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儿:N世代标准美少女(论文文献综述)
武慧[1](2019)在《明代山西军卫移民研究 ——基于《武职选簿》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移民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定规模的人口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长度内的迁移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卫所制度作为明代最基本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卫所,出于防御外虏和管理地方的需要,各卫所的人口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以说,卫所的建立和更革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军卫移民。而山西作为北防要地,备受中央和地方的重视,在此建立近五十个卫所,使得山西的军卫移民具有重要性。立足于对《武职选簿》中收录的卫所官军的整理分析,探讨军卫移民的多向流动和影响,既可清晰的认识山西军卫移民这一客观史实,又有助于研究明代卫所制度和山西移民。因此,文章以《明代山西军卫移民研究——基于<武职选簿>的考察》为题,希望利用《武职选簿》、实录、地方志和族谱等各类史料,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等角度对军卫人口的多向流动作基本爬疏和分析,厘清明代山西军卫移民的基本情况,同时,探究大规模的军卫移民带来的影响。军卫人口迁入,是人口迁移的重要表现形式。明代山西都司和行都司是抵御旧元的前沿阵地,戍守和操练任务繁重,故而,明廷在此设立卫所数量较多。卫所中的官军,除广泛征集土着外,还有大量外地官军的迁入。从迁入方式来看,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抽充、自愿充军等。从迁入地区来看,来源非常广泛,几乎遍及两直隶和十三个布政司,相较之下,两直隶的迁入人口数量要多于其它地区。与军卫人口迁入共同构成人口双向流动的军卫人口迁出,是人口迁移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山西卫所在广泛吸收外地迁入官军的同时,也进行着山西籍官军外迁的活动。迁出时间主要分布于元末明初、建文年间和永乐之后,以洪武和永乐年间最为集中。迁出地区涉及山西五府三直隶州的诸多州县,其中,太原府的迁出人口最多,大同府和平阳府次之。迁出人口以京卫为主要去向,在全城的其它地区也多有分布,且呈现数量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山西籍官军在省内地区间的迁移,是明代山西军卫人口迁移的重要补充。明初,出于消除边患和防止边境民众反叛的目的,数次将山西北部民众迁往中立府、河南府等,使得原本城郭空虚的大同等地,人口更加稀少,而艰巨的防戍任务需要大量的军卫人口,这就使得军卫移民势在必行。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下令在太原、平阳等地广抽民丁,建立“大同十六卫”,此次由山西中部和南部迁往山西北部卫所的人口就有8万之多。卫所中的官军除操练戍守外,还屯田、修学宫、建书院、入卫学、筑城池、浚河漕、平道路、开市集等,广泛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中。此外,在与迁入地军民长时间的社会交往和交流中,也或多或少使各地风俗发生了变化。山西的军卫移民,植根于明代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中,无论是人口的迁入,还是迁出,抑或是区域间的迁移,都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并与当时山西的政治形势相关联,最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意义。
阚海英[2](2017)在《试论鲁迅对赛春嘎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不仅对蒙汉民族文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鲁迅作品蒙古语译介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纪念文章、信件等。赛春嘎与鲁迅在民主思想、人道主义、启蒙主义等诸多方面体现了极其相似的思想倾向。鲁迅和赛春嘎在改造国民性及秉承传统上有其共同点。鲁迅《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狂人日记》、《明天》、《伤逝》、《离婚》等作品对赛春嘎《沙漠,我的故乡》、《蒙古民族兴盛之歌》诸篇中人物形象、思想意蕴和女性主题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强化了反映民族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孙姗姗[3](2015)在《耽美社群与女性空间建构 ——基于百度“腐女吧”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网络耽美亚文化,既是研究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议题,又是网络文化中的一大组成部分。耽美亚文化的载体主要为小说、漫画、广播剧等,内容以描写两位外貌姣好的美少年的男男爱情为主,传达同性之间的美好爱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耽美亚文化从日本渗透至中国,经过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的发酵,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亚文化势力。耽美亚文化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腐女、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它的合理传播对进一步推动文化多元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在对耽美亚文化进行文献综述后发现,耽美社群产生女性空间,但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探讨,而空间化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理论转向。笔者认为,女性耽美文化空间的构成是耽美群体的一种递进的文化心理接受过程,分析女性空间的建构能进一步理解耽美亚文化作为一种女性集体行为的深层原因。本文以文化研究、青年亚文化、传播学理论等为基础,运用个案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耽美亚文化群体建构的女性空间及其对群体传播的意义进行解读。论文中将耽美亚文化群体建构的女性空间分为:基于耽美作品的虚幻空间、基于现实生活的现实空间和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空间。其中,笔者对虚拟空间进行了重点考察,将之分为趣味空间和抵抗空间,并选取“腐女百度贴吧”为研究样本进行文本分析,解读这些女性空间的建构过程。最后,本文接着探讨女性空间的建构对耽美亚文化本身的影响,在笔者对13位腐女进行访谈之后,分析认为有“转移社区权力表达”和“改变群体传播策略”两大方面的影响。
