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弹塑性模型论文_张慎,程明,王杰,杨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弹塑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模型,损伤,阻尼,尺度,疲劳,各向异性。

拟弹塑性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慎,程明,王杰,杨浩[1](2019)在《基于多尺度模型的襄阳东津站铸钢节点动力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关键节点的细部分析,采用从整体模型中隔离出节点,将整体模型与节点模型分别独立计算的方法,在节点域施加的边界条件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应用多尺度建模技术对东津站屋盖铸钢节点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屋盖杆件采用梁单元建模,关键节点采用实体单元进行精细化建模,并通过自由度约束方程对梁单元和实体单元进行多尺度连接,从而准确反映节点域的边界条件。分别采用多尺度建模和隔离体建模进行对比分析:在结构整体地震动响应方面,两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多尺度建模仅对节点域相邻区域的杆件有一定影响;在节点域的计算分析方面,采用隔离体的节点分析结果偏于保守。研究表明,多尺度建模技术精确描述节点边界条件,是分析复杂结构关键节点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钢结构(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胡杰,李兆华,冯吉利,张龙飞,周田甜[2](2019)在《恒阻大变形锚索弹塑性解析模型及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恒阻大变形锚索超常力学机制,首先,建立弹塑性框架下NPR锚索的解析模型,经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该解析模型的正确性。其次,进行若干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揭示恒阻力与锚索几何、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NPR锚索叁维数值模型,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标定了相应的参数,使得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讨论套筒的径向位移量和轴向位移量的变化趋势。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为今后NPR锚索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李潇旋,李涛,李舰,张涛[3](2019)在《循环荷载下非饱和土的各向异性弹塑性双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BBM模型及弹塑性双面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在静态及循环荷载作用下考虑非饱和土各向异性的弹塑性双面模型。在模型中引入反映各向异性的硬化参量,通过各向异性参量的初始值来反映初始各向异性,利用旋转硬化法则来描述循环加载过程中各向异性的变化规律。模型含有一个边界面和一个加载面,二者在应力空间中按照等向硬化、运动硬化以及旋转硬化法则来进行演化。同时,采用径向映射法则和移动的记忆中心来反映非饱和土的循环塑性特征。通过与相关试验数据的比较,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循环荷载下非饱和土的各向异性以及动态力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张俊,李志伟[4](2019)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较好描述损伤状态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明确动态循环荷载对其损伤本构关系的影响,利用经典黏弹塑性流变理论,在Burgers黏弹性模型上串联一个黏塑性元件,并根据损伤力学应变等效原理,建立了一个能体现动态循环荷载作用特点及能考虑加载频率影响的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应力水平、沥青用量及沥青种类对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不仅能较好描述沥青混合料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还能体现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及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模型参数意义明确、规律性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王瑞利,喻强[5](2019)在《爆轰弹塑性流体力学仿真软件模型多参数标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定与反推模型参数的可信值或全局最优值是发展高可信度预测性仿真软件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快速基于试验结果标定参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参数的不确定性范围内抽取少量样本,通过确定性软件开展精准正问题的数值试验,建立响应量与输入参数的关联样本。第二,通过数值试验的关联样本构建响应量与输入参数之间的代理模型。第叁,遍历参数的不确定性空间抽样,用代理模型快速产生的大量样本。第四,基于遍历参数空间的大量样本,开展贝叶斯最大斯然估计,统计辨识与试验数据的残差最小,反推参数的可最佳可信值。以炸药爆轰圆筒试验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高效性。此方法大大加速了基于试验数据标定参数可信值的求解速度和避免参数标定陷入随机解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7)

