透明显示等特性,使其迅速成为热门的新兴平板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LCD的下一代明星平板显示技术。根据发光材料分子量的不同,OLED可分为基于小分子材料的小分子显示屏(smallmolecula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SMOLED)和基于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发光显示屏(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相对溶解性差而采用真空蒸镀技术成膜的SMOLED,PLED可使用各种溶液加工湿法制备技术,如旋涂技术、提拉技术、丝网印刷技术、槽模涂布及喷墨打印技术等不需要高精度掩膜的工艺。由于溶液加工工艺能够在空气以及低温环境下进行,PLED表现出明显优于SMOLED的发展潜力。此外,OLED是双注入型器件,电子和空穴分别从相应电极注入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高效平衡的注入是实现高性能的关键,因而降低电子空穴的注入势垒并平衡发光层内载流子密度成为了提高OLED器件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OLED阴极和阳极附近的界面修饰来调控电子和空穴注入,已经成为一种提高OLED器件性能的有效手段,而有机/有机和有机/金属界面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也成为了有机光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各种界面的不断加强的认识构成了理解器件基本原理的重要基础。最近,水醇溶性共轭聚电解质(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s, CPEs)及其中性前驱体和自组装单分子层(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被广泛的应用在有机/金属界面修饰工程中。我们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界面修饰手段-溶剂处理,即在蒸镀PLED阴极金属以前,通过在发光层上简单的旋涂常用于溶解CPEs和SAMs的溶剂,器件性能被显着提高。实验表明,各种类型的溶剂均能用于溶剂处理,且溶剂处理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修饰不同类型的有机/金属界面。其中,乙醇处理后,Ba/Al阴极P-PPV器件的的外量子效率增加了高达58%。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和光生伏打测试的结果证实,溶剂处理后在有机发光层与金属阴极间形成了界面偶极子,有效抬升了阴极侧真空能级,因而降低有机/金属界面的电子注入势垒,改善器件性能。对于大部分带有有效空穴注入层的PLED器件,阳极侧的空穴注入势垒明显小于阴极附近的电子注入势垒,从而引起多余的空穴注入发光层中,且常用的共轭发光聚合物的空穴迁移率优于电子迁移率,进一步导致激子复合区域靠近阴极从而淬灭发光。阳极附近的界面修饰手段可以有效减小没有复合就直接流向阴极的空穴漏电流,使激子复合区域远离阴极。本文的第二项研究内容是,将溶剂处理界面修饰方法运用在PLED器件的阳极附近,通过在PEDOT:PSS空穴注入层上旋涂少量极性溶剂,P-PPV器件在没有牺牲工作电压的基础上,其最大电流效率增加了83%。实验结果表明,溶剂处理后PEDOT:PSS薄膜的功函数和电阻率均显着降低,两者的共同作用减小了器件中的空穴漏电流,在发光层内形成了更加平衡的空穴和电子电流密度,从而改善器件各项性能。论文的另外一个研究内容是基于溶剂处理界面修饰方法在小器件中的有效应用,将其运用于有机发光显示屏制备中,显示屏的亮度、效率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溶剂处理在显示屏工艺中的应用表明,溶剂处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界面修饰方法。此外,对有机/金属和有机/有机界面进行溶剂处理的工艺过程非常的简单、有效、低成本且易于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Whit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WPLED)具有全固态、响应速度快、可柔性化等优点,作为新一代的半导体照明和信息显示器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但由于发光层中能量传递效率低导致器件性能衰减过快,器件寿命无法进一步提高,是亟待解决的瓶颈性问题。在制备WPLED时,聚合物共混和单分子聚合物是WPLED的两种基本构成体系。其中,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衰减是由发光过程中的聚合物相分离导致的,而单分子聚合物体系的内部能量传递和衰减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选用两种星型单分子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作为代表,制备了两个系列的WPLEDs,系统性地研究了器件发光过程中激子能量的传递及辐射过程,揭示了单分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器件性能稳定性的关系,获得了高性能的WPLEDs。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1)利用包含tri[1-phenylisoquinolinato-C2,N]Iridium(Ir(piq)_3)、芴酮和聚芴分别作为星型聚合物的红绿蓝叁色发光单元制备了WPLEDs,器件的最高电流效率能够达到6.4 cd/A,并且,在电流密度为200 mA/cm~2时,电流效率仍可保持在4.2 cd/A以上。通过四种星型聚合物中聚芴部分的荧光衰减光谱,计算得到聚芴单元向Ir(piq)_3和芴酮单元的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星型聚合物的叁维分子结构能有效抑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提升聚合物中不同发色单元间的能量转移效率。同时,对四种聚合物的光致和电致发光光谱分析表明,饱和白光的红光和绿光部分来自于以下两个方式的协同作用:一是通过能量传递形成的激子辐射复合,二是通过聚合物上红光和绿光单元本身的陷阱作用产生的激子辐射复合。(2)为了进一步降低由星型聚合物π-π键的堆积导致的荧光聚集诱导猝灭效应,利用叁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基团的星型聚合物制备了叁种WPLEDs,研究分析了其发光性能,其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坐标为(0.33,0.34),接近标准白光(0.33,0.33)。通过对比这叁种聚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光致发光性质表明,在聚集状态下,聚合物能够减少分子转动消耗的能量,将更多的能量用于辐射发光,因此具有聚集诱导发光基团的星型白光聚合物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性能。综上所述,该工作通过对两个系列的星型聚合物发光机理的研究,为高发光效率、高色饱和度的单分子聚合物WPLED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1].蒋云波,李欢欢,陶冶,陈润锋,黄维.热活化延迟荧光聚合物及其电致发光器件[J].化学进展.2019

[2].何辉.基于星型聚合物的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谢国华,罗佳佳,龚少龙,杨楚罗.小分子敏化的高效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C].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8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从基础到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4].张春雷.新型微腔结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5].王有为.ZnO纳米棒/聚合物复合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

[6].代水星,陈欢,林正欢,凌启淡.用于电致发光器件的蓝光聚合物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4

[7].赵青华,李明智,张婉云.聚合物主体材料在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

[8].王岩.基于聚合物阳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3

[9].秦哲,王剑,张存洲.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工作层热效应的喇曼光谱研究[J].光子学报.2013

[10].汪青.界面修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物理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标签:;  ;  ;  ;  ;  ;  ;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