薛熹祯(Sul Hee Jung)[4](2014)在《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 ——鲁迅和张恨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鲁迅和张恨水为论述核心,希望通过对两人经历、作品的比较与阐释,来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在中国现代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尝试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救国救亡、改良社会的探索。论文共有6个章节,分别从鲁迅与张恨水的个人经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女性形象、作品所具有的乡土情结以及作品的叙事结构等问题出发,将作为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鲁迅与通俗文学创作大家——张恨水作一个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第一章与第二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鲁迅和张恨水在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前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初步论述了两人在文学创作中在其所在文学阵营中的共性与个性和不同的创作意图,并尝试探讨形成这两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可能原因。第三章在前文论述两者创作观念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鲁迅与张恨水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行文风格,从而分析形成雅俗文学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重新考察两种文学作品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第四章则集中论述了两者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将以鲁迅为代表的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其笔下所描写的知识分子和以张恨水为代表的这种由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所谓“半新半旧”的知识分子及其笔下的人物放在一起分析,尝试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接受启蒙,反对传统与传统丧失,落入虚无,从而审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不同作用。第五章集中论述鲁迅与张恨水在文学创作上对乡土社会的描述,区分了鲁迅与张恨水对农村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乡土情结,并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重新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对农民的个性及文化人格变化的不同态度,从而进一步审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启蒙的方式和影响。第六章以鲁迅和张恨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核心,阐述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解放核心的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是如何体现在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中的。而这两种不同的体现,恰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协调的问题,这种不协调在新文学中造成了女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在通俗文学中则变成了对传统的依依不舍。然而,毕竟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所以,尽管两种文学采用的方式不同,但都在试图探索解决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走上了截然不同甚至被认为是“势不两立”的两种发展模式——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对启蒙和传统的态度有着天然的差异,通俗文学缅怀传统,对新社会疑窦重重,而新文学则倾向于对传统的批判,对变革中的新社会充满着期待,这些差异在不同作家的文本中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历来为文学研究者所青睐,受到广泛关注,并直接造成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研究中影响巨大的雅俗之辨。