陈永会,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6](2019)在《考虑弹塑性阶段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建模时,只考虑微凸体弹性变形时的弹性能和塑性变形时的损耗能是不完全的,因为微凸体存在弹塑性变形情况。将微凸体弹塑性变形时的法向接触载荷"分离"为弹性载荷和塑性载荷两部分,得到微凸体弹塑性变形时的弹性能和损耗能,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模型。将结合面法向接触动力学模型等效为弹簧和黏性阻尼器,建立包括微凸体叁种变形状况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和法向接触阻尼系数的解析模型,并量纲一化处理。仿真结果表明,分形维数D和分形粗糙度G~*是影响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和法向接触阻尼系数的最主要参数。在塑性指数f不变,D小于拐点值(D=1.56)时,法向接触阻尼系数随着G~*的增大而增大;当D超过拐点值时,G~*越大,法向接触阻尼系数减小。当G~*不变,D<1.66时,?越大,法向接触阻尼系数越小;当D>1.66时,法向接触阻尼系数随?的变化很小。利用线轨滑台模态试验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李辉,张俊发[7](2019)在《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震性能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需要对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方法。从有效应力与Cauchy应力张量,建筑材料损伤演化方程等方面对弹塑性损伤模型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建筑材料应变率与建筑结构损伤能释放率的相关关系,通过Bonora损伤模型获取失效建筑材料损伤指数,并计算整体建筑结构构件损伤指数,以建筑材料损伤指数和建筑结构构件损伤指数为依据,完成中强地震下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构建。利用实例进行分析,地震加速度值为0.3g的情况下,该模型的建筑结构相对位移时程曲线与实际位移曲线拟合度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拟精度,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蒋邦友,谭云亮,王连国,顾士坦,戴华宾[8](2019)在《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Mogi-Coulomb准则能够较好的描述真叁轴条件下岩石的破坏强度特征,基于Mogi-Coulomb准则,同时考虑岩石材料的塑性及损伤共同作用,建立了岩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基于塑性增量理论,构建了模型的本构关系,实现了模型在FLAC~(3D)软件中的二次开发.对比分析不同岩性试样在真叁轴压缩路径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误差较小,对大理岩、红砂岩和水泥砂浆3种试样极限八面体剪应力和应力极限点ε_1的最大计算误差仅为1.60%和3.56%,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与Mohr-Coulomb模型相比,本文模型能更准确的描述岩石材料在真叁轴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条件及变形特征,更适合深部叁维应力状态下地下工程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9](2019)在《刚度连续、单调且光滑变化的粗糙界面法向弹塑性接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低阶椭圆曲线方程的微凸体法向弹塑性接触刚度模型。进一步基于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和微凸体高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推导整个粗糙界面接触刚度和接触载荷表达式,建立粗糙界面接触的总刚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粗糙界面的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接触状态,且同时满足不同接触状态之间微凸体的接触刚度、接触载荷和接触面积均连续、单调且光滑变化的条件,克服了以往模型存在的接触刚度非连续、非单调的缺点;本文建立的粗糙界面接触刚度模型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瑞昌,孙玉周[10](2019)在《基于偶应力理论的高阶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无网格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阶连续理论包含材料内禀特征长度,可以反映材料尺度效应或微尺度特征对宏观性能的影响,但是,高阶连续理论需要考虑位移的高阶导数,给数值模拟带来很大困难。利用无网格法能够方便构造具有高阶连续特征形函数的优点,建立基于偶应力理论的高阶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无网格法,对二维悬臂梁弯曲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结构变形中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无网格法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结果相吻合,且尺度因子对结构变形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拟弹塑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分析恒阻大变形锚索超常力学机制,首先,建立弹塑性框架下NPR锚索的解析模型,经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该解析模型的正确性。其次,进行若干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揭示恒阻力与锚索几何、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NPR锚索叁维数值模型,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标定了相应的参数,使得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讨论套筒的径向位移量和轴向位移量的变化趋势。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为今后NPR锚索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弹塑性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慎,程明,王杰,杨浩.基于多尺度模型的襄阳东津站铸钢节点动力弹塑性分析[J].钢结构(中英文).2019

[2].胡杰,李兆华,冯吉利,张龙飞,周田甜.恒阻大变形锚索弹塑性解析模型及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李潇旋,李涛,李舰,张涛.循环荷载下非饱和土的各向异性弹塑性双面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4].张俊,李志伟.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王瑞利,喻强.爆轰弹塑性流体力学仿真软件模型多参数标定研究[C].第十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2019

[6].陈永会,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考虑弹塑性阶段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9

[7].李辉,张俊发.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蒋邦友,谭云亮,王连国,顾士坦,戴华宾.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9].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刚度连续、单调且光滑变化的粗糙界面法向弹塑性接触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王瑞昌,孙玉周.基于偶应力理论的高阶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无网格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4 用摩尔-库仑准则表示石渣料的叁轴排水...3 石渣料的叁轴排水强度包络线水平应变变化曲线材料属性本构曲线+280边坡数值计算模型7 非线性黏弹塑性模型的蠕变特征曲线

标签:;  ;  ;  ;  ;  ;  ;  

拟弹塑性模型论文_张慎,程明,王杰,杨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