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近沉积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载荷,孔隙,特征值,静力,特性,承载力,黄河。
新近沉积土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辉[1](2019)在《北京新机场北线工程新近沉积土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质勘察中,钻孔内取土后,野外初步鉴别新近沉积土,但当土层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很难确认是否为新近沉积土层。可依据土的压缩模量和标准贯入试验值,建立的判别公式进行辅助判别。文章结合新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工程实例,利用上述判别公式,对该工程拟建场地内新近沉积土进行了判定,采用该法可以更准确的鉴别新近沉积土。(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周景宏,王福,孙广利[2](2016)在《长春新近沉积土地基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春新开河流域浅层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洪积、淤积形成的粘性土层,为了准确评价这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研究确定适宜的地基承载力测试手段,采用载荷试验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的方法,分析探讨了长春新开河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问题,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该区域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范围,得出结论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压缩模量线性相关,提出了计算新开河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6年01期)
曹江涛[3](2015)在《保定地区新近沉积土的类型及工程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定地区新近沉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工程地质性能差,对其宏观识别与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野外调查与工程实践表明:保定地区新近沉积土分为山区新近沉积土、平原区新近沉积土、洼淀区新近沉积土,由于地貌差异造成沉积环境不同,进而形成新近沉积土不同的宏观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能;通过与邻近区域新近沉积土物理力学参数的比较、分析,认为该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工程地质性能与北京地区相近,好于石家庄地区;同时,针对该地区的新近沉积土,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曹江涛,翟伟强[4](2014)在《某工程中新近沉积土的判定及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工程野外勘察施工中,由于受钻孔内取土的限制,各土层特征明显与否,是野外鉴别新近沉积土的关键,在土层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很难全部辨认或根本不能准确判定是否存在新近沉积土层时,可依据土的孔隙比、压缩系数、重度、天然含水量等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建立的判别公式,以及利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和压缩模量为变量所建立的判别式函数公式进行判别。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利用上述判别公式对某工程拟建场地内是否存在新近沉积土进行了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场地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4年06期)
周景宏,王福,孙广利[5](2014)在《长春新近沉积土地基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方法对长春新开河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总结出长春新近沉积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范围,提出了根据压缩模量计算新近沉积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25)
杨秀娟,侯天顺[6](2013)在《黄河叁角洲新近沉积土动力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黄河叁角洲新近沉积土进行的室内动叁轴试验,总体分析了饱和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与应变的变化规律,认为可以把应变率5%作为黄河叁角洲饱和粉土的破坏标准,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3年12期)
李薇薇,李军霞,高俊海[7](2013)在《应用静力触探确定新近沉积土地基承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天津武清地区某工程场地新近沉积黏土层,选择了4点进行了静力触探试验和载荷试验,并建立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静力触探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近沉积黏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摩阻比指标之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为天津地区类似地质条件的工程采用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3年12期)
刘俊飞[8](2013)在《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特性及其孔隙比鉴别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正常固结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分析,得出土的计算孔隙比的计算方法。在对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计算孔隙比和天然孔隙比的对比,对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进行判断的孔隙比鉴别法。该方法只需利用土样的常规室内试验成果,方法简单、有效。勘察中,在现场初步判断的基础上,采用该方法可以对新近沉积土做出更准确的鉴别。(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杨希[9](2012)在《水位波动条件下新近沉积土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许多城市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引起了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危机,其根本原因是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于此同时,地下水位又受到潮汐、河道水位的涨落、降雨、洪涝灾害和人为的回灌地下水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又会发生上涨,如此反复的上升、下降波动,引发了一系列诸如地面突然沉降、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严重地质灾害的发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研究地下水位升降波动对土体性状和力学指标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对预防地质灾害,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减轻地质环境灾害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显着作用。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城市地下水波动引发地面沉降灾害频发的特点,以新近沉积粉土和粘性土两种土样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初步室外岩土勘察钻孔取样、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得出的数据基础上分析整理,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地下水位波动和建筑物荷载变化,利用模型箱内粉土地基变形实测数据和沉降柱模型的,分析了在水位波动与荷载变化耦合作用下粉土地基的变形特点,获取了水位波动下粉土地基变形、孔隙比、压缩模量、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对城市地面沉降危害的防治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水位波动带内的新近沉积土层的地质勘察钻孔取样,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资料的分析整理,试验结果表明处在沿海水位波动带内的新近沉积土的地层特点,以及新近沉积土具有低承载力的工程力学特性。2.通过对处在水位波动带内的新近沉积土的原状粉土和粘性土的常规土工试验分析整理得出水位波动带内的新近沉积粉土和粘性土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3.采用自主研发的能模拟水位波动和施加荷载作用的模型箱装置,模拟自然环境中水位波动作用下的新近沉积粉土地基,采取实时监测变形指标和关键节点取样测试物理力学指标变化的情况,得出地基土会随着水位的升降波动变化而发生沉降变形的规律以及粉土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值和承载力指标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的现象。4.使用能模拟水位升降变化的大型沉降柱试验装置,研究了新近沉积粉土和粘性土两种不同的土样在无上部荷载作用时水位升降波动过后的物理力学指标值的变化,通过取样进行室内固结试验,直剪试验和渗透试验,分析得出随着水位升降波动次数的增加,新近粉土和新近沉积粘性土的强度指标值和压缩模量递减;孔隙比和压缩系数增大。(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2-05-24)
马玉杰[10](2011)在《对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判别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沉积土自上世纪50年代被认识并引起工程界重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的判别分析仍存在难点。为加强认识,通过比较总结前人的知识经验,并结合笔者在北京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阐述了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基本特征与分布,着重探讨了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及地基承载力等工程特性,并对其定性、定量判别方法作了总结讨论。(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技术》期刊2011年04期)
新近沉积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春新开河流域浅层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洪积、淤积形成的粘性土层,为了准确评价这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研究确定适宜的地基承载力测试手段,采用载荷试验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的方法,分析探讨了长春新开河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问题,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该区域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范围,得出结论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压缩模量线性相关,提出了计算新开河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公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近沉积土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晓辉.北京新机场北线工程新近沉积土鉴别研究[J].价值工程.2019
[2].周景宏,王福,孙广利.长春新近沉积土地基承载力评价[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6
[3].曹江涛.保定地区新近沉积土的类型及工程特性[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
[4].曹江涛,翟伟强.某工程中新近沉积土的判定及综合评价[J].四川建筑.2014
[5].周景宏,王福,孙广利.长春新近沉积土地基承载力研究[C].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6].杨秀娟,侯天顺.黄河叁角洲新近沉积土动力学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3
[7].李薇薇,李军霞,高俊海.应用静力触探确定新近沉积土地基承载力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
[8].刘俊飞.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特性及其孔隙比鉴别法[J].铁道建筑技术.2013
[9].杨希.水位波动条件下新近沉积土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
[10].马玉杰.对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判别认识[J].岩土工程技术.2011