本文选取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阵营中两位文学巨擘——鲁迅和张恨水,从文学文本出发,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现代和传统视域下的雅俗之争,从而尝试探索解读新文学和通俗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这正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吴卫[5](2011)在《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 ——以大连城市形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城市文化景观是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如今各地政府也都努力打造城市文化景观,深度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挖掘各自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并取得了显着效果。这些努力,为各地的旅游业和城市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也在宏观上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游客是如何看待城市文化景观的?游客所感知到的旅游城市的“地方性”有哪些?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大连为例,以大连城市文化景观和地方性为关注点,从游客的角度,分析游客对城市文化景观和地方性的认知,这对于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景观以及旅游城市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根据研究过程设计,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阶段主要探讨城市文化景观的形塑。本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阐述城市文化景观形塑的主要动力以及形塑过程。研究发现,城市文化景观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力所塑造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政治文化力和社会经济力对城市文化景观的形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上述多种力量作用下,城市文化经历的是漫长的演进历程。以大连为例,根据该城市历史发展分期,其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代渔村小镇景观阶段,沙俄殖民化景观阶段,日本殖民化景观阶段,港口工业城市风貌保持阶段,城市景观“现代化”阶段。其中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类型各异,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在进行这部分探讨时,或按照时间顺序,或按照地域划分进行分析。比如,把大连第一时期的“远古渔村小镇阶段”分为“远古时期”“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五个阶段进行探讨。第二时期的“沙俄殖民化景观阶段”则从旅顺和大连城区两个地理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来探讨。第三时期的“日本殖民化景观阶段”则从日治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大连城市建设和规划来分析。第四、第五时期的“港口工业城市风貌”和“城市景观现代化”阶段,由于已经是建国后的时代,年代跨度不大,且各区域差异相对不明显了,因此这两个时期未再细分,只做总体分析。而各个时期形成的文化景观类型和特点也都各不相同。第二阶段主要分析游客对城市文化景观的认知。本部分采用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对城市代表性文化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游客眼中的代表性景观丰富多样。以大连为样本,经过对大连城市代表性文化景观的深度分析,归纳出五大类景观类型,分别是海滨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广场文化景观、节庆文化景观和市民生活景观。大连具有良好的海滨文化景观,最为突出的是海滨地貌景观,滨海路和金石滩是典型代表。与其他海滨城市不同的是,大连三面环海,湿润的海滨环境、清新的空气、金色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对大连城市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大连成为最适于人居城市之一的最重要的条件。大连建筑景观别有特色,天生就具有十足的“洋味”。既有西欧和东欧风格,还有北欧和南欧气质,被称为欧洲建筑文化博物馆。广场在大连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建筑景观的范畴,成为大连景观文化的一种载体。大连广场文化景观具有自身特点。一是数量多,是中国广场最多的城市:友好广场、人民广场、胜利广场、中山广场、二七广场、奥林匹克广场等。二是风格各异,而每一个不同的风格,都成为一道令人心醉的人文风景。三是具有文化意义,大连的广场多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与来历,体现着与众不同的性格。大连城市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组合成城市流动的音符,构成大连城市景观的一大类型。烟花爆竹迎春会、大连赏槐会、大连啤酒节、大连服装节、徒步大会、樱桃节等。大连被称为花园城市,市民享受着“天蓝、水碧、山青、夜静”的幸福生活,构成了大连城市文化景观的一个基本类型。第三阶段主要探讨游客对“地方性”的认知。本部分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来分析游客对“地方性”的认知。本研究从城市精神、城市性格和市井民情三个层面深入阐释游客对地方性的认知。仍然以大连为样本。在城市精神方面,大连具有包容、时尚、创朗、浪漫的特点;在城市性格方面,大连城市典型性格特征就是心高气傲,好大喜洋、讲究扮相、热情豪爽。在市井民情方面,大连方言、饮食文化以及大连女人和男人都成为游客感知大连地方性的重要方面。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角创新,即从游客视角来审视城市文化景观,这不同于政府视角和市民视角,而是通过对游客进行调研,从而从游客视角来分析旅游地城市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景观。