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肤效应论文_马晓红,代洲,周羽生,熊强,王贤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肤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变压器,模型,有限元,绕组,涡流,谐波。

集肤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红,代洲,周羽生,熊强,王贤军[1](2019)在《基于集肤效应和介质损耗的输电线路高频融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输电线路融冰问题,应用集肤效应和电介质热效应理论研究了一种18kV、40 kHz的高频激励融冰。该方法通过提高融冰电流的频率,加深导线的集肤效应,使产生焦耳热更集中于导线表面;同时利用冰在高频电场作用下反复极化所产生的介质损耗热,以较小的电流达到融冰所需的热功率。以50 km、110kV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为参考对象,施加高频高压激励,使焦耳热和介质损耗热的总和在线路上均匀分布。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验证了18kV、40 k Hz高频激励融冰的可行性及高效性。(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9年02期)

包春峰[2](2019)在《无轴承异步电机转子槽口宽度分析及集肤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轴承异步电机(Bearingless Induction Motor,BIM)在传统异步电机的定子绕组上迭绕一套用于产生悬浮力的绕组,实现其“悬浮”运行,具有无摩擦磨损、无需润滑、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在精密机械制造、飞轮储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凸显巨大应用价值,是目前特种电气传动领域和磁悬浮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5214)的资助下,对BIM悬浮机理、数学模型建立、转子槽口宽度对电机性能影响、转子集肤效应以及数字控制系统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概述了无轴承电机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BIM发展趋势。在分析BIM悬浮机理基础上推导悬浮力表达式,建立其数学模型,构建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BIM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研究,为进一步研究BIM本体设计和高性能控制奠定基础。其次,针对转子槽口宽度影响定、转子齿轭部磁场分布以及对电机稳定运行问题,建立电机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别从电机的起动性能、负载特性、悬浮性能分析探讨槽口宽度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电机各种性能的影响比较选取合适的槽口宽度。然后,针对电机起动和运行时集肤效应带来的转子参数变化问题,利用有限元计算得到转子参数变化曲线,分析转子参数变化对BIM控制系统磁场定向和悬浮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辨识模型,并将其应用到BIM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搭建以DSP TMS320F2812为主控芯片的BIM控制实验平台,给出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流程图,进行转速测试和转子径向位移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电机具有良好的转速响应和悬浮特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01)

尹忠东,魏文思,王萍,王斌[3](2019)在《考虑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变压器绕组谐波损耗计算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内外现有变压器谐波模型发展情况及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以进一步精确量化变压器绕组谐波损耗为目的,建立了绕组谐波损耗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谐波情况下集肤效应、邻近效应对绕组的影响,基于电磁场原理分析绕组电阻参数畸变特性。进行了各次谐波电流下的绕组电阻测量实验,将实验测量值、传统模型计算值与该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证明该模型提高了计算精度,使得变压器绕组损耗计算更加精确。最后基于实验测量值,建立了变压器绕组谐波电阻工程实用模型,对工程计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9年04期)

霍江宁[4](2018)在《高压供集肤效应跟涡流效应降低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集肤效应的出现和直流电载流子在横向电场和磁场效用中效果明显,其中交流电载流子不但和直流电载流子发生了集肤效应,还会遭受涡流效应的效用,在能态上升后出现趋肤效果,所以交流电趋效果比直流集肤效应要更为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压直流输电和高压交流输电相比,更为节能环保。(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8年23期)

李志广,沈湛,潘鹏,金龙[5](2018)在《基于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的静电除尘变压器绕组谐波损耗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变压器设计方法没有对谐波下绕组结构进行精确设计,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的静电除尘变压器绕组谐波损耗优化设计方法。利用Helmholtz方程对交流谐波下铜箔、矩形及圆形导体绕组的损耗进行了分析及优化,并考虑了磁芯窗口参数的影响,对比了各种优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给出谐波损耗最小时的优化结构,适用于大功率定制变压器的设计。(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8年11期)

