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分子,丁酸,电场,羟基,纳米,戊酸。
分子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广永,董满园,马建锋,张利民[1](2019)在《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半晶聚-3-羟基丁酸酯和聚羟基丁酸戊酸酯的分子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150~370 K温度范围内,采用固体核磁共振(NMR)测定了半晶聚-3-羟基丁酸酯(PHB),以及3-羟基戊酸酯单体质量分数分别为5%(PHBV5)和12%(PHBV12)的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在实验室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条件下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和T_(1ρ).通过弛豫时间随温度变化的理论拟合,分别获得上述半晶聚合物晶区和结晶区的分子动力学参数(包括E_a和t_0).这些结果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PHB结构修饰和增强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梁栋,付中玉,孙康,徐震[2](2019)在《水溶液中超高速纳米齿轮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在旋转电场的诱导下,悬浮于水溶液中的碳纳米管可以借助于水偶极子方向能够发生旋转这一原理提出一种超高速、易组装、摩擦力小的T型纳米马达转子,并在纳米马达转子的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纳米齿轮传动系统。该纳米齿轮传动系统可应用于全部为水溶液或者部分为水溶液的工作环境。通过Gromacs软件仿真结果发现,调整旋转电场转速或者改变旋转电场场强可以减小纳米马达转子与水分子偶极之间的滞后角,使得纳米马达转子在最短时间内与旋转电场步调保持一致。该模拟仿真结果对于纳米齿轮的应用以及复杂机构纳米旋转设备的设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软件》期刊2019年12期)
付中玉,孙康,梁栋,徐震[3](2019)在《水溶液中颗粒输送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许多实际纳米颗粒的电荷和极性十分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阻碍了电场产生直接驱动纳米颗粒。基于在梯度电场诱导下的纳米颗粒可自发从电场强度高的位置迅速移动到电场强度低的位置这一原理,本课题使用不同斜率的垂直梯度电场驱动控制水溶液中纳米颗粒,实现纳米颗粒定向运动。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得出当梯度电场斜率合适并且颗粒的大小与输送颗粒管道直径相匹配时,纳米颗粒可以达到较好的输送效果。该结果对于水溶液中分子马达、分子水泵、分子筛以及分子开关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软件》期刊2019年12期)
邓培渊,孔庆寒,袁伟,李长看[4](2019)在《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Ⅰ与抑制剂INCB024360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NCB024360是进入临床试验的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Ⅰ(IDO1)抑制剂之一,但其结合机理尚不明晰。本文运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自由能计算和丙氨酸突变扫描方法研究了IDO1和INCB024360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IDO1和INCB024360的复合物形成了6个氢键,结合自由能为-70. 82 k J/mol,静电作用力是主要驱动力,极性溶剂化能是主要抑制力;丙氨酸突变扫描发现,Ser263和Glu171是两者结合的关键氨基酸,ΔΔGbind值分别为15. 35和54. 39 k J/mol。本文的结果可为阐明IDO1和INCB02436结合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马莹,王恬,张恒[5](2019)在《氧化石墨烯吸附亚甲基蓝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在不同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动力学性质,从微观角度讨论了亚甲基蓝由体相到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过程及主要作用机制,并通过亚甲基蓝分子动力学性质解释了氧化石墨烯的氧化度和含氧官能团类型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亚甲基蓝主要受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的静电作用,以近似垂直氧化石墨烯表面的方向进入,并以平行的方式吸附于氧化石墨烯表面;亚甲基蓝不易脱离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的吸附位点;吸附平衡过程中,相对于低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束缚性更强,同时与亚甲基蓝间相互作用更强;含氧官能团中的环氧基与亚甲基蓝间的作用势能更强,且羟基能够与亚甲基蓝间形成氢键结构,共同保障了亚甲基蓝吸附层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云天,曾祥国,杨鑫[6](2019)在《高应变率下温度对单晶铁中孔洞成核与生长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嵌入原子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5×10~9 s~(–1)应变率下,温度效应对单晶铁中孔洞成核与生长的影响,并对NAG (nucleation and growth)模型在单晶铁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单晶铁的抗拉强度峰值降低, 1100 K温度下单晶铁抗拉强度峰值比100 K温度下降低了35.9%.在100—700 K温度下,拉应力时程曲线表现出双峰值特点,分析表明,第一峰值是由于拉应力升高引起内部结构发生相变而产生,第二峰值则是因发生孔洞成核与生长而产生; 900—1100 K温度下,拉应力时程曲线表现为单峰值,孔洞成核与生长是拉应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发现,孔洞在高温下更容易成核,高应变率下单晶铁中孔洞成核与生长和NAG模型有较好的符合度,单晶铁中孔洞成核阈值与生长阈值都远高于低碳钢,并且孔洞成核阈值与生长阈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建立高应变率下金属材料动态损伤演化模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4期)