同时,本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景观层面上,还进一步深入到对地方性的探讨。二是方法创新,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还应用了大量的图片、地图等材料。三是观点创新,在城市文化景观塑造方面,提出了城市文化景观形塑动力以及时空演进分期。在游客对城市文化景观认知方面,归纳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基本类型。在对地方性认知方面,从城市精神、城市性格、市井民情三个层面分析,得出了许多新观点。上述这些观点对于深度挖掘城市旅游资源以及塑造旅游城市的地方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熟练,研究结论有些简单等。本研究对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建议,认为真正建设保护好城市文化景观的同时,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分析城市文化景观和地方性。尤其是最后的结论部分,自知高度需要加强,理论性也需进一步深化,但由于笔者精力和能力有限,未能做得更好,但这也为笔者以后的研究确定了方向,留下了空间。
章元[6](2009)在《给我一把椅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这部小说里,"无聊"出现了57次,"不知道"出现了132次,而"幸福"和"快乐"只分别出现了26次和27次,还不能肯定前面有没有"不"。作者说:这是一部我预料到一定会遭到部分同志唾弃的书。随您的便。这是一部可能会使部分同志感到痛心的书。抱歉。如果"骂"可以让别人舒服一些的话,那就骂好了。如果对别人的"堕落"表示惋惜就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高尚,那么就惋惜好了。但这绝对不是一部堕落的书,有的搞笑,有的温馨,有的浪漫,有的缠绵,在貌似肆无忌惮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百般真情……
王世安[7](2001)在《中南半岛上的“一条扁担两只筐”——赴越考察记(续)》文中认为 “日本特区”在越南 在海防市水原县的公路旁,有一片全国着名的日本加工出口区,在那些厂房上,挂着日本国旗。虽然区内没有特高的楼房,但设计和建设的还是比较精致的。目前,已有4-5个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
二、宝儿:N世代标准美少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儿:N世代标准美少女(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山西军卫移民研究 ——基于《武职选簿》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学术研究现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外地官军移入山西的概况 |
第一节 明代山西的卫所建置情况 |
第二节 山西下设卫所中官军的主要来源地 |
一、山西都司中官军的主要来源地 |
二、山西行都司中官军的主要来源地 |
第三节 山西下设卫所中官军的来源方式及时间分布 |
小结 |
第二章 山西籍官军外迁的概况 |
第一节 官军外迁的时间分布特征 |
一、元末明初 |
二、建文年间 |
三、永乐之后 |
第二节 官军外迁的空间分布及特征 |
一、山西籍官军在外设卫所中的分布情况 |
二、山西籍官军在外设卫所中的分布特征 |
第三章 山西籍官军在省内地区间的迁移概况 |
第一节 卫所官军的主要来源方式及时间分布 |
一、抽充和充军集中于洪武二十五年 |
二、垛集集中于洪武二年和二十五年 |
第二节 卫所官军的来源地分布 |
第三节 卫所官军的地区分布 |
小结 |
第四章 明代军卫移民的影响 |
第一节 军卫移民与社会经济 |
一、屯田耕种,供给军饷 |
二、城镇兴起,贸易繁荣 |
第二节 军卫移民与文化习俗 |
一、广开卫学,育才化民 |
二、参与建设,移风易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试论鲁迅对赛春嘎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象描写的相似性 |
二、思想意蕴的相似性 |
三、女性主题的相似性 |
结语 |
(3)耽美社群与女性空间建构 ——基于百度“腐女吧”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动机与意义 |
二、硏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耽美研究综述及女性空间概念概述 |
第一节 国内外耽美研究的现状 |
第二节 空间理论的概念与历史 |
第三节 耽美文化及其他话语中女性空间概念的呈现 |
第二章 耽美亚文化中的女性空间建构 |
第一节 幻想与现实:女性空间建构的虚与实 |
第二节 纯爱与归属:虚拟趣味空间的内涵 |
第三节 偏离与重构:虚拟抵抗空间的多样性 |
第三章 女性空间建构对耽美社群的群体表达影响 |
第一节 女性空间的建构转移社区权力表达 |
第二节 女性空间的建构改变群体传播策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 ——鲁迅和张恨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1、中韩两国鲁迅研究 |
2、中韩两国张恨水研究 |
3、雅俗文学研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鲁迅与张恨水:新旧文化变迁中知识分子的心态 |
第一节 旧式家族的背叛者与驯良者:差异与同构 |
第二节 在变革社会中知识分子文化判断的成因 |
第二章 启蒙与记录:文学史上两种创作 |
第一节 “为人生”与“叙述人生”:雅俗何以越界 |
第二节 思想启蒙与文化反思:不同文化判断下的历史责任 |
第三章 创作观念差异下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
第一节 深邃的启蒙与白描的画卷:新式短篇小说与传统长篇章回体 |
第二节 新旧文学的创作分歧:在改革与继承中的雅俗白话文创作 |
第三节 雅与俗作为风格:语言质感的差异化策略 |
第四章 严肃启蒙与传统通俗: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中的两种选择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精神上的两种分歧:现代启蒙与虚无的传统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人生歧途:清醒的孤独者与泥潭中的挣扎者 |