丁丽,张加胜,蔺爱国[6](2018)在《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海底输油管道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在加热降凝时的重要性,以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机理为基础,分析集肤效应伴热系统的磁场分布,进而获得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引入加热功率作为中间变量,从而建立电源频率与集肤效应伴热温度之间的关系。针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从整体上提出一种基于Hammestein模型的非线性预测控制方法,首先采用辅助模型运用标准粒子群算法对Hammerstein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及优化,然后对线性环节设计广义预测控制器,利用所需伴热温度求解出中间变量加热功率,再对非线性环节求逆反解出所需的电源频率,从而达到高效伴热的目的,并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朱昊晨[7](2018)在《基于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输油管道温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庆某油田低温环境下输油管道伴热为研究背景,应用集肤效应电伴热装置进行输油管道温度控制研究。该油田所产原油具有高含蜡量,高凝点的特点,其在管道中流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亟需开发一种能有效加热输油管道,防止管道内原油过冷凝结的技术。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的,工作如下: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管道在受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影响时的电磁场模型,分析集肤深度与电流频率、导体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频率与集肤深度的关系推导不同频率的交流电加热的功率与等效的功率电阻,在此基础上得到加热过程中原油的温度与加热电流之间的关系。以上研究为设计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设计了在不同外界条件和加热阶段控制参数变化的控制策略:首先应用遗传算法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及加热初始温度下的控制参数;继而在此基础上训练贝叶斯正则化的深度神经网络;再应用这一神经网络生成不同情况下适用的控制参数,使得管内原油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在指定时间内达到目标温度。通过仿真可验证以上工作的正确性。解决了温度外环响应速度和超调量难以兼顾、加热的环境温度和初始温度不固定,固定控制参数难以应对多变的情况等问题。利用管道-电缆体系本身的电感设计了LCL滤波器;同时,为了平衡极端工作环境下的加热功率要求与较高气温下开关器件的安全要求,给出了不同管径和长度的管道加热电流频率选择的方法;最后,为了保证电流内环对外环输出跟随的快速和稳定,本文根据对内环动态特性的要求设计了内环的控制参数。在实验室中设计并搭建了以DSP2812为核心控制回路的集肤效应电伴热硬件平台并通过不同工况下的实验来验证这一系统的加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控制误差小于0.5℃,电流控制误差小于0.1A,电流谐波含量小于15%。所设计集肤效应电伴热装置工作稳定,且可根据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满足油田现场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工程实际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石磊[8](2018)在《集肤效应电热技术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集肤效应电热技术应用进行了探索。(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熊强[9](2018)在《基于集肤效应和介质损耗的输电线路高频融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输电线路覆冰是电力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各类的冰害事故严重危害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极大降低了供电可靠性,且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输电线路的融冰技术研究一直在进行,热力融冰为主,机械除冰为辅的融冰方案在大部分的除冰工程中得以应用。热力融冰中较成熟的技术有直流短路融冰和交流短路融冰,但前者虽可对高压长距离线路进行融冰,但因所需的直流融冰电源造价高昂,经济性有待提高;后者因需融冰电源提供过大的无功,一般适用于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高频激励融冰法是一种新型的融冰方法,与传统的热力融冰法不同的是,高频融冰法不仅能以较小的电流达到融冰所需的热功率,且能实现沿线均匀加热。论文对高频融冰的原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融冰模型,探讨了高频融冰法的影响因素,且将其与交直流短路融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首先从冰的结构特性及介电特性、集肤效应出发介绍了高频激励融冰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分析融冰问题的一种数值方法一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和在融冰问题中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接着,本文对课题组原采用的覆冰导线同心圆静态模型进行完善,采取动态模型描述高频融冰过程,并建立与均匀传输线理论模型相同的等效电路。然后在建立高频激励融冰的物理的模型及其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频融冰过程中的热过程并对高频激励融冰法的参数进行选择。在模型建立,参数选择完成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高频融冰的可行性进行仿真验证。然后,依据临界融冰电流和融冰时间两个指标,进一步探讨了高频激励融冰法的影响因素。最后,从理论上介绍了高频激励融冰法的特点,并将高频融冰激励法与交直流短路融冰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高频激励融冰法与交直流短路融冰相比,减少了融冰时间及降低了临界融冰电流,在节省了融冰时间的同时,降低了对融冰激励的要求。论文在本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对高频激励融冰的原理、分析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与传统热力融冰法从融冰原理到融冰效果进行了对比。对于高频激励融冰法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输电线路覆冰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左雨辰[10](2018)在《集肤效应高温电缆研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集肤电缆应用现状分析,探讨可以提高集肤效应伴热温度的绝缘层材料的运用,通过对集肤电缆芯线绝缘层材料以及多个绝缘层的优化结合的初步研究,经过多次实验,可以大大提高伴热温度至300度以上,扩大了集肤电缆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02期)

集肤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轴承异步电机(Bearingless Induction Motor,BIM)在传统异步电机的定子绕组上迭绕一套用于产生悬浮力的绕组,实现其“悬浮”运行,具有无摩擦磨损、无需润滑、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在精密机械制造、飞轮储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凸显巨大应用价值,是目前特种电气传动领域和磁悬浮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5214)的资助下,对BIM悬浮机理、数学模型建立、转子槽口宽度对电机性能影响、转子集肤效应以及数字控制系统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概述了无轴承电机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BIM发展趋势。在分析BIM悬浮机理基础上推导悬浮力表达式,建立其数学模型,构建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BIM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研究,为进一步研究BIM本体设计和高性能控制奠定基础。其次,针对转子槽口宽度影响定、转子齿轭部磁场分布以及对电机稳定运行问题,建立电机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别从电机的起动性能、负载特性、悬浮性能分析探讨槽口宽度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电机各种性能的影响比较选取合适的槽口宽度。然后,针对电机起动和运行时集肤效应带来的转子参数变化问题,利用有限元计算得到转子参数变化曲线,分析转子参数变化对BIM控制系统磁场定向和悬浮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辨识模型,并将其应用到BIM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搭建以DSP TMS320F2812为主控芯片的BIM控制实验平台,给出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流程图,进行转速测试和转子径向位移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电机具有良好的转速响应和悬浮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肤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晓红,代洲,周羽生,熊强,王贤军.基于集肤效应和介质损耗的输电线路高频融冰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9

[2].包春峰.无轴承异步电机转子槽口宽度分析及集肤效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9

[3].尹忠东,魏文思,王萍,王斌.考虑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变压器绕组谐波损耗计算及实验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

[4].霍江宁.高压供集肤效应跟涡流效应降低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8

[5].李志广,沈湛,潘鹏,金龙.基于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的静电除尘变压器绕组谐波损耗优化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8

[6].丁丽,张加胜,蔺爱国.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策略[J].石油学报.2018

[7].朱昊晨.基于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输油管道温度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8].张石磊.集肤效应电热技术应用探索[J].石化技术.2018

[9].熊强.基于集肤效应和介质损耗的输电线路高频融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

[10].左雨辰.集肤效应高温电缆研究探讨[J].科技风.2018

论文知识图

电磁搅拌法示意图传统用的基座(a)和改进后的基座(b)集肤效应-图6-1 低频时单根导体电热抽油杆集肤效应原理示意图一l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集肤效应的产生机理图

标签:;  ;  ;  ;  ;  ;  ;  

集肤效应论文_马晓红,代洲,周羽生,熊强,王贤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