付宝勤,侯氢,汪俊,丘明杰,崔节超[7](2019)在《钨空位捕获氢及其解离过程的分子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氢(H)同位素滞留问题是聚变堆第一壁材料设计的关键,而深入理解H在缺陷(如空位)处的非均匀形核长大过程有助于揭示H起泡及滞留的机制.针对第一壁材料钨(W)中空位捕获H及其解离的动力学过程开展研究,通过耦合捕获和解离两过程,构建新物理模型,避免了原单一过程的物理模型需准确记录相应事件首次发生时间的不足,另外新模型可同时提取解离系数和有效捕获半径等动力学参数.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W中空位-H复合体对H捕获和解离的动力学过程,根据空位-H复合体随时间的演化曲线,提取了有效捕获半径和解离系数等动力学参数.一方面能为动力学蒙特卡罗和速率理论等长时空尺度方法提供输入参数,另一方面促进了分子动力学的发展,进而实现了以较低计算资源获得更可靠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4期)
冯炜,高红凤,刘婷,马琼,周慧[8](2019)在《吡咯和吡啶燃烧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ReaxFF)研究了吡咯和吡啶的燃烧反应机理。重点考察了不同温度下吡咯和吡啶的燃烧过程中反应物、产物和主要反应中间体的分子数量变化规律,基于动力学轨迹可视化地观察获得了吡咯和吡啶的燃烧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芳香氮化物燃烧的重要因素。在燃烧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CO_2、H_2O和氮氧化物(NO_x)的生成速率逐渐加快,数量增多。随着反应的进行,CO_2和H_2O的生成量会逐渐趋于平衡,且达到平衡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吡咯和吡啶的分解速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但在相同温度下,吡啶的分解时间比吡咯要长,分解速率比吡咯要低。两者燃烧产物、氧化过程中的含氮中间体相同,但热解开环方式、烃类自由基裂解路径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6期)
孔令云,罗万力[9](2019)在《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乳化剂结构对乳化剂/集料表面传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其4种异构体在集料主要化学成分碳酸钙固体表面的传质情况。模拟发现传质过程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及其异构体能在短时间内吸附到CaCO_3表面,并逐渐形成聚集结构,该过程中Na离子在乳化剂极性头周围无聚集现象;计算得到的界面相互作(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周璐,马红和[10](2019)在《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中固-液界面处由于声子散射形成界面热阻,给纳米流体内热量传递带来阻力。为研究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以Cu-Ar纳米流体为基础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与界面热阻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增大,界面热阻显着降低,其机制在于流体分子的吸附作用增强了纳米粒子表面原子的振动强度,从而促进了纳米粒子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增大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可显着提高纳米流体导热率,且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程度随纳米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分子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根据在旋转电场的诱导下,悬浮于水溶液中的碳纳米管可以借助于水偶极子方向能够发生旋转这一原理提出一种超高速、易组装、摩擦力小的T型纳米马达转子,并在纳米马达转子的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纳米齿轮传动系统。该纳米齿轮传动系统可应用于全部为水溶液或者部分为水溶液的工作环境。通过Gromacs软件仿真结果发现,调整旋转电场转速或者改变旋转电场场强可以减小纳米马达转子与水分子偶极之间的滞后角,使得纳米马达转子在最短时间内与旋转电场步调保持一致。该模拟仿真结果对于纳米齿轮的应用以及复杂机构纳米旋转设备的设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广永,董满园,马建锋,张利民.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半晶聚-3-羟基丁酸酯和聚羟基丁酸戊酸酯的分子动力学(英文)[J].波谱学杂志.2019
[2].梁栋,付中玉,孙康,徐震.水溶液中超高速纳米齿轮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软件.2019
[3].付中玉,孙康,梁栋,徐震.水溶液中颗粒输送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软件.2019
[4].邓培渊,孔庆寒,袁伟,李长看.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Ⅰ与抑制剂INCB024360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化学通报.2019
[5].马莹,王恬,张恒.氧化石墨烯吸附亚甲基蓝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6].王云天,曾祥国,杨鑫.高应变率下温度对单晶铁中孔洞成核与生长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9
[7].付宝勤,侯氢,汪俊,丘明杰,崔节超.钨空位捕获氢及其解离过程的分子动力学[J].物理学报.2019
[8].冯炜,高红凤,刘婷,马琼,周慧.吡咯和吡啶燃烧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9].孔令云,罗万力.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乳化剂结构对乳化剂/集料表面传质的影响[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10].周璐,马红和.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