第五章 批判与缅怀:两者乡土情结差异的探源 |
第一节 新旧文学的叙事矛盾:“死去”的农村与“淳朴”的农村 |
第二节 批判与缅怀:作为知识分子精神支柱的故乡 |
第六章 批判的女性解放与解放女性的批判的殊途同归 |
第一节 雅俗文学对女性解放的不同关注 |
第二节 雅俗文学中对现代女性的不同认识 |
第三节 身体想象中的女性解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基本文献 |
二、研究着作 |
三、相关论文 |
后记 |
(5)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 ——以大连城市形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其展开 |
1.2.1 城市文化景观形塑 |
1.2.2 游客对城市代表性文化景观的认知 |
1.2.3 游客对大连"地方性"的认知 |
1.3 研究的空间范围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流程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流程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城市文化景观及相关研究 |
2.1.1 文化景观 |
2.1.2 文化 |
2.1.3 城市景观 |
2.1.4 旅游景观 |
2.2 地方与地方性 |
2.2.1 西方学者对地方与地方性的解释 |
2.2.2 国内学者对地方与地方性的解释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架构 |
3.2 研究方法选择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质性研究 |
3.3 资料收集 |
3.3.1 文献资料收集 |
3.3.2 参与观察 |
3.3.3 半结构访谈 |
3.4 城市文化景观样本的确定 |
3.5 资料分析 |
3.6 研究信度与效度 |
3.6.1 信度 |
3.6.2 效度 |
4 城市文化景观形塑 |
4.1 城市文化景观形塑的基本动力 |
4.1.1 自然力对城市景观的塑造 |
4.1.2 政治文化力对城市景观的塑造 |
4.1.3 产业经济力对城市景观的塑造 |
4.2 城市景观的演进 |
4.2.1 远古渔村小镇景观阶段 |
4.2.2 沙俄殖民化景观阶段(1898年—1905年) |
4.2.3 日本殖民化景观阶段 |
4.2.4 港口工业城市风貌阶段(1946年—1992年) |
4.2.5 城市景观"现代化"阶段 |
5 游客对城市文化景观的认知 |
5.1 具有代表性的大连城市文化景观 |
5.2 游客对大连代表性景观的认知 |
5.3 大连代表性文化景观的类型 |
5.3.1 海滨文化景观 |
5.3.2 建筑文化景观 |
5.3.3 广场文化景观 |
5.3.4 节庆文化景观 |
5.3.5 市民生活景观 |
6 游客对"地方性"的认知 |
6.1 城市精神 |
6.1.1 包容 |
6.1.2 时尚 |
6.1.3 闯朗 |
6.1.4 浪漫 |
6.2 城市性格 |
6.2.1 心高气傲 |
6.2.2 好大喜洋 |
6.2.3 讲究扮相 |
6.2.4 热情豪爽 |
6.2.5 闲散友善 |
6.3 市井文化 |
6.3.1 市井语言 |
6.3.2 饮食文化 |
6.3.3 大连女人 |
6.3.4 大连男人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城市文化景观形塑 |
7.1.2 城市代表性文化景观认知 |
7.1.3 "地方性"认知 |
7.2 研究创新 |
7.2.1 视角创新 |
7.2.2 方法创新 |
7.2.3 观点创新 |
7.3 反思 |
7.3.1 对研究主题的反思 |
7.3.2 对研究设计的反思 |
7.4 建议 |
7.4.1 对大连城市建设方面的建议 |
7.4.2 对后续研究方面的建议 |
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给我一把椅子(论文提纲范文)
1. 好好爱我 |
2. 我们的肉体是一条条流动的河 |
3. 许诺便是欠债 |
4. 愈喝愈清醒, 愈爱愈心寒 |
5. 系好安全带, 把爱带进棺材 |
6. 身体主义的覆盖者 |
7、火不能为火作证 |
8. 谁知道自己曾经是谁 |
9. 一个在死亡中受孕的人 |
1 0. 昂贵的欺骗 |
1 1. 我们的宗教就在下一条街的拐角处 |
1 2. 真实, 被谁虚拟了 |
1 3. 一步三个脚印 |
1 4. 血液里流淌的没有情人和夏天 |
1 5. 弃之可惜的玩偶 |
16.趁我生病的时候, 灵魂背叛了我 |
17.直接进入。痛 |
18.心中最大的伤口是你的存在 |
19.哀, 莫大过于死不了 |
20.你在我心里放了一把椅子 |
21.其实很无辜 |
后半夜与布布的约定 |
22.有多少爱可以乱来 |
23.我要嘶吼着, 直到一切的尽头 |
24.心有千千结 |
25.囤积月光的妇人 |
26.不要叫我醒来 |
27.含笑饮砒霜 |
28.太阳是个萎缩了的花环 |
29.括号也可以占沙发 |
30.你一定要来玩儿 |
31.人生若只如初见 |
32.如果没有当初的意乱情迷, 也就没有今天的肝肠寸断 |
33.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奸情 |
34.穿越人声鼎沸 |
四、宝儿:N世代标准美少女(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山西军卫移民研究 ——基于《武职选簿》的考察[D]. 武慧.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试论鲁迅对赛春嘎创作的影响[J]. 阚海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3]耽美社群与女性空间建构 ——基于百度“腐女吧”的考察[D]. 孙姗姗.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4]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 ——鲁迅和张恨水[D]. 薛熹祯(Sul Hee Jung). 北京大学, 2014(07)
- [5]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 ——以大连城市形象为例[D]. 吴卫.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6]给我一把椅子[J]. 章元. 红豆, 2009(01)
- [7]中南半岛上的“一条扁担两只筐”——赴越考察记(续)[J]. 王世安. 市场